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个人教学设计

个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2 14:04: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个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个人教学设计1

  习作目标:

  1、了解生活中值得敬佩的人和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

  2、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某一个品质。

  4、感受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人物图)师:看到这些人物图,让我们想到了哪个词?(敬佩)今天我们就来写我敬佩的一个人

  2、板书题目:我敬佩的一个人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肯定有许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是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的老师,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助人为乐的同学,也可能是不畏严寒、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他们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令人敬佩。今天,我们从中选择一位,写一篇习作,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

  二、拓宽习作思路,确定习作对象。

  1、回忆敬佩过的一些人。

  ⑴打开记忆的闸门,静静地回忆一下,从你呱呱坠地到现在,这十年的成长历程中,你都敬佩过哪些人?请把他们认真地写在本子上。

  ⑵指名交流,你敬佩哪些人?敬佩他什么?

  2、确定一个习作对象。

  同学们敬佩的人可真多啊!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敬佩其品质,这本来就是一种谦逊的表现。老师为你们高兴。不过,今天,我们只能夸夸其中的一位。(在板书的课题上标注)

  请静静地想想,在这些人中,你最敬佩谁,然后郑重地把他标注出来,简洁地写上敬佩他什么。

  3、同桌交流

  给同桌说说,你最敬佩谁,敬佩他什么,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指名全班交流。

  三、指导习作

  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不光口头夸夸他们,还要把他们的优秀事迹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敬佩他,学习他。

  1、出示课件,齐读习作要求。首先请同学们看习作要求。习作要求: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人值得你尊敬佩服,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的高尚品质?这些人的特长或本领?还是因为这些人对你有过帮助或教导……从中选择一个人写下来。写之前,要想清楚你为什么尊敬或佩服他?用一件事写出你尊敬或佩服的原因,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几遍,有不妥之处,认真修改。

  2、谁来说一说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我敬佩的一个人是在我们“身边”(板书)人的精神风貌也就是他的——(板书:好品质)那,怎样表现敬佩人的好品质呢?(板书:写具体事例)真不错,我们回忆一下,平常写人,要把事例写具体,一般应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当然,在一篇文章当中,只要抓住其中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把事例写具体,突出敬佩人的好品质。

  四、理清写作思路。

  1、课件出示建议。

  建议:(1)、确定写作对象。(2)、明确敬佩原因。(3)、选择典型事件。

  2、确定中心完成填空。(出示课件)我敬佩(),因为他(她)具有()的优秀品质(高尚品德,特长本领……)。

  3、理清思路。(板书题目)我敬佩的一个人。

  开头:开篇点题。

  经过: a、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b、细节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写好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

  c、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

  结尾:照应开头

  五、资料链接

  1、回忆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一说伽利略有什么品质?

  2、回忆课文《全神贯注》,议一议,罗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是怎样写罗丹的动作、神态的?找出来读一读。

  3、回忆课文《鱼游到了纸上》,青年是怎样专心致志作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回忆课文《父亲的菜园》,父亲是怎样锲而不舍地开垦、管理菜园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六、眷写作文,写出内心感受

  1.师:同学们,没有人希望自己落后,没有人不渴求进步,赶快动手写出自己的敬佩的人的事迹吧,老师等候你们的佳作呢!

  2.学生动笔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边写边修改。

  七、修改作文

  八、课堂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们都被这些品质高尚的人所感动了。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在默默为社会做着贡献,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精神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平凡而被掩饰,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

  九、结束语: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们的事迹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请大家把自已所敬佩的人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尊敬他,学习他。

个人教学设计2

  最近聆听了x教科所王纬光所长的讲座,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受益匪浅。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要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我想课堂教学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我认为有效地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4.目标要有效: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对教学过程任务具有导向作用。课堂的有效组织。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课后的有效练习。量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学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练。

个人教学设计3

  设计背景:

  1、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彪西为主要代表的音乐流派,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是近代音乐史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2、印象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和印象主义绘画、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抽象、超现实的体现。特别是在旋律、织体、音色等表现方式上与古典、浪漫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学习印象主义音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历程、概况。

  教学内容:第21节《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学目标:

  1、聆听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2、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1、方法:“质探五环”教学法

