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 (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
1、2两段
1、读第
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课件: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3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最后,我们还应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能教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点,做精做细,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回忆文的体裁。
上课伊始,以肖复兴的一段话导入,引出一个偶然的故事。然后直接导出,课文一共讲了两件事,说说分别是什么。学生在预习中已经了解,所以能够迅速找到,但是概括语言不够简练。接下来,通过事情联系感受,画出“我”在这两件事情发生后的感受。学生汇报后,任选一件事情读一读,哪些词句让你的心头有暖暖的感觉,圈画下来。
学生汇报第3段,找到密密麻麻,链接课后修改后的作文,体会第六段中心句。学生汇报第五段,体会中心句。教师讲述课外资料,学生体会中心句。
此时出现本文的学习方法,通过事情,借助资料,体会感受。然后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件事情。学生汇报第九段,抓住“融洽”“融化”来学习体会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动。最后齐读第九段,第十段。出入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资料,体会感受。
整体分析后,要关注事情是怎么来写的,它和感受之间有什么顺序。学生在这里似乎没有明白问题,所以反映并没有那么快。其实就是想渗透写作手法:事情在前,感受在中;事情在前,感受在后;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最后,质疑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汇报3次。一起来看这三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教师引导,结合事情和作者的感受来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实,课后我觉得在开始提问题时就可以这么提。学生汇报感受,再次理解课文,理解题目。“那”字有什么作用?与这相对,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篇回忆文。出示并介绍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升华主题。
接下来,引出同类写法的毕淑敏的《对我最重要的人》,通过事情,体会感受。进行了好书推荐。然后我利用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写一写对你影响最深刻的人或事。
把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用一节课来讲解,对老师来说有难度,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匪浅。把学到的方法立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们才能学以致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5
【教学理念】
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经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2、设疑:回忆了什么事情?
二、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学习词语:一篇 翻到 推荐、眼帘、几页 删掉、动词 燥热、握手 融洽、黄昏、客厅 模模糊糊
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规范、莫名其妙 堪称楷模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板书: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然后展示朗读。
三、学习修改态度——一丝不苟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愣住了?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4.朗读指导:吃惊、敬佩。
四、学习第四节——修改方法
1.到底是怎样修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有几条,请标在书上。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2.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
(2)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3.总结: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4.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理解: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朗读句子。
五、书写生字。指导书写:荐、翻、昏
六、其他作业: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2.修改方法六条。
二、运用修改方法自行修改肖复兴作文中的一段话
画完后,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我生怕让老师瞧见,就急忙说:“别闹,别闹,回头再让你开眼……”我刚一回头,哎呀,糟糕!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
我立刻紧张起来,新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我的心在打鼓,想:“大祸临头了,这顿‘斥儿’算挨定了!”忽然他又把画放下,望了望了我,只轻轻地笑了一声,象开玩笑似的说:“得不错啊,不过是个‘相似形’,我的胡子可没那么长。“说完走会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
交流修改地方。
出示原文修改,再次领略到叶老的一丝不苟。
三、学习评语的激励作用
1.默读思考,为什么能树立我写作的信心?
2.回答,我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什么?
四、会见——感受人品
1.引言,肖复兴从叶老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是一个的怎样的人?认真、平和
生活中的真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快速默读6-10节。
2.交流句子。
3.课文到此为止,与课文题目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题目应当取做什么比较好。
五、研究题目
1.课文中几次写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划出来。
2.细细的读,每一次,都是因为什么而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3.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借景抒情。
4.还在“借物喻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要点归纳:见到爬山虎就会想起叶老的教导,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叶老的风范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六、感悟“非凡”影响
(出示句子):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纸的生命》、《父亲的手记》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你们知道吗?他还是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委员会的委员呢!(提示学生翻阅语文教材中的《后记》部分)
(3)练习说话,感悟“非凡”(课件出示):
在肖复兴的的心中,他永远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七、作业菜单
1、背诵并默写片段。
2、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3.写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
c、指导朗读。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三、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删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 !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个著名的人;是个文学家……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齐读课题)。来,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再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前先看清朗读提示:
出示 朗读提示:1、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已经删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意义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学生读。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生回答)
看老师来写写这个词,(荐 昏 )
大家拿出生字抄写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两个。
写字时,头放正,背挺直,脚并拢。
齐读词语。
3、了解课文梗概。
师:好,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学习词语的目的关键在于运用,下面老师有个填空题,你能用这些词语完成这些填空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我上初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一张画像》的作文,经我的语文老师( )在北京市少儿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了叶圣陶爷爷给我( )的作文后我( )了。(在此处插入对“愣住”的理解)
在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犹如( )。
更让我激动的事,那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扑入( )的是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它使我消去了夏天的( )。
通过和叶圣陶爷爷十分( )的交谈(插入对“融洽”的理解)
我才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位 ( )的大作家。这真是一个( )的夏天。(按照这样的.顺序逐段出示)
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 :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 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你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怎么来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请你来读一读。
你是真的感受到了叶老爷爷修改稿子的那份心血。 真了不起!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老人的心血吧!(这句话应删去)齐读
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 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8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 )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⒊附: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
投影片c、d、e、f、g。
肖复兴的书<<日子的回忆>>,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的报纸<<文汇报.笔会>>。
模式运作图示:
第三轮自读,读懂,理解课文
第四轮自读,读出,拓展延伸
一、自读:(第三轮)
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投影片)
二、自读:(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附:板书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5、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①气象情况;②比喻动向或情势;③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评 指点鼓励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4、感受叶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挂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把字音读准了没有,一边思考爬山虎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1、学生交流
2、作者第一次看见爬山虎是在什么地方?咦,这就奇怪了,一个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一个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学生答)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叶老是怎样为“我”修改作文的吧!
