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气候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气候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气候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2、天气符号——“风”的判读与绘制。
教学用具
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
(1)录像资料: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3、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课时设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天气与气候
1、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师:刚才的小品都反映了几种天气情况呢?
(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
(生:热)
师:冬季天气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只感觉怎样呢?
(生:冷)
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
(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哪里呢?
(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用媒体展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完成。
时间长短是否稳定天,气短多变气候长,相对稳定
师:
再通过媒体呈现两张图片并配以人物对话。
(一张雨天的图片,一位小朋友解释到:“今天的气候好糟糕,一直在下雨,都造成了交通堵塞”。一张为沙漠景观的图片,一位小朋友解释道:赤道地区天气终年炎热。)
请同学判断人文对话是否正确的描述了图片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过渡
师:我们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差别,那么我要问问大家,你们最关心的是天气呢?还是气候?(生:天气)。
师:天气状况与人们息息相关,人们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呢?(生:报纸、拨打电话120、天气预报等)
师: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二、怎样收听天气预
1、卫星云图
(1)引言: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部分,大家看看现在播音员身后出现的`一张图片叫什么名字?(卫星云图)。突出卫星云图的重要作用。
(2)观察录相: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想想卫星云图上有几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了什么地理事物?
(生: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雨区)。
同学们看一看,白色的云层都是均匀的吗?白色的深浅与云层的厚度有怎样的关系,又会导致怎样的天气呢?
(生:白色越浓,表示云层越厚,这种云层的下面降水就越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一轮:通过对照地图册20页的卫星云图和地图册43页的中国政治地图,让学生判断中国什么地方雨量较大?什么地方是天气晴朗?红队思考中国什么地方降雨量最大?蓝队思考中国什么地方天气晴朗?
2、天气预报图
(1)引言:
继续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段,提问:你注意到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师指出要看懂它们,首先得认识天气符号。
(2)小组相互合作记忆天气符号,发现天气符号的特征,寻找最佳记忆的方法。教师必要时指出天气预报的符号表达的内容和天气状况具有一致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二轮:红队派出两名同学充当考官,一名同学通过展示台展示天气符号卡片,另一名同学任意点蓝队的同学起来回答,回答时间必需控制在三秒中内,否则就算蓝队同学失一分。反之亦然。
⑷继续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
师:同学们看看鼠标所指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它可以表示风向和风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5)通过课件,教师演示风符的构成(风杆和风尾),风符如何指示风向?(风杆与风尾一起指示风向),怎样表示风力的大小?(特别强调风尾永远都是顺时针转动)。教师再展示不同的风符号让同学来判断,从而进一步强化、加深印象。
(6)游戏——红蓝大比拼第四轮:红蓝队分别按要求演示不同风力与风向;举行小组之间的画风级、画风向的游戏竞赛。
⑺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五轮;放映中央一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然后两队分别派出队员来竞聘气象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教师担当考官。
过渡
同学们,我们学习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就是要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预报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帮助
三、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1、教师简要小结本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指出了解天气预报的宗旨就是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2、游戏——角色。各队抽签,根据所给某地的天气情况和虚拟身份,小组讨论设计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的行动指南。
(司机遇到了雨加雪的天气,导游遇上了雷阵雨的天气等等,他们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你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气状况。(包括洁净的和污浊的)
指导读书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48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气污染指数?