  2、准备视听、影像、图片等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诱思导入

  1、对比聆听两段音乐片段《爱之梦》和《大海》设问:哪一段是你熟悉的音乐风格,简述旋律、结构、音色的`特征。(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旋律、结构、音色上分析作品,为分析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铺垫)

  2、出示:印象绘画作品《日出》。请学生从已听到的两个片段中选择一首为《日出》配乐,你感觉哪一段适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导入意图:音乐浸入式对比聆听、分析为新知铺垫;画作欣赏与音乐结合,引导探索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音乐之间的联系。能将将设疑、点题和新知有效的融合。

  二、自学与展示

  1.()国()主义作曲家()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

  2.《》创作于1905年,取材日本版画《》的内容,为他一生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组成,也巩固了他印象主义大师的地位。

  3.如果说:古典主义严谨,浪漫主义重情,那么印象派更强调的是什么?

  意图: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用(3)引导回顾不同流派的特点,利于知识前后连接,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聆听感受

  1、播放《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你捕捉到那些乐器的的音响?

  2、再次聆听:要求(追随一中乐器,)听听这些乐器旋律、音色、节奏等有那些特点。

  3、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交流讨论(旋律线条模糊,结构自由、变化,音色独特、新颖)

  5、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巩固对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认识。

  6、归纳过渡: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意图:增强学生体验、感受、分析、表述音乐的能力,初步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四、表现与创造

  1、过渡:印象主义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和感受。我们的自然界有很多的音乐,只要善于提炼它就可能成为一首动听的音乐。

  2、请你以生活中的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创造一段音响并表现出来。如:春天的山林、清晨的校园……

  3、分组创作,集中展示。要求:小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创作完成,面向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过程,展示活动的成果。

  五、意图

通过创造和表现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认识。

 总结与拓展

  1、如果将A浪漫音乐.B古典音乐.C现代音乐.D印象主义这四种音乐流派按照发展的历程排序应该是怎样的?

  2、你觉得印象主义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结束新课。

  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发展历程的了解;通过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对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后反思

  1、教材内容深: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

  2、学生素养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不足,课前又没有安排学生的搜集整理本节相关的知识,感觉到学生学习效果和预期都有很大的差距。

  3、教学难度大:基于实际情况我遵循了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既没有深入的灌输理论,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创作技法,只想让高一的学生能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得到一点点触动。

个人教学设计4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

  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

  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

  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

  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

  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

  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

  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

  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

  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

  (3)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

  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

  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

  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

  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个人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打电话》(小语五年级下册)是一段惹人发笑、引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

  【学情分析】

  在学生对于相声并不陌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激发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并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相声语言的特点。

  【教学理念】

  教学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特点

  1、学生一边浏览课文,一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有唱…]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A、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我叫。

  乙:是够?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B、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嗦者说话?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畅所欲言: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说话太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2、小组内尝试表演《打电话》。

  3、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4、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5、小结:相声以说唱等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它常常在最后“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让人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环境中得到启迪…

  五、作业。

  熟读相声《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个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创建复杂不规则表格(编辑与调整表格、格式化表格的综合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同学及课本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课堂知识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让学生通过个人简历表的制作,了解现实社会竞聘上岗的趋势,对未来走入社会提前奠定心理基础。

  (二)课题分析

  重点:复杂不规则表格的制作;

  难点:编辑与调整表格,表格调整为无边框。

  (三)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在word的操作、编辑等基本知识,对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使用也比较熟悉,已掌握了简单表格的创建与编辑。

  2、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出设计“个人简历”为任务,与学生密切相关。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五)教学素材准备

  环境:多媒体机房(带电子教室)

  素材: word制作的个人简历;彩色线条图片,头像图片。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1、情景引入:

  1)、展示一个小动画《“小强”求职》,虽然这是一个带点搞笑的'flash动画,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竞争,优胜劣汰,以后我们大部分同学大学一毕业也要应聘上岗,都要去求职,那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自己的岗位呢?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特长。同时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简历去面试,我想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也可以增加你面试时印象分。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要用我们学习的知识word表格制作来完成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让别人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你。

