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6 14:54: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抉择、实践”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从钓鱼中会得到什么启示?(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过渡语:那么,钓鱼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2、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别是哪几小节?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幻灯片1(识读生字)

  鲈鱼 鱼腮 鱼饵 鱼钩

  捕捞 溅起 操纵 翕动

  告诫 实践 抉择 诱惑

  小心翼翼 筋疲力尽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a、读一读。

  b、随机识字,解词。

  读音: 翕 字形:指导翼的书写 理解:不容争辩 翕动(动作演示)

  (2)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课文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3):那么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呢。(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一至三节写钓鱼,四至九节写放鱼,十至十一节写启示)请你们拿起笔在书本上作上记号,划上两竖。(师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一)、品读“钓鱼”部分:

  1、过渡语: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写钓鱼部分1至3节,划出有关句子,体会我钓到这条鱼的特点。

  2、交流描写写鱼的句子。提问: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屏幕出示幻灯片2—1: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我发现这个感叹号放的位置好像不对呀!(这是在突出鱼的大)师: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这条鱼大得很吗?(生读——个别读——生齐读)

  (2)这是一条大鱼,仅仅是大吗?它还是一条怎么样的鱼?(漂亮)说说理由。屏幕出示幻灯片2—2: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条漂亮的鱼(抓住翕动这个词体会到它的美丽,在银色的月光下鱼腮一张一合得动,可爱极了)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这条鱼漂亮极了吗?(生读——师范读——生齐读)

  (3)钓到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的心情会怎么样?(得意、高兴、喜悦、喜出望外、欣喜)板书:得意,用高兴的心情读二两句。你们想看看这条又大又美丽的鲈鱼吗?出示幻灯片2—3(鲈鱼图)

  (4)我钓到这条鱼容易吗?(不容易)怎么不容易?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理由。(抓主第二自然段写钓鱼过程的句子和好长时间去体会钓到这条鱼多么不容易)

  二、品读“放鱼”部分:(15分钟)

  过渡语:,为钓到这条鲈鱼,我是等了很久,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的确不易。更何况钓到这样又大又漂亮的鱼时,可是父亲却要把它放走,这是为什么?

  1、请默读第2节和第4节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1):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我放掉呢?(。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什么是鲈鱼开放日?为什么在这之前就不能捕捞呢?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屏幕出示幻灯片3:

  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自由读资料)读了这段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2、小结:是的,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物种都是因为人类没有节制地捕杀而绝种的呀。人类再也不能无节制地捕杀它们了。

  3、父子俩钓到的鲈鱼是在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因此,是放是留,父子俩将面临一个道德难题,大家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父子俩对这件事不同态度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研读描写父亲态度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1: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a、这里的得可以换成哪些词?(一定、必须)换上去读一读。。b。得写出了爸爸对待这条鲈鱼是什么态度?(坚决地把它放走)c。你还从课文的中的哪些词句读出了父亲对待鲈鱼的态度是那么坚决?出示幻灯片4—2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d、将这两个词作为提示语放在父亲说的那句话中再读一读。 出示幻灯片5

  父亲 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当面临着这个难题,父亲当时的心情如何,难道他就不在乎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盯”这个眼神你能否看穿父亲当时的内心挣扎着一个什么想法?(是放还是留)为什么盯了好一会儿”?(父亲虽有犹豫,有矛盾,但最终作出的选择却是理智的,坚决的)是呀,所以他那一句“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是经过再三考虑的,虽有犹豫,有矛盾,但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理智的选择,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经过深思熟虑而又语重心长的话语。(齐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4、过渡:面对父亲的决定,我又有何感想,持什么态度,大家再轻声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找出有关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1)交流反馈,屏幕出示幻灯片6—1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他放回湖里。

  (2):完成课后第二道思考题的填空。(允许有不同填法)

  屏幕出示幻灯片7:

  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变化。

  得意——( 急切 )——(伤心) ——(乞求 )——( 依依不舍 )

  (3)导读激情:当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急切地问——生读第(1)句;当父亲不容争辩说:“孩子,你必须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伤心说——生读第(2)句;当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说:“孩子,你非把它放回湖里去不可,”时,我乞求着——生读第(3)句;可是父亲无动于衷,仍然要放走时,我只好无可奈何,依依不舍放走——生读第(4)句。

