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8 08:24: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读书效

  果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

  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

  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

  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

  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落

  总结全文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

  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

  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

  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听写。

  回顾课文主题。

  朗读课文。

  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6、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后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绿》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在读课文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老奶奶的艰苦。

  2、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双手看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没见过绿色的手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认识被称为绿手指的人。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二)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习起因部分。

  (1)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2)理解文中的两个反问句,从中理解:老奶奶有一种对陌生事物好奇的心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学习经过部分。

  (1)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4)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6、学习结果部分。

  (1)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老奶奶把种子寄到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

  起因: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不怕困难

  满怀信心绿手指经过: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对事业的执著

  好园丁

  结果: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不过与一般的导游不同,他是用生花妙笔引领我们去完成一次秋游。今天就跟随他开始我们的“秋游之旅”—走进梅雨潭的《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显示)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三、初读课文,思路梳理

  生默读课文。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学会,没有的随时询问;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师结合学生疑问补充、明确:棱角,尘滓等。

  1、找文眼。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往往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们叫它文眼。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你觉得哪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生答。(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⑵那醉人的绿啊。)师引导明确。

  2、理思路。过渡,作者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请大家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追寻。先“走到山边”,写__;接着到__,描写__;然后才到了__,着力描写梅雨潭的绿。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来感受另作者惊诧的绿。(指导:朗读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自然段由叙述,有描写,还有直抒胸臆,但叙述、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朗读时要满怀深情,充满激情。)

  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答案预设:⑴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用比喻写出了绿的醉人和奇异。⑵她松松地皱缬着------但你却看不透她!写绿的绿波荡漾、鲜润、纯净⑶我曾见过------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写梅雨潭的绿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恰到好处。⑷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能明眸善睐了。①我舍不得你;我怎会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②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对于第一类句子,请该生朗读,同学边听边想象;对于第二类句子,请该生读出作者热爱赞叹的感情。)

  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引导:绿色的象征意义:生命)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你最喜欢的地方,并细细品味,然后用“我认为__写得好,好在__”来赏析。小组内(或同桌)交流后,班内展示。(赏析指导:可从精妙的用词如“镶”字;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抒情的句子等)指名回答后评价激励。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作业:背诵第三段。

《绿》教学设计6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绿》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并理解课题的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

  2、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3、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发想像,扩展延伸。

  1、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2、仿编诗歌,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谈心得。

  1、背诵儿歌。

  2、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

  1、交流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谈体会。

  三、读背古诗,延伸课堂。

  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2、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背诵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抄写词语3遍。

《绿》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近景)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

  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

  潭边

  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拟人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拟人到对比、衬托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也写一种身边的颜色。如:晚霞的红、秋叶的黄、天空的蓝……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绿》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

  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符号)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

  (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

  明确:

  (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

  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比较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什刹海的`绿杨“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

  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

  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

  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生2:那醉人的绿呀,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预设答案: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4、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参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小结: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和拟人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

  预设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枚《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朝宋祁的《玉楼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绿》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体会诗中的劳动场面;

  3、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引入春天画面

  1、同学们,在寒假里老师读了董宏猷的《十四岁的森林》。请大家看这本书末尾的一个片断,然后猜一猜:这是一本写什么的小说?(指名读一读,然后指名回答。)

  出示片断:

  在黑风岭莽莽的大森林里,在黑龙潭清澈的潭水边,生长着一株三根大树枝并排向上生长的中国鸽子(鸽子树)。每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像绚丽的火焰一样燃遍了黑风岭时,无数只洁白的鸽子便在大树上迎风展翅欲飞。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他们是森林的主人。他们与古老的森林新生的森林一道,装扮着谁也阻挡不了的春天。

  2、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让我们“走遍青山碧岭,”让“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3、板书课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走进劳动现场

  1、出示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荒山野岭 山岩裸露 荒山寂寞 烈日煎熬 青山碧岭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抖动彩翼 搭窝筑巢 碧波荡漾

  指名朗读,疏通字词。

  2、分小节进行朗读,想一想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讨论交流。)

  3、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来描述同学们劳动的热烈场面的?读诗句,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歌谣”“哗哗”“滋润”等词语中体会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

  三、披文入情,理清脉络。

  1、同学们刚才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反复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出现了两次?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它们是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指导朗读)

  3、“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你仿佛看到是谁欢笑着迎着春风走来?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大家植树造林的豪情。)你们在什么时候会“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踏”“撒”写出了什么?(讨论、交流。)

  4、指导朗读第一节和第八节,注意前后感情的变化。

  5、齐读全诗。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读一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完成《习字册》,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诗人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

  2、通过多角度的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蕴,伴随着对诗句的感悟,读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

  3、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对比阅读

  1、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的第一节和第八节,你认为感情上有变化吗?又怎样的变化?(指名说一说。)

  2、这样的前后变化,在诗中,你能找出哪些词语?自己读一读,然后做一做标记。

  (指名回答,读一读。)

  二、品读诗句,感悟巨变

  1、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往日的“荒山野岭”是怎样的一幅容颜?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指名读“千年裸露的山岩”“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2、今天的“青山碧岭”又是怎样的呢?你最喜欢哪一节?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⑴我最喜欢第3小节,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对比:绿衣——绿袍)诗人通过“披上绿袍”“枝繁叶茂”“涌”“阵阵林涛”写出了植树造林的深远意义。

  ⑵我最喜欢第第5、6小节。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 “再也不怕”“开心”等词语中体会植树造林让小动物们呼朋引伴快乐生活的情景。(讨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和这些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⑶山上是这样的美好,山下也是诗情画意,无限憧憬——“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三、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1、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春光灿烂的时候出行,蓦然发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讨论,指名回答)这会使你想起什么?(春光就是一位丹青妙手。)

  2、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无疆。)“染绿”能使你想到哪一首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起了哪首歌?(《春天的故事》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3、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春天在哪里?春天原来就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脚下。心动不如行动,看——“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让我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和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将这首诗填进去,一起来唱一唱吧。

  四、总结全诗,抒发诗情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对比—————青山碧岭

  浑浊 裸露 寂寞 煎熬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碧波荡漾

《绿》教学设计1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对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联想和拟人

  层层烘托 表达了热爱自然赞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习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续写练笔

  1.同学们说得很好。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课件展示),谈谈你的理解。(指读13段)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2、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问题解决与思考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教学难点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播放英国民谣《绿袖子》)

  师:有同学听过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回答)

  师:是的,这首歌就是著名的英国民谣——《绿袖子》。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5-01

《囚绿记》教学设计03-30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3篇05-17

《囚绿记》教学设计15篇11-15

《囚绿记》教学设计(15篇)12-06

绿教学反思04-16

《囚绿记》教学反思04-13

囚绿记教学反思03-16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