  2)、效果展示

  这是老师大学毕业时制作的个人简历,学会这节课你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甚至更好的简历。

个人教学设计7

  一、教材依据

  本节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七章第二节内容。《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合共提了一点标准,具体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根据课标要求教材这一节是承接第一节来讲解信息资源的计算机文件管理方式。本节与第一节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即从大范围的信息资源管理缩小到讲个人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二、设计思路

  ⒈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现代化教育设备接触不是太多,虽然经过一年对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加工、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信息资源管理有了一些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每个同学价值取向不一,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水平参差不齐,较多学生更喜欢利用计算机上网聊天、玩游戏、购物等等,面对众多的数字化信息却往往无法进行合理的管理,所有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特别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注意,并学会合理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⒉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了采用了我校推行的“学习后教,精讲精练”教学模式。先由与学生学习最贴近的研究性学习实例创设情境引入,然后通过学生自学,思考实例中使用了哪些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方法,接着师生共同总结交流个人信息化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将学生分成五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四个小组。采用任务驱动让每个大组完成一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并讨论总结各种个人数字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自觉地使用数字化管理工具。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能了解当前常见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任务的讨论能将一些常用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⒉方法与途径:

  能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按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⒊情感与评价:

  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自觉地使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形成数字化生存和终身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点

  体验生活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五、教学难点

  将一些常用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六、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教室、课件、自学导学案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展示五个刚刚完成的优秀研究性学习研究成果。

  引入案例:

  展示王明小组在进行《燕翔洞旅游景点的考察》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请同学们思考王明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使用了哪些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观看展示并思考。

  研究性学习结题刚刚结束,以此话题引入,学生兴趣较浓。以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事例为案例,更能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

  目标导航

  利用多媒体课件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生观看课件并理解。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解读,让学生明确掌握的知识,明确怎么学习这些知识并知道达到的效果。

  自主学习

  下发自学导学案。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解答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P138-P143,结合自学导学案,思考问题。

  让学生以导学案为中心,结合课本,认真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初识小结

  总结:

  1.个人信息化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2.个人信息化资源管理注意事项

  师生交流

  讨论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知道个人信息化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任务驱动

  将学生分成五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四个小组,下发任务资料包,每个大组完成一个任务。

  任务一:假设你有一台PDA,你会如何用它服务你的学习?

  任务二:小明同学下载了很多内容在“素材”文件夹中,请你帮他分类整理好。

  任务三:班主任王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个人信息,请你帮他用合适的软件来整理和记录这些信息。

  任务四:小明喜欢经常音乐网站去听歌,请你帮他收藏一些音乐网站。

  任务五:去常见的博客网站写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学生完成小组任务,如有不懂,可以相互讨论。

  通过学生进一步对具体事例的合作学习和体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交流总结

  请各大组派一个小组成员分别展示各自的成果。

  教师先总结前面五个小组的任务内容,然后强调要合理选择个人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并鼓励学生开通自己的学习博客

  推荐出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完成任务总结巩固对合理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产生共鸣。

  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学会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梳理,并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做好准备。

  八、教学反思

  ⒈“先学后教,精讲精练”七环节教学模式是:情景导入、目标解读、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点拨精讲、当堂检测、课后训练,我进行了局部修改,这样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操作方便。

  ⒉本节通过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实例引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各环节过渡较自然。信息技术课课时较少,学生对课本不够重视,所以我利用自学环节,既培训了学生自学能力,也让学生熟悉了课本。自学过后又给出对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5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刻的体会到合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能分析对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合理性运用,并能学以致用。这样的设计学习学习兴趣较浓,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较高,较好地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个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教学设想:

  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

  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

  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

  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展示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2分钟)

  二、初步感知:

  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播放琵琶曲)

  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PPT)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

  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

  (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

  (朗读1分钟)

  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

  三、赏析:

  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旋律怎么变化?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除了刚才同学说过的句子以外,还把琵琶音乐比喻成哪些事物?(以声喻声)

  点出比喻与衬托即可。(3-4个就过)

  (板书:技巧:比喻、衬托)

  如果学生在之前点到了情感,就直接导入情感部分:

