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14:05: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微课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1

  一、活动目的

  本届微课大赛宗旨在通过微课课程的一系列培训、制作和比赛等活动,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神话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规格。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微课大赛,进一步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2、提高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进一步丰富学校生成性数字资源库。

  三、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校教师

  四、竞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视频为主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其他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参赛教师应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内容依据,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向,自选内容,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

  (一)微课视频制作要求

  1、录制成时长在5—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2、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格式为AVI;

  3、视频片头显示学科、课题、作者,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内容根据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视频中可插入动画等媒体形式。

  (二)参赛人员

  在职在岗教师

  (三)比赛时间

  教师自行进行制作,作品送评截止时间:20xx年6月

  (四)作品报送方式

  教师将制作完成的微课,分别通过QQ或者U盘传给潘远俊老师。

  (五)评奖方式

  学校组建评委小组,设立一、二、三等奖。

微课的教学设计2

  微课名称:教学语言技能所属学科:教育学所属专业:小学教育所属课程:小学微格教学

  适用对象:大专或本科三年级学生;也可用于在职教师培训教师姓名:梁光明

  所属院校: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基础心理学、小学教育学两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小学教育见习、小学各科教材教法教学密切配合,为下阶段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做准备。深刻理解教学语言技能的运用要求,对下阶段的模拟实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的:深刻理解教学语言技能的运用要求。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同时运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和运用的语言,它主要是指口头语言。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学信息的第一载体,教学语言也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无论是讲授、提问,还是导入、结束、板书、演示、练习指导等等,都离不开教学语言。所以,掌握好教学语言技能,对于一名教师是何等的重要。

  二、新授学习

  (一)运用要求

  1、通用语言(一般语言)的`要求,即努力做到用词发音准确、规范,语速适当,声音高低适中,语气亲切自然,语调抑扬顿挫,语法生动有趣、合乎逻辑并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2、相配合的其它技能的要求。运用于导入时应注意感染力,运用于讲解时应注意准确性和逻辑性,运用于提问时应注意启发性,运用于结束时应注意概括性等等

  3、学科性和学术性。语文:语言有感情、感染力。数学:准确、精练。英语:准确、规范。

  4、可接受性。低年级小学教学中要力求运用儿童化语言。

  (二)案例分析

  案例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20《纸船和风筝》一课的一段导入分析:

  闫老师的这短导入,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短短几句话,就把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案例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20《纸船和风筝》一课的一段课文朗读分析:

  闫老师的这短饱含感情的朗读,让在场的小学生都流下了眼泪,真正地融入到课文中,很有感染力。

  案例3:《秒的认识》一课中的一段教学分析:

  老师先运用钟表让学生感受“1秒”有多长,再让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用到了“秒”,接着又提问学生:1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秒”。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师教学语言“准确、精练”的要求。

  三、小结并结束全课

  可见,教学语言对于一名教师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每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好!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课。主要参考书目:

  [1]张文全主编.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孟宪恺.微格教学与小学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微课的教学设计3

  近期有幸参加了“国培20xx”,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让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些视频资源都是我们平时急需的知识,比如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PPT教学设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这一视频与我平时自己的一些看法做个简单梳理。

  通过对于微课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我觉得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短小精悍、清晰明了。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教学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最佳时长一般在5-10分钟之间,加上片头片尾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

  二是主题突出、主线分明。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准,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以免节外生枝。此外整个微视频教学过程一般只有一条教学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应突出重点内容,尽量避免无关的“侧枝旁叶”的出现。

  三是知识点简练、明确,针对性强。我们在制作微课PPT的时候,教学微视频内容应相对简练、明确,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一个微视频只选择一个知识点,应避免多而杂。此外由于微视频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和小

  结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等于就此省略,这些环节处理好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应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小结应做到干脆利落,但不管是导入还是小结都要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耗费大量时间。

  四是联网分享,随时学习。我个人觉得,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互联网网盘中进行分享。学生在家用电脑或者手机都能观看复习。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的教学设计4

  一、复习引新,揭示概念。

  1. 我们调查了20xx 年至20xx年的每月天数。回想一下:这些年份的每月天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除了2月以外,其余各月的天数都是相同的。

  有的年份2月是28天,有的年份2月是29天。

  2. 引新:

  根据二月份的天数,这些年份可以分成几类?怎么分?

