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1-11 07:08: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是按照“讨论怎样养蚕——观察蚕卵——观察蚁蚕”的思路编写的。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蚁蚕和蚕卵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活动:一、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二、观察蚕卵和蚁蚕,初步领略生命的伟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养蚕热情高,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教学准备运用瑞博形式授课,四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设计的瑞博课中穿插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了解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观察蚕的一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蚕生长发育中的一般现象,能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尝试体验瑞博授课的特殊形式,运用瑞博课的优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辅助学习。

  (3)能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6)通过了解×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认识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如何养蚕,并坚持记录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而且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针对瑞博课的独特的优势,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交流等方法,成分运动瑞博课的特殊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展示交流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②1、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瑞博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而学习蚕的一生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资料让全体学生共享,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计算机,生生、师生交流讨论,建构蚕一生的相关知识。

  2、低年级的学生爱玩,爱表演,因此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互助、合作地学习知识,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只在于容貌,而在于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因此我确立本节教学目的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二、说教学思路: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分为四大部分:走近居里——解读美丽——升华美丽——书写美丽。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课中始终都处于激活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走近居里。激发学生解读居里的兴趣。

  2、解读美丽

  主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要求学生先在文中去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这一步骤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居里夫人的美丽重点在“内在美”,即:坚强执著,献身科学,淡泊名利,懂得 “美丽”的具体表现。

  3、升华美丽

  最后从理解课题进一步提升对美丽的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索,居里夫人的“美丽”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4、书写美丽

  课文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引导学生说出来,写下来。因此,让学生书写美丽,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献身科学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鲍叔牙真心待友》是一个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课文记叙了鲍叔牙真心对待朋友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

  课文脉络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学生阅读并不困难。第1节开门见山,交代了管仲和鲍叔牙所处的时代及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下面故事的展开作了必要铺垫。第2~11节是课文的主体,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管仲家境贫困时,鲍叔牙出钱帮助做买卖。打仗时,鲍叔牙为保护管仲而受伤。做官后,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这三个小故事发生在他们不同的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生活贫困还是事业辉煌,鲍叔牙始终真心对待好友管仲,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最后写管仲也把鲍叔牙看成生死之交,从内心发出了“生我的是父母,而真心待我的是鲍叔牙。”的感叹。

  本课虽没有生动的情节描写,但三个小故事围绕一个主题讲述,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同时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也很形象传神。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字、词,课前的预习养成了一定的习惯,不存在太多的问题。因此,布置一些书面的预习,进一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更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基本以自学为主,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教师在检查的时候,要更关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上,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理解方面,读懂课文并不难,但要将自己的理解用概括、流畅的语言表达清楚,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如列小标题,在学生独立概括“真心待友”的三件事的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列出小标题,需指导学生知道所列小标题的角度要一致,都从鲍叔牙怎么“真心待友”出发。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由于基础等原因,一部分学生仍有困难,教师要让他们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学生字新词,读准“仲”“鲍”“掰”“赚”“桓”的字音。理解并积累“形影不离”等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词语。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读准“仲”“鲍”“掰”“赚”“桓”等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毫不犹豫”“起早贪黑”“周密”“推荐”等词语;在语境中理解“形影不离”并积累相关词语。

  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快速默读课文,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提炼事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本文内容通俗易懂,三个小故事围绕一个主题讲述,情节简单,学生阅读并不困难。通过默读先让学生弄清文章写了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列出小标题。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又加强了概括能力的培养,也为后续学习理清思路。

  目标三:在理解、品味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能选择文中的一个故事,与同学合作,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是小学教师必备精品教学资料网站,其内容丰富,备受小学教师的青睐!

  创造性复述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不等于胡编,应从模仿原文开始。由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强,因此,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鲍叔牙真心待管仲的三个故事虽短小,但很感人。学生在理解、品味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故事,展开想象进行复述,既可以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目标四: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真诚友谊,懂得为朋友做出牺牲是高尚的行为。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感受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真诚友谊,理解鲍叔牙真心待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要通过朗读来加深认识。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能有效地体现。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整体感知,了解“待友”

  课题中的“真心”是本文的中心词语,故事就是围绕“真心”来展开的。教学开始就让学生从理解课题入手,初步把握课文的大意,然后围绕“课文写了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哪几件事?”梳理课文,让学生以提供的句式“鲍叔牙真心待友。”先说,再用小标题概括。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思路、课文的结构去整体把握内容,知道课文围绕“真心待友”,列举了三件事来刻画人物。

  (二)抓住重点,体会“真心”

  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则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研读中渐次达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阅读获得感悟,并通过规范的表达促使其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