  1)有声的是音乐,无声的是什么?声情并茂,除了写音乐本身,还有写琵琶女感情的句子。

  2)刚才有同学提到“听出了什么感情”,引我们深思:琵琶女的弹奏能引起听众共鸣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吗?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因为她是带着情感来弹奏的,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2.心弦一动,琵琶声就不再是琵琶声,而是心声了。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心声?(PPT)

  还是得联系她的人生经历来求解,(板书:人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写琵琶女身世的第三段寻求答案。请女生齐读。

  当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技艺高超

  妆成每被秋娘妒。——艳冠群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众星捧月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欢笑红颜

  如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庭冷落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远嫁商人,独守空船

  舟中夜弹琵琶——无人知音

  一位过去粉丝如云、过着众星捧月一般生活的女子,如今是人老珠黄,“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心里会是多么的愤懑不平啊。弟弟从军,阿姨逝世,身边再没有一个亲人,想要找一份感情的寄托,偏偏“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下自己一人在这清冷的浔阳江上独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内心是多么的孤寂啊。梦里想到过去风光显赫的时光,都会忍不住哭醒来。

  大概也正因为此,她才会一个人在孤舟中独自弹奏琵琶,借此排遣抑郁与孤寂,才会她才会抛却女子的羞怯,为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倾情演奏。2.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情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板书:情感)

  如果学生结合音乐描写谈到了琵琶女的身世有相似之处,就直接将写音乐的诗句与写身世的诗句结合来谈。

  3.我们能否从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中,看出琵琶女生活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欢乐曲”:欢快明朗、清脆悦耳,起伏生动的乐章,往日盈盈笑语。“沉思曲”,心情沉痛,低沉停顿。“悲愤曲”,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高亢激越,愤怒控诉。帛裂心碎。

  4.“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琵琶声,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琵琶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弹奏者的一腔幽愁暗恨?(PPT)与琵琶女素不相识的“江州司马”为什么会被琵琶女的弹奏感动?“同是天涯沦落人”

  两人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素未谋面,萍水相逢,为什么会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请男生读第四段。

  我从去年辞帝京——(结合材料)名噪京城,才华横溢(与琵琶女的色艺双绝,名动京城相似)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可见当年过的是“诗酒管弦,春风得意”的惬意生活(这与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相似)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受谗见疏,远贬浔阳(与琵琶女年老色衰,远嫁商人相似。美人自比忠臣,以女子被冷落比被君王疏远)

  白居易与陶渊明不同,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任谏官直言进谏,所作诗歌大都反映民生疾苦,他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这次被琵琶女的演奏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再听到琵琶女的身世,生出强烈的共鸣。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饱蘸辛酸之泪,写此篇。

  四、小结:

  回到我们上课开始时的问题:诗人是怎样用文字把“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音乐描绘出来的呢?从表面来看,这是在写音乐,运用了比喻、衬托种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挖深些看,这是琵琶女在借音乐来抒情,曲中含情;再挖深些,却是白居易在借琵琶女的演奏与身世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音乐只是载体,只是为诗人传达自己由人生际遇而生出的真实情感搭建了一座桥梁,音乐即人生。(板书)

  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一段音乐描写,读出琵琶女弦上的真情,读出白居易笔下的幽情,读出琵琶女与诗人人生的起伏与不平!(PPT,配乐)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了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唱出了命运的不公,也唱出了以音乐传递情感的千古绝唱。诗人白居易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被泪水浸得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江州司马脸上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活动:

  (PPT)让我们就在此刻,铭记这一永恒的经典!试在课堂上背诵这一音乐描写片段。(请男生背、女生背或全班背,根据时间来决定)

  六、拓展作业:

  通过学习《琵琶行》,我们知道:运用运用比喻、烘托等写作技巧来描写音乐,可以将音乐写得生动形象,而在描写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将音乐写得打动人心。选择一段你喜爱的音乐,试着写一小段描述文字。

个人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前提。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介绍一个群体。

  2.能通过描写具体的人和事,来突出人物群体的特色、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人物群体及写作素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群体(比如班集体)为题材,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群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这个群体的与众不同,体会人物群体的特色、风格。

  2.通过群体中人物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爱护等友情、亲情,增进与群体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写作人物群体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描写表现突出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群体的特色、风格。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描写人物的课文呢?(学生交流)对,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习作去学习一个新的习作内容。

  (教师板书):写一个人物群体。

  二、明确写作主题

  1、那么同学们,什么是人物群体呢?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3、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人物群体了,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人物群体呢?