2、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有劣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读图3.9中我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找出最好、最差和自己家乡的)。
教师讲述
大气质量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当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时,人们可以正常活动。
2、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100~200时,健康人群可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200~300时,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4、当大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 人也要避免室外活动。
课堂活动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原告:人类,另一组为被告:大气。主题:污浊的大气危害了人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
要求:原告与被告必须用事实证据指控对方,但过程中不的设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声音洪亮、语言准确、逻辑清楚。
原告可以动以下几方面举例控诉: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交通、旅游、气候。
4、造成各种间接的经济、精神损失。
被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驳:
1、工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2、农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3、人们日常生活污染大气。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1、采用清洁能源作燃料;
2、进行植树造林
3、工厂治理污染
4、国家采取政策措施,如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随地吐痰者实行罚款、实行环境收费标准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宣传工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概念: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降水等)的综合。
2、特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多变。
3、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
(二)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2、天气预报的产生。
3、天气预报的内容:阴晴、风雨、气温、降水等。
4、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区。
5、常用天气符号。
(三)空气质量
(1)判断空气质量的依据:污染指数
(2)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风力等;人类活动。
气候教学设计2
一、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本课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特别注重分析近一两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利用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找出适应性的对策,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利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其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在于其影响,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当前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
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班计划分成四个小组(代表团),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20xx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为一条线条串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与探讨,使之变得有趣!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能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并能简要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有何特点;
2.通过图表,能简要说明引起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可能原因和温室效应原理;
3.通过生活和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4.通过原因分析,运用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20xx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一条主线,四小组(代表团)的组内合作探究、组间的相互交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生成、重新开发课程;
2.提供比较丰实的材料,含国别组本身的材料和共有的材料,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条件允许,可以为学生提供平板电脑,在里面下载必要的材料)
3.设置三个探究活动即“大会”议题,分别是:(1)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用简报1分钟向民众说明;(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请各代表团从本国国情出发谈谈认识并加以分析;(3)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组内商讨,最后各代表团达成共识,发表“联合宣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
2.树立全球环境观和国际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六、教学难点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主要人为原因;
2.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原理分析。
七、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资料分析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空白纸、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资料
九、教学过程
【导入】 欢迎来到巴黎!在华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上(COP19),法国被正式指定为20xx第21次缔约方会议的主办国(20xx巴黎气候大会)。大会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联合国关于气候的会议,这些年每年都召开。这说明了什么?今年据报道称是个暖冬,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吗?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在美丽“剑桥”召开,召开模拟世界气候大会共同学习、探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我是本次大会的主席兼主持人,本次参会的主要有四大代表团,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接下来,我们开会!
【新课】
探究活动一: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议题1)
过渡:各代表团的同学们,在气候峰会召开之前,你们需要向本国民众简要普及下什么是全国气候变化、特点和成因?让民众对气候变化基本认识,更多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要求:阅读P46-47内容,请各组在空白纸上建构知识系统,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成因及特点。
各组学生汇报向民众普及的气候变化相关知识。
教师加以总结、整理:(PPT:展示教科书图2.28、2.29、2.30;温室效应)
补充知识:天气与气候。
板书:
探究活动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议题2)
过渡:各代表团的同学,刚才我们已经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存在,特别是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了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特点及原因。接下来,我们谈到的全球气候变化特指全球变暖。联合会气候大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直到1992年达成《联合气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20xx年起草《哥本哈根协议》。从20xx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说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经特别严重,那么对人类活动而言,到底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有哪些呢?那我们现场来看一个微课视频《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结合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说说气候变化的影响。(课内翻转)
要求:观看视频3-5分钟,解决任务单相关问题;结合资料,就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谈谈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请各代表团同学结合材料学习、讨论、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气候对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除任务单问题外,开放式表达,注重学生的生成。)
教师总结、整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探究活动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是什么?(议题3)
过渡:通过以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介绍,可以看出全球变暖长远而巨大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就目前而言,不利影响比较突出。联合国气候大会致力于对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协议,来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那么,采取什么措施积极应对呢?也请代表团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达成共识。
要求:查阅联合国气候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材料,来谈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思考角度:从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合作、国家和个人等方面入手考虑。)
各代表团整理表达本代表观点,并于其他代表团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共同宣言”。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如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如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等)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政府可以采取政策等手段、发展绿色经济;(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如世界气候大会等)
6.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
【课堂小结】本次大会各项议题已经完成。通过各代表团的努力向各自国家或地区普及了气候变化的有关知识,加深了民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鼓舞了更多民众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来;通过各代表的认真学习和讨论,弄清了一些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达成共识,各代表团一致表示采取措施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
希望同学们放眼国际、胸怀国家,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家园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组织访问敬老院,看望老人,听听当地老人们对气候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存在)
2. 据专家称,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是暖冬,它的成因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吗?(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3.请关注11月30日开幕的“20xx巴黎气候大会”,关注各国首脑到底谈了些什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先学后教、先学后问,共同探讨建构知识系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基础知识学习扎实、课堂高效,充分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学习。学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合作精神,又聚焦个人行为,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相互教育、相互影响。