  生: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一类,这些年份二月都有28天;20xx年、20xx年分一类,它们的二月都是29天。

  3. 揭示平年和闰年概念:像上述年份中,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4. 说一说:我们调查的这些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教学反思:自然地引出了“平年”“闰年”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分类思考的活动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 二、自主判断,探寻规律。

  1. 出示1997年至20xx年的2月份月历卡。

  根据每年二月的天数,找一找: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并用“平”或“闰”字样在旁边标出来。

  2. 指名汇报。板书如下:

  平 平 平 闰 平 平 平 闰 平 平 平 闰 平 平 平 闰

  3. 找规律。

  从1997年开始,大家读一读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没有规律?能否读出来?

  生(读):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

  谁能说一说,从1997年开始观察,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平平平闰”一组一组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教师同时圈出:平平平闰)

  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平年) 那如果从1997年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教学反思:要求学生以“读”助“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断试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按照“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每四字一停顿、有节奏地读出来时,就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适当地向前、向后联想延伸:“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如果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这样,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排列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判断闰年的一般方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应用规律,构建算法。

  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那就是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应用规律,就能判断某一年份是不是闰年。比如,要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怎么想呢?

  方法1:从20xx 年开始依次向后写,平平平闰。

  方法2: 20xx年按照每4年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列式计算:20xx÷4=504(组)。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20xx年按照每4年分成一组,可以分成504组。但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是看不到的,怎么办呢? 因为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跟黑板上的“第一组”排列方法是一样的。“第一组”里最后一年是闰年,所以20xx年也应该是闰年。

  你认为以上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接下来,判断:20xx 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观察这些竖式,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

  (出示“你知道吗?”材料)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指出:通常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的是闰年。并说明,如果是整百年份,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教学反思:以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为例,鼓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或“写”、或“算”,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无论学生选择“写一写”“数一数”,还是“算一算”,都是基于对平年和闰年排列一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对比优化“ 计算法”作为判断闰年的一般性方法。接下来,学生在继续判断“20xx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或闰年”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思考和体验,进而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最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材料,整合经历探索发现的深切感受和丰富体验,不仅理解了平年与闰年“规定”的合理性,而且实现了判断“方法”的有效建构。】

微课的教学设计5

  所属学科:小学语文

  所属专业:小学语文教学

  所属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指导课程

  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一、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的第二单元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展开教学,在单元园地的习作中,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对某样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学习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和学生以往熟悉的日记格式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对某样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成功写出多则观察日记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尝试以“观察绿豆发芽”为主题指导学生展开历时一周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借助表格和照片,收获了观察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但这不是我的最终教学目的,在观察周记结束后,我又收集了学生拍摄的有趣照片,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日记的写作。

  观察日记的写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知识点,尤其是日记格式的掌握是个难点,因此,我录制了这次的微课《作文指导——学写观察日记》,力求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我的微课堂,了解观察日记,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写观察日记。这就是我教学此次微课的背景。

  二、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观察日记的基本格式,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作。

  2、 了解观察事物的步骤与方法,并详细记录观察所得。

  3、 了解描写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制作表格,并利用表格对观察的过程做详细记录。

  2、 能拍摄观察照片,利用照片进行写作。

  3、 初步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效开展实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观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

  2、 通过学写观察日记,逐步培养写作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

  1、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泡绿豆的实验,并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观察,实验过程中能利用表格、照片进行有效记录。

  2、 电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视频、音频以及PPT的文字与图片展示,再结合WORD文档的佳作展示,为学生详解如何写观察日记。

  3、 讲授法: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生动的讲授,为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点,并通过范文的讲评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4、 阅读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通过朗读学生佳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四、教学总结与微课反思

  总的来说,这次录制微课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也基本符合我设定的三维度教学目标。我认为我的微课《作文指导——学写观察日记》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观察日记,我设计了“讲解日记基本格式——回顾观察过程——学做观察表格——学写观察心得——佳作展示——写作锦囊提醒”这样几个环节,环节设计合理,衔接无缝,能够较完整展现写作的基本思路。

