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2 08:29: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热]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热]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6.17----6.23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6.24----6.26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一、视频、实验引入,设疑激趣

  1、视频

  “瓶吞鸡蛋”实验让同学们感受观看神奇的现象。

  2、用一个普通的饮料瓶,在瓶上扎孔。灌满水时水从孔中流出,但

  是当瓶盖拧紧时,竟然不出水了,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用在瓶上呢?

  教师:为什么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大气压强。

  教师: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大气压强,回想一下什么是液体压强?什么又是大气压强?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强

  1、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回忆液体压强,得出大气压强的定义。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视频展示

  实验,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3、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自己动手来试试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水槽、广口瓶、乒乓球、纸片、胶头滴管、塑料吸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动手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积极动手,通过设计、实践,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大家既学会了知识,又加强了印象,学生还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自己解释这些简单的现象)

  (1)用吸管吸饮料。

  (2)塑料吸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3)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4、提出思考问题

  (1)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压的方向?

  (3)为什么人感受不到大气压?

  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二、大气压有多大

  1、估测大气压

  教师介绍一种方法粗略测量大气压大小,利用公式P=F/S,知道面积和力,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大小。学生可以课后寻找其它方法测量大气压。

  2、精确测量大气压强

  早在1644年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就利用水银来做实验,精确地得出了大气压的数值。通过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方法,仔细分析,通过液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相等,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讨论:(1)玻璃管倾斜有无影响?

  (2)玻璃管粗细有无影响?

  (3)上方进入空气会怎样?

  三、介绍: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气压还与天气有关。

  四、本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自己总结。

  五、习题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对物理科目已经有了了解,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要激发孩子参与课堂的兴趣,多设计物理实验。尤其是针对17班孩子,思维活跃,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又要强调课堂的纪律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由视频和小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感受大气压强,还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学生实验都在积极的展现自我,效果很好。

  在引入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时,粗略估测由于时间问题没有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己设计实验,但是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出大气压数值学生能跟着一起分析,并计算的出大气压,表现很好。

  在最后的习题检测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表现较好。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的市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压强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因为人体体验不到大气压的存在这一客观原因,而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教师要引起注意,并做好指导学习。

  巩固练习

  1.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__实验测出

  了大气压的值。

  2.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笔胆里气体压强

  _________,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

  A、长度减小

  B、高度不变

  C、高度增大

  D、高度减小

  4.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

  A、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C、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瓶口遇冷收缩D、原先塞子塞的太紧

  5.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的顶穿一小孔,那么管中水银将()

  A、往上喷出C、保持不变

  B、稍微下降D、降到与外面水银面相平

  6.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将药水吸进注射器中是利用了()

  A注射器中的压力C液体内部的压强

  B大气压强的作用D连通器的原理

  7、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测量结果_______,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_____,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___________.

  8、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米高的`水柱。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及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感知大气压的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解释大气压的有关现象,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题,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本节课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有: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过程与方法上要求:1、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新课标对本节课在教学上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它们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摄氏温标的规定,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温度计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并乐于探索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难点】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1 1 :导入新课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提出问题:如何分辨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学生】用手感受冷热分辨温度高低。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现在有一杯温水继续用刚才的手感受冷热一样吗?

  【学生】感受到相同的一杯温水,手却感觉不同的冷热。

  【教师】指出我们的感官可以感受冷热,但往往不准确,此时我们需要用准确的仪器来表示温度的冷热,这种仪器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温度计。

  环节2 2 :认识仪器

  【教师】提问: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那么温度计是如何测量温度的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温度计,老师把这个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冷水中,大家仔细观察细玻璃管中红色液体的液面变化。同学观察到热水中时液面上升了,冷水中时液面又下降了。

  【教师】总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利用这个性质制作了温度计。

  【教师】教师给学生发放温度计,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温度计构造,说出温度计的刻度和玻璃泡中是什么液体。

  【教师】由刻度引出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并介绍1摄氏度的划分。教会摄氏度的写法和读法,并设置提

  问考一考大家自然界中常见的温度;由玻璃泡中液体的分类介绍几种不同的.温度计。

  环节3 3 :使用仪器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呢?设置比赛活动,参考课本操作,看看谁操作最准确。

  【学生】自主操作,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

  【教师】强调规范。使用前估测被测物的温度,选合适的量程;使用时温度计与液体充分接触,不接触杯壁或杯底;读数时要等液面稳定后读数,且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环节4 4 :巩固提高

  【教师】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是体温计,大家仔细观察体温计,体温计和温度计有没有不同之处?

  【学生】体温计玻璃泡后有个小口,刻度很密集,且医生看体温计都是离开人体读数的。

  【教师】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这与体温计构造息息相关,玻璃泡后的小口称为缩口,它可以防止液体回流,体温计测量温度后就可以离开被测物了,但使用前需要甩一甩把液体甩下去,才能测量准确;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所以刻度会比较密集。

  环节5 5 :小结作业

  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并且回去利用体温计测量一下自己的温度并准确读数。

  五、板书设计

  温度计

  一、原理及构造

  二、正确使用

  使用前、使用时、读数时

  三、体温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初中物理安全用电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能力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全的有关事项.

  本节知识学生不仅应该知道,而且,应该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活中能自觉地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去做.对话形式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教学重点

  对安全用电原则的掌握和并能实际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易采用理论和实际相对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也编得较为生动活泼,因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就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归纳后有重点地质疑,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和学校用电的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有没有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并开展分组讨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本节的教学中,尽可能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安全用电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 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8-0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7

[必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3-1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4-2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2-10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11-1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0-12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08-0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6-21

初中物理的教学反思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