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6 11:14: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

  把()比作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3、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就是广西桂林。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老师去年有幸去桂林游玩,拍了一些照片,你们想看看吗?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诗讲解: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2、刚才看了这些照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真的是非常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请把课本翻到80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一遍,不知同学们对字词掌握怎么样?(出示字词)我找同学读一下,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就齐读一遍,如果读错了,大家帮他纠正过来。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很好,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1)课文中的哪句话评价了桂林的山和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一会儿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文章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板书:山,水)

  (3)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漓江的水:

  1、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2、我找同学读一下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板书: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写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我找同学读一读。(课件)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课件)大家看这三个句子是什么句?(感叹句)第2自然段是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赞赏—描述)

  (为什么“啊”的后面不是感叹号?第一,因为该句中的感叹句并不是结束句。该句中“啊”后面使用逗号,主要是为了引出句子后进一步描述的形容分句,如引出“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第二,该句是由几个连续的感叹句组成的排比句。排比句中间一般使用分号表示几个并列的'句子。因此这里如果插入表示结束的感叹号是非常不适合的。)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_。(课件)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大家知道翡翠是什么?(课件)(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a)!真清啊(na)!真绿啊(y)!)(课件)

  6、下面我找同学分别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课件)(指名读)

  下面男女生分着读:女生读感叹句概括的,男生读具体描述的。(生读)

  7、作者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二)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请同学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想一想:第3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奇,秀,险,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同时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课件)

  2、同学们登过什么山呢?这座山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桂林的山,好像从地里拔出来高高地挺立着,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拔地而起)而且一座座山有连在一起吗?(没有)这个就叫做(各不相连)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课件)

  3、桂林的山真是形态各异,老师去桂林也拍到几座奇特的山,看看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山吗?(课件)

  4、大家能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想一想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呢?(课件)(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5、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自由读指名读)(课件)

  6、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谁来读读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课件)(生读,齐读)

  7、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8、相信一幅幅的美景,早已烙在你们的脑海中,你能来称赞一番这迷人的山水吗?桂林山水!

  四、拓展研读,加深感悟

  1、作者乘着木舟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课件)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生说)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下面我们就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的!(课件)

  大家快速浏览这篇文章,想一想: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作者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处景物?(课件)这就是老师拍下的九马画山,大家找到九匹马了吗?(课件)

  在这高悬于青山上的大画布上面,保留着一幅气势雄伟的九马奔腾图,这九匹马栩栩如生,谁见了都叫绝!难怪不少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课件)宋代诗人邹浩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课件)清代诗人徐弓也曾赋诗一首:“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生齐读)自古以来山峦都是如画一般的美丽,而诗人眼前出现如此真实的山,山上呈现出九匹马,连诗人都感叹到,真是人间一件奇事!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共同游览了桂林山水,真是让人陶醉。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课后读一读这册书“选读课文”第6课《秦兵马俑》,感受一下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游客们惊叹不已。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甲天下

  赞赏——描述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学(5分钟左右)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二)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2、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瑕、攀、泰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互学(不超10分钟)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显示了漓江的独特之美。

  (2)第2自然段最后的一句照应了漓江“______”的特点。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测评

  1、智引精练,灵活拓展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内容

  2、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4)句式练习

  A、天气真热啊,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西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反思

  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三、互学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

  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

  生。

  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

  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生:水平如镜。

  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

  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

  生读。

  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

  生。

  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生:小鱼、浮萍。

  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

  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

  生。

  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生:排比和比喻。

  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

  生读。

  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师适时

  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

  生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

  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峰峦雄伟。

  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生:红叶似火。

  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

  生:想。

  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翠绿。

  师:竹笋呢?

  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生:艳丽。

  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

  生。

  师:怪石嶙峋呢?

  生。

  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

  生。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

  生读文。

  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

  生再读。

  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生说。

  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生:遥相呼应。

  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五、测评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

  生答。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

  生齐诵。

  (二)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⒈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 啊的发音 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⒉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边读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能仿照课文一段话的写法,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思品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

  那里的山水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效果

  1、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

  2、交流点拨:

  重点指导:

  攀澜的书写

  “啊”的变音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的山真奇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秀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名读)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甲天下、美)

  2、人们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2、3)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桂林的'水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课文。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的描写山的这一段落与描写水的这一段落相对比,你有什么发现?(段落结构相同)

  桂林山的特点 具体描写的句子 是怎样写具体的

  2、桂林的山有怎样的特点呢?它是怎样将山的特点写出来的呢?对照表格自学。

  3。集体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特点之一“奇”。

  (1)“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2)“”是什么意思?从哪看出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3)教师要再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老人、巨像、骆驼什么样?还有的像什么?

  结合自己的想象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你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2、你是怎样来理解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默读这一自然段,你怎样来理解“画”、“画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引导学生联系描写山水的景色融合起来,形成画面。而“云雾迷蒙”、“绿树红花”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些色彩。“竹筏小舟”则增添了动感)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四、读全文体会篇章结

  五、布置作业:仿照第2、3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写具体。

  课后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上我注重了学生对课文写法领悟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先概括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所见所感加以说明的写法特点,在引领学生欣赏了优美的图片之后,有感情朗读,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不过,学生对“啊”的读音还不太准确,需要讲一讲相关知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7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一课。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八课。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骆、驼、峰、嶙、峋、翡、翠”七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羽”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羽”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能用“骆驼”、“翡翠”、“嶙峋” 在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已经认识“马”、“山”、二个偏旁。

  5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电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件、桂林山水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我国秀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那桂林山水的美到底美在哪儿,作者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美”描绘出来的呢?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

