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8-12 09:01: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中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和足球基本技术脚弓内侧传接球的复习课。本次课模拟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本次说课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阐述: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场地器材、五教学程序。

  一 说教材

  通过教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侧向滑步推铅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田径教材中投掷类教学内容。我准备把它分为一个单元四个课时来完成总目标,本次课是第一次课。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上,把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确定为本次课的难点。但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为了合理搭配好教材,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基本部分还安排了足球脚弓内侧传接球的复习课,主要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足球基本技术。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以及重难点的确定,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①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能够叙述侧向滑步推铅球动作结构的内容;

  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上肢锻炼的正确方法。

  2技能目标: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能力的差异而区别制定。(1)使90%的男同学初步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动作要领,使80%左右的女同学初步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动作要领(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足球脚弓内侧传接球技术。

  3思想情感目标: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中更应该结合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本次课可以结合铅球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在足球教学中,大部分男同学对足球都非常喜爱,而女同学则不然。她们有喜静厌动的特点,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被益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通过自己的艰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例来激励同学们对足球的兴趣,同时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优良品质的培养。

  以上三个方面目标的制定都是针对本教材而言的,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不断用成功教学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在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挂图,卡片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建立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总体印象。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我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把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分成侧向滑步和最后用力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并利用两人一组的辅助性练习来让学生体会侧向滑步和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我并把铅球的用力顺序,也是本次课的重点总结为“蹬、转、撑、送、挺、推、拔”的口决来教给学生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再一个要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可以把基础好的同学放在一组,把他们练习的重点放在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上,把基础一般的同学放在一组练习的重点放在最后用力上,而基础差的一部分同学则让他们多进行原地侧向滑步推铅球的练习。

  2.说学法

  在教学中能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衡量一节课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也就是说教给学生学会自学,自练,自评的方法很重要,更应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想,边练不仅通过身体去体会动作,更要通过大脑去领悟动作。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要领。

  四说场地,器材

  场地和器材对大部分时间在室外上的体育课来说十分重要,也是体育课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既节省上课的时间又可以避免以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次课所需器材:铅球,实心球,自制沙球,足球等。

  五 说教学程序

  本次课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进行。

  (一) 准备部分:

  1.在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等正常的课堂常规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本次课目标任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接下来进行队列、队形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同时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2.准备活动:为了使学生身体机能从安静状态逐渐过度到工作状态,在准备活动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慢跑,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几节徒手操,使得学生各主要肌群、韧带等充分伸展。最后安排一些辅助练习,为基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 基本部分:

  采用的是分组轮换的教学形式。在新授课的开始教师先做一遍完整的动作示范,把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动作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接下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球、持球方法,让学生练习几遍后然后做推铅球的徒手练习,让学生体会推铅球时的用力顺序,并强调动作的难、重点。然后让学生做完整的动作练习,练习几次后,在把学生集中纠正出现比较多的错误,找出做的好的同学做示范,并指出好在哪里,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再次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并强调安全。最后做两组力量练习。另一组同学则在体育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足球的复习课,在强调完注意事项后,由小组长负责进行练习,最后进行分组比赛。

  (三) 结束部分:

  为了使学生从激烈的运动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在结束部分首先安排了慢跑,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做放松操练习,接下来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课外练习,对本次课出现的好人好事予以表扬,最后是回收器材,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是语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酸枣树的描写,赞美了故乡的酸枣树,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酸枣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第二至四自然段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酸枣树生动形象的描述之中,着重描写了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第五自然段赞美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了解酸枣树的叶、花、果,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酸枣树的叶、花、果的可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酸枣树的叶、花、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看图,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感受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

  2、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部分课文。

  三、关于教法选定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直观演示法:

  酸枣树生长在黄土高原地区,我们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为了将课文中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认识了解酸枣树,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出示酸枣树每个季节的图片,让学生轻松地感知酸枣树的叶、花、果的特点。由于集图文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图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指导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

  四、课时安排

  因为课后练习中设有小练笔“我爱故乡……”,所以我将本课安排为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做到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大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从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第三课时在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果可爱的同时,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练习介绍《我爱故乡……》。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1、回顾拓展

  在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夸家乡”,在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枣叶的可爱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词语,再适时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酸枣树嫩芽的可爱。接着我又从欣赏“翡翠”着手,带着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了解酸枣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在多次的朗读感悟过后,学生们在简单的提示下就能顺利地背诵描写酸枣叶的句子了。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枣花的可爱

  上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见到了如翡翠般又绿、又亮还那么光滑的酸枣树叶,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欣赏可爱的酸枣花,喜欢上酸枣花,并展开丰富的想像,接下来带着对酸枣花的喜爱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不仅学会观察事物,又在课文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对酸枣花的喜爱之情。