  4、请同学们思考并交流。

  5、小结:人物群体即一群人的表现。那么写人物群体,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多个的人,而且这些人之间是发生联系的。

  三、写法指导

  既然同学们认识了许多人物群体,那你最想写哪个人物群体?想一想这个人物群体有何特点?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群体中人物的特点呢?

  1、指导写法: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人确定一个人物群体。(我们一家人、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小伙伴等)板书(群体)

  (2)、引导学生探讨: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物群体呢?

  (3)引导学生确定人物群体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突出人物群体的特点。(板书:人物)

  (4)这些人物中哪些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板书:事例 )

  (4)想一想这个人物群体有何特点。板书:特点(如:团结友爱、幽默风趣等)

  (5)文章结构要有详有略,主要人物要集中笔力详细刻画,陪衬人物寥寥数笔顺带而过。

  2、教师小结:(并归纳板书)

  四、妙笔生辉:

  1、教师出示习作要求:

  2、播放音乐,学生创作。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

  (1)(投影)学生作品,并邀请学生朗读习作。

  (2)师生互评。共同修改作品。

  (3)教师习作展示

  六、总结提升:

  同学们,写作文其实不难,只要你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细致地观察与发现,通过你们对语言的文字组织与推敲,珍视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独特感受。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习作写好的。加油吧,同学们!

个人教学设计10

  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是啊,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10年遗憾的教训、收获的经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现根据市、区、学校的工作配档,制定如下20xx年个人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 概述道德修养(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更多>>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处处体现音乐课特色,用旋律代替老师的指令,琴声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让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欢快氛围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音乐游戏中解决枯燥的乐理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个人教学设计11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与合法途径;

  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二、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本目所在的第二单元主要讲述财富的生产创造和财富的分配知识,是全书的落脚点。与第一单元呼应,重在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单元的标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中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本框所在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社会进步)的基础,第四课社会进步又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第三课主要阐述的是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侧重的是做大蛋糕,为促进公平奠定物质基础;而第四课主要讲述了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侧重的是分好蛋糕,提倡的是公平。两课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却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大蛋糕要为了人民的最终目的是由人民共享。

  从宏观上对第二单元两课的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本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分好国民收入大蛋糕,促进社会公平的落脚点,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重要部分。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利于全面系统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此外,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出发,所以在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强学生的体验,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

  四、教学目标

  (一)政治认同:通过探究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明确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自信。

  (二)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科学辨析不同分配方式及意义。

  (三)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如何区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现场调查:

  你毕业后会去他乡就业吗?

  东北、黑龙江、哈尔滨人口流失严重,收入低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2、通过观看视频《伟大飞跃》,说出关键词与大家分享

  引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设计意图】直面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和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生兴趣,提出统领教学的问题,切入课题教学。

  (二)新课讲授

  议题1:多样化的分配方式和收入途径

  1、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过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2、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收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方式和介绍个人获得收入的途径

  探究一:

  xx老师是xx中学的职工,20xx年xx老师的工资为5万元,银行存款和金融产品收益5万元;xx老师的爸爸某民营企业的职工,20xx年年薪为9万元,岗位津贴1.6万元,年终奖金1.2万元;xx老师的弟弟在中国铁路上海工程局年薪是10万,岗位津贴1.5万元,年终奖金2.8万元,在这期间,他炒股获得收益5000元。xx老师的叔叔是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玉米和大豆,20xx年的收入为11万元。

  问题:

  1、 上述收入中哪些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将教材知识置于情景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理解掌握知识。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除了存在按劳分配还存在其他的分配方式,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情景一,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来看,小吕爸爸和妈妈的收入来自于哪些途径?除此之外,我国居民的收入途径还有哪些?