四、学习“修改作文”的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们修改的文章,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学生答,教师出示句子
“映入眼帘的是……直线、曲线?
①叶老为我修改的怎么样?从哪个词感受的到?
②“密密麻麻”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吧。
③教师出示文章,指导朗读。
3、回到家,我们仔细看了看哪文章,发现叶老还为我修改了哪些地方?
4、学生答,教师出示句子
“题目《一张……准确性》。”
①“一张”和“一幅”究竟有什么区别?
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③还改了哪些地方?
5、学生答,教师出示句子。
①引导交流:叶老为什么要把“书皮”改成“包书纸”?
②指导朗读。
6、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大约有150处,听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有什么感受?
7、教师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春风拂面。”
①理解“春风拂面”。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
④这时的你觉得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⑤学生交流。
⑥小结。
过渡: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作文,在这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
刚进里院,我就看到了一墙的`爬山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五、第二部分“请我做客”
1、教师出示句子“刚进里院……迷离的光点”
① 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②这个爬山虎真的会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吗?为什么这样写?
③学生交流。
④小结
2、同学们默读8、9自然段,思考:见面时,叶老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学生交流。
②出示挂图,大家看,叶老脸上带着微笑,仿佛在说些什么?
③学生交流。
④引导想象交谈的内容。
⑤教师补充资料。
⑥引导理解”融洽”。
3、在这一老一少聊的那么投机……让我们来看看第二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出示句子“落日的余晖……虎虎有生气”。
①指名读。
②这里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③这里仅仅是写爬山虎有生气吗?还有谁有生气?
④别看叶老年纪大了,但他和一个中学生聊的非常投机,你看他的心理就像----
⑤再次齐读。
4、学到这儿,你会告诉我--叶老是一个( )人!
① 学生交流
② 其实文章中有一个非常恰当的句子,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位怎样的大作家。
③ 出示句子,齐读。
④聪明的孩子可以把它读成一个词语。(板书:堪称楷模)
5、让我们来看看第三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出示句子“在这个……那么绿着”。
①作者15岁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
②教师出示相关资料。
③为什么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你读懂了吗?
④学生交流
⑤所以我们说那片爬山虎不仅绿在墙上,还绿在了哪里?再次齐读课题
六、拓展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在你们生活中,哪些人对你有过帮助?让我们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个故事写在日记本上。(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一定要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强调“片”和“虎”两个字的写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师:围绕目标如何具体学习这篇课文呢,回忆文章分为那两部分,按部分来学。
生回忆文章的两大部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一:
默读课文,叶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线画出。
批改得怎么样?用语句在旁边批注。
“我”的感受呢?用曲线画出。
从中看出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
1. 学生自学。
2. 四人小组交流。
3. 汇报。
4. 叶老先生做事一丝不苟、关心下一代,写文章写真话、抒真情。
相机讲述“春风拂面”(多媒体出示)
师:未见其人,叶老先生就给“我”留下了这样亲切、温和的印象,那么见了面呢?叶老先生有何举动,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学习第二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二
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叶老先生有何举动?从中看出叶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交谈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用直线画出,并大声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写一墙的爬山虎有何用意?
