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5 03:42: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XXXXXXXXXX,也可以借助XXXXXXXXX、XXXXXXXXXX等仪器,或利用XXXXXXXXXX等工具,有时还需要XXXXXXXXXXXXXXXXXXX。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XXXXXXXXXX、呼出XXXXXXXXXXXXXXX。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生物教学设计2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2、学生谈经验

  3、学生在黑板上画蘑菇,体会子实体的结构,做铺垫。

  2、启发学生注意鉴别毒蘑菇

  3、启发学生画蘑菇。

  课题

  第三节 真 菌

  2、霉菌

  1学生观察、思考

  2在组内组间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1、启发学生完成观察与思考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老师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真菌种类;

  2、说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结构和颜色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说出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绘出真菌的特征

  能力目标

  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防霉,健康生活;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快乐生活。

  3、酵母菌

  学生回忆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启发学生回忆酵母菌的有关内容

  二、真菌的繁殖

  1、学生注意听,回顾相关内容

  2、学生观察了解孢子的位子,结构

  3、学生出示孢子印

  4、学生体会孢子繁殖

  5、学生探究孢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环境条件

  1、由形态结构中的孢子切入

  2、启发学生观察图

  3、启发学生制作(出示)孢子印

  4、启发学生参与模型制作

  5、启发学生思考:孢子如何发育成新个体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觉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三、小结

  1、学生总结真菌的特征

  2、运用:(1)防霉变,(2)试养殖

  1、启发学生利用板书,小结出真菌的特征,教师点拨

  2、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植物开花情况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见的现象引入)同学们,到了晚上你为什么会睡觉?早上即使没有人叫你,你也会按时醒来?出示投影:“夜来香傍晚时花朵都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学生自由猜想、交流、汇报)

  由此引入新课:《昼夜与生物》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在一天中,你的这四个特征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在各个阶段是如何变化的?

  让同学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脉搏、呼吸、体温、血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什么?

  (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

  身体的活动情况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等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交流仔细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二、小组合作探究一:认识一天中人的.生活节律

  1.同学们,下面分小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情况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大胆发言交流发现)

  3.同学们: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C,血压也从早晨起床时的一天最低点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节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二: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牵牛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中的牵牛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吗?

生物教学设计4

  1、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反思

  xxxxx

生物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价值。

  明确人类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题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与生物圈有什么联系?

  2、总结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如何分?试举例。

  2、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

  内容见课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如何做?

  2、乱砍乱伐带来哪些危害?

  3、找找身边破坏资源的现象。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考虑属于自学范畴,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所用的'时间稍长,同时延伸的内容有些片面,作业尽量设计成填空、选择题。让学生更明确答题的目标。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第二自然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教学难点: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么是“生物钟”这个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同学们都很喜欢猜谜语,我们来比比谁猜得快。

  (出示谜面:兄弟三个爱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它们会走没有脚,它们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起床,什么时候上学去。

  板书:时钟

  生说时钟的用途。

  同学们,有一位伟大而神奇的魔术师,它能让你在没有时钟的时候掌握时间,猜猜这位伟大的魔术师是谁?(板书:自然界的)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头脑中会产生哪些小“?”呢?

  学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2)这些时钟是怎样的?

  (3)它会怎样向我们报时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简要板书)

  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同学们,要想解开小问号,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2、是,读课文是我们解开小问好的办法。在读课文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1、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还可以请教老师。2、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自然界的时钟慢慢的要敲响了,你们准备得怎样了呢?

  (过生字关:出示本课要学的生字。小组合作学习,把生字的音读准,不会认的字作上记号;互相帮助,如果都会认了,小组长检查,读对了,请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发“笑脸”)师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及时表扬合作学习好的小组。

  4、生字朋友带来了一连串的生词,能读出这些词语吗?(不带拼音)

  发现蒲公英夜幕降临不声不响地洞底细

  拜访内部(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字词中没有的词语。(带拼音)

  (喇叭绽开美貌巡逻辛勤)顺势问问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些词语的。

  5、让我们把生字词送回课文中,读一读课文。

  6、分任务朗读课文,顺势正音。(出示朗读要求:坐姿要端正,声音要响亮朗读有自信,抑扬有感情。)

  7、师范读课文,思考: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一种时钟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这些花是怎么报时的呢?

