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汇编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五、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13×(2500×1000)÷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3、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圆的认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因此,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骑过的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对圆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增强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将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我顺势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并思考一下圆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这是学生会有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用三角尺等等,我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指出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在画图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我会让学生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会大家思考两个问题:(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七、说板书设计
通过设计合理、明了简结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圆的认识
圆有圆心、直径和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说课稿 篇3
刚上一课《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形象对比很鲜明。为此,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反而令我犯难,举棋不定。思忖再三,为课堂教学设置以下三步:
一、定主线。
该课的主线我就定在能有感情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文上,沿着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基础。第二步是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着读好课文,这是理解的深入,感情的深化。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板画复述课文,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得以提高。第四步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尽量做到边背课文边表演,真正地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这根主线是整堂课的主脉,把握这根脉去组织教学、组织课堂。所以很想说老师是导演,强调的就是导的作用。
二、引副线。
有主线就有副线,有主干就有支干,整个过程才显得完整、充实,而富有生气,副线的引导是随机而出现出示的。我把副线的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
1、需要重点提显的词是两个,即“满头大汗”和“自由自在”,而领会这两个词时,我所做的工作也并不多,基本是三步曲:第一步读好带有该词的句子,读出前者的累、后者的`舒服;第二步就是给句子配以动作表演,让学生体会深刻些;第三步是联系生活中所见所感来为这两个词儿说句话,应该是水到渠成,学生不难表达。
2、在教学的无意识中,我偏隐性设置的词语有“神气”、“躺”等等。教学中涉及到前者时,我就让学生来表演神气和不神气的情态,以此来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也从中加以理解、领会。后者“躺”的原句是“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一读就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躺”字上尤显浓烈。那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字眼的了得呢?于是,我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感悟——“如果把‘躺’换成‘躲’好不好呢?”这样一问一引,学生很自然也很愿意进行积极的思维,也就不难找到那种舒服之感的共鸣了。
3、还有蜻蜓点水的句式训练,这主要显示在“有的……有的……”这一句式。教学时没有刻意地让学生对它进行说话,几乎是蜻蜓点水了一下,而这水就点在自己做老虎大王复述课文时故意出错这一步:蚂蚁搬粮食的方法很多,但不需要全写;蝈蝈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很多,想补充也行。“有的……有的……”是个有弹性、很自由的句式,学生表达的空间是游刃有余的,对它有个模糊的认识就可以了,不必给它设置框架而约束词的范围延伸。
我想语文课始终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去积累去运用,这也正是设计这些个训练的出发点吧。当然,如果让训练不显山露水地进行,则就是最佳境界了。
三、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薄弱,持续注意的有效时间较短,这都很正常,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每个问话方式、每个体态言语都带上磁性,这样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思维。我在课堂中的简笔板画:
还有戴老虎大王头饰的童话情境,以及一些过渡的语言链接,无不是为此而设计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忘记疲累,在自发的兴致中上好一堂课。所以,现在我还想说自己是个演员,进入状态就是个好演员。当然,这个舞台的主角永远是面前的学生。
整个课堂的状态和预想没有细节设置,只是体现我的思路,学生怎样,得看临场发挥、表现了。当然,不管学生的思维要走哪条道,我不会强迫他们一定要跟我走,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跋涉的路途上留下矿泉水或面包或其它实用的东西,因为终点只有一个。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蓝蓝的威尼斯》,这是一篇介绍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称颂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友谊的自读课文。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魅力绚烂,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作者对威尼斯美丽景色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等游记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阅历甚浅,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 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2) 体会中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3) 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言魅力的作用。
同时,将教学目标中的“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和“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语言魅力的作用”这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瑰丽的风光;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谈我对这篇文章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是按照“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感知欣赏-----拓展质疑”这几个板块进行的。
首先我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德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这句话直接进入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魅力。
随后,我请学生将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字词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同时请其余同学补充、指正,然后再将收集的字词集体朗读以便加深记忆。
当字词的障碍扫除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课文。我请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画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画出文章中表现威尼斯城市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学生两人相互交流文中得到的答案,明确文章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的;同时明确城市特点的词语是“瑰丽、奇特”。教师乘势再问:“奇特在哪里?