  5、引导辩论。师引:父亲放鱼有他的理由,我不愿放也有我的想法。如果我是儿子,我肯定会想方设法说服父亲同意把鱼留下,如果我是爸爸,我肯定会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把鱼放掉。请同桌合作,分别想象他们之间展开的一次争论。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我最后的选择,那条我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我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三十四年后呢,他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在本课学习中,我将努力追求“本色语文”的教学观,体现课堂“原汁、原色、原味”的特点。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沿着中心句层层解读文本。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为主线,有目的读,逐层深入的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力求做到“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在人文熏陶时不忘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设身处地地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詹姆斯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

  3、引导学生在感悟体会文本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得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联系上下问理解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略)

  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联系生活,引发讨论,拓展对“规则”的理解,并指导编写“规则”。(略)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破题,抓文章的主线,走近“启示”

  1、解读课题,抓住重点词“启示”

  2、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找到“启示”具体内容,出示中心句

  正像父亲教诲的那样,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诱惑的时候。

  4、初读中心句。重点品读“诱惑”。

  二、走近鲈鱼,解读“诱惑”

  1、就34年前作者和父亲一同去钓鱼这件事情而言,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诱惑”?(一条又大又美的大鲈鱼)

  2、找出文中描写鲈鱼的句子,视学情进行品读,体会詹姆斯内心的惊喜。

  重点研读句子:

  ①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鲈鱼。

  ②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3、过渡:这样一条又大又美的大鲈鱼,对于一个喜欢钓鱼的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啊!可是严肃的父亲却不容置疑的要求小作者把到手的鱼放回湖中,小作者情愿吗?让我们一同走近詹姆斯和父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心理历程吧!

  三、走近主人公,解读“道德抉择”

  1、小游戏:读词秀

  眼珠瞪圆→尽力压抑→大声抗议→小心翼翼→十分悲哀

  2、找出词语的'特点(都是描写詹姆斯心理的词语,詹姆斯的心理在变化。)

  3、找出詹姆斯心理变化的语句,读一读,并做好批注笔记。

  4、交流:詹姆斯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惊喜——沮丧———悲哀)

  5、通过分角色朗读、对比读、设身处地读,重点品读课文5—11自然段,体会詹姆斯和父亲的心理。理解詹姆斯和父亲对于规则的不同态度。

  ①合作朗读父子对话部分,体会詹姆斯的沮丧和父亲的理智。

  ②对比读4和11自然段,体会詹姆斯由惊喜转为沮丧的过程。

  ③出示“金钥匙”,将课文中重点段中作者该成“我”进行品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探究父亲的心理:父亲喜欢这条大鲈鱼?他为什么必须要自己的孩子放回鲈鱼?你赞同父亲的做法吗?

  7、读写训练:假如你是詹姆斯的父亲,此时你是怎么想的?

  读写训练:

  詹姆斯的父亲面对着这条大鲈鱼和苦苦哀求的儿子,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再次品读中心句,深入理解“诱惑”(不仅指物质上的“诱惑”,更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该如何实施道德的抉择。)

  四、联系生活,走进“启示”,升华文本。

  1、读课文第14自然段,理解“鱼”的含义。

  2、联系生活中的系列道德问题,探究我们的做法。

  3、回归文本:34后的那个委屈的小男孩在回忆起自己当年的那段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如果你是詹姆斯,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5、再次朗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6、作业: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一条道德名言,并展示交流。

  7、小结,赠送名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教研组制定的“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掉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 “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清晰的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同时根据本教研组制定的“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在参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表达都有很大的一部分欠缺,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在教学围绕启示,深入感悟的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读思画结合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流程

  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围绕启示,品读感悟。

  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十、教学过程

  (一)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1、配乐朗读:那是一个月光明媚,四周静悄悄的夜晚,离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和爸爸跟往常一样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偏巧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太喜欢它了,而不忍心放掉,父亲坚决的要求我放了他,文中的儿子最后依然遵照爸爸的话,放了那条来之不易的大鲈鱼,儿子当时才11岁,当然也就充满了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可34年过去了,那个捕捞鲈鱼的夜晚却让作者终生难忘。他就是现在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设计意图】:以口述的方式把整个故事融入课题导入,直入启示环节,使学生在文本的更名中得到初步感知,对作者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的同时,更对这个钓鱼的启示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二)围绕启示,品味感悟。

