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三课《纸盒变家具》一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纸盒变家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对生活中商品包装盒的再利用、再创造,变纸盒为家具。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千姿百态,款式多样,造型各异,通过本课的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关注设计的功能目的。本课教材共两页,展示了大量用纸盒变家具的示意图。例:将两个读书的小朋友安
排在一张用纸盒制作的两用单人床上,更活跃了版面,增添了童趣。
二、学情分析
废物制造的手工制作形式,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不难。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变家具的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强,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也比较少。
三、教学目的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家具,让学生了解家具的外形,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家具的活动。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能从纸盒的造型中层开联想,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作品。
难点:家具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
五、教法分析
本课计划安排1课时,课上以多媒体演示、学生欣赏、感受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欣赏体验为主线,以表现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选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在课堂上过度的使用只会产生反作用。而在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美术课堂上,它的出现还是能够营造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
(2)学导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字“导”字。
虽说是二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存在这种意识,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多元欣赏、感受交流、创意表现”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学法分析
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交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萧伯纳也曾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了便有了两种思想。”美术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作品的乐趣。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相互补充,在制作方法上互相借鉴。
七、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新课导入: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出示课题,板题《纸盒变家具》。
(二)、研究家具的特点:
(1)介绍一下自己家中的家具。
(从实践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2、欣赏具款式新颖,功能多样,造型各异,色彩鲜亮的家具。
(为创作家具的类型做铺垫。)
(三)、研究用纸盒制作家具的方法。
(每组发几件制作好的作品)
1、欣赏老师的示范作品,分析制作方法。
(让学生自己探索纸盒
变家具的制作方法)
(1)、全班展示老师的部分示范作品。
(2)、小组合作研究老师的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
(3)、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说怎么做出来的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
师生总结制作方法。板书制作方法:折、剪、装饰粘贴、挖、刻、插、组合。
2、老师示范演示制作一件作品,讲清要领:
(1)、老师随便拿出纸盒,让学生说可以制作什么家具?(考察学生会不会选择材料。)
(2)、老师示范做一个床,讲清步骤,学生也参与设计。
(低年级学生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动手操作能力上,还是有些欠缺,对于有难度的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技术指导,降低他们在操作上的难度。)
3、欣赏作品,为创作提供范例。
(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四)、分小组研究创作
1、现在6人一小组,先选一名小组长。把你们收集的纸盒放在一起,看看你们小组带的纸盒适合制作什么家具呢?哪个小组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家具,怎么分工。
2、小组合作要求:
(1)、请各小组制作1—2件自己感兴趣的,漂亮的家具,动作迅速,不吵闹。
(2)、小组合作完成,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3)、讲究卫生,安全地使用剪刀。
(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制作精美奖,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使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要求,课前考虑学生独立使用剪刀的机会少,制作前提醒学生安全的使用剪刀。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纸屑,所以合作要求中强调讲究卫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第四个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
3、教师巡视辅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刀、剪等工具。(注意安全)
(2)启发学生大胆构思,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五)、展示
教师让学生按组展示家具模型。师生共同评选最佳小组,制作精美奖,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激发学生相互鉴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促进发展。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
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拓展延伸: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了纸盒家具模型,其实用它还可以出很多艺术作品?我希望同学们课后,把这些纸盒创造出其他的艺术品。这样还可以保护环境。
(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八、板书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剪
折
粘贴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九点十分,飞船和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飞船升空后运行在距离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九时四十分,当陈炳德总指挥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第5课《节约用水》(第一课时)。下面分四个部分向各位进行解说。
一、课前:关注学情,把握标高,以学定教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中“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目标而编写的。长江和清江在我们宜都穿境而过,宜都的孩子似乎没有缺水的体验,这是一个基本学情,也是应该突破的难点;同时,“节约用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对教学深度的挖掘不够,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我决定以多维度的感悟体验、对话思考为主要的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深度上做文章。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共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目标定位是:情感与态度:体验水资源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行为与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知识与技能: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懂得水资源的宝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情景和数据、联系生活、结合实践,体验水资源的宝贵。
从后来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个定位还是十分科学准确的。
二、课中:紧扣生活,多维体验,突破难点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如下:
一是创设情境体验,引出话题。开课导入,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静静教室里,课件播放出“叮咚——叮咚”的水滴声,不言而喻,孩子们知道这是水声,这种放大了的水滴声既让学生体验到水之秀美,又引发他们对水的亲切感。
二是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水的作用大。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生活离不开水”“生命离不开水”两个观点来展开探究的。对于“生活离不开水”,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链: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用到水?看谁想得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列举了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用到的水,在交流中深刻感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水。
对于“生命离不开水”,我选用了两个情景,一是停水带来的麻烦,这个经历孩子们几乎都遇到过;另一个展示云南等西部地区缺水的情景。一个个干涸的场面深深地触动了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水对于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三是借助数据体验,感受水的珍贵。为了让学生知道水资源的有限,一是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一组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地球上的咸水占97%,淡水约占3%,而可利用的淡水约只占0.5%。二是采用算一算的方式:如果每人浪费1滴水,全国就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浪费120吨水。假如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平均用水10吨,这样算,能用多久呢?真实的数据,理性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节约无小事。
四是结合实践体验,学会节约用水。在这个教学环节,听了同学们介绍节约用水的窍门之后,我随机追问:大家讲的经验都很好,老师想知道,大家都做到了节约用水吗?假如有人在浪费水,你会对他怎么说?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自己的表姐刷牙时候喜欢一直开着水龙头,很浪费。
我灵机一动,说:假如我就是你的表姐,你现在会怎样说服我,让我改掉这个坏习惯?话题一抛出来,马上有很多同学举手加入了劝说的行列,可我这个“表姐”还是不服气,说:“我每个月都是交了水费的,浪费的是我自己的钱。”有个学生马上站起反驳:有钱也不能浪费水,水是我们大家的;还有位学生说:在没有水的地方,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一滴水。在互动中,学生肺腑之言成为一个个动态生成的亮点。
生活是课堂的延续,为了让学生带着这些经验走进生活,我请他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拟定节水计划,填写节水计划表,争做节水小能手,并约定一个月后来交流家庭节水情况。
三、课后:及时反思,优化过程,追求高效
四个环节,组构成了结构完整的活动链,四次由浅入深的多维度体验,使教学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可是课后静下来再思考,我发现有两个地方很值得反思:比如在“借助数据体验,感受水的珍贵”教学环节,我满以为借助课件出示了统计图,学生会在对比中能直观地感悟到水资源的珍贵,可是事与愿违,同学们表现的比较沉闷,谈感受也十分空洞。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反思,我明白了:二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抽象的数据很乏味,认知能力还不适宜理解那么多、那么大的数据。我认识到,必须从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出发,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我采用现场演示实验、直观体验的方法。操作过程如下:
师出示一个装着100毫升水的量杯说:假如这个量杯里装的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在这里面有海水,也有淡水,海水就是咸水,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吗?现在我把地球上的水分为咸水和淡水(师用吸管吸入3毫升水)猜猜,哪部分水是淡水?这些淡水是不是都可以利用呢?不是,有的是冰川,有的是地下水,有的已经被我们污染了。(师用吸管滴一滴水)这才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请大家仔细观察,是多少呢?(只有一滴!)
