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4 14:06: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重点字词,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词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

  教学重点感受词的意蕴丰富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

  出示洞庭平湖秋月的美图,播放背景音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倾听作者的心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他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2020年的秋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二、诵读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配乐为《秋湖月夜》。

  2.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iān

  3.重点字词:

  风色:风势。琼:美玉。着:附着。

  扁舟:小船。素月:洁白的月亮。明河:天河。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孤光:指月光。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萧骚:稀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沧浪:青苍色的水。挹:舀。万象:万物。扣:敲击。

  4.译读:同桌搭档,其中一名同学朗读,另一名同学翻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5.听读:播放示范朗诵视频。

  6.诵读:指名朗诵,其他同学评议。

  7.齐读:女生朗读词的上片,男生朗读词的下片。

  三、赏读

  1.讨论探究:读《念奴娇·过洞庭》后,你最欣赏那一句?并简要说说你的感受。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特别是“风色”二字用得好,“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点明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2.重点探究一: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肝胆皆冰雪

  ---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平静

  细斟北斗

  ---心静

  3.重点探究二: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

  ⑴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⑵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是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4.你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澄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景物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5.总结: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

  思想感情: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全词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的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与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四、拓读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明确: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2.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明确: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3.背诵全词。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2

  课前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峨庄严,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它甚至汇成了一股中华文化雄浑激流。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登岳阳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人生无处不相逢。美好的相遇总是不期而至的。当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漂泊天涯的杜甫和因蒙冤而被罢官,长途跋涉、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风光秀美的洞庭湖,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跨越千年时空,在20xx年的夏天,我们与杜甫和张孝祥相遇在洞庭湖畔,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比较学习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南宋豪放派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起领略他们笔下的景物特点及各自抒发的心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赏析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3、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景感知联想、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人论世,与诗人相遇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资料,了解杜甫和张孝祥的生平经历,与诗人相遇。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因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词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遭到诽谤而又被罢官,七月由桂林北归,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时年35岁。

  活动二:因声求气:与诗人相识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诗词。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活动三:解疑合探

  1请同学们从两首诗词中找出写景的诗句,概括景物的特点。根据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完成下表)

  2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写到洞庭湖之景,写景有何特点?两位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景物特点

  两片文章都写到洞庭湖广阔浩渺,不同的是张词更倾向于突出洞庭湖“澄澈”的特点。

  感情不同

  ①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

  ②张词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活动四: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时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漫漫”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岳阳楼下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

  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洞庭湖无边春景,草木之绿绵延湖岸,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到了故都长安。

  C.尾联说如此美景可以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贵人们欣赏,在夸赞美景的同时,含蓄流露出对贵人的牵挂与祝愿之意。

  D.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诗人在登楼远望中,寓情于景,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答案:C。

  解析:“对贵人的牵挂与祝愿”说法错误。尾联写洞庭湖风景优美壮阔,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行旅之人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2.本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漂泊在外、沦落天涯的孤苦之情。首联中写诗人独上高楼,顿生孤寂之感;颈联中,诗人听到“猿啼”,看到“雁渡”,触景生情,不由想到世事艰难。

  ②对故都长安的眷念之情。诗人看到洞庭湖上夕阳返照,很自然地想到故都长安。

  ③对贵人们的怨愤。尾联写应当把洞庭湖的这番景象绘成图画,给贵人们看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猿啼雁渡的凄凉,体会到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

  赏析:诗的首联“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说岳阳城下江水浩荡,无边无际;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凭栏”是古诗中常用的一个场景,表达作者思想孤独或者积愤的心情,作者在这里写独上高楼,顿生孤寂之感。而颈联“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写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猿啼”“雁渡”都是表示悲苦的意象,诗人听到“猿啼”,看到“雁渡”,触景生情,不由想到世事艰难,心生漂泊之苦。所以,这两联中表现出作者漂泊在外、沦落天涯的孤苦之情。

  诗的颔联“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写春天,两岸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仿佛红波尽头就是长安。诗人看到洞庭湖上夕阳返照,很自然地想到故都长安,长安是作者生活很长时间的地方,亲人朋友都在那里。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故都长安的眷念之情。

  诗的尾联“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作者突发奇想: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作者在描写了洞庭湖的凄凉之景后,态度转为激愤,真应该把洞庭湖的这番景象绘成图画,给贵人们看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猿啼雁渡的凄凉,体会到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这一联表现了作者对朝廷那些当权的贵人们的怨愤。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6篇04-25

【精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三篇04-1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汇编八篇04-1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汇总9篇04-1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集锦8篇05-1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锦集6篇05-1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汇编5篇05-13

望洞庭教学设计06-11

《望洞庭》说课稿09-19

《守财奴》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