  通过你们的介绍,你们知道徐老师明白了什么呢?请大家仔细听。

  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话有什么发现。

  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就是,出示:(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开了。五点钟,野蔷薇开了。六点钟蒲公英开了。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开了。夜幕降临,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课文中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写的呢?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花儿开放的样子。

  请大家挑选其中的一句话,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花儿开放的样子,边读边可配上动作。

  指名读其中的句子,适当地作出评价。

  师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想把这美丽的花儿永远记在心中吗?齐读第二自然段。

  试着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

  过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这样为我们报时的,那动物们是怎么报时的呢?只有学完课文,我们才能解决第二个小问号。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现、英、夜”。

  想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导书写“夜”

  (1)、出示几个写得不好的“夜”和范字进行比较。

  (2)、这几个字哪个字好看?哪个不好看?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3、学生观察、描红其余的两个字(提醒书写姿势)。

  板书设计:

  植物

  自然界的时钟奇妙的活时钟(生物钟)

  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课意,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出现的词语、语言点知识。

  先进行听读训练,听教师朗读,学员自读文本,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测学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本文是一篇科技文,术语较多,本以为学员有阅读难度。但从学员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员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陌生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进行得比较流畅。

  词语、课文教学阶段,矫正发音依旧是个难以突破的障碍,尤其是声调。民族学员的母语语境对他们学习汉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读不准、辨不清,矫正起来很费力。但是对于双语教师来说,口语不过关,语音不标准,错误的示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太大。因此,我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地反复地示范领读,及时纠错和强化,强化朗读训练。在语音教学方面,耗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

  造句训练是我在进行词语和语言点教学时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对意义的讲解不展开、不延伸、不繁琐,主要是通过例句的`形式呈现,让他们在鲜活的言语材料中去感知,找感觉。尽管学员造句的错误比较多,千奇百怪,但针对每一错误趁热打铁,指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这对学员来说也是多有裨益的。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等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重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方法]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图例现象,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从现象归纳出本质结论,并表达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演示蒸腾作用的盆栽植物;3、染红的瓶装水;4、6号针筒和滴液管;5、接水盘。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雨林谷”等图片引入植物体内的水分来源于土壤中。进而导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观察:多媒体展示水分运输演示实验。

  思考: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三、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概念

  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思考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2.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四、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设问:

  ①不同环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中水之间是如何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什么作用?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根据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谈谈自己的感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森林,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

  家园。所以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还应该多节约用水等。

  五、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1.学习指导2.课外实践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农田灌溉方式及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运输结构 导管 (无机盐)

  运输方向 由下往上↑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

  2.意义

  降温

  拉力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做葱叶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么进行仿生 ,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和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2、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你知道飞机和雷达是如何被发明的吗?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和查阅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2、让每个同学准备10条新鲜葱叶和部分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观察一下新鲜葱叶和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有什么不同。

  3、教师为每个实验桌准备适量的木板、胶水、白纸(16开)2张、砝码1盒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葱叶、找发现。

  1、导入课题: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植物,你知道葱叶有什么性能吗?拿出你准备好的葱叶,利用桌上给出的材料,参考课本插图,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玩葱叶,教师巡视指导,必要时可做一下点拔:我们试试一条葱叶可承受多大的压力?剪成条形再试试,看能承受多大压力,看哪种情况承受压力大。

  3、学生讨论、交流玩中的发现。(学生的'发现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内容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认真分析、细致比较。

  4、小结:筒形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

  过渡:其它物体是不是也具有这种特性呢?

  活动二、我们来做葱叶模型

  2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葱叶模型?为什么?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桌上预先准备的材料。

  3 学生动手制作葱叶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葱叶的特性吗?比一比,看谁制作的最接近。

  7 检测模型性能。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两幅图分组检测,看纸筒和纸片分别承受多大压力。

  8 你的检测结果是什么呢?

  9 我们如果把葱叶的这种性能应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你打算设计件什么产品来为人类服务?

  10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进行两项探究,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板书)发现生物(葱叶)性能->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

  教师明确: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板书“仿生” )

  课外拓展:

  1、 你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吗?请你在课下做调查看谁搜集到的资料多?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上列举的几种仿生产品。了解他们是根据生物的那些特性研制的。

  2、 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比一比,看哪些同学的发现多、设计的合理。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带进课堂,但要注意保护生物)。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好搜集到的关于仿生知识的资料、信息。

  3、 上节课拓展活动2的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探索其中的奥秘。

  3 让学生汇总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作好记录。

  4 提问: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种生物的启示吗?你有什么感受?