1. 学生自学
2. 汇报
相机板书“平易近人”
3.猜猜当时叶老和“我”谈了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2
肖复兴是活跃在当今文坛的著名作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说的是他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
课文开头写了“我”的一篇作文在征文比赛中获了奖,事后得知是经过文学界前辈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才得以获奖的,这使“我”十分激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的一段心理活动写得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使“我”认识到,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作者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说明叶老对一名中学生的作文作了细致的修改,付出了许多心血,因而使“我”十分感激。当“我”到了家里,拿出原稿与修改稿作了对照,看到较多地方叶老作了改动,甚至连一个动词也不放过,可见他改稿的认真、细致,也反映出叶老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感到无比温暖。特别是作文后面的那段评语,是叶老对下一代的热情指点鼓励,使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见叶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起写作,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秘诀,而是问及学习成绩、读书的情况和正确的写作方法。“我”不但学到了如何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25课向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
四、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
(1)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2)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3)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2、交流描写爬山虎的几句话。
3、画出句中的重点词,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并结合朗读指导。
4、说说写爬山虎的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如:描写的时间不同等。)
5、你知道作者笔下的爬山虎为什么这么美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6、练习、引导说话,小结学习内容。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质疑、解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
2、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反思: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对叶老家那一墙爬山虎进行描写的一段话。在备这节课时,我怨声载道:唉,这文章这么长,学生怎么理解呢?诸如“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当然包括篇头的那段话)的语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呢?毫无信心的我终究还是上了“断头台”,本想自己这个“伯乐”会因此“名落孙山”。岂料,故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超强”的理解能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听听这些“文人”的理解吧:
“写出了爬山虎绿,有生命,充满生机。”
“作者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减少了许多,不仅因为一墙葱葱的爬山虎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还因为此时作者应邀来到叶老先生家中,并受到热情的接待,她心中无比的激动与兴奋,自然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
“阳光都变成绿色突出了爬山虎的绿。”
“联系上下文,我的体会是:作者因受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阳光也是绿的。”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
“这些温柔的小精灵正如作者此时心中的信心一样,它在跳跃着,闪烁着光芒,在引导着、鼓励着小作者。”
……
(回想当时的情形,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蒙混过关的。个个跃跃欲试。体会不谋而合的掌声雷鸣,体会有异的唇枪舌剑,好一个热闹场面。)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精彩的小插曲,它因孩子们的“出人意料”而光彩照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思想:
孩子们,行!
点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老师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设计上,整节课结构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导语的设计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既点明本组课文“话成长”的主题,同时紧扣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有意把教学重心前移,课前就提出具体的预习目标:①自学生字,读准字音。②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③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在上课前早已做好学习的准备。课堂上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交流,便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句段的品析、方法渗透和言语的训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
简单一个“读”字,实施起来却不简单,在完成重点环节的教学时,教师把读与评、说、画、议巧妙结合,多种形式的读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使抽象的语言文字被激活、唤醒,学生脑海中的影像也被充分地放大和渲染,变得更加鲜活和灵动,使学生完全沉浸到课文的意境之中。两个描写爬山虎的语段,文质兼美,教师对前者重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地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而对后者则重感悟,多展示。对于写见面情景的几个句子,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学结尾处的美读,教师饱深情的叙述、优美的音乐、进一步把学生的感情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此时学生的读进入到“美在心中流淌,情在心中充盈”的美妙境界。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思考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老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所以我想说,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平易近人
重复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两遍,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猜测:常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这篇课文的内容会讲什么呢?(写人、记事、写景)
过渡:究竟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写景的呢?这篇课文又讲了什么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找出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3、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学生汇报:
(1)课文写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2)课文中的“我”是谁呢?(是一个只有15岁的初三学生,名字叫肖复兴。) 师:看看你们的学习卡,你觉得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了不起,伟大的,著名的?)
(3)在作者心中,叶老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读第十自然段) 过渡:读完了这段话,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呢?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引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勾画,朗读。(板书:意义非凡)
(二)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意义非凡?