  鲍叔牙的真心待友具体表现在“出资助友”、“以身护友”、“辞官为友”三个小故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围绕“鲍叔牙是如何真心对待管仲的?”这一主要问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感受鲍叔牙对待管仲的真心。找到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鲍叔牙的这份真心。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引导学生抓住“总是”、“只留一小半”、“诚恳”、“理应”等词语感悟鲍叔牙把朋友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在第二件事时,以读促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鲍叔牙把朋友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在第三件事时,通过穿插资料,想象说话,感悟鲍叔牙把朋友看得比名利更重要。抓住重点段落、词句的品读,学生对鲍叔牙真心待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朋友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在静静地默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然后交流,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文本,训练多方面能力。

  语文课应该是语言训练课,应该将阅读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发展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鉴于此点的考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复述,列小标题,理解“大臣替鲍叔牙抱不平”设计了说话训练,都是希望在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在课文伊始,解读课题和在整体感知部分,我渗透了写人文章写作的特点——几件事反映人物品质、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无外乎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入手。这些写作知识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独立写作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电磁铁》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3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因势利导,让在学生经历电磁铁的制作并进行磁力大小是否与线圈圈数有关的猜测与探究实验,这不但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而且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方面: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

  1.认识电磁铁。

  2.制作铁钉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将“乐做”与“乐思”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创新感兴趣。

  2.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此外,本人通过研究教材,并结合科学实验探究课的特点,特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在以下三方面: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是用绝缘导线绕在铁芯上制成,通电时有吸铁的本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制作电磁铁的过程,掌握简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3.对“短路”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的理念

  (1)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只做简练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科学验证,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科学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活动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现象产生问题,再由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并合理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整个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与提示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朝着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向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对磁铁可能不陌生,但对电磁铁却是第一次接触到,对电磁铁能像磁铁一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学生一定感到好奇,在探究吸起大头针数量的多少的过程中,学生心中存有疑问:到底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大头针呢?我想,在实验过程中,数大头针的数量可能是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活动,因为在数大头针的过程中,他们心中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期待!

  四、教学方法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试验验证假设,进而行科学研究,体验感悟,形成尊重实验数据,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完善各个探究环节,辅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改正实验操作中做得不当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易发生误差或危险的细节。从而让学生正确地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乐于合作的科学习惯,而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五、学习方法

  整堂课,我重视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我在课前充分准备材料,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小组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成员之间的交往合作,学会倾听、质疑,相互接纳,通过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知识经验,纠正本组成员在操作中的误差,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理解别人的想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一堂课的探究效率。

  2.亲历探究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大胆猜想,实际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课堂伊始,通过演示及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本节课的.探究中,这样引出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是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大胆猜想,充分假设

  假设很重要,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但假设不是空想,而是有道理的猜想。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作出科学的假设,老师注意提醒学生,从电磁铁的构成、电磁铁的磁性是怎样产生的这两方面来猜想,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朝着更有效的方向进行。

  (三)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3.总结发现。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意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在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成员分工,并适时进行一些细节性提示和指导,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此外,在交流汇报时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中的发现,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线

  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的结论,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总结延伸、生活运用

  1.教师小结

  2.拓展应用

  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出示图片)。

说课稿 篇5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课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某一流域的开发建设、综合治理过程和方法的分析与理解,初步了解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和原理。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的是一种过程与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2)以河流及流域为载体,几乎承载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所有内容。

  (3)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

  2、教材内容的基本构成:

  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

  三、【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通过对必修1的学习已经建立起对河流的一些基本认识。而对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区域的发展既包含经济的发展更要包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也使学生基本构建起了分析区域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2、我们随州市河流较多,本校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因此对流域的开发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是破碎的,对本节“流域开发”熟悉但又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图片、资料,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

  3、另外,由于我市中考地理分数不太很高,导致学生及初中教师对地理不是很重视,学生普遍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掌握欠缺,因此上此课时应适当补充区域地理知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为案例使学生能认识并初步具备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重点和采取的措施,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整理、分析,提高处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2.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逐步领悟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的,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对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觉悟。

  2、培养流域开发和综合整治的分析能力,养成关心家乡经济建设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在此我选择了一组图片,用田纳西河开发整治前环境恶化、经济凋敝、开发整治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景观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对新课学习的激情,然后通过一道问题让学生明了本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使其带着探索未知的欲望去学习的。)

  承转:以上是田纳西河在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几张对比照片,美国人民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提问】:田纳西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是否相同,他们是由什么决定的?