气候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教材借第二、三节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本节最后一个标题“气候与人类活动”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3、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方面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4、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能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收集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通过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气候的学习,认识到气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应该充分利用气候资料分析;
2、通过讨论,关注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在世界气候分布上说出图中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地区。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讲授新课
师:气候表示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变化少的特点。
师: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用的是哪两个要素?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有关气温的知识。谁有勇气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生: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师:谈的很好,这说明了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也同样差异很大,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生: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的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师:说的非常好,气温和降水是描述一个地方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
板书: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降水
师: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根据气候特征将世界气候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师:课件展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识气候特点。
师:同学们读图,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知识,小组讨论分析比较A地和B地的气候差异。
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点评,总结。
气候教学设计4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资料区;问题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和信息交流区。
资料区:(1)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
问题讨论区:(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
(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气候变暖的形势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
成果展示区:(1)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放在资料区
(2)可将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区及讨论区的内容)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
说明:学生分小组选择制作其中一种作品
信息交流区:将收集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内容在本区交流。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过程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资料如气象日等放在本区作交流,作为知识的扩展。
上面制作网页是在课前完成,并作为本章开放性考查内容,作品可在课后作修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气候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气候类型知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地球上其它自然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历年高考中都涉及到该知识点,而且出题角度也越来越富有新意。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型判读。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突破气候难点的瓶颈,关键在于对气候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对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求基础知识十分扎实。图表阅读能力要求高,本节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习得,特别是对等温线图的使用要求较高。基于以上学习上的难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形成气候的原因的理解表面化,并且对非地带性的因素的影响过程不理解。(2)对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记忆不牢。(3)对区域地理知识模糊。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体验,提高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并能区分各种气候类型。从各种文字图表中,尤其是统计图表中读取有关气候的定性、定量信息 教学重点:从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难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提高
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图文转换法及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复习提问有关问题导入复习课程
板书: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1、从成因上判读: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让学生举例说明)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让学生举例说明)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让学生举例说明) (4)受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让学生举例说明)
2、从分布上判读:
1习题巩固
(2013年新课标Ⅱ卷)11.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3、从特点上判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判断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2 习题练习
通过习题引出下一个内容——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辨别
相似点:
1. 气温:终年高温(>20℃) 2. 降水:明显的干湿季(旱雨)
不同点:
1.年降水量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更多更集中(6-9月),全年降水1500-2000mm;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5-10月),全年降水750-1000mm。
3 2.降水变化趋势不同:热带草原气候从干季到湿季降水呈阶梯渐变的趋势,而且某些月份会滴水不降;而热带季风气候从旱季到雨季是突变现象。
3.雨季降水量不同:热带季风气候至少3个月的月降水量超200mm,而且降水最多的月份超过600mm;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超过200mm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
习题练习 总结全文
气候教学设计6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地理
2、课时: 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内容,了解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完成预习检测内容
二、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
(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
(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3)记住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
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情感目标: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热带气候类型,。主要讲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四种气候的分布地区、气候特点,以及四种气候的自然景观。其中热带季风与热带草原的气温降水图较难区分、需要通过气温降水图区分比较才能掌握。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亚热带的几种气候类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对于“亚热带”一词应该首先让学生理解,因为地球上不存在这一带。这样一来,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又有了难度。也需要反复对比才能熟练掌握。应该说本节内容较多,应该明确以热带气候类型为重点,亚热带气候类型点到为止,让学生重点掌握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特点就可以了。
四、重点: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及气候特点
2、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气候特点
五、难点:
1、气候要素的分析及气候类型的判别
2、热带季风、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的甄别。
3、气候类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世界气候的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气候类型的图片,课堂展示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世界气候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了热带、亚热带的几种气候类型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准备在以后的旅游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一下潍坊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
气候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至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
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自学,完成导学案1、2)
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南、云南、台湾的一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原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地势高,形成特色的高原山地气候;xxx和北部等地区紧邻大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请大家指出以下几个地方所处的气候类.
为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刚刚提到了3种季风气候,你是怎样理解季风气候的?
受季风影响大的地区为季风区,受季风影响的小的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的界限:大兴安岭至阴山至贺兰山,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1、2、3、4、5个地方对应A、B、C、D、E气温和等降水量图。
四人一组讨论:
1和C对应,为海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季长,冬季少雨;
2和B对应,为广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和A对应,为漠河,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4和E对应,为吐鲁番,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5和D对应,为五道梁,高原山地气候,全年寒冷,降水集中在夏季。
由此,归纳: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分析:(自学,完成导学案3、4)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我国的气候呢?
