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4-08-14 08:26: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1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通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在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完成感情朗读与背诵,及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三)、知识与技能。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的背诵本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3.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听曲思考,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说说这首歌描述的是那个节日中,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歌曲中你清楚了什么?

  2.教师小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你读过哪些描写中秋,或者写月亮的诗词吗?

  学生回忆,吟诵学过的诗词句。

  3.导入新课: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过一首借月抒怀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质疑:读词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

  二、知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教师多媒体出示,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感情读,初体会。

  1、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主表达感悟。

  3、强调重点字的读法,字词卡片出示。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5、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春江湖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品读、赏析内容。

  1.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学习所得,多媒体出示以下重点词句意思:把酒、琼楼玉宇、归去、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琦户、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

  3.同桌交流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男生配乐感情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感情朗读下阙。

  四、品读感悟,自主交流。

  1.自主感悟: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它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2.讨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是怎样的?从诗中你体会到词人有什么特点?

  引导理解作者苦闷-矛盾-豁达-祝愿的思想感情变化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五、初步理解诗中想象与联想。

  (1)词的上下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体会意境。

  六、积累诵读,增强底蕴。

  1.背诵本首词;。

  2.将这首词的内容讲给自己的父母;。

  3.搜集借月抒怀的诗词摘抄并背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4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构思: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2-27

《9加几》教学设计08-02

《十几减8》教学设计07-10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等奖06-0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11-12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一等奖05-27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2-28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02-25

数学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一等奖12-20

藏书票教学设计一等奖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