  探究二:

  情景三:小吕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吕的妈妈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爸爸和妈妈周六和周日都休息,趁着双休日来到小吕乡下的姑姑家探望,姑姑和姑夫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姑夫业余时间还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姑夫的爸爸退休在家,每月都有养老金,姑夫的妈妈是个残疾人,每月政府都有发放残疾人补贴

  问题:小吕爸爸妈妈、姑姑姑夫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1、 财产性收入

  2、劳动性收入

  3、经营性收入

  4、转移性收入

  【过渡】 其实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到底都来自劳动创造,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冬奥会的成功筹备离不开辛勤付出的劳动者,因此我们要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结束新课:情感升华

  七、课后作业

  搜集优秀劳动者的故事,分析劳动精神的内涵,说说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与同学们在课下交流讨论。

  八、板书设计

  分配方式

  居民的收入途径

  弘扬劳动精神

个人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⑴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⑵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⑶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⑷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⑴调查分组:

  ①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②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③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④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⑤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⑵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点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总评】

  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应该听谁的》,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及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交际,主动交流:

  张老师设计了独白、小组讨论。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活动,努力引导每个学生乐于交流,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情境中。

  2、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

  比如说,上课伊始的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交际情境中;让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拓展交际话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为难的事情,把交际情境引向生活实际,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各种交际情境,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角色意识,构成了真实的课堂交流的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个人教学设计13

  一、教材简析:

  这是快乐读书屋里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小鸟、乌鸦、喜鹊、大象等动物是如何搞个人卫生的。课文知识性强,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快乐阅读中了解了动物的一些习性,感受到了动物界的神奇。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画、议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五、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的词如:羽虱、蚁酸、寄生虫等。

  六、教具准备:

  字卡,课件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许多动物朋友呢,你们看:播放大象洗澡的课件。你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他们是在洗澡呢,是呀,我们人类脏了要搞卫生,那么动物是如何搞个人卫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2、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练。

  2、同桌互读课文,如果读的好就给画个笑脸。

  3、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爱讲卫生的动物?

  4、检查生字,指读字卡。

  三、小组交流,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文章主要内容。(板书:小鸟、乌鸦、喜鹊、大象)

  2、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3、再说说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同学们通过阅读交流,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动物讲究卫生的不同方式,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小动物是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小小解说员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当解说员,选择喜欢的一种动物向学生介绍搞个人卫生的方式

  3、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

  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动物,清理卫生都是件快乐的事情。课文中提到“洗澡是整个象群最快乐的时候”,能把大象的高兴劲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着读一读。

  4、学生自由读,体会大象洗澡时的高兴劲儿。

  5、结合语境理解“羽虱”“蚁酸”“污垢”等词。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走进动物世界,我们了解了动物的另一面,它们清理卫生的方式各有不同,你还知道其他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吗?(交流汇报。)

  2、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登上企鹅岛》,读后回答文后问题。

个人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能力目标:用正确的方法维护集体的团结,在集体活动中,能与同学积极配合,团结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珍视集体的团结。

  二、学情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国家民族观念、全局观念逐渐淡薄,个人利己主义开始泛滥,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必须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关心他人的良好风气,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教材分析:

  本项目《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第二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生活主题中的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认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体会在集体中团结的重要性,落实的是课标中的“三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材共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的特征,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第二个层次“团结就是力量”主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团结对一个班集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教材内容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引领教学的操作性活动,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丰富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和感悟。但是,根据学生实际、国家社会一年来发生的大事,教学事例、活动内容有必要做一些新的安排。

  四、重点分析:

  团结就是力量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集体的角度,集体的力量来自团结,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团结,没有集体成员的团结一致也就没有集体的发展和利益,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讲团结、会合作是一个人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品质。

  五、教学准备:

  1、课前与美术老师联系,组织班级标志设计

  2、搜集同学们成长历程中难忘的集体生活照片,办一次以《我生活过的集体》为主题的影展。

  3、实物准备:八块红砖

  六、教学过程:

  (一)班徽赏析,导入新课

  师:上周美术课同学们设计了班徽,有一枚经过同学们的一致同意,被选为我们8.1班的班徽,请它的设计者李立同学为我们做一下解读

  出示制作好的班徽,请同学解读:

  正三角形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是大写的八·一,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四十七名同学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同学们的掌声里把班徽贴到门上,师作总结:我们47名同学组成了8.1班集体,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美好回忆,形成认识

  1、师: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可能经历过无数次不同的集体生活,我班办的影展可能已经勾起了你美好的回忆吧,说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在集体里生活有什么感受?