孩子们看完了现场演示很受启发,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地球号称水球,以前我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是用不完的,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利用的水是很少很少的。还有的说:每一滴水都很珍贵,我们不能浪费。
为了进一步强化体验自来水来之不易,此处我播放了“小水滴的自我介绍”视频,对自来水的加工传输过程做了充分的展现,欣赏完这段活灵活现的视频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现在我才知道:即使是生活在水乡,我们用的每一滴自来水的都是来之不易的。有的说:我觉得浪费每一滴水都是可耻的!听到孩子们的心声,我会心地笑了。
四、几点体会和感悟——
通过教学《节约用水》,我有这样几点体会和感悟,觉得可以用来指导我今后的教学——
第一、品德与生活课堂只有生动地回归生活,才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只有深刻地揭示生活,才能引起积极地反思、体悟;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动真情、明事理,获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选择学习方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诸多事实证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合学情,会适得其反,或事倍功半。
第三、教学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抓住转瞬即逝的偶然因素,做足动态生成的文章,用好学生这个活资源,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驾驭、调控策略。
总之,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因此,本课教学可能还会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以上说课不知当否,请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针对幼儿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中的影子产生的原因: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玩过踩影子游戏。
物质方面的准备:
1、投影仪,操作音乐。
2、故事背景,小鸟玩具,立体实物若干。
3、手电筒、操作材料人手1份。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游戏法。
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2、探索教学法。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操作记录法。
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4、观察比较法。
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对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纲要》有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精神和建构主意的相关理论,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一) 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结合手影游戏,讲述故事《小孔雀》(打开投影仪,出示故事背景,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手影演示)
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丽的孔雀在草地上玩。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走过来,孔雀说:“小兔子你好啊!你来干什么呀?”小兔子说:“孔雀姐姐你好,我是来锻炼身体的。”说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远了。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孔雀说:“小鸟你好,你来干什么呀?”小鸟说:“孔雀你好,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呀。”说完就飞远了。孔雀想,对呀,我也要和小动物们一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锻炼锻炼身体。
2、幼儿自主玩影子游戏,感受影子的乐趣。
让幼儿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种身体姿态的影子游戏,从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这里教师不作小结,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 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重难点)
1、幼儿操作观察,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光照出来的影子,然后关掉手电筒,再看看有没有影子了。
2、交流小结。
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三) 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重难点)
1、观察比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已经玩过影子游戏,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能产生影子,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来照一照物体,看看它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结合操作材料,记录操作结果。
出示操作卡。“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块积木,手电筒从左边,右边,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照,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把正确的一种圈出来,如果不太清楚还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记录。
(这个小环节,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记录,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后记录。)
(当然,这个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幼儿操作后的讲述不明确,对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发现不敏锐,我准备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全体幼儿再次操作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卡。)
3、交流、判断,验证操作结果。
这个小环节中,对于幼儿有争议的地方我将单独拿出来在集体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验证。
(四) 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演示《跳舞的小鸟》,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让小鸟的影子舞动起来,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去尝试并探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的思维却永无止境。
说课稿 篇5
设计理念: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选材虽很典型,构思也很巧妙,但叙写的内容不够感人,主题不够突出。这主要是学生在作文时叙事比较笼统,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可以说,他们还不知作文怎么写,不知怎样把握住突出中心的细节描写,因而主题不够鲜明突出。其实优秀的作文中不可缺少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使人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因此,在本学期我首先训练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内容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
教学设想: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因此,在本次教学中着重让学生领略成功的人物刻画带给文章的魅力,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选题思路:
作文重要,作文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会学生作文的方法,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愿望。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叙事的动人处在于细节。
学情分析:
1、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没能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细节之美 。
2、学生大多没有细节意识,不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写起文章来急如走马,忽略了美丽的风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注重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教法:新大纲要求:“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我力求做到这一点。采用情境创设法、介绍讲解法、分层评价法、分析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比较鉴赏、知识迁移、互动合作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与训练。为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在这节课中,学生写作、讨论、评点、修改的时间占整个学时的一半以上。教学手段:印发班内学生作文成功之作,让学生领悟几篇文章在描写上的成功之处,让学生自由发言,互动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