  5 让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可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谈感受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6 对于“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会不会失去控制?”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没有定论,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活动二:观察不同的树叶,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

  4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观察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记录下来。

  5 同学之间交流,这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树叶有哪些共同点?(都有叶脉,大都是绿色的等)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撑、保护等)

  6 根据树叶的这些性能 ,开动你的脑筋大胆设想,进行仿生设计。

  自由活动:

  一、说发现、谈设想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那就请你们谈谈各自的发现和设想吧。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评价。

  3、刚才大家谈得都挺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制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和设计制作,填写表格。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探究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决定。最后的拓展活动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从反面衬托出昼夜节律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昼夜交替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2.认识到合理作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选定的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一种动植物,确定如何来观察研究其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花钟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太阳东升西落。白天,我们会到学校里上学;晚上,我们肯定要睡觉。爸爸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会在家里陪着我们。可见,我们的活动在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是不是只有人才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呢?

  学生:不是。(学生的回答最初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动物,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上。)

  讲授新课

  活动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师:你能将自己见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行为随着昼夜变化而发生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吗?(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写出来。)

  生:昙花只有在晚上才开放,猫在晚上活动的多。

  师:其实不但生物的行为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时刻,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钟图,观察不同时刻分别有什么花儿开放。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例如:“牵牛花开放大约在什么时候(几点钟)?”之类,让学生利用花钟判断时间。)

  生:(观察并记录。)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花钟来判断时间呢?你觉得花钟好不好?(这个讨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昼夜和时间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请把下面的图画完成。

  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没有完成的图画。(展示交流:将自己的画面进行展示,并说说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么多的动物、植物的'行为都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就让我们选择一种生物,对它是怎样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行为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吧。

  活动二: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对不同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为什么会发生昼夜的行为变化?我们人类的昼夜行为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了解昼夜节律的含义,以及生物节律的意义。)

  师小结:生物节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张发育时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劳逸结合。

  拓展活动:

  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全班交流。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

  1、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知道的也可以发言。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根据孩子找家长。(利用ppt打出来)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找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

  3、让学生根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的课堂。)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根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仔细找找,他们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

  眉毛

  耳朵

  脸型

  嘴巴

  头发

  其他

  像

  不像

  2、关于头发,同学们讨论和争执的非常剧烈,陈强我们看的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患有脱发,头上的头发不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头发也剃了,所以你们再想想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3、除了长相和疾病以外,孩子与父母还有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一对父子。

  4、(课件出示马季父子的全身照)

  (图1马季)(图2马东)

  5、让学生找出他们的身材很像,都有微微发福的体型。(教师点拨,提炼建模)

  6、孩子和父母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你们都知道这种显现叫什么吗?(遗传)

  7、让孩子用一句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遗传?

  (可以多请几个孩子回答,老师做总结)

  8、教师总结:子女和父母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校正反馈,内化提升)

  9、陈强父子有遗传,马季父子有遗传,你们和父母之间有遗传吗?

  10、看样子我们中国人都有遗传现象,那外国人呢?(出示布什父子的照片)

  (图片1:老布什)(图片2:小布什)

  1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人有遗传现象,外国人也有遗传现象,看来遗传是人类的普遍现象。

  三、引导学生得出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1、出示动物一家让学生寻找遗传特征。

  (分别出示动物小狗、企鹅、豹子、马、长颈鹿五家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寻找遗传的现象,主要通过观察他们的`毛皮的颜色、花纹、形态等寻找遗传的现象)

  2、教师总结:生物都有遗传,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

  3、假如给同学们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4、教师用电脑出示一块豌豆地和几幅豌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是让自己去寻找遗传的现象,那么自己会从哪几个方面下手。

  5、老师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的研究项目

  (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颜色、种皮的颜色、豆英形状、豆英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小猫与猫妈妈的图片)这里有两只小猫,请你仔细观察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推测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观看小猫找爸爸动画。

  板书设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植物

  动物子女与父母或多或少相似的特征遗传

  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托马斯。刘易斯《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思路: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组合作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各小组选出几位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营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

  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

  鸡的首领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四)探究主旨

  提问: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7-16

生物教学设计04-12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11-20

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教学设计07-09

初二生物教学设计生物变异08-07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0-14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0-13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06-04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