  1.细品课题,课文的那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学习第11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读并且体会。

  4.渗透写作方法。

  5.出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探究学习。

  6.资料引入:鲈鱼体长(可达60多厘米),口大,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又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鲜美,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美国政府规定,在开放日之前不允许捕捞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来渗透“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同时以第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钓鱼的启示”来揭示学生思考的点,同时还通过适当的资料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1.体会作者经历钓鱼时的情感变化?

  2.出示课件: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和(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

  3.指名读3至10自然段。

  4.学生填空: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得意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委屈 )和(沮丧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感激 )

  5.渗透课文表达特点。

  6.深入学习父子对话内容。

  7.师生合作读书感悟。

  8.指导读书。

  【设计意图】这一训练,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父亲的心理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能力。语文味就在这品词品句中升腾、飘荡。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9.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3至9自然段。

  思考: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1)理由一: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理由二:这条鱼又大又美“我”舍不得放掉。

  (3)理由三:当他钓到鱼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10.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具有整合教学内容、深化理解的作用,学生的角色表演中自然引用文中语言,从而达到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语言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四)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1.学习第9自然段的内容

  2.感悟启示。

  3.学习第10自然段内容。

  4.教师小结。

  5.读句子,体会“鱼”和“渔”

  出示句子1:那晚以后,我再也没有钓到过那样的鱼。

  出示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6.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父亲告诫“我”的话,并从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父亲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的,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就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童心是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首先是想在文章的结尾分析完后,给学生一个强化主题的思想意识,其次是想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心中牢记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以送名人名言的方式,拓展主题,做好积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文章: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位置》和《挫折中的教育》两篇文章,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书本中汲取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阶段,老师通过学习典型的文章,然后适当做到拓展延伸,既为学生很好的提供了读书的素材又让学生读后所获,真正的让语文课做到活学活用,老师的受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思想就完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了。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4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单元习作的题目与此相同,出示(灯片2)(指名读)今天我们将以这课为例,来学习怎样写“生活中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注意“钓”的写法。与“钩”区分:一点鱼饵便是“钓”,撇折则在“钩”中藏。

  2、师:孩子们,一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师: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拿起书,认真读一遍课文。注意做到二点。(灯片3)

  (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

  3、学生自读课文

  4、师:大家都已经读完了,我来检查一下。(灯片4、)

  鲈(lú)鱼鱼鳃(sāi)翕(xī)动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

  学生开火车读,如果正确,全体跟读一遍。

  5、(介绍鲈鱼和禁捕期)师: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你懂了吗?

  6、什么是“翕动”“沮丧”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它放掉,"我"开始不答应,后来还是把鱼放了。

  师:还没有说到启示呢!

  生: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启示”。

  师:按照“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

  (同桌之间相互讲述主要内容)

  3、师:(指板书)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写事的过程中蕴含道理的呢?(板书“事”“理”)下面我们就就让我们从“理”开始走进文本吧。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度:我们先从启示开始

  1、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灯片5)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谁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板书:是非)

  师: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呢?我们还是结合课文中钓鱼这件事来说说,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

  生:把鱼留下就是错的,把鱼放了就是对的。(板书:留放)

  师:是留还是放,道理非常简单,可是真的要放的时候,作者可是有一大堆不放的理由啊,让我们走进课文找一找吧。

  2、请同学们细读2-9自然段,从文中找找什么原因让作者不愿意放鱼呢?(灯片6)

  预设一、体会鲈鱼大美

  生:大。

  师:有何凭证?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这条鲈鱼大的?

  师:我发现这个感叹号放的位置好像不对呀!

  生:这是在突出鱼的大。

  师:你能读出鱼的大吗?

  预设二、来之不易

  师:这么大的鱼钓起来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从作者钓鱼的细节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是个钓鱼“高手”。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个钓鱼“高手”的呢?

