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明确:www.daodoc.com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5: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
4、5题。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及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巧妙铺垫。
在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所以在复习导入阶段,巧妙设题,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使新知的导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先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尝试不同的解法,最后给出按比分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过的各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3、应用体验。
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四)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数学p1—3例1.2,练习一1—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联系,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情景导入例1:播放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师生谈话,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音乐,教师出示收集的用温度计表示的四个城市某天的最低气温。
香港:20℃;上海:4℃,南京:0℃;北京:零下4℃。
2、教学例1:
(1)根据学情,教师以香港温度来介绍看温度计的方法。教师介绍“℃”(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含义,指出我国采用的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2)让学生说说从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图中分别知道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各城市温度。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各城市的温度并比较各地温度的高低。
(3)质疑:北京和上海的气温一样吗?
通过师生谈话使学生明确两地气温以0℃为界限,一上一下,正好相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4)启发:你知道在数学上怎样区分这两个温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教学读写方法:
学生尝试书写,估计有些学生会表示,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教师进行介绍。
并指导学生认识负号“—”、指导读法。
小结:零上4℃用+4℃或4℃表示,读作正4℃或4℃。
北京:零下4℃;用—4℃表示,读作负4℃
4、完成试一试。
学生根据图片中温度计表示出各地气温,针对学生中的不同情况(零上温度加“+”或不加“+”)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两种表示方法都正确。
二、教学例2:
1、介绍海拔高度
小资料: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存在着温度差;同一地区的同一天里也会存在着明显的`温度差,例如平时所知道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介绍温差非常大的吐鲁番地区,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是什么原因造成吐鲁番地区在同一天里有着如此大的温差呢?和它的地形特点(盆地)和海拔高度有关。
出示书本海拔图:
教师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以海平面为标准,某地与海平面相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
2、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1)珠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海拔高度可以记作+8848米或8848米;
(2)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海拔高度可以记作—155米。
三、认识正负数:
1、分组讨论:
利用黑板上的数据,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
2、小结:
像+4.20、+8848等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155等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正数、负数及分类)
3、探究:那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温度、海拔等都以0作为分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5、阅读书本。
四、生活中的正负数:
1、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并说明这些负数的意义。(电梯升降、存折)
2、完成练一练1.2,指名学生交流后讲评。
3、练习一第2.5,阅读理解数据。
五、总结与收获: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通过学生交流,完成课题板书“认识负数”。
教师指出:在生活中,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下楼层和地面以上楼层、收入与支出、得分与失分、股价上涨与下跌等都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以便下节课进一步研究。
六、作业:
练习一第1.3、4.6。
第6题适当指导,刻度要注意平均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折扣的含义及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这是承接六年级上册求简单的百分率编排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先从学生熟悉的商城打折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对打折含义的解释,再具体说明“几折”所表示的意义。例1情境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已知原价和折数,求现在售价,这是让学生明白折扣的含义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第(2)题再次变换条件,已知原价和折扣后,求便宜的钱数,以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还通过做一做的习题,是学生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二的练习题除了巩固用折扣解决实际问题,还通过创设各类解题情境,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上的百分数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收录机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购物吗?你有什么购物的体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购物的知识吧。
师板书:折扣
二、明确学习目标
白班出示学习目标,让生读中理解,明确学习任务。
三、创设情景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拍摄的几组图片,想一想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片?
生:商场。
师生:搞什么活动?
生:打折销售商品。
(从学生的身边例子唤起对“折扣”的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新知
1、明确概念,理解折扣”的含义。
白板出示概念(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引导学生识记。
2、初步计算,熟悉百分数与折扣之间的正确转化。
(这一设计,目的让学生熟练掌握折扣的百分数表示方法,为后的应用做铺垫。)
3、情境体验
通过观察购物的情境图,体会“八五折”表示的实际含义。
(这一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几折”的数学表示,为将学习求折扣的应用题做铺垫。)
4、初步应用
如果原价是100元的毛衣,打七折,猜一猜现在的价钱会是多少元?
5、解决例题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现在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6、活动:我是小小销售员
(通过模拟商场购物的真实情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现场购物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打折扣促销的具体场景。)
7、解决例题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将例题(2)放到此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了解决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后,探究较复杂的问题,有利于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五、巩固练习
活动1:看你有多棒
妈妈给小强买了一套运动服,原价120元,现在打七五折出售,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让学生说思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此类题目的解决方法。)
活动2:考考你
一辆自行车,七折出售后是700元,它的原价是多少元?
(学生熟悉了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的方法后,进行变式练习,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活动3:轻松过关
说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1)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2)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3)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4:我是小法官
判断对错:
(1)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的价格作为单位“1”,即标准量。()
(2)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便宜了10%。()
(通过辨别练习,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活动5:考考你的智力(课件出示题目)
(在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后,适当设置有难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七、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后作业
双休日到附近的商场调查一下促销活动中的不良现象,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指出:类比、迁移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因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所以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上课伊始,通过对例题改编而成的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列式、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根据数据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进行转化,再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1)课件出示复习题。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50×)
(3)尝试解答。(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
2.导入。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用分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及解法,为实现知识间的迁移作铺垫。
⊙学习新课
1.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5页例2。
(2)学生尝试解题,交流计算过程。
预设
生1:求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的20%是多少。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列式为750×20%,计算时可以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750×20%
=750×
=750×0.2
=150(人)
生2:我的'解题思路和他相同,但是计算过程不同,我是把百分数化成了分数,然后进行约分计算的。
750×20%
=750×
=750×
=150(人)
(3)比较例2与复习题中问题的异同。(引导学生从题意、思路及计算方法等方面比较后得出结论)
①解题思路相同,都是用全校人数×对应的分率。
②计算过程不同,复习题中的问题是用整数乘分数计算的,而例2是用整数乘百分数计算的。
(4)小结。
解决百分数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进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探究如何用方程来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有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图示来解决,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学生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数化成分数的办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新问题中是很好的办法。
2.注重统计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阅读统计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学生在课前调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对家庭月支出情况展开实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明确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了解家庭月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使“试一试”中的计算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支出情况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引入新课
1.先写出下面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小学有女生45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段铁丝剪去后,刚好是3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刚好占全桶油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家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如果这个月让你当家,你会如何支配家里的支出?
