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6-28 11:17: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1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

  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

  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文分析:

  《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造氛围

  (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

  生……

  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

  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和学生评价)

  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

  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

  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

  生:(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师:(诵读指导)同学们还记得《石壕吏》吗?我们从诗中官吏抓丁的背后想象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何等的惨痛?假如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你又在《兵车行》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请从诵读中体现出来。

  生:(朗读,齐读,交流、点评)

  师:同学们,给你10分钟时间再细心琢磨玩味诗的语言,看看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

  生:(质疑,分类,整合,准备探究)

  二、品味语言探深意

  (一)循文探意知“妻子”

  师:《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同为杜甫的诗句,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先说“妻子”古今意思一样吗?

  生:

  师:在《兵车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样吗?

  生: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联系背景知识及杜甫身世家况)。

  生:

  师:(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51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知他的孩子较小。)学生若有不同意见,追问如何看待?

  生:

  师:引导学生从“愁”字上做文章。“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孩子愁不愁,只是在于不同于大人的“愁”罢了,站在大人的角度看,他还不会“愁”呢,就自己而言,他也有本身的不欢乐。可见,循文探意,具备古今语言文字知识是必要的,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咬文嚼字话“惨别”

  师:《兵车行》一诗,开头勾勒了一幅悲戚又撕心裂肺的画面,一个“走”字是写“行人”还是写“送行人”,或是另有它意?

  生:

  师:“走”字把“惨别”描画得撼人心魄。“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不见”是写“行人”远去了,还是写“行人”“送行者”之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同学们说说。

  生:

  师:(评价)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顿、拦、哭,同学们能否做一具体描述?

  生:

  师:一“牵”一“顿”,把孩子扯住父亲衣襟,跺脚啼哭不肯放手的动作刻画得逼真传神。用一“拦”字,是妻子固执的阻拦,痛断肝肠的悲彻举止;是妻子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也是“征夫”爹娘久依材扉的无语凝噎。多么撕心裂肺的悲惨场面啊。这种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有没有渲染铺垫作用?

  生:

  师:这种痛苦的根源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三)数词列举究根底

  师:我觉得好几个数量词很能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详细探讨它们的作用吗?

  生:

  师:诗中的“十五”“四十”“北”“西”写战时久,征讨远,苦难重,是“点行频”的具体陈述和真实反映;“二百州”“千村万落”更是见证“点行频”波及范围之广。诗人以“汉武开边”来影射唐王朝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这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根源所在。诗人正是通过几组数据表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怀。

  (四)反常之语见深意

  师: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最大的“反常”。在《兵车行》中,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正真变了呢?

  生:

  师:我认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正真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懑与控诉。我们知道“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受苦百姓处在困境,在万般无奈之时,萌生了“生女犹得嫁比邻”的异常意识,是情理之中的事。是不是真的生女好呢?

  生:

  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的深刻啊!

  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可能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希望你们用一双质疑的眼睛审视所有的已知新问。

  三、选择角度摹形象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当堂可先练习写“出征”和“送行”场面)

  提示:

  1、切记所要做的是生动的“改写”,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成白话文。

  2、选择好叙述角度(从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觉来记叙),这是构思中重要一环。

  3、根据原诗的描写和情节,在场景、细节、动作、表情等方面给与适当的补充,使文章更加合情合理,紧凑生动。

  4、对原诗提供的几个人物(如行人、爷娘妻子、道旁过者)和自己另外虚构的人物的言行予以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描摹。

  板书设计:

  指导诵读解诗意

  诵读入情抓基调

  低沉压抑怨愤

  人物事件理清楚

  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品味语言探深意

  循文探意知“妻子”

  “爷娘妻子走相送”“却看妻子愁何在”

  咬文嚼字话“惨别”

  牵、顿、拦、哭

  数词列举究根底

  “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

  反常之语见深意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选择角度摹形象

  “出征”场面

  “送行”场面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1-28

亡羊补牢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08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03-23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03-06

坐井观天优秀教学设计03-07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11-07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4-25

比尾巴优秀教学设计05-07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5-31

《村居》教学设计优秀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