  (二) 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我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智年龄还比较小,因此我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用语呈现活泼生动的风格,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教学形式多样新颖。四年级的`学生脑部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呈现出实验过程中的所拍摄的各种有趣图片,力求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写作的教学又离不开文字的表达,因此我还设计了“佳作展示”这样一种教学环节,通过文字、修改符合以及教师的语言讲解,为学生详细介绍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方法合理。我在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就是设计一个与学生年龄相符的卡通人物“小兰”,由“小兰”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能够较大程度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做观察记录,我还设计了“观察表格”以及“拍摄照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记录中有效回顾实验过程。

  当然,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录制微课,我的微课还存在着较多的缺点与不足,我认为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微课时间把握不合理。一般而言,微课的录制时间应该控制在十分钟内,但我这次的微课录制却超出了几十秒,因此我对授课时间的把握还不够精准。

  (二) 个别教学用语出现语病。由于录制的过程稍显紧张,因此有个别词语的发音还不够准确,另外,还出现个别用词不当的现象,这是我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三) PPT中展示的照片还不够美观。这次的课件,我选用的是现实教学中我的学生所拍摄的真实图片,由于学生年龄小,拍摄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最终呈现的照片还比较粗糙。

  以上就是我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不足,当然,我的缺点还有很多,这就有待各位专家老师为我一一指正,谢谢!

  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微课堂比赛,通过制作课件,录制课程,后期制作,文字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的技能,包括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处理技能,这对我个人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俗话说“学无止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微课探索的这条道路上,我还要锲而不舍地学习,期待自己的进步!

微课的教学设计6

  一、教材简析

  《瑞雪图》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瑞雪图》一课是这个单元以“风雪”为主题。《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人欢乐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中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受到美的陶冶。

  三、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顺序,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是北方孩子,每年冬天都会见到雪,大家都很喜欢下雪,因为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瑞雪图》的'前两个部分,谁来具体说说是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出示幻灯片2)

  2、我想,同学们了解了下雪前和下雪时的图景,一定迫不及待的知道雪后的图景吧,下面就来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第二天早晨、雪后)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讨论交流)

  【先整体写:(“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出示幻灯片3)后具体写:静态美:(“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动态美:(“一阵风后,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色彩美:“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里阳光和雪花交相辉映,产生了瑰丽的色彩。(出示幻灯片4—22注意:只要点击4一直到22都是自动播放)】

  3、刚才大家欣赏了图片,自己再读一读这一段体会的用词和描写方法,说说这一段突出写了雪怎么样?(适时出示幻灯片23)

  4、作者在写雪后的景色时,只是写了雪大、雪美吗?有没有人的活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课文,画一画,下雪后,同学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想一想,他们的心情怎样?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适时出示幻灯片24)

  2、“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了“欢乐的心情”。)

  3、指名再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喜爱的感情

  4、讨论:这一段突出写了人怎么样?(人欢乐)(适时出示幻灯片25)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么好的一场雪,不光是雪地里的孩子们在欢乐,还有谁也在欢乐?(农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用“瑞雪兆丰年”概括)

  3、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瑞雪丰年”,作者能不高兴吗?

  4、出示幻灯片26,指导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说说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

  (五)总结课文,提升主题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整体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地图景?

  2、讨论交流后,出示幻灯片27

  3、强调: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这种感情没有直接表达,而是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还通过联想表达出来。

  (六)作业(出示幻灯片28)

  1、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收集的有关雪词语、古诗。

  3、仿照课文写一写雪景。

微课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蜡笔、毛笔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小朋友们,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背诵了许多古诗,你们还记得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展示展示吧!(指名背诵)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为了表扬你们,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识字3》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好吗?(看视频)

  1、观看视频。

  2、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3、师:对呀,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风景,老师都想把它们画出来了,你们知道老师最想画什么吗?

  三、教学儿歌

  1、配乐范读儿歌。

  师:老师读得好吗?给老师来点掌声呀!小朋友们想读吗?老师要问小朋友们,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2、读懂儿歌,读出感情。

  (1)自由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9页,大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儿歌。(强调读书姿势)

  (2)同桌互读。

  师:您能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吗?读书建议:如果同桌的小朋友读得好,你就夸夸他,如果读得不好,你就帮帮他。

  (3)检查儿歌中的生字词。

  ①、出示词语:蜡笔竹子河川石头小燕什么我们好河山

  ②、指名读。

  ③、开火车读。

  ④、去掉拼音读

  ⑤、齐读。

  (4)检查儿歌朗读情况。

  师:把词语宝宝放到儿歌中,你还会读吗?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

  (5)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学习第一句

  ①、拿出“绿、蓝、青、黑”四种颜色的蜡笔,辨别这四种颜色。

  ②、质疑:为什么用绿蜡笔画竹子呢?用蓝蜡笔画河川呢?青蜡笔画石头呢?黑蜡笔画小燕呢?