  师:钓鱼“高手”眼中的鱼能有多大呢?用手势比画一下。

  师:这条鱼确实大得让人吃惊,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条鱼大得让人吃惊吗。(指导朗读:带着惊喜的感受再读,齐读)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预设三、漂亮

  师:看来这条大鲈鱼确实很有魅力呀!它就这一点魅力吗?

  生:漂亮

  师:从哪里看出它漂亮的呢?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谁能读出这条大鲈鱼的漂亮?(指导朗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觉这条鱼是那样的美。

  师:联系上文我们知道了作者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个钓鱼高手,此时看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一条大鲈鱼,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兴奋、高兴、得意。

  师:是啊,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试试看!指名读,得意吗?谁再来读?

  师: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

  师:著名诗人范仲淹有一首诗《江上渔者》,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xxx里。古人都爱鲈鱼,更何况刚满十一岁的小作者垂钓到这么大,这样漂亮的鲈鱼,他当然是希望把这条大鲈鱼——生:留下

  师:作者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预设四、体会钓鱼辛苦

  生:我钓到这条鱼很不易。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你读得很到位。不易也可以理解为挺辛苦,是吗?

  师:怎么不容易?出示: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钓鱼辛苦的?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看来,为钓到这条鱼,作者是等了很久,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的确不易。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预设五、体会无人知道

  生:无外人知道。

  师:文中怎么说的?出示: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无人知道的`?你能读出这种静悄悄吗?指名读。

  预设六、父亲也很喜欢

  师: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还诱惑着你们,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生:父亲让我把这条大鲈鱼放回湖中去。

  师:难道是父亲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

  生:父亲也喜欢。

  师:何以见得?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父亲喜欢这条鱼的呢?

  生:“得意”“欣赏”都能看出父亲的喜爱之情。

  5、小结

  师: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无人知道,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你喜欢吗?你想留下吗?

  你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所以,当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急切,我大声的与父亲争辩,我哭出了声。正如作者在启示中说的那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板书:实践难)大家看,在叙事之中就已经蕴含了这个启示。这是本文另一个写作特点——事中寓理。

  作者又是怎样悄悄地把启示藏在故事之中的呢这里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铺垫。

  刚才我们找的这些理由都是为感悟道德实践之难所做的铺垫。因为鱼越大,父亲让我放掉时我越恋恋不舍,鱼越美,越爱不释手,越来之不易,越格外珍惜,越没人看见,越不忍放弃。这就是铺垫。(板书:铺垫)正是作者成功的铺垫才让我们切实体会到道德实践之难。

  四、铺垫的运用

  1、《中彩那天》中的铺垫

  A、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铺垫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大家回忆《中彩那天》,两篇课文有相似性,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写出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B、为了突出父亲的品质,作者做了一些细节的铺垫。读读句子,体会铺垫对突出人物品质有什么帮助。(出示灯片7)

  C、读句子。

  D、交流

  2、学以致用

  A、同学们,我们学是为了用,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铺垫这种手法?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出示灯片8)指名读。

  B、如果你是作者,为了体现坚持就是胜利这个启示,在描写我骑车回姥姥家这件事的过程中,你会做哪些铺垫呢?

  C、小组讨论

  D、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初步感受到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还学习了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在体现作者抉择之难的描写中,也蕴含着一个巧妙地写作手法,你们想学吗,下节课再见。

  六、板书:

  一事一议是(放)实践非(留)

  寓事于理遵守规定难

  铺垫

  文章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

  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作者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白正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 漪

  易错形:距(拒) 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件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3.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教师点拨: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8.开展全班讨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8

  【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罗继鹏的学生拾到一台手机,主动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这一机遇恰可用于教学。结合这件事教学,能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生活读懂课文,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知、体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3、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精读课文:坚持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和批注笔记;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继续学习解答自己的提问;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

  4、引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或有关规则的文章。

  【教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师:上一节课重点体会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动,现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写“爸爸”的句子,细心品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鲈鱼,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又会是怎么想呢?

