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能力和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总的特点、地位及其影响,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明确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图片。
教师: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但仰韶文化的中心是陕西华山。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原始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那么,中华文化有何特点和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灿烂的中华文化》。
多媒体显示:灿烂的中华文化
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七嘴八舌:提到中华文化,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穿着旗袍的女孩子、一群人打太极拳、万里长城、京剧剧照、故宫博物院的图片。
教师:中华文化并不神秘,它其实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民居建筑等。那么,中华文化是由谁创造的呢?
多媒体显示:各抒己见:有人认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多媒体显示:中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师:大家能说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吗?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
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文学家曹雪芹著有《红楼梦》教师: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多媒体分别显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配甲骨文和中国书法图片)、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典籍的图片)、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配地动仪、编钟等图片)、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配《全唐诗》《西游记》等书的封面图片)、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配老子的画像和《中国哲学史》的封面图片)、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教师:中华文化既是博大精深的,也是源远流长的。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教师:现在,我们就能归纳出中华文化总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大家知道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储藏影响吗?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如何?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历史典故。
多媒体显示“苏武牧羊”的图片,并显示以下文字:苏武牧羊的典故蕴含了什么传统美德?
学生:热爱祖国。
多媒体显示“徙木为信”的图片,并显示以下文字:徙木为信的典故蕴含了什么传统美德?
学生:诚实守信。
多媒体显示“负荆请罪”的.图片,并显示以下文字:负荆请罪的典故蕴含了什么传统美德?
学生:宽以待人。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同学们能说一说中华传统美德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多媒体显示:七嘴八舌:列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
教师:我们来看一些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多媒体显示:
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尚气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热爱祖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谨慎)
历览前贤国与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为人正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学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实守信)
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因为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吗?
多媒体显示:议一议:有人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它的内容和形式永远也不会发生变化。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多媒体显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形式会更加丰富。
课堂小结
教师:请大家将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
多媒体显示: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其影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要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特点、影响,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
2、能力目标:把握中华文化特点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
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事例法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中国话》,边欣赏边思考:在歌曲中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学生认真听,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板书课题)灿烂的中华文化
师:通过听歌曲我们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话一话”中华文化。
【话文化】
1、你还了解哪些中华文化?
2、你喜欢哪种形式的中华文化?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总结。)
师:通过学生列举中华文化的实例,我们发现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那么具体来说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请同学生阅读教材65页末段。
(教师点名学生回答。)
师: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基本内容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特点、特点的标志语是什么?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教师问题,教师提示总结。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向学生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方面特点,下面我们来看教材64页上的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总结一下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
【比一比】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的同学分别回答探究上的问题,看哪一组回答得好,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概括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
学生总结出:源远流长。
(教师解释源远流长的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看“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链接,进一步证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那么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是由谁创造的呢,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吗?还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呢?
(学生否认,异口同声回答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教师点拨:既然各民族为中华文化都做出了贡献,那么各民族之间就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彼此不要歧视欺压。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谚语或格言吗?这些谚语或格言对我们做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说一说】
学生列举一些格言,并说说对做人做事的影响。教师由探究活动引出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传统文化有哪些深远影响。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例子,进一步证明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
师: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那么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谈一谈】
同学们讲述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的历史故事。并说出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讲述故事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既然传统美德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我们对传统美德,就要薪火相传。)
师:那么代代传承的美德有哪些?(学生回答)
师: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呢?我们先来完成一个连线题,根据连线题解决我们的问题。(学生完成连线题,教师总结补充)
【做一做】
作为中华儿女,你打算为传承中华文化做点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
(三)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特点、影响,以及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中华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对于中华文化,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凝聚力。请同学们看板书,像不像一朵花?如果它是一朵花,那我们就共同祝愿中华文化这朵璀璨的奇葩,越开越芬芳,越开越美丽!
师:下面到了我们每节课的轻松驿站时间。
【轻松驿站】
请三名同学讲幽默笑话。
(四)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思考并完成。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创作或收集一个文学小作品。(备注:可以是诗歌、对联、绕口令、快板、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谚语等等)
八、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4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这是外国没有的,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总结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题探究
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
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老师总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不但有文学艺术,还有我国的古代科技。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问题探究都江堰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处在科技的前沿。正因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请归纳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烹饪技艺和风味而且得到全国各地所公认八大地方菜肴,如山东地区的鲁菜,广东地区的粤菜,四川地区的川菜,湖南地区的湘菜等。这些菜肴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情景探究为什么不同菜肴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活学活用探究课本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本地文化谈谈自己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学生探究: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根据本堂课的内容,依据课后高考试题进行练习、讲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民族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和标志。
五、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引出新课,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课标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教材分析
1.基本内容分析: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声声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2.横纵向联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
3.教育价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呈现出相互交织和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所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一些难度。如何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践行过程中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能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训练从典型材料出发经对比、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在对涉及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和纵观中华文化的两个表格材料的对比、分析中,学会采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获得中华文化的特点、力量等知识;在学习涉及小悦悦事件的典型材料,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之后,学会在对比、思考中,获得要坚持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后,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和对个体、人类及世界的深远影响;在学习“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之后,初步感受传统美德的精神魅力,愿意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努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本课把教学重点设定为: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
2.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一些难度。如何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践行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本课把教学难点设定为: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等,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在当今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
七、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活动教学法,讲授法
2.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归纳学习法
八、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搜集资料,查找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准备两个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小故事
2.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教师
寄语
多媒体出示视频:《北京奥运会火炬宣传片》,指导观察并提问。
第一环节:文化名城说文化
多媒体出示陕西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列举陕西还有哪些特色文化?