  指名说。

  ③、齐读第一句。

  ④、拓展。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画的竹子、河川、石头、小燕子就是我们祖国河山的一部分,如果给你许多颜色的`蜡笔,你想画什么呢?

  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红蜡笔,画,

  黄蜡笔,画,

  绿蜡笔,画,

  青蜡笔,画,

  白蜡笔,画。

  (同桌先交流再展示)

  听到小朋友们说得这么美,老师也想用五彩的画笔来画一画,看,这就是老师想画的,谁来读一读?

  红蜡笔,画太阳,

  黄蜡笔,画菊花,

  绿蜡笔,画小草,

  青蜡笔,画石头,

  白蜡笔,画云朵。

  (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句。

  ①、师:我们祖国的河山还有很多很多,下面老师再给小朋友们介绍几处,看!这是秀美的黄山、这是巍峨的长城、这是美丽的青藏高原,这是波涛汹涌的黄河……

  ②、师:这些地方风景优美,不仅咱们中国人喜欢去,还吸引了了无数的外国人呢!所以书上说――引读: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

  (6)诵读韵文

  ①、配乐朗读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吗?

  下面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儿歌。(老师为你们配上好听的音乐)

  ②、指导背诵

  这么好听的儿歌,你能永远地记住它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边看图一边美美地背一背这首儿歌。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笔、画、黑、问、什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自学笔顺表,记住字的笔顺。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怀素是怎么写字的吗?你能记住它们的笔顺吗?老师给小朋友们一些帮助,请你们用1分钟的时间,借助笔顺表记住它们的笔顺。

  【设计意图:】

  识字、写字教学中,让孩子们仿照怀素写字的方法,借助笔顺表记住字的笔顺,旨在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对于写字姿势,低年级的孩子总是自控力差,所以在写字过程中,就要做到反复提醒、激励、示范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短,通过游戏可使学生得到适当的调节,为能更好的写好字做准备。对于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力求扎实。识字“实”:我们安排近15分钟时间识字,从初读的读准字音,到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到训练词儿连读,然后到小组学习查读字、词,人人过关,再到老师查读指正,最后读儿歌加以巩固。力求训练有层次,步步到位。写字“实”:我们安排了近20分钟时间,记5个字的字形并书写,读贴、描红、临贴,步步落实。求实,为的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描红。

  师:你能按笔顺描红吗?描红时应怎样做呢?

  强调写字姿势并示范。

  5、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同桌讨论讨论,写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组词。

  6、师范写。

  7、做写字操。

  8、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设计各环节具体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过程。

  1、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情境,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坚持“先自学而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和相对薄弱”的原则。在识读部分采用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自读生字,同座互读词,在记字、写字部分采用小组讨论记字;自学笔顺图、自己描字、自己观察掌握如何把字写好看等过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只对难读准的字,如“黑”加以示范,对不易理解、读好的词,如“河山”加以点拨,对难记、难写的“黑”字加以指导,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各方面得到发展。

  2.求实。

  对于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力求扎实。识字“实”:我们安排近20分钟时间识字,从初读的读准字音,到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到训练词儿连读,再到老师查读指正,最后读儿歌加以巩固。力求训练有层次,步步到位。写字“实”:我们安排了近15分钟时间,记5个字的字形并书写,读贴、描红、临贴,步步落实。求实,为的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如:读儿歌部分,师说:“这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读一读吧。”记字时,师说:“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4、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检查读书习惯:两手拿书、书斜立;

  眼到、口到、心到;

  督促写字习惯:身正、足安、肩平、臂开;

  看清字形,记准笔顺,找好重点笔画,再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发现、积累……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微课的教学设计8

  微课教学设计:“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一,教学背景:

