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3 16:54: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常用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摘 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更新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进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本质不同,可以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教学就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结果与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设计理念相悖。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于教学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主动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要严格根据教材展开,而且教学的答案不允许更改和变通,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然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的,当教学设计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学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的分数才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时甚至成为阻碍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学得很苦,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

  负担。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关注的是教学的结论,以及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结论,而不在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有没有经历应有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应该体验的学习过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教知识的内涵,否则即使让学习记住教学的结论,学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企图通过让学生记住教学结论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带来的变化

  新课程针对教学提出新的观念,其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教学设计应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打破旧课程的束缚,把课程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及环境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决定新课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这

  四个因素。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沟通以平等为基础,以真诚为纽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题因素,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2.教学设计出发点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从教师和课程的设置出发,忽视学生的因素,导致课程本末倒置,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而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应成为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3.学生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强调。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自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了解物理规律的类型

  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

  (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ρ物与ρ液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

  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1) 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

  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

  (5)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ρ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五、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是我对物理规律教学探索的一些体会。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二、学习条件设计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三、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

  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 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察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学生: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仔细观察,谈谈你的“发现”,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电阻丝很快地发红,电饼铛也很快地热起来,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

  2.为什么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若学生没有“发现”,则提示用手触摸电饼挡、导线,“发现”问题。)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学生根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学生:根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

  发现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根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此教学目的,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突破P=I2R这一教学难点;二是学会阅读探究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开课的实验现象。

  (教师给出提示语,学生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学生解答实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实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希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两方面,你有那么改进意见。

  生:交流、评估,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教师赠语: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科学永无止境。)

  (此环节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另一种探究思维程序:通过阅读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解释某些现象→再将这结论应用于生活中→将问题做创造性改进、发展。)

  四、小结与延伸(5分钟)

  1.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2.通过多媒体给出生活中电热危害的实例,学生课后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办法;课后设计实验探究电热功率P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要求说出所需要的物品,并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牛顿第一定律- -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

  教学内容:

  一、复习与引入

  1、上一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回忆下,力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改变运动状态:动←→静快←→慢

  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了力物体会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力是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呢?

  带着问题我们来看如下的试验

  二、分析讲解试验

  让小车从不同的表面滑下,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不同

  a、处:毛巾表面 b处:棉布表面 c处:木板

  注:

  1、观察小车静止的位置(用不同色粉笔做上记号)

  2、思考它为什么会停下来

  讨论:

  1、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学过摩擦小车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不同表面对它的阻力,三百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类似这样的实验就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联系实际举些例子)

  2、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到小车的速度都在减小,直到停下来,但还可以看到毛巾表面上的小车速度减小最快,而木板上小车速度减小最慢。所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时,它的.速度变化就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长

  推广到光滑的平面,并得出结论

  推广结论:

  1、若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2、同样,阻力为零,速度变化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综合结论:对于绝对光滑的表面,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即物体不受外力,则物体将一直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

  三、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再回过头来看课前的问题(提问)

  四、小结: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大量的实验,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它,但是从牛一律推出的一切理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一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课后思考题:判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六、作业

  板书设计 31牛顿第一定律

  一、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实验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它的速度变化就越慢,运动距离就越长。

  三、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6.17----6.23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6.24----6.26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路的连接的基础上来认识电流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对电流表的使用教材以电流表说明书的形式出现,学生可对照电流表的实物结合说明书来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使学生养成在测量仪器使用前阅读说明书的好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电流表的使用,为后面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做准备。教材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持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的基础上来学习电流,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可能就听说过电流,但那种认识是肤浅的,是模糊的,在头脑中没有构成知识体系,现在来真正的学习这些内容,他们会怀有极大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满足他们好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学习中使用电学中的重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学习也会有新鲜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来进行自学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通过探究,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通过关于“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难点

  电流表的'使用。

  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过程,通过探究进行理解来突破重点,

  通过阅读说明书,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流表仿真课件、电流表、干电池若干、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准备

  电流表、小灯泡、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实验,引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手电筒的光亮和汽车前灯的光亮对比

  2、演示实验:用一节和三节干电池分别供电的一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灯发光的亮暗不同,电路中有了电流,流过它们的电流变化了。

  说明:图片及演示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念。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流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关于电流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怎样来描述电流?电流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能测量电流的大小?……

  教师介绍: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指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灯片:常见的电流,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电流的测量

  1、观察认识电流表

  教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大家桌上摆的仪表就是电流表,请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电流表,看看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个标记符号A;②标有“—”、“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标有“+”号、“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因为电流有方向,“+”和“—”接线柱告诉我们:电流应该从哪个接线柱流进电流表或流出电流表。③电流表表盘上有两种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两个量程,分度值分别为0、02A和0、1A。

  教师补充电流表的符号。

  说明:认识电流表是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前提。从观察开始来让学生接触一个新的仪表,比直接讲解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要来得缓和,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感到突然,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认识上有充分的准备,又可以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电流表的使用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电流表的说明书,来了解一下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说明书,结合实物来了解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学生叙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调零。

  ②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④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试触法确定量程的选择。注意: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教师演示试触现象,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摆动情况。

  说明: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试触,清楚违反以上规则造成的危害,对此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进行读数练习(用电流表仿真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说明是如何读数的。

  (三)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动手做”活动: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值。

  教师强调:

  (1)要遵守科学规则,即电流表连接电路时要遵循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测量电流。

  交流、评价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

  1、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

  3、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

  (一)升华和凝华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

  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

  (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

  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

  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

  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4、解释舞台上“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达标训练

  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五)课堂小结

  (六)基础试题

  三、课堂测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基础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8-0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7

[必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3-1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2-10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4-2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热]07-2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11-12

初中物理的教学反思06-23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