第二环节:文明古国比文化
1.多媒体出示图片:“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对比”,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归纳。
2.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力量。
第三环节:文化知识知多少
1.文化知识抢答赛
多媒体出示文化知识题
2.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组成
3.引导学生列举中华文化的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4.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特点,提问并引导归纳。
第四环节:文化影响我来说
1.多媒体出示材料:中国哲学名言警句,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归纳。
2.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影响
3.连线题:中华文化影响连线题
第五环节:美德故事大家讲
1.学生讲述美德历史小故事
(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
2.多媒体出示视频:“西安最美女孩”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对比分析古代司马迁与现代西安最美女孩,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是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
3.引导列举其它的传统美德。
第六环节:文化之歌齐传唱
指导学生集体朗诵《中华文化之歌》(内容见资源包)
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创新者
观察材料、
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归纳发言
思考回答
归纳发言
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观察
思考、回答
归纳发言
阅读朗诵材料、体会
思考发言
总结归纳
聆听、体会
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自然过渡。
在观看视频中欣赏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有助于有助于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在对比、列举、思考中,增进对中华文化力量的准确理解。小结中华文化的力量,加深认识。
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组成。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加深认识。
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连线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有助于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
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特点,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传统美德。
情感升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树立传承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能力
十、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教学方法
巧用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创设情境导学法、讲解法、联想法归纳法、图表法、纲要信号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引起共鸣。
放录像:“百家争鸣”使学生了解有哪些思想家及所属学派。
导语连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领略大思想家们的风采”。出示第9课课题。出示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身临其境,感受历史
第一板块
孔子思想教育成就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⑴介绍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姓孔名丘因排行老二字仲尼。51岁前,主要以教书为业,后来做了鲁国的司寇,使鲁国强大起来。但因鲁定公听信齐国挑拨,孔子遭受冷落。55岁开始周游列国,XX年走访了7个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第一步:学习思想政治主张
1、讲故事:“苛政猛于虎也”什么意思?考查学生。
2、教师补充: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由此引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补充: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宽惠”等一切美德。至今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的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我国XX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第二步学习教育成就。
1、首先提问: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论?(小学学过)教师补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指导看书,完成讨论题: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四人小组讨论。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最后出示国画: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第三步知识拓展:
展示与孔子有关的各种图片回答已有知识。了解孔子生平。
看书自渎培养自学能力。展开想象回答问题。结合做人的道德,进一步认识孔子思想,增强崇敬感。
合作讨论集体探究
发挥群体智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历史与现实结合,认识孔子的伟大之处。
第二板块
老子思想
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引出老子。
第一步材料展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快速看书后回答:
①引文反映了谁的学说?出自他的著作_____。
②引文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总结:这是朴素辨证的思想。举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故事。
第二步展示老子主张“以柔克刚”。说成语“滴水穿石”。提问:老子辨证的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
教师总结:老子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在他思想基础上兴起的道教与儒教、佛教一起成为影响的我国三大宗教。但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学会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提炼知识,快速记忆的能力。
开动脑筋
回答问题
加深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第三板块百家争鸣
除了老子、孔子以外,还有哪些思想家呢?引出百家争鸣。
第一步学生活动:“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有哪些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全班同学分为五组,每组代表其中的一个学派,抽签决定派别,后由小组推荐代表阐述本学派论点,其它小组可指出其不足之处,形成全班“百家争鸣”的局面
2、交流完成图表:时代/代表/学派/主张。(附后)。采取空当接龙形式,完成表格。
第二步学生活动:完成找对子
墨子改革法治
孟子知己知彼
庄子无为而治
韩非兼爱非攻
孙子仁政
第三步判断题。两种观点那个正确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完全是对立的,吵的可热闹啦!⑵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自读总结,小组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我探究的结果,提高记忆与分辨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纲要信号图表总结本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附后)
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百家争鸣: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也可以辩论。
第二步:迁移应用
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法?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国之君,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学校、班级
结束语: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锻炼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活动
1、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2、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04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5-21
教学设计10-15
教学设计07-13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颐和园》教学设计02-15
《乡愁》教学设计02-17
雨后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