  2、重点阅读第5~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共享成果。通过交流,点拨、指导以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当时可能会想:这条大鲈鱼固然十分宝贵,但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规定时间,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加重要。因此,必须让儿子把大鲈鱼放掉。

  3、师: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作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这样的人你看到过或接触过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爸爸”的心理活动,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一个突破口,从反面提出问题讨论,可以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用心观察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提供另一条途径,这些,都可以为下一步“导行”作好铺垫。)

  二、结合实际,引发讨论,加深理解,渗透品德教育

  1、师:前天,罗继鹏同学拾到一台手机,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罗继鹏同学到讲台上来说说拾到手机和把手机交给老师等的经过和想法。

  2、师:罗继鹏同学拾到的手机少说也值五、六百元,却毫不犹豫交给了老师,他这种遵守社会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不是都能够像罗继鹏同学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样去自觉遵守社会的公德和规则呢?我就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带我到昌明集市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忙中出错,多退了4块钱给爸爸,我正准备提醒小贩,爸爸却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这件事,真叫我为爸爸的行为感到羞愧,也为自己当时不能勇敢地抗议爸爸而感到深深遗憾。

  同学们,像这样的事情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你自己当时的行为?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现在的认识。

  4、齐读课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加深理解,建议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引导学生小结:

  我从《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把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

  三、指导学生写“规则”《钓鱼须知》

  1、师:近几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煤冲水库(这是本镇离学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学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个地方。)那里的鱼不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急剧减少,但那里又是钓鱼爱好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请你为这座水库写一个《钓鱼须知》。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可仿照《小学生守则》写成条款式。

  2、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钓鱼须知》整理成文。教师参与学生一起完成。

  3、展示写得好的《钓鱼须知》,给予鼓励。要求学生互阅稿子,互提修改意见,认真修改《钓鱼须知》,改定后抄正。

  (设计意图:学写“钓鱼须知”可以加深对单元主题,“规则”的认识,为“语文天地”中制订“传口令”游戏的规则打基础。)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读课文,查资料,问别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设计意图:学无止境,对一篇文章的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永不停歇的求知欲。)

  【教学思考】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这样的父亲能有多少?读到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到市场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多退了4块钱。我正想提醒小贩多退了钱,父亲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开了。到了家里,父亲还为他的“聪明”自鸣得意。我虽然有些反感,但却无可奈何。我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村农民,他平时也总是教育我们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可面对4块钱的诱惑,他便忘记了对我们教育。或许在他的意识里,别人退错了钱,错误是别人犯下的,他将多得的钱据为己有也就理所应当。

  回想起来,我的父亲与詹姆斯的父亲确有很大差别,但是,环视周围,我的父亲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父亲”中普通的一员罢了,他所犯的错,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通,而对坐在我面前的.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类似的经历,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正为此而感到困惑?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会、身边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许多时候,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们往往容易分清楚,但当一己利益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许多人都选择了利益,而把社会规则暂时放到了脑后。在教学中,现实生活与文本中的生活的这种反差,我们究竟该视而不见,绕开走,还是面对现实,引起学生的思考?绕开,无疑可以毫不费力地避开教学中的“暗礁”,省下许多功夫,但这样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处呢?

  教学《钓鱼的启示》中,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又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类似的问题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自己当时的行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些回答或许并不完全发自内心,有的或许只是随声附和。不过我想,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类似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许尚不成熟,或许不能马上改变其固有的价值观,但他们一定能通过这样的思考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养成在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必定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开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9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上节课同学们都说到,课题中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哪具词?“启示”。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再去钓一钓鱼,看能获得些什么启示?

  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辩论会并知道朗读对话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了一遍课文,已经有一些启示了。上节课钓到的鲈鱼,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漂亮,大)这么鲜活这么漂亮的鲈鱼,我们到底该不该放呢?(各抒己见)

  四人小组讨论,等一下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论时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句,我看谁的嘴巴是最了不起,能把对方说得贴贴服服(要注意有自信)

  指导朗读:

  同学们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赞成爸爸意见的同学举手,请一同学扮演爸爸,赞成我的意见的同学举手,扮演我。只需要读对话,不用读旁白。(师:你有信心说服爸爸,让他同意你留下这条鲈鱼吗?爸爸,你会被孩子的乞求而动摇吗?)那可要通过你们读的语气来告诉大家。其余同学来当当小评委,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男女生比赛读

  四、父亲的抉择

  父亲的语气是怎么样的?难道面对这么大的.诱惑,他一点儿也没动摇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默读第10自然段)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如果我把这条鲈鱼留下,我最大的益处是什么?(利益)

  坏处呢?如果我把这条鱼留下,这是我从正当途径中去获得的吗?(从正当的途径获得的利益,我们就是违反了道德)在利益与道德面前,父亲选择了什么?