  【转承】要搞清楚以上问题我们必需清楚几个概念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观察读图,明确概念

  【展示图片】从图中找出:干流、支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分水岭和流域。

  (在学习流域的开发整治之前,必须让学生明了一些概念,即:干流、支流、分水岭、河流与流域,我采用了一张流域的示意图,用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读图观察,迅速直观的建立起这些概念、简单明了,也清楚了河流与流域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功效。)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河流水系、水文特征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回顾了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为他们探求新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步步引导,逐层递进

  (外围据点扫清之后就进入了学习的攻坚阶段。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从复习旧知入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突破新知。)

  分块教学,逐层递进:

  (对本节课的核心——“流域的开发与整治”教学,我采用“分块教学,逐层递进”的形式,先从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入手,到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由“线”递进到“面”——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基本方法与理论建立之后,就由一般到个体,即具体河流——“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整治”的分析,最后在已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到“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对开发整治的影响上”,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升华。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脉络清楚,知识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水到渠成。)

  对每一知识块,细节上的处理,我采用的是以下方法:

  Ⅰ、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回顾旧知】

  (1)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它们对区域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I块,“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于是第一章所学的旧知,因此,我采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展示。)

  Ⅱ、河流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旧知,分组讨论】

  vA、河流有哪些利用方向?

  vB、这些开发利用方式与河流本身的哪些特征有关?

  vC、河流的这些特征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河流的特征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河流”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并不陌生,需要的是将其感受到的`,记忆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鉴于此,我采用的是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归纳。)

  【转承】“线”的问题解决了,就自然递进到“面”的教学——“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Ⅲ、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由于在思维上一下子大大扩展,对应的知识也显得庞杂。因此,为了明确方向,提高课堂效率。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任务。首先,我直接给出了影响流域开发的四大要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并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它们对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

  【小结】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Ⅳ、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及整治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重点突破】

  (第(1)部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又是这两块的重点教学方向,我采用“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重点突破”来加以解决。

  首先我分别向学生展示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图”、“地形图”、“气候特征图”、“水系图”、“矿产资源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地理中美国相关知识,自主探究,分小组讨论得出各要素有利及不利的一面,在有利因素上提出其开发利用的方向,根据不利因素找出解决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师生共同小结】

  流域发展的有利和制约要素

  流域背景对流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归纳】

  (2)阅读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

  (对第二方面“社会经济条件”由于理解的东西较少,我采用的是在提出要求的前提下,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答案。这样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讲”的新课改理念,也锻炼了学生阅读资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最后答案的展示,训练了学生用地理语言答题,及规范答题的行为。)

  【提问】:

  1、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状况。

  2、根据田纳西河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产生原因?

  3、早期人们对该流域的开发存在什么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以上重难点突破后,我展示了长江流域图,要求学生分析长江流域下游自然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达到知识迁移、能力升华的目的。)

  (三)、知识迁移、能力升华

  (1)【读图分析】:长江流域下游自然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具体采用以下环节解决:读图提取信息→调取已知→分组讨论→结论展示→教师点评。

  a、长江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广阔;河湖密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验丰富

  b、长江下游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协作条件好

  不利条件:

  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源不足。

  (四)、课堂小结,学生提问: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与遗漏,使课堂变得更加完美。)

  (五)、【当堂评估,体验成功】

  (基本教学目标达到后,我又精心选择了6道题目,通过讲练结合既反馈了新知,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背景的正确叙述是()

  A.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各季节降水分配均匀

  B.流域内多山地,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C.流域内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可全程通航

  D.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多煤、石油、天然气等

  2、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土地退化

  B、矿山开采和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C、冶炼企业大量排放含硫气体→酸雨污染

  D、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读3.8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河流所处的气候类型区是( )

  A.亚热带大陆西岸B.亚热带季风区

  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区

  4.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A.有两个汛期B.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C.年径流量大D.冬季断流是河流没补给

  5.关于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B.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C.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

  D.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

  6.田纳西河流域加强土地利用强度的结果说明( )

  A.流域开发的重点是增加发电,提高航运能力

  B.流域开发要加强土地利用,兼顾发展旅游业,提高防洪能力

  C.流域开发要保持航运、发电能力,提高水质

  D.流域开发要建立和保持各方面的合理关系,保持流域的生态平衡

  (六)、课后探究

  地理小论文:请你为随州市政府开发与治理府河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课后探究,我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地理小论文“请你为随……”,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真正实践了“学地理,用地理”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道德情操。)

  (七)、【板书设计】

  三、田纳西河的开发条件

  八、【教学反思】

  1、成绩: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本节课在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上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达到了预期效果。

  2、问题:教学容量稍显过大,学生已学知识掌握不足,特别在基础较薄弱班级自主探究环节的进行中稍显不顺。

  3、对策:应努力提高学生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说课稿 篇6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4.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部分: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第二部分: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c.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d.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人民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之间互利互助,团结友爱。

  (3)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简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其中第一课时“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2、初步了解东北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特殊气候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调查、分析各种信息及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形成

  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四、活动准备:

  1、 师生收集北国风光的各种风景图片及相关知识资料。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以展示交流为特征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师:去年央视一套开年大戏《闯关东》在荧屏上点起了一把“大火”,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关东”指的是什么地区吗?