  乐队、篮球队、校体队、合唱队等同学们畅谈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集体,以及在其中的感受。

  师总结: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班级、学校是集体,生活的社区是集体,将来工作的工厂、企事业单位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大集团。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2、师:下列词语哪些表达的是集体

  侯车室等车的人们教室里学习的同学们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们中国女子举重队员们

  学生讨论并总结集体的特征:集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里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融辱一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欣赏配乐散文《小水珠的遭遇》

  有一滴小水珠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怀抱,他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抛到了高处,刚被抛到高处时还有些害怕,但渐渐的,它就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炫目的阳光,亮丽的彩虹,湛蓝的大海,它陶醉了,没想到空中的景色这么美!小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呀飘,忘却了一切。这时传来妈妈焦急的声音:“小水珠,快回来,太阳会把你晒干的!”小水珠满不在乎地回答:“妈妈,我再玩会儿,这儿太美了!”

  可还没等它说完,一束强烈的阳光照过来,小水珠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说感悟:小水珠为什么会消失?不想消失应该怎么办?小水珠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总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只有融入大海融入集体中才能生存下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集体。集体给予我们的太多,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集体。根据自己的'体验,补充下列句子:

  感谢集体在我困难时给我帮助,让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感谢集体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了集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集体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了集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面欣赏:龙舟竞渡、交响乐演奏、仪仗队表演、拔河比赛

  讲解:每一个划船着竭尽全力的击水才推动了龙舟箭一样的前进,所有乐手精心地演奏才汇成了华彩的乐章,全体队员无数次的训练和配合才有了仪仗队整齐如一的步调,绳子的每一次拉近,都凝聚着拔河队员的力量。这对我们创建优秀班集体有什么启发?

  同学发言,达成共识:优秀的班集体创建也要靠每个成员的努力,每个人都要发挥特长,为班集体争光,克服缺点,不给班集体抹黑,为把我们班创建成优秀班集体贡献力量!

  总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行板书:个人与集体不可分: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三)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1、材料分析:自从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都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奔向抗震前线,人民军队是救援主力,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急需用品,全国人民把一车车捐赠物资,一笔笔捐赠款项运向灾区,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抗震英雄,深情抚慰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危难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同战胜了灾难,。

  说一说:通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过程,你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总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共鸣,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2、模拟演习:方寸之地来逃生

  演习方法:地震来临,假设同学们从教室逃离,现在只有站在这块红砖代表的高地上才安全,每组8人,在一分钟之内要全部在红砖上站稳。

  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伴奏下,开始活动。

  活动后,请完成任务的小组谈感悟,请失败的小组找出原因。

  谈活动感言:团结产生力量。联系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因集体的团结而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经历?有没有因集体成员的不团结导致失败的经历?

  连接分析课本事例:年级篮球赛开始了,初二五班是夺冠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在身高、技术上占明显优势,。赛场上,初二五班的队员们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赛前制定的比赛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队长高志,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蓝,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相互职责和埋怨,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

  他们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应该做些什么?

  讨论总结: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佳片赏析:

  师: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两千三百多名学生在地震安全逃生,无一伤亡,这个中学的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拍摄,请同学们看看他们的现场表现。

  多媒体播放:《开学第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谈认识:这与他们的防范意识强,日常训练有素密切相关外,也体现了桑枣中学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正是集体成员的团结产生了强大的合力,才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4、回顾历史,为祖国祝福

  师:这次震灾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坚强的无畏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击倒,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巨大的天灾,如今灾区重建工作已经深入开展,灾区孩子们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战胜了无数困难,创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展望未来,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繁荣,我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四)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多媒体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背景画面为抗震救灾的场景,全班同学起立齐唱。

个人教学设计15

  《我敬佩的一个人》教学设想和目标

  1.拜访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细节、抓住人物活动的语言、神态、动作,并学会倾听与记录。培养搜集和储存素材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内容清楚具体。