  (一)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病征有不完整的社交沟通能

  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二)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青春期教育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良好的社交能力及积极向上的心态。青春期教育范围广泛,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保健、性知识、婚育观念等内容。

  (三)女生青春期保健:主要是注意乳房保健和月经卫生两方面。女生对首次阴道渗血往往会感到惊恐不安,但当了解到是正常的初潮后,又可能对如何处理月经束手无策。因此,在初潮前有必要学习月经期的卫生知识。

  (四)个别化训练: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加上青春期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内容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所以个别化训练是对自闭症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对我校逐渐进入青春期的自闭症女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服务技能、职业技能学习等。本微课主要内容是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卫生护理——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教学课题: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卫生巾,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明确经期使用卫生巾应该注意的事项,学习保健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一些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渡过青春期,迈好青春第一步。

  四,教学重点:认识卫生巾的类型,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材分析:

  “女孩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是学校校本课程“生活适应”七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我长大了(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女孩认识月经现象,并能够正确对待,女孩学习正确使用卫生巾等,是自闭症学生青春期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使自闭症女生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学习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七,学生情况分析:

  梦梦(化名),12岁,重度自闭症,韦氏智力测试分值39。10岁9个月胸部开始发育,逐渐进入青春期。

  梦梦青春期行为表现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烦躁,坐立不安;刻板,明显的重复动作和行为;听觉敏感,脾气和情感经常变化不稳定,大喊大叫,怪异行为增加;皮肤感觉敏感,对短裤材质敏感,稍有不舒服就会不分场合的把手伸到裤裆里拽拉短裤;经常出现暴躁情绪,常常出现一些冲动行为,没有羞耻感。

  11岁5个月,短裤上分泌物增多,老师联合家长教其学习使用卫生护垫,降低对护垫的抵触情绪并逐渐适应护垫,为来月经时学习使用卫生巾,逐渐适应短裤上有卫生巾的不舒服感打下基础。

  八,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行为训练法,视觉提示法

  九,教学准备:互联网上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卫生巾和内裤实物

  十,教学过程:(微课教学)

  (一)讲述案例“一个女孩的苦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导语:(课件出示小西照片)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个跟你年龄

  差不多的女孩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西这几天小西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西说:“我是个七年级的女生,有一天,我的下面突然流血了,肚子也不舒服,有点隐隐的痛,我害怕极了,真苦恼啊!”

  2,教师提问:小西怎么啦?

  3、教师作小节:小西到青春期了,来月经啦。我们每个女孩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小西解决她的烦恼,更是帮助你来应对月经期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解决女孩青春期来例假的困惑和苦恼,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

  1,卫生巾的使用方法

  (1)想一想,讨论一下:我们每个女孩子都将使用卫生巾,那么我们该怎样来使用卫生巾呢?

  (2)教师展示PPT,出示卫生巾和内裤实物,进行视觉上提示,边

  讲述边操作使用卫生巾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图片提示,亲自操作使

  用卫生巾的方法。

  ①第一步:撕开卫生巾的包装袋。

  ②第二步:取出一片卫生巾。

  ③第三步:打开一片卫生巾,撕下它上面和背面的纸带,展开卫生巾。

  ④第四步:把卫生巾有胶的一面对准内裤的裤裆粘好。

  ⑤第五步:把卫生巾的两翼粘在内裤裤裆外面,整理平整。

微课的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难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水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的,用符号 表示。氧气由 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 构成,用符号 表示;氢气由 构成,一个氢分子由 构成。

  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前期学习的相关知识,便于本次新知识的理解。

  二、观看手工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手工视频,将学生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等微粒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观看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视频,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水通电分解的'连续的、动态的微观认识。

  知识升华

  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分解成 , 有重新组合成 。

  设计意图:知识升华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规范描述语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练习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D.电解水的试验中水分子没有变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10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微课的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微课的教学设计12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提升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学校提质培优工作更好展开做准备,学校决定于20xx年3月开展微课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参评对象

  参赛对象:全体教师

  本次参赛以部门为单位报送,报数总量不限,每位教师限报1份作品。

  时间安排

  20xx年3月5日——18日,参赛教师在本部门报名,3月18日以部门为单位将参赛教师名单、参赛作品(包括微课视频(MP4格式)、教学设计(Word格式)打包发至邮箱:xxxxxxxxxxxx。