  1、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寻找东北地区范围。

  师:“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一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东北地区。

  2、话题交流:老师课前曾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搜集有关东北的资料,说说你印象中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东北,然后老师找同学们分组起来汇报。(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生1;东北到处是冰雪。

  生2:那里的气温很低。

  生3:东北千里冰封的时候,南方可能是春暖花开了。

  师:刚才听同学们的回报,都讲到了东北很冷这一点。的确这也符合东北的特点,那东北除了冷之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走进这北国风光。(课件缓慢翻页展示一组展现东北地区风貌的精美图片)

  二、走进东北,感悟北国风光

  1、我从同学们或欣喜或惊叹的表情中,看到了新的认识与感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师:同学们都说东北很美,是的,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解)看!这北国的冰雪美景,城市中处处以冰为点缀,以雪为衬托,而冰灯、冰雕则是当地一种独特的艺术,她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这里每到冬季,十里雾凇令整个世界如同琉璃仙境。人们在这里打雪仗、滑雪,尽情玩乐。就连东北虎都不甘寂寞,想参与进来呢。看到这里,我们真想醉倒在冰雪魅力中。

  三、探究气候特征,揭秘东北之“冷”

  东北为什么会这样冷呢?(幻灯片)

  看,这是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大部分处在温带,而东北地区又在我国的北方,地处我国中温带与寒温带范围,因此造就了东北的冬季寒冷又漫长,一般长达半年之久,最北处可达八个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0℃左右。最北部漠河最低气温曾达到-52.3℃,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而同时间海南岛的均温是20℃左右。

  四、走进东北人,了解他们的生活

  1、这么冷的天,不仅要让我们疑问了:东北人如何过冬?(指名说一说)

  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烧的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

  2、关于东北人,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通过电视,看到了一种节目类型:二人转。

  快乐的东北人还出了不少著名的幽默大师,你知道他们都有谁?

  生简介,如:赵本山、潘长江、范伟……

  师:东北地区有许多大师和东北人创作的作品都红遍了大江南北,并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这可是东北人的骄傲,也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

  五、拓展

  1、你知道东北人的哪些生活习俗么?老师搜集了一些觉得非常有趣,怎么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更多的了解一下这些可爱的东北人。

  民俗一:窗户纸糊在外

  民俗二:养活孩子吊起来

  民俗三: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六、布置作业,课外调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的解到了东北,惊叹于东北的美景,人们的朴实,其实东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资源优势。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东北有哪些资源?你可以提从东北林区的优良树木、主要的野生动物和著名的特产几方面搜集资料。下节课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说课稿 篇9

  活动目标:

  1、 会合理布置有关花园内容的画面,能大胆构图并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2、 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想象力,大胆表述花园里所发生的故事。

  3、 对绘画涂色感兴趣,具有较好的表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花朵、昆虫图片若干。

  2、 记号笔、油画棒、作业纸。

  活动过程:

  1、 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分别出示:花朵、昆虫……)

  提问:小瓢虫飞到花园里来干什么呢?

  听瓢虫自我介绍的录音:我是小瓢虫,昨天我看见花蝴蝶在花园里快乐地飞来飞去,高兴极了,所以我也想来看看美丽的花园,顺便找些好朋友和我一起玩耍。

  师:原来小瓢虫是来找朋友的,花园里真美丽,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到花园里来玩呢?花园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 提出绘画要求。

  (1)小朋友想把花园里发生的故事画下来吗?

  (2)要求:画时先想好花园里有那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花朵,哪些小动物在花园里快乐的玩耍,注意画面的布置要合理,涂色要均匀,画完后编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3、 幼儿作画。

  (1)老师巡视指导。

  (2)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构图、选色。

  4、 评价作品。

  (1)你觉得哪个花园最美丽?为什么?

  (2)你的花园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5、活动延伸。

  把孩子的作品订成一本大书,封面写上“花园里的故事”供幼儿日后翻阅、欣赏和讲述。

说课稿 篇10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革命爆发”“《权利法案》”和“历史意义”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这场革命也是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存在看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与国王反复斗争过程的归纳整理,养成用发展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展示《查理一世在狩猎》的油画并播放《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的视频,提出问题,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革命爆发

  (1)背景

  我会展示新航路开辟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的相关史料,并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重大影响呢?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2)经过

  这一问题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抛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内战、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结束

  展示《威廉在英国登陆》和《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的加冕典礼》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为何称1688年革命为“光荣革命”?有何意义?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得出这是一次宫廷政变,基本上没有流血,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能力。

  2.《权利法案》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主要采取了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总结提炼出《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易于使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历史意义

  这一知识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所学的.革命过程和《权利法案》的史实,指导学生从对英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得出以下结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分析,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当今世界上除英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也实行君主立宪制。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