  3.学习敬佩的人的可敬之处,关注学生的独到感受,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让心灵得到净化,享受一次高尚的成长体验。

  4.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5.培养自主、民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6.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7.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敢于追求真理,有独立人格的伽利略,如痴如醉、执著追求艺术的罗丹,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执著、勤劳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辟菜园的父亲。他们让我们敬佩,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或者你了解的值得敬佩的人。

  二、交流激趣

  1.组内交流:

  ①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②轮流说出自己敬佩的人。

  ③组内评价并评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帮助完善。

  2.全班交流:介绍人物的品质、事例是否具体,是否表达了敬佩之情;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语句连贯,情感真挚。

  3.互动互助:学生可以为交流的同学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二课时

  一、回忆再现

  师:上一节课的口语交际中,同学们讲了那么多可敬可佩的人,有严寒酷暑中默默奉献的清洁工,有下岗再创业取得成功的阿姨,有身残志不残刻苦学习的同学,有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爸爸妈妈……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

  1.谁说的人物令你肃然起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他是怎么说的?

  2.回忆自己在小组和班上交流时,受到别人赞扬的地方。

  二、明确要求

  同学们读一读书本上的习作部分,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1.指名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交流,老师打出字幕:

  (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创设情景

  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典型的录像画面再现人物,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观察方式、语言描述、情感传递,在无形中起到导察、导思、导情、导行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敏锐地思维,细致地观察,正确地感受。

  播放录像:一名清洁工顶着烈日,打扫清洁的情景

  1.仔细观察这位清洁工打扫时的情景,即:动作、神态,发挥想象。

  2.学生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和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中去交流、引导。

  3.班上交流:对照习作要求,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播放录像:一名下岗的阿姨白天求职,晚上回家后伏案灯下,刻苦学习的情景。引导仔细观察后,练习说。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两段录像,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在讨论时说的言之有物,语之有情,字字句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写作文时写作思路必须要清晰,你敬佩谁,敬佩他(她)的什么?为什么敬佩?都得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四、选择素材

  1.选择素材。从众多人物的素材中进行筛选,你选择写谁?提示:

  (1)你熟悉的,你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寻找。

  (2)事例典型,能够突出人物特点,也觉得有话可写的。

  (3)在脑子里进行搜索后,迅速确定要写的人。

  2.组织交流。

  (1)把所思考的内容简要的写出来。

  (2)同学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介绍准备的过程与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文启发引导

  1.读一读:找出课文中写人的文章读一读,课文是采用什么表达方法写人物事例的?

  2.想一想: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的语言,及“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起了什么作用。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明确: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把人物写“活”。

  (2)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及由衷的歌颂与赞美把情感写真。

  二、作文起草

  1.提示激兴:要表现人物的品质,一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及心理活动等去观察、琢磨、进行描写,重点写好语言和行动,以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外貌作衬托,在描写过程中穿插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2.拟定初稿。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四年级的学生还属于写“放胆文”的阶段,鼓励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不受形式的束缚,不受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正面引导鼓励修改

  1.学生自改习作,对照习作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修改。

  2.共同交流修改。

  (1)让学生以自己的作文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修改方法,教师巡视点拨。

  (2)和同桌一起交流修改,相互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共同讨论,找到最佳修改作文的方案。

  (4)教师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态度、方法进行评价。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再次修改。

  四、评议赏识

  1.把自己写的作文大声地朗读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分享成果,感受快乐,或由学生自己选择欣赏某同学的作文来读。

  2.好的习作予以肯定,有不足的习作在鼓励的前提下提出修改的建议。

  3.各自再进行修改,评比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评议、推荐。

  4.教室的文化栏里,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组织学生参观、阅读。

  教学反思

  1.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2.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衔接点,让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融合。让习作在口语交际中生成,让口语交际的对话交流方式成为学生实现轻松作文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学生畅说见解,放飞思维,开拓创新,思维在反复的碰撞中成长。

  3.《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的快乐,享受写作的快乐,也是让人分享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快乐,分享感受生活的快乐。

【个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逍遥游教学设计个人博客12-18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5-21

教学设计07-13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课程教学设计05-16

《宽容》教学设计05-22

挑山工教学设计05-23

拼音教学设计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