1.观察图,我国南北纬度大,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南北温差大;
2.再看海陆位置,首选观察A、B、C、D四地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沙漠,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的呢?
海陆存在热力差异,产生季风气候,冬季从亚欧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北方严寒;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温暖湿润,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什么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很小:远离海洋、山脉阻挡。
3.影响气候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形),地形怎样影响气候呢?
杭州和拉萨在同一纬度上,按照纬度影响,本应气候一致,但是我们看到气温和降水量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呢?拉萨海拔3650米,杭州20至60米,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另外,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既影响气温也影响降水。
练习:请大家完成导学案练习
总结归纳: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气候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以前几个课时学习的天气、气温和降水知识为基础,是对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延伸,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做准备。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也突显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会运用前面已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懂得热爱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各地气温和降水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呢?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我想通过下面的学习和大家一起找出答案。
出示(20xx版)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1:教师引导:出示(春节期间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两极地区图片和赤道热带雨林图片),结合图3.29回答问题。
1.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来看,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南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出示***塔里木盆地沙漠景观和河北省秦皇岛景观以及两地在中国行政区的位置图,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1. ***塔里木盆地和秦皇岛两地哪个地方距海近?(答:秦皇岛)
2. 秦皇岛和塔里木盆地哪个地方降水多?(答:秦皇岛)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小;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大。
活动3
教师引导:观察气温的变化与地形关系,结合图3.30回答问题
1.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2.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教师小结: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总结: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
位置
纬度高,气温低
纬度低,气温高
赤道降水多
两极降水少
海陆
位置
海洋:气温变化幅度小,冬暖夏凉
陆地: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冷夏热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地形
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6OC/1000米)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巩固练习:
1、夏季很多内地人去北戴河海边避暑,那里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2、九江在庐山脚下,夏季九江气温比庐山高出很多.酷热难当,而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3、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5、家住武汉的几名同学选择了自己夏季避暑旅游的地点,大家思考他们为什么选择去这样的地方?
小明:我去峨眉山。小刚:我去青岛。小强:我去哈尔滨。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仔细阅读第67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电脑板书)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3、气候异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学生阅读67页《水稻种植与气候》
活动探究:
68页活动1:
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68页活动2:
让学生认识到灾害只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就没有灾害而言,无雨或少雨的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
引伸提问:太平洋有一个岛国图瓦卢,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人民不得不离开家园搬迁他处,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出示相关图片)(同学阅读68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探究活动:面对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人类该怎么办?
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升高——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被淹没
学生探究回答:
植树造林
限制煤、石油等能源的使用或寻找新的洁净能源等。
气候教学设计11
一、课程描述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有两个主线,一个是气候资源的特点,包括作为资源的共性以及自身的特性,二是气候资源的利用,具体围绕农业和建筑两个部门展开分析。我们说自然界存在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改变,人类要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资源自身的客观规律,即掌握并遵循气候资源的一些规律和特征,才谈得上正确、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才能获得最大、最优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先要讲清气候资源的共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就人类的各个生产活动(部门)重点探究如何正确、合理的利用气候资源。
——思路:由于本课内容十分接近生活,而且桐庐中学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较完善、面较广、综合素质相对优秀,故选择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较为合理,并适当提供学生展现主体地位的天地,运用贴近生活的感性直观教法,从学生生活入手来化难为易,并重点突破气候资源在各个部门(特别是农业和建筑业方面)的利用。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主要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季来了,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同学们学习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最希望的是什么?要是睡觉以前能洗个澡、而且是热水澡那就更好了!或者用热水洗个脚也是蛮舒服的。那同学们想想看,你会用什么方法加热冷水?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方便而且环保?