  (部门)参赛教师名单统计表

  部门/姓名/微课名称/参赛人数

  制作要求

  微课作品需要包含微课视频(MP4格式)、教学设计(Word格式)。

  1、微课是指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而设计制作的数字教学资源。要求,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方法新颖、内容相对完整、声画质量优。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MicrosoftPPT、101教育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

  2、视频片头要求时长5秒,蓝底白字现实课题、科目、年级、主讲人,视频格式采用mp4格式,分辨率要求为1080P、720P两种,建议使用1080P分辨率。若微课中使用到PPT,须做到简洁、美观大方。时间须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大小不超过600M。

  3、微课确保画质清晰,不提倡全程录制作者本人的头像。文字内容正确无误,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标准普通话、声音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讲解精炼。

  评选规则及评分标准

  (一)初评规则

  1、作品中的音、视频需能正常播放,作品中不得使用外部链接进行插入文件,语言和文字表达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标准(英语学科除外)。

  2、作品空白无内容不予通过;涉及版权问题不予通过;作品中含政治原则性错误、色情、欺诈、不实信息不予通过。

  评委会评审

  1、学校组织评审组,推荐优秀作参加上级微课比赛。

  2、评审实行百分制,根据微课评审标准对评审的`作品进行打分,后附评分标准。

  奖项设置

  微课大赛设优秀作品奖、组织奖。

  优秀作品奖

  本次微课大赛设立一、二、三等奖,一等奖数量为10%,二等奖数量为20%,三等奖数量为30%。大赛获奖证书与微课作品对应,获奖证书只填写1个作者姓名。

  组织奖

  学校将根据各部门提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优秀组织奖若干。

微课的教学设计13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

微课的教学设计14

  本节微课主要讲解深港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这一知识点。

  一、讲解概念:

  当两个主体进行比较时,就要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并通过一个句子I我比汤姆高。来讲解比较级与形容词原形的关系。

  二、讲解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有两种变化,一种是规则变化,另一种是不规则变化。

  在规则变化中,可以根据形容词的音节,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和多音节形容词来学习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律。而不规则变化,就需要逐个记忆。

  三,学习单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则。

  1)一般的单音节形容词直接在词尾加呃,如:短期加呃变为短。

  2)以字母结尾的'单音节形容词,在词尾加R,如:好的加— [R变为更好。

  3)以重读闭音节结尾,并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形容词,要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er,这种形容词一般是由辅音+元音+辅音构成,如:big,b是辅音,i是元音,克是辅音,变成比较级时,就要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摹再加呃,变为更大。

  引导学习者观察、发现: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后,词尾都变成了er 。

  四,学习多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则。

  多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很简单,只要在形容词前面加mor e就可以了,如:i nteresting,变为比较级时,在前面加more变为更有趣。

  五,学习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则。

  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既有像单音节形容词那样在词尾加er的,也有像多音节形容词那样在词前加more的。

  1)末尾字母是r的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要在这个单词末尾加er,如:c lever,两个音节,又是以r结尾,变为比较级时,就在末尾加er,变为聪明。

  2)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的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要把末尾的y变成i,再加er,如:happy,两个音节,又以辅音字母p加y结尾,变为比较级时,要把y变成i再加er,变为happier 。

  3)不以r结尾,又不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双音节形容词,可以享受多音节形容词的待遇,变为比较级时,只要在词前加mor e就可以了,如:honest,变为比较级时,在它前面直接加更多的变为更诚实。

  六,学习不规则变化的形容词,

  六年级上册主要学过以下单词:

  摹OOD —好,好—好,坏的—更糟的是,生病—更糟的是,M任何—更多,。多—越多,少—少并引导学习者观察,发现:好和良好的比较级都是好,坏的和不良的比较级都是糟糕的是,很多和很多的比较级都是多。

  七,进入练习时间。

  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并与学生对答案。

  睦邻短期

  brave—多对一

  thin— salty—

  有趣—

  重链脂肪—

  dear— famous—

  八,结束微课,并提醒学习者关注下一篇微课: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微课的教学设计15