(3)“当家”中的学问可多了,你们想弄清“当家”中的数学问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找等量关系和统计月支出的复习为探究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明确了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乐乐家,看看乐乐是怎样当家的,她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2)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题。
师:你从例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信息、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该怎样求出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师:可以用乘法吗?
生讨论。
(2)探究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关系,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或
得出等量关系式:总支出×40%=买食品的钱数。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体订正。
3.(1)小结:用方程解决求总数的问题要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列出方程,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决。
(2)与引入复习的内容作比较,体会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仿照分数问题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决。
4.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乐乐家这个月的总支出是1250元。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再来帮乐乐解决一下其他的问题。
(1)出示乐乐家这个月的支出统计表。
(2)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让学生独立计算,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全班交流反馈。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明确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应用问题可以看成分数应用问题,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营养配餐(六年级上册p46)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今天吃得什么饭菜呀?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4.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xx、xx和xx。
2、底面是xx形,它的面积=xx 。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xx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xx,宽等于圆柱的xx。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xx,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 xx和xx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帽子的侧面积=
②帽顶的面积=
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习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下册P93-94例1-例3及P94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圆规画圆。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
学具准备:
1个圆形物体、圆规、白纸、直尺、图钉、线、2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找一找(多媒体出示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平面图形大家还认识吗?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有一个图形与众不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学生说出弯曲的后多媒体演示)
2、看一看
师: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下面请你欣赏。(多媒体出示教材97页的你知道吗图片:自然现象、工艺品和建筑物、运动现象、生活用品)
2、 说一说
美不美啊?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学生举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的认识圆(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索圆的特征
1、画圆:同学们,圆这样美,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师:请你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画一个圆。(小组合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随即动画演示)。
(1)借助圆形实物画:你是这样画的吗?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2)借助图钉和线段画:你是怎样画的.?
(3)借助圆规画:你是怎样画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了圆,但是通常我们会借助圆规来画圆。请拿出圆规。师简单介绍:圆规有2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脚可以随意叉开。那怎样用圆规画圆呢?谁能说一说?(然后老师边示范边讲解)
(4)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圆
2、体验: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觉得圆是怎样的一个平面图形?
3、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结合圆规画的圆(屏幕),师介绍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呢?
(2)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
看一看、比一比: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半径的长度(同样长)
(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特征。
4、探索圆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索
出示例3: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思考下列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交流
(3)电脑演示,加深理解。 (多媒体将学生验证的圆的特征运用了旋转、重合等手段,进行动态演示)这些都是圆的特征。多媒体出示::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d=2r,R=d/2)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的这些圆的特征正确吗?
质疑:那老师的圆的半径和你的圆的半径相等吗?(强调:在同一个圆内)
(4)学生概括,总结特征。谁能把圆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
1、练一练第1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多媒体出示
2、练习十七第1题: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
3、判断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半径
(3)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4)画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小。
4、练习十七第2题
四、实际应用
1、体育老师要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怎么办?(商量商量,帮老师出出点子)学生交流后看动画演示,说明和圆规画圆的道理是一样的。(固定点就是圆心,绳子长就是半径)
2、师:同学们,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设计成了圆形,比如: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学生讨论)
(多媒体播放车轮是圆形的行进动画)
附板书:
圆的认识
画圆:两脚叉开、针尖固定、旋转成圆
(圆形图)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1.教学中注重用迁移法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有效重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从扇形和圆的关系入手,借助知识的迁移来了解扇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弧、扇形、圆心角的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动画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注重课件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件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圆规、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个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
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扩展。由直线发展到曲线,是知识的一个升华,一个质的飞跃,对新接触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教学设计遵循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突出以下两点: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实现自主学习。
2.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及个性差异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侧重点不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能够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交流、讨论、探究中明确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各种平面图形卡片 圆规
学生准备 圆形实物 平面图形卡片 圆规 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圆)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圆?(生自由回答)
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主题图)
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丽、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了美的享受,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欲望。
⊙探究感悟,掌握特征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不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一摸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圆的基本特征。
2.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1)自学画圆。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老师引导学生每四人一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
(2)尝试用圆规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欣赏完刚才四个同学画的圆以后,你们发现四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吗?
(四个圆的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3.探索圆心。
(1)明确圆心:老师示范画一个完整的圆,然后对照圆讲解: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2)开展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形学具,上下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左右对折、打开,又出现一条折痕;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如此做几次,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几条折痕相交于一点)
师:这几条折痕相交的这一点在圆的中心,圆中心的这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引导学生在学具圆上标注圆心。
(3)明确作用:同学们刚才画的圆的位置不一样,你们认为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同桌之间讨论后汇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06-28
【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3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