图片设疑:出示“自动跟踪式太阳能热水器”图,问:这是什么装置?这个太阳能热水器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回答:是通过两个凹面镜反射聚焦加热的,而且是可以转动的,想必可以自动的跟踪太阳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因为垂直照射情况下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
(一)气候资源的性质
1、气候资源的共性
教师承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就是自动跟踪式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辐射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利用方式。
图片展示:人类利用气候资源的各类图片──太阳能汽车、放飞风筝、风力发电、降水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利用等。最后综合展示四种主要气候资源典型利用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初步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补充归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都被我们人类广泛利用,我们把他们统称为气候资源,他们都能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就是作为资源的共性。当然我们对资源的利用,不是直接拿来就可以了,而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才能更好的利用。
2、气候资源的特性
过渡:既然气候资源能为我们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我们要对气候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气候资源的特点,即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图片展示: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与中国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教师提问:前者是气候资源,后者属于矿产资源,这两种资源在分布形态上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面状分布与点状分布的区别,并得出结论──气候资源具有普遍存在的特点,差别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
资料展示:棉花对热量的要求:发芽10.5℃~12℃,现蕾19℃~20℃,吐絮20℃~30℃,整个生育期≥10℃的积温至少为3000℃,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教师提问:这反映出什么?
学生回答:植物的生长需要满足一定的热量条件才能进行,反映出气候资源只有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即气候资源具有数值特征。
图文资料展示设问:由于我国季风活动有强有弱,降雨的年际变化比较大,如98年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洪灾与旱灾对比照片各一张。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降水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
引导学生小结:气候资源具有三大特性──普遍存在性、数值特性、较大变率性。
(二)气候资源与农业
教师承转:我们了解了这些规律,那就可以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视频链结:气候资源与农业
教师提问:从刚才的录像中我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表格分析:我国三个不同的地区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比较表格。
教师引导小结:从中我们了解到气候条件(光、热等方面尤其突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结合刚才的录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不同导致不同的种植制度,即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
引导提问归纳:既然不同地区其气候资源不同,我们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应采取的原则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因地制宜”。
教师承转:富春江什么时候是丰水期?什么时候是枯水期?我们能否把丰水期的水留下来在枯水期时用?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归纳小结:正是由于气候资源具有较大的变率,所以我们在开发利用时要因时制宜。
黄瓜图片悬疑:照片中所示何物?它一般在什么时候成熟上市?
教师引导追问:正是由于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黄瓜,都不知道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时候成熟的'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
教师补充小结:除了大棚种植外,还有温室种植、地膜覆盖等农业生产措施,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数值范围要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生产措施,我们才能“四季鲜花开不败,常年都有好瓜菜”,而且种出来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异,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很高。
(三)气候资源与建筑
1、光照与建筑
图片展示:桐庐中学新校区效果图
引导提问:体育场有何特点?为何要如此设计?学校周边街道走向如何?又是为什么?
鼓励归纳:要保证建筑物四面都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比较合适的是其走向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即街道规划上可以考虑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2、风向与工业布局
引导提问:(1)在一个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我们把可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哪里比较好一点?
(2)在季风区,又如何布局较合理?
(3)在风向多变区呢?
示意归纳:某地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那么一般把工厂布局在该风向的下风向处;如该地盛行季风,那么工厂一般布局在冬夏风向垂直线的市区郊外;而在风向多变区,则要布局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教师设问:那我们桐庐呢?给出桐庐市区示意图,以及一些条件──居民区、绿化带、化工厂等,问:我们桐庐如何布局比较合理?
学生活动:做家乡的小规划设计师
指导学生课堂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市区示意底图上画出图示,然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请学生代表拿着讨论成果上讲台向大家展示(实物投影),并讲解如此布局的原因。教师鼓励并给出参考意见(在多媒体课件上动态展示),指出关键点:桐庐位于季风区,化工厂要布局在冬夏风向垂直线的市区郊外。
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去了解实际布局是否如此。
(四)气候资源与交通
时事资料过渡(图文):美国东部遭遇严重暴风雪袭击,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道路出现积雪,引发多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及华盛顿的机场航班出现延误,大批旅客滞留机场。
归纳小结:交通部门与气候也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们进行海陆空交通设计时,要尽量避开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以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五)气候资源与其他部门
教师承转:除了在农业、建筑、交通等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外,国民经济的其它各部门也在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为我们服务:
图片展示:旅游方面──雾淞、冰雕……
医疗方面──疗养院、避暑山庄……
体育方面、商业方面……
(六)板书投影总结:
按照教师以下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本的结构和内容。
(七)提高练习
桐庐纬度位置约为29°48`n,如果要在市区建筑两幢住宅楼,楼高设为h,楼的走向如何布局较合理?如果楼的走向为正东西向,且一南一北布局,那么两幢楼之间的间距至少达到怎样的要求才能满足北楼底层居民的日照条件?