  有了可爱的叶、美丽的花做铺垫,孩子们更想见到酸枣的果实了。这时运用多媒体让挂满青枣的酸枣树出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对小青枣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酸枣树的美,再通过朗读诠释自己对酸枣树的喜爱。

  4、创设情境,意犹未尽

  在结束本堂课之前,我展示了酸枣树挂满成熟果实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读文情趣和欲望,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以上是我对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当然,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授课结束后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枣叶一段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契机进行写作指导,或许那样的课堂效果会更精彩。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学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四、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具体过程如下: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愁”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4、第二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金石录后续》《金石录后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中的文字记载,联系背景知识,回答李清照的生活境况怎么样?她遭遇了什么样的家庭变故?作品中描写了其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5、第三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另一首作品《夏日绝句》,思考李清照为什么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中蕴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6、情感升华: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7、总结: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8、板书:

  悲秋之愁 伤怀之愁 亡国之愁

  9、作业:

  搜集李清照诗词中表现愁绪的作品加以赏析,以《简说李清照的愁怨》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的阐述,设计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同学们对周围的常见材料如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不陌生,但对于这些材料了解并不深入。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知道一些常见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了解这些材料的主要的物理特性,发展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生活经验为基石,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难重点"的教学主线。教学时我不仅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亲手实践,而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得到科学依据,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一。 根据学生心理水平激兴趣,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都是从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科学课标中提倡的"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基本理念为指导,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力求借着生活这个"百科书"让学生感知理解材料概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科学学习中。

  二。观察材料的特性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才2个多月,对科学课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在比一比,猜一猜等轻松的活动中学习。为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猜谜语活动,让他们打一材料。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猜谜语,而是把谜面一句一句呈现,让学生对所猜的谜底的范围不断缩小,最后,谜面呈现完才得出谜底——木头。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容易了解的材料,再拿出一块木头进行验证,补充木头的特征。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木头的特点也能够粗步了解。此外这为后面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其他材料的特性作了铺垫,便于学生轻松掌握材料的特点。

  三。整合内容开展比赛,调查身边的材料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在学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时,采用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调查比赛,凸现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这一教学重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身上的物品,书包的物品,教室的物品三张调查表整合为一张。让学生在调查中,发挥小组合作能力,比一比哪个组快速完成调查表。并在快速完成调查表后全班交流。

  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而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也引导学生去分析使用不同的材料也可以制成一件物品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也是我们培养的核心目标。

  我想: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捕捉。为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我不仅让小组讨论,还利用向孩子们展示了木头,玻璃,塑料,纤维,金属,纸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拓展延伸了课外知识。

  本环节中我意在不仅完成预计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学到只有团结合作,分工明确,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谈收获。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材料形成较完整的认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外延伸

  继续调查搜集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新的材料,它们又可以制作哪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真正有效的课外实践不仅可以帮学生树立 "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科学理念,而且使科学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实施。

  总之,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充分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会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科学学习过程,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什么东西做成的。从而引入材料的概念,并板书:像木头这样能制作成物体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

  2、新授:

  1)认识描述六种常见的材料。

  先向学生展示六种常见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看,摸,拿等)让学生对材料的物理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说说各种材料的特征。让学生对描述材料有一定难度,此时通过选择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木头的特征。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好地认识了木头的特征也为他们对其它材料的描述做了个引导,能够有效地突破难点。

  2)了解周围的材料。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个内容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是让学生调查身上的物品,其次是调查书包里的物品,再是调查教室里的物品。为了避免单调,调查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调查身上的物品时两个同学一组观察,交流,完成书上的表格。调查书包里的物品时,采取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将自己书包里的东西一一列出并进行记录,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一个调查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采取周围同学互相说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另外,在调查材料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各种材料的特性不同,用途不同,许多物品需要多种材料才能做成,不同的物体的制作需要不同的材料。这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说课稿 篇7

  《捏泥巴》是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九课,属于美术教学中的“造型?表现”领域。其实一看题目就好象已经注入了活动的趣味性,不光是孩子们就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捏泥巴是一件很快活的事情。因此把捏泥巴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们天生爱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陶艺的制作方法,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当然游戏和趣味性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这节课,我重点要让孩子们学到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同时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在制作过程中,针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则是这节课的难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智”、“趣”、“乐”的学习氛围,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本课运用了综合艺术教学法,以陶瓷实物作品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再加上“摸一摸”“揉一揉”“看一看”“捏一捏”“评一评”等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同时小组讨论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使其步入“情”与“趣”的泥塑世界。

  总之,在这节美术课的设计中,我将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能投入较大的热情大胆想象,创造出更多富有创意和情趣的泥塑作品。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