  二感知课文

  课件播放桂林风光,听2、3自然段录音。

  观赏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你能告诉老师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学习课文2、3段

  四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形声字:认识形声字,初步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4)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

  (5)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桂林山水相关文章

  八、帮助和总结

  《桂林山水》这一方案,符合学生学情,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很高,凸显了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阅读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收集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查找资料能力、利用网络能力、筛选整理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因为学生们上网学习偏少,对桂林山水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合作性较差,探究能力不强,今后需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结合,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请有实地感受的同学具体谈一谈。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感受。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4.检查自读效果。

  (l)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xx+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板书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

  秀山

  诸峰如笋拔地起,石灰岩

  清水

  碧玉含翠竖云端,含二氧化碳的水奇洞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利用文本、字词典等教学资源,指导掌握生字和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掌握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中国之大,城市、乡村、山川、大河,美景名胜无数。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印象深刻的美景有哪些,它们美在哪里?(期待学生交流)

  参考答案:首都北京──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长城等等。

  家乡月亮湾──石桥、小河、鱼鸭成群。

  黄山天都峰──险峻秀美。

  四川五彩池──五颜六色的水。

  河北赵州桥──历史悠长。

  新疆葡萄沟──瓜果丰盛。

  2、师:同学们学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处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桂林山水(板书)。组织学生读好课题。

  3、师:一看到“林”字,你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4、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桂树)

  5、师:是呀,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大家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哪个自治区吗?(广西)

  6、投影桂林简介: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四绝,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境内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

  7、师:看了桂林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去桂林看看呀?(想)好,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先从文字层面“游历”桂林,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立足课题,先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激发兴趣;再从字面上介绍“桂林”城市之名的来历,营造文化氛围;最后通过“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以问促读,既明确了学生初读的目的性,又利于大家整体把握文意。】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努力到文中找寻答案。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读后交流: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桂林山水”特点,初步把握文意。

  ①漓江的水: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桂林的山:奇、秀、险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设计意图: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文意。】

  三、检查朗读,理清结构

  1、师:下面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

  2、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3、以点带面,指导、点评学生读书。

  4、师设问:为什么课文四个自然段,老师要请三个同学来读呢?

  5、引领学生寻找原因,理清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结构”这个教学点很重要,也易被一般高段教师忽略。此环节中,有意识地请三名学生读四段课文,力求实现一箭双雕:既要理清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又要把握课文重点──为下一步“精读”做好铺垫。】

  四、整合资源,突破新词

  1、投影本课新词,读好词语的音。

  漓(lí)江(jiāng)波(bō)澜(lán)壮(zhuàng)阔(kuò)扩(kuò)散(sàn)

  危(wēi)峰(fēng)兀(wù)立(lì)怪(guài)石(shí)嶙(lín)峋(xún)

  2、学生借助上下文或工具书突破词义。

  3、检查学生生字词的理解情况,师根据学情作针对性指导,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重在能力培养。学生会的,以生教生;学生不会的,师重点指导点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节课的生字词,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本文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句子的优美。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会本文的修辞手法以及培养审美情操。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展示图片);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并配上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大家看一下ppt上展示的图片,大家猜一猜这是哪里?对,就是美丽的广西桂林。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走进我们的今天的课文《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文,带任务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点勾画生字词,进行教学生字。

  2.老师范读,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明确:桂林山水甲天下。

  3.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写,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问:文章语句优美,从山和水向我们展示了桂林的美,用手中的笔圈划出桂林水的特点。

  明确:“静”“清”“绿”。(板书:水、静清绿)

  学生自由朗读相关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指名读,赛读,学生进行朗读这句话,老师做出指导。

  明确:在读“静”的时候读出柔和静谧之感,可放低声音;“清”读出惊喜意料之外之感;“绿”像翡翠,读出喜爱和称赞之情。

  3.这句话写得很美,用到了一种修辞,说出并谈谈作用。(小组讨论,指定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比喻。漓江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作用: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板书:比喻)

  4.多媒体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概括说出桂林山的特点。

  明确:“奇”“秀”“险”。(板书:山、奇秀险)

  5.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奇、秀、险,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泰山和香山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明确: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桂林山独特的美。(板书:对比)

  6.听配乐朗读,文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美,写出了桂林山水像一幅画的特点,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谈自己所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本文通过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清水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甚至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2.仿照本文的第二、三段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积累本课的优美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 自然段。

  4、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 2、 3 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 2、 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 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 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 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 预设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 )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预设 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预设 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 …… 预设 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 自然段

  1、学生读文。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 自然段?生读。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 生:漓江水的特点。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 不同。师:(播放画面4 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师:大海什么样? 预设 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 生:水平如镜。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静、清、绿。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师:(播放画面5 。)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指生读。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 生:小鱼、浮萍。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 生:排比和比喻。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 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 自然段

  1、学生自学。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 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生。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 )谁来读文?生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 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峰峦雄伟。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 生:红叶似火。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 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师:(播放画面7 )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 (师点击超链接— 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 (师点击超链接— 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翠绿。师:竹笋呢? 预设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 生:艳丽。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 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生。师:怪石嶙峋呢?生。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 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 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师:(播放画面9 )风景美吗?生。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 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 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 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师:(播放画面10 )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 生:遥相呼应。师:(播放画面11 )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 生:第1 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 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 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 生:总— 分— 总的写法。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 ― 两洞的资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习桂林山的特点。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7-14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1-23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华】07-04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优选13篇)07-05

《桂林山水》的教学反思07-05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1-1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1-17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优秀11-25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