1、叶老先生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呢?请找出相关段落学习。 (1)学习第
三、
四、五自然段: A、自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愣住”
B、自学第四自然段:学习修改方法。拓展:出示当时修改的原文,感悟叶老的认真、负责、对中学生关心。
C、读第五自然段中评语部分,教会学生写实事、写真事,(对比)让学生感悟叶老先生对作者的鼓励等。理解“居然”,引出做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作者翻开了自己的作文,映入眼帘的是——
几张纸上到处是——
此时此刻,他感到非常(吃惊),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吃惊呢?(愣住)
作者看到了自己的修改稿,他很吃惊,一下子愣住了,读——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修改过作文吗?那么你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你改每一处都是很随便的吗?(在我们修改作文的时候,修改每一处都很动脑筋,仔细琢磨,这样才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过渡:我回到家,我再次翻开了我那篇作文,看到了什么呢?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齐读。) 师: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长句子断成短句,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包书皮去掉了呢?删掉“包”,“ 书皮”改成“包书纸”。)
师:叶老运用了“删”和“改”这两种修改方法。文中还提到叶老把长句断成短句。从这一改、一删、一断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的认真平和,叶老的.一丝不苟。
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修改稿让“我一下子愣住了”呢?我们来看看(出示修改稿)
有的同学发出了惊呼,你们惊呼什么?
生:叶老修改得这么多!真是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圈、钩、直线、曲线。 师:在这里,叶老先生还用了哪些修改方法呢?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当你看到这篇修改了160多处的文稿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简直不敢相信,像叶老先生这样的大作家,肯为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修改作文!而且改得那么多,我太惊讶了! 师:是啊,叶老先生和我并不认识,一个是,一个是,他都能够帮我修改作文,并且还改得这样细致认真,对一个普通中学生这样的负责和关心。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叶老先生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的。所以作者这样说——。
作者看了自己修改稿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意思?那春风拂到了作者的脸上,更拂在了作者的心里, 当时叶老先生已经68岁的高龄了,他还是教育家,文学巨匠,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还要帮作者一字一字的修改作文,作者非常的感激他,才有了这样的感受—
师:叶老先生在作文的后面给了我这样一段评语: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读)
师:从这则简短的评语中,你知道应该怎样写作文了吗?(是啊,写作文的时候,只有写真事,写实事,才能让别人感动。)
你们看,这是常老师给作者的评语,你们觉得谁的好一些,为什么呢?(老师说的太直接了,有可能会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写作的自信心,相反,叶老先生给出的评语——可以看出叶老先生挺欣赏作者的,对他充满希望的,让作者树立了——)
过渡: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告诉了我一个什么消息?
2、那课文写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邀请做客)
(1)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写做客的句子有哪些,请勾画出来,同桌读一读。理解“融洽”,感悟平易近人、平和。
(2)请你把刚才找出的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读读(挖掘时间,品味情
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做客这一部分要两次描写爬山虎?感悟作者激动、高兴的心情(第一次)。
第二次:
3、学习第十自然段,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 (1)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写到:“作家就是 ”,请结合前文说一说叶老先生是怎样做的?猜猜想他的作品是怎样写的?感悟人品与作品,理解“楷模”。
(2)第三次爬山虎描写。齐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师点拨: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44岁了,可是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在了他的脑海中,作者一想到15岁的那年夏天,让他觉得(指板书),可见叶老先生先生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那么多年过去了,在作者的心里,究竟忘不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卡上的小练笔,是啊,在作者的心里,永远也忘不了叶老先生,忘不了——(指板书)忘不了(指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说,在我的心里——
在作者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有叶老先生鼓励着他,最后使他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还记得《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吗?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爬山虎,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美)接下来老师将带领你们去感受文中的另一种美——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抓重点事例,找重点词句,领会人品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件事。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明确:一是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却存在很多毛病;二是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初中生的作品;三是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3、课文哪句写出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的印象?
明确:“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片断展示一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
4、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心中对叶老先生也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
5、叶圣陶老先生不仅为我修改了习作,还为我写了评语,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并说说从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我的肯定,帮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二)学习第二部分:
肖复兴是幸运的,他的作文得到叶老的修改,那年夏天,他还有幸的得到叶老的邀请,走进了他的家,在那里,他再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
1、轻声读课文6—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A、课件展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B、小组合作学习: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带感情朗读句子
2、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对爬山虎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高兴、兴奋的心情,这种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和,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融合景与人之美,升华情感
1、师小结: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邀请我做客,又让我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关爱下一代的品质。作者把对叶老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倾泻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来读读写爬山虎的句子吧!(课件再次出示:)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文章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扬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的笔下,景物的美与人格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有叶圣陶这样一位文品和人品堪称楷模的作家的鼓励,对肖复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所以他才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他感慨道──课件出示12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3、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四、课堂小结
作者心中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感动也会永远存在着,他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以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稻草人》
板书设计:修改作文 文品 一丝不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邀我做客 人品 平易真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04-2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后感04-24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1-0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1-12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0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合集)04-0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4-02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3-22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