  关键词: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课堂教学评价单;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一、“微格教学”的相关文献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rofessor Dwight Allen首先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它是一种压缩了的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培训示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吴怡昕,20xx)。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格教学不为一个完整的班级进行完整的授课,而是给一小部分学生上一小段时间的课,一般为6~10分钟。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授课过程与内容录制下来,以便教师能直观地感受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并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孔繁霞,20xx)。微格教学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形成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是为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而设计的。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观察与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英语成绩偏低。虽然新课改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部分教师因为想立竿见影,于是课堂多采用应试模式,以传统的教学观指引教学,而没有接受新课改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学生知识的机械掌握和分数的提高,并不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少采用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照顾不周,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笔者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便是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课堂活动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太少,课堂的收获太小。课堂活动设计缺乏趣味,甚至经常做很多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这一探究过程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学生(Dewey,1904)。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随时掌握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及满意度。反思能使教师有机会思考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最终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Cruickshank,1991)。反思不但能给教师带来短期的直接好处,也会带来长期的好处。斯坦福大学根据经验和对教师的行为分析所列出的反思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14种:变化刺激、导入、总结、非语言性启发、强调学生参与、频繁提问、分散性提问、高水平提问、探索性提问、确认、例证和实例、运用教材、有计划地重复和交流的完整性(孔繁霞,20xx)。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将这14种教学技能纳入反思范围,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细节,并由此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最终实现“教学有力”。

  四、设置课堂设计项目单及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价项目单

  以“微格教学”原理为参照,笔者把课堂教学分为导入环节、课堂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堂反馈、教师综合素养等多个“微格”。首先设置一份“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如下所示)。

  “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

  1.简单复习前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Warming-up环节)

  2.综述本次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3.陈述教学目标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4.设置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图片、视频或者对话等(导入环节)

  5.课堂活动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以及参与热情

  6.呈现本节课的基本步骤及其时间分布

  7.师生角色分配

  8.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并巩固所学内容

  9.设置课堂反馈方式,检测本次课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

  10.针对课堂反馈结果进行课堂应急教学补充

  五、教师参详设计项目的要求进行备课及上课,可根据需要逐个选出目标“微格”作为“微格教学”的反思部分,也可以综合多个目标“微格”开展教学反思

  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将授课过程与内容录制下来,也可以通过同行观摩记录授课过程,然后通过他评和自评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而形成教学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笔者依据“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对各个“微格”设置出一份相应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单(如下所示)。

  “微格教学”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价项目单:

  1.新旧知识衔接巧妙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有效导入,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4.课堂活动紧扣主题,循序渐进

  5.课堂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6.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7.课堂活动设计新颖,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8.课堂活动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9.课堂反馈及时,教师能根据反馈作出应急的教学调整

  10.课堂反馈模式多样化,学生始终全面、高度参与课堂

  11.课堂反馈有效。教师针对不同的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步骤及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师课堂教学应急能力强,随机应变

  13.教师具备专业素养

  14.教师具备教学热忱

  每一项评价都设置五个级别及其相应分值,分别是:很好=5;好=4;一般=3;差=2;很差=1;14项总评价满分为60分,分数收集后再计算出得分率。比如,总得分为50,则算出总得分率为50÷60=83.3。分析评价结果时可以参考14项总得分情况,也可细看收集到的评价表(比如16分,则以16×5=90为满分)的单个项目(微格操作)的得分情况,操作时可将此菜单设置成一份评价表格,参与观摩课堂的同行可依据此表作出相应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细看每位同行给出的每个单项的具体评价对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析和讨论,听取同行的建议和反馈意见,作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反思,进而提高和改善特定的教学行为所需具备的教学技能。

  教师依据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制订课堂教学计划,经过深思熟虑制订的教学计划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教学激情,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以及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定项目单为教师反思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能促使教师思考他们的教学活动细节,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反思探究精神,对教学细微之处进行研究与分析,尽一切可能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所有教学知识与技能,并思考如何用这些知识影响教学,运用和分析教学技能,并从中受到更大的教学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怡昕.创新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xx(8):134-137.

  [2]张海燕,伊焱,宋玉冰.简论创新型教师素质观[J].中国成人教育,20xx(7):57-61.

【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教学设计05-08

微课的教学设计03-06

微课的教学设计[必备15篇]02-26

微课教学反思 英语微课教学反思07-14

写字课教学设计09-08

体育课教学设计09-16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01-31

体育课教学设计02-23

音乐课教学设计01-06

美术课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