气候教学设计12
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
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
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气预报节目,只短短几分钟就对全国各地的阴晴冷暖了如指掌 。这是我们常会叹服气象科学的发达,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测风云”而为“天下风云可测”了。上节课读《气候的威力》,我们初步了解到南极气候对全球(包括我国)气候的巨大影响。本课继续研讨有关问题。
(一)明确目标
1.把握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南极对全球气候形成影响的几个因素。
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3.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数字,有何作用。
(二)整体感知
请出6—8个学生,把自己对本文知识理解最准确、了解最多的地方,扩展整理后,讲述给大家听。请大家作评委,对他们讲述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运用说明方法、词句表达等多方面做出评判,评出优劣。
(三)教学过程
1.你认为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三个因素:一是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控制作用极大。这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2.从本文的写作思路人手,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在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人手,告诉读者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而且南极的气候尤为突出。这就自然地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风速常常可达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300多千米/小时!气温最低记录是—94..5℃。有时暴风变幻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南极气候的威力令人谈虎色变。这就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成因和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体现在: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列举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观测结果估计的数字为证。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放大了。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有,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形势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至此,将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的奥秘解开了。随后又提到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于人类的生存暗含着某种危机,使读者愈加关注南极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本文从南极气候恶劣的现象人手,分析说明其本质原因,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除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数据说明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南极风狂,对人类的生存是一种严重威胁:“12级台风的风速不过是32.6米/秒”,南极“风速常常可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小时”——对比列举的数据足以让读者明白南极被称为“风极”的原因。
(2)“1960年8月24日……—88.3℃的极低温度”;
“1983年7月21日……—89.6℃的低温”;
“1967年……—94.5℃的最低气温”。
——南极的极度寒冷在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显示得很清楚。
(3)“科学家们……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充分说明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敏感的程度。
(4)“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储存在南极,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由“具有诱惑力的数字”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
(5)“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围以内的地区。而在1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清楚地说明了南极“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此外,还有举例说明中所兼有的数字说明。
经过归纳分析可知,数据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读者能从数据上去想像,能既科学又具体地感知被说明的事物。
(四)总结、扩展
1.课文开头说:“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自身,一是来自大自然。”试联系你熟悉的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研讨下列加重词语的作用,谈谈你从中意识到了什么。
(1)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3)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就可想而知了。
(4)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5)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到那时,全球的陆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耕地面积几乎为零,工厂淹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
3.我国的气候变化受南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南极有如此恶劣的气候,科学家何以纷纷前去进行科学考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人类本身:大气污染、滥砍乱伐、猎捕野生动物等。
2.这些词语带给读者很大震动,令读者结合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去思考人类赖以生存 的环境问题,进而探索科学知识,解开更多的疑团,关注自身在自然界中趋利避害的方法。
3.“中国气象学研究家研究发现,南极地区积雪量的多少,与中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以中国气候受南极地区积雪量、南极大陆温度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为例,说明南极对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以赤道为界的。
4.科学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对事业的执着和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2.查阅资料,向人介绍你所知道的南极。
气候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2.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
(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热 带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气候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三、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天大家的穿衣和前段时间不一样了,说说你的发现。
像这样,在一定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具有这些特定气候的'时间段,我们称为季节。(板书:季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候与季节”。
(二)新课呈现
(1)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分别是哪几个季节?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你能描述你眼中的秋天吗?像这样具有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硕果累累等这些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就称为秋季。那么秋季有哪些气候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我们家乡季节有什么特点?四季分明,刚刚了解了家乡秋季的特点,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春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小组汇报交流。
气候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的重点。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课是后边三节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另外,初一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学法指导】
1、“学习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
1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概念
区别
联系
天气气候
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平均状况。 1.短时间的
2.多变的
1.较长时间2.相对稳定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练一练:
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四季如春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气候天气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作业:
合作探究学习: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投影)
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
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小结:(多媒体投影)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气候概念
2、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
3、天气和气候的联系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教学反思】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参与性。与以往的教案相比,本教案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气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06-20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04-07
世界气候教案08-11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5-21
教学设计07-13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地理教学设计10-25
小学教学设计11-12
《咏柳》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