  我本来再三请求,是希望能把鲈鱼留下来,可是父亲下了决定后,满怀希望的我心情会是怎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五、小结,明理

  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想想:作者得到了些什么启示?你又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句子来说说。(四人小组讨论)

  诱人的鱼:这个鲈鱼是我从不正确的途径得到的,你说其它的可能会与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联系实际)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爸爸不在场,我会不会把鲈鱼拿走?连这么小的诱惑我也抵受不了,长大了,面对大的诱惑我还有勇气和力量去抵受诱惑吗?

  道德的是与非:违背了道德(非) 遵守道德规范(是)

  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相似的诱惑吗?

  有什么名人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而成才的?(岳飞,华盛顿,列宁……)

  尽管作者 “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决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一位名人曾说过: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们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⑴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⑴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⑵ 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②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③ 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⑷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爸爸。)

  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 “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 ~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 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⑶ 汇报交流:

  ① “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② 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③ 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④ 乞求。

  (换个词)

  ⑤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⑷ 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⑸ 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⑹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3、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⑴ 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⑵ 投影出示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 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② 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⑶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⑷ 小结:

  真因为这样,所以──

  (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⑸ 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点评】

  本文的教学,首先在设计上有所创新。抛开了以往逐段阅读的教学设计,努力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其次,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认识活动。默读自学、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交流、进行超文本解读,这些丰富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入,认识结果不断完善。

  【教后小记】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学习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猜一猜这本书叫什么——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2、介绍作者: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读生活这本书的朋友,詹姆斯·兰费蒂斯。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詹姆斯·兰费蒂斯的美好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经历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

  3、揭示课题:

  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的谜语导入,让孩子明白善于读懂生活,就会有所发现,得到启示。介绍作者意在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让孩子从实际的例子中明白生活这本书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初知内容。

  1、学习字词

  捕捞操纵乞求启示诱惑告诫鱼饵翕动鲈鱼皎洁沮丧

  小心翼翼不容争辩筋疲力尽依依不舍道德抉择道德实践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2、理解词语

  检查词语的理解。

  教师提示“鲈鱼”(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3、了解课文内容

  生字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4、快速默读课文,在读书时产生了哪些疑问?

  鼓励学生善于提问。

  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善于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古人云:学贵在疑。让学生提出初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变化

  (一)感受“我”的不舍之情。

  1、哪位同学钓过鱼?能说说你钓鱼的感受吗?面对着你好不容易钓起来的鱼,你会舍得把它放走吗?

  2、我们文中的小主人公詹姆斯舍得吗?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词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看看你有怎样的体会?

  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你体会到了“我”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失望、难过、沮丧……)(板书:沮丧)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

  (板书:依依不舍)

  (二)默读课文,说说“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学生交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詹姆斯那么不肯放鱼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把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想想你有怎样的体会?

  1、欣赏大鱼,感受兴奋之心情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指名读句子,说说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学生交流。(高兴、兴奋……)(板书:得意)

  齐读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们能用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

  (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深深吸引着我,我当然不愿意放。)

  2、品析词语,感受钓鱼之不易

  这条大鱼非常难钓?读第三自然段,划一划体现大鱼难钓的词。

  学生自由读,划、交流、品味。

  (原来这条大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难怪我不愿意把它放回去。)

  感情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不舍得放鱼的心情,学生会感受更深刻。从作者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入手,让学生找找舍不得的理由。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在感受鲈鱼大而美和难钓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钓到的大鲈鱼之难。为下节课在严格的教育中实践道德作铺垫。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我”好不容易钓到这条大舻鱼,内心是那么兴奋,父亲为什么一定让我把它放了呢?我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板书:?)

  五、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1岁的詹姆斯钓到了他所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但那是一条鲈鱼,按规定只有凌晨以后才可以钓鲈鱼,当时还差两个小时,父亲坚决让他放掉,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挣扎,他最终放掉了那条鱼。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规则,自觉是一个公民应有的修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6个。

  2、 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描写得特别细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并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生动形象的课文故事,将学文与导行相机结合,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描写得特别细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并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生动形象的课文故事,将学文与导行相机结合,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钓鱼的启示。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2、 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这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钓鱼的启示是什么呢?)

  老师们往往逢公开课或优质课评选时费尽脑汁设计各种出人意料花样繁多的导课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有时却是本末倒置,占用了学生去读文思考的时间。倒不如,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导入新课。像李老师的这种导课方式,用时短,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同时在学生主动质疑当中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可谓多快好省。

  二、 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翻开课本35页,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屏显生字:

  船坞 遛狗 压抑 詹姆斯

  逆行 扭动 教诲 嗖 沉甸甸

  (1) 自由读

  (2) 开火车读

  (3) 重点指导: 沉甸甸

  (4) 齐读两遍。

  3、 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1岁的詹姆斯钓到了他所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但那是一条鲈鱼,按规定只有凌晨以后才可以钓鲈鱼,当时还差两个小时,父亲坚决让他放掉,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挣扎,他最终放掉了那条鱼。从中得到了启示。

  整体感知课文与学习文中生词,是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中不可缺、不可丢的环节。但这个过程不可像蜻蜓点水,应该扎扎实实根据学情夯实。李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词的时候,发现“沉甸甸”这个词语读不准,于是,停下了,对这个词语做了专门的指导。扎实,有效,体现了学生为本。

  三、 紧扣文本,熟读体悟。

  1、 那么从开始钓鱼到把鱼放走,小詹姆斯的内心都有哪些感受?自由朗读课文2—12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书中做旁批。

  2、交流:我们首先交流一下钓鱼时詹姆斯的`心情。

  (1) 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的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的遛那个大家伙。

  (我体会到詹姆斯当时非常紧张,非常兴奋,所以才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

  那你能把小詹姆斯紧张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吗?(生朗读)

  (2) 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

  (体会到他内心非常高兴、非常惊讶、欣喜若狂)

  10公斤是多沉?(20斤)

  一条2斤的鱼有这么大,那20斤得有多大?那小詹姆斯该有多高兴,多激动,多兴奋啊!快把这种心情读出来!(齐读)

  李老师采用了用2斤来比20斤的以小比大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会出了鱼大的特点。

  (3) 詹姆斯尽力压抑住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的观察自己的战利品……(体会到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十分紧张,激动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好,你来读一下。

  (4)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遛得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的收钩。(我体会到詹姆斯钓到这条鱼非常不容易,所以他的心情一定非常高兴。)

  3、现在你就是詹姆斯,你正抱着这条鱼,第一次、好不容易钓到这么大一条鱼,什么心情?

  (激动、紧张、兴奋)

  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齐读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

  那么现在你抱着它最想干什么?

  (回家向亲人、朋友炫耀/好好做成鱼宴/……)

  可现在没有了,它被放掉了,小詹姆斯的内心又是什么感受呢?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攥紧拳头,脸色通红,这样的场景让在座的听课老师忍不住会心一笑。是啊,如果文本不能把教师感染,教师又怎能去感染学生呢?所以,李老师先激动了,先遗憾了,先悲哀了,先痛苦了,很快,她的学生们也进入了情境。

  4、交流:

  (1) “爸爸!” 詹姆斯大叫起来。(小詹姆斯非常不情愿)

  (2) “可哪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小詹姆斯在抗议,不愿把鱼放掉。)

  (3) 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我体会到小詹姆斯还是不愿意放掉鱼)

  屏显[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说:( )]他想对父亲说什么?(爸爸,现在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就让我留下这条鱼吧!)

  (4)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的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的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的把它放入水中。(小詹姆斯的内心非常痛苦,痛苦极了)

  (5)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的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他非常痛苦,非常难过。)

  5、要放走这么一条大鱼,小詹姆斯极不情愿,他抗议,他乞求,可父亲就是不同意,鱼被放走了,小詹姆斯的内心痛苦极了、悲哀极了。同学们,为什么钓到鲈鱼就得放走?用书上的话告诉我。(从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钓鲈鱼,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6、可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呀,为什么父亲这么坚决一定要放掉那条鱼,他是怎么想的?

  屏显[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他想( ),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7、自己练习读5—12自然段,注意读出詹姆斯的内心感受。师生合作读。

  8、一晃34年过去了,如今詹姆斯已成为纽约市一名成功的建筑设计师,但那次钓鱼的经历仍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这次钓鱼给詹姆斯带来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自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不论什么情况下,遇到何种诱惑。)

  文章内容较繁琐,段落繁多,如何摈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李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以“内心活动的变化”为主线,设计了学生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指导朗读的简洁高效的教学步骤。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在学生交流时精致到位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那一个个画龙点睛的追问,帮助学生很快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9、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遵守或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例子吗?(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这样很容易出危险,而且交通秩序也乱了。买东西不排队,都往前挤,这样很乱,其实时间更慢了。)

  10、在英国,人们在公共场合吃苹果,一定要把核也吃掉,最后剩下苹果梗和种子再用面巾纸小心的包起来,带回家。所以英国环境十分整洁,穿同一双鞋走一个星期,也不会沾上一点灰尘。最后送大家两句话

  屏显[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自觉遵守规则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一个人应有的修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言警句还是英国公民的故事,李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暗示:语文,不仅包含课文,不仅包含课堂,课堂和文本之外的大语文是有趣且有意的。学语文,就要善于从课堂和文本中走出去,走到大语文天地中。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3

  我走进了新课程高段的语文教学,我顿时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的感受,语文课到了高段,教材更加的深奥,可以教学应该落实的点也很多。这让我的教学陷入了教学环节多、教师讲解多、浅层问题多怪圈,堂上常常是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学生因为自主活动少、学习难度低,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样导致语文教学花费的时间很长,效率却很低下,我很困惑。到了高段我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我应该怎么向课堂要效率?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最优化?这样的迷惑深深地困绕着我。

  面对新的挑战,我进行了有效的尝试。通过实践我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像一棵果树,有主干,有枝叶。它会开花、漫天的花瓣常常很吸引人。但是,有经验的果农却不在意这些,他们最终的目标是硕果累累。所以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剪去旁枝杂叶,用棒打去多余的果实,以保证剩余的果实得到充分的营养,主干得到壮大。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学习果农的经验,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重点内容,突出主线。下面结合《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初读——整体入手,感知文本。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因此初读课文时,要先从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根据《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类的文章。在揭题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处在高段的五年级学生语言发展已经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数的学生当铺能说出课文的大致意思。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本,学生如能做到从全文的角度去把握,就会提高阅读教学的速度和效率。

  二、精读——整合问题,突破重点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非常的深奥,生活中一件非常细小的中作者体会到了做人的大道理。写作上也有很大的特点:有对话、有丰富的心理描写、有优美的景物描写、还有深奥的启示。每一个部分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而这恰恰是阅读教学最忌讳的一点。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4

  2、拓展。就这样,我把大鱼放回了湖里。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舍弃了大鲈鱼,是否也得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

  生自学后文,圈点批划。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启示

  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根本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思,为下节课深入感悟启示打好基础。

  动情的教学语言,为情感的深入推波助澜。这节课除了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外,还精心设计了过渡语言,以推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物行为的`感悟。如为了强化父亲的用意,老师这样引导读:为了自学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生读:孩子,你得把鱼放回去。为了让11岁的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他不容争辩地说生读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单元学习提示,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1、生活是一本书。

  2、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词语和句子。

  (1)交流字形词意。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

  (鱼饵、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3)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为什么坚持要“我”这么做。

  (老师出示关于鲈鱼捕捞开放日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他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

  6、交流学生概括的词语,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重点指导读出“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的语气。)

  7、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抄写本课要求写的字,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听写后对照屏幕自查改错)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后三自然段)。

  2、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

  3、交流语句及自己的理解。

  (1)体会第一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引导学生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2)体会第二句:当我一次次……

  引导学生思考: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结合这句话请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理活动,以及父亲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时会说些什么?

  思考:“我”失去的是鲈鱼,但“我”得到的是什么?

  (3)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遇到诱惑的时候,“我”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引读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7-01

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1-16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5篇04-16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通用(15篇)08-08

(精选)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7-07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1-02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2-17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实用)07-10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精品)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