瑰丽在何处?”学生再次到文章中寻找答案,明确:奇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丽在“圣马可广场”、“教堂”、“叹息桥”等建筑及两岸的风光上。它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等展现的一览无遗。教师还可以再问:文章到此结束了吗?其实没有,文章最后一小节还写到了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文章写的内容基本上清晰了,教师再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文章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蓝色的是大海的色彩,它符合威尼斯水都的地理特点,同时它又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在文中也表现为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都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这些正是威尼斯的内在特征,也正是它串联起了文中看似繁多而无关联的内容,这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美丽的威尼斯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在下一个环节中,请学生将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等方法入手寻找。学生找出之后,再请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读出关键的词语,注意读出重音,注意抑扬顿挫。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其余同学再读或教师范读以此感受那种幸福、美丽的美,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讲一讲喜欢的原因和理由。
例: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于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 个岛屿,177 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 401 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联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德里亚海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世“闪闪发光”,给人以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丽灿烂的“人间奇景”呀!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成千上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章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以陶醉的感觉。文中的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尤其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再次品味了威尼斯的美丽,同学们肯定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将今天学过的威尼斯的美丽的景点、人文风情等向没有到过威尼斯的或者没有学过本文的朋友讲解。要求:讲出特色、讲究语言流畅,可以适当引用文中语句,注意讲解时的语气和语调,可以适当添加手势等。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又一次和文本对话,感受水都的美。
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进入到质疑环节,让他们讲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向同学或老师问一问。
最后在多媒体展示一组威尼斯景色的图片中结束本课,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江苏民歌小调《茉莉花》,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茉莉花的淡雅、清香。
2、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不同音色的《茉莉花》中所含的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唱中气息、情感的融合。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口风琴、学生自带的乐器(小提琴、柳琴、古筝、长笛、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说花、听花:
1、老师手捧一大束鲜花走进教室,问学生老师都带了哪些花(玫瑰、康乃馨、百合、马蹄莲……)
2、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花很美丽,有香味,……)
小结:是啊,花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还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物,例如:玫瑰表达爱情;康乃馨表达子女对母亲的爱;百合表达百年好合;梅花表达高洁;荷花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等等。花是美丽、幸福、和平与爱的象征。人们总是用歌声来赞美它,用歌声来传颂它。
3、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花的歌曲吗?(生交流)
4、欣赏《牡丹之歌》感受牡丹的富贵。
播放《雪绒花》了解它是遍生于奥地利的一种白色小花,被视为奥地利的国花。表达对祖国的深情。
听赏《樱花》,日本的国花。
聆听《亲亲茉莉花》。
二、看花、唱花:
1、歌中唱的.是什么花?谁能说说茉莉花是什么样的?(小小的白花,有淡淡的清香),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
2、不知大家注意到刚才的背景音乐没有,知道是什么歌吗?
3、对了,是《茉莉花》,这首《茉莉花》的故乡在哪里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到江南水乡去走走。(看江南美景)
过渡语:哎呀,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真是太美了,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美,在这么美的地方听到这样一首动听的歌曲,真是一种享受,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
4、江南水乡的那种美,那份委婉,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歌曲呢?(生讨论:悠长、流畅的气息支持来唱这首歌;柔和、优美的声音来演唱)。
5、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唱唱它那动听的旋律吧。同学们自由练习练习,可以用口风琴来帮你熟悉和加深旋律印象。(反馈)
6、现在,就让我们加入歌词来赞美它,来唱唱。
7、歌曲为我们展现了娇小玲珑、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丽的花朵,你会怎样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会怎样去唱这首歌呢?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引导学生从歌词中、从旋律中交流感受,并指导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用优美的歌声表现茉莉花的淡雅、清香。)
三、演花、赏花:
1、同学们唱得真好,童声演唱的《茉莉花》真是好听,想想除了唱歌,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让茉莉花那熟悉的旋律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呢?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呢?请出我们身边的小乐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学生的音乐活动,认识不同的乐器并感受其音色,为同学指尖下的茉莉花喝彩。)
小结:哇,真是太棒了,同样的旋律,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演奏。
2、歌曲《茉莉花》广泛流行,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风格,你能说说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组:
A、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也在悉尼大剧院演唱了这首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的歌曲。
B、《茉莉花》这首民歌小调不仅在中国有名,很早就走出国门蜚声海外了。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素材之一,将它改编成了女声合唱,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经典歌剧走遍了世界各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C、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
D、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
小结: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的音乐旅程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花就是美丽,就是幸福,就是和平与爱的象征,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动听的《茉莉花》。
说课稿 篇6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
2、坚持高效课堂的自主性、有效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有效学习。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心中那盏灯》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心中那盏灯》选自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本组教材以亲情关爱为专题,课文富于情感,所流露出的人间真情令人感动。本文是经典之作,内容具体,含义深刻,语言精湛,情感舒缓而真挚,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单元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高效课堂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诵读品读学习方法感悟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教学,以读代讲'等方法,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感受人间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按照高效课堂模式,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辩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质疑探讨,导入课堂。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探讨本堂课需要解决的有价值性的问题。
(1)、心中的那盏灯是什么?
(2)、为什么说心中的灯?
(3)、这盏灯什么样?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训练,从整体入手,有助于让学生很快抓住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感悟文本。】
二、确立目标,立体教学。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是为了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学习。】
三、自主学习,体会父爱。
出示自学菜单,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语句?用横线画出。
【抓住重点问题,全文阅读,尊重学生感受,从情感入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品读父爱。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语句,进行感悟朗读。
(1)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引导学生抓住'打磨、停、擦、捂'这些动词想像当时的情景,感受父亲的对儿子的爱。
(2)父亲疾步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引导学生通过'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的理解感受父亲当时的心情。
(3)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此处以读代讲:评议'分明'、'真凉'该如何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感悟。在感悟、朗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父与子的对话,理解词语'尴尬',体会人物感情。
【重点用字理知识让学生理解'尴尬'一词,'尢',象形字,像曲足或跛脚的人,而后出示一位正常人走路的姿势图,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一位正常人和一位跛脚的人并排走路,会怎么样?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跛脚的人会觉得处境很无奈、为难、不好意思等答案,我顺势点拨,尴尬就是形容处境困难,难为情、无奈、不好处理等意思。那文中指的是谁无奈呢?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答案了。】
2、小组内合作讨论:品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在此处我特意设计了为文本补白的环节,叫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设计问题。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的灯,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心)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爱)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情,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情)
(2)、师生联读:
师:那是一盏用''(情)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师:那是一盏用''(爱)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师:那是一盏用''(心)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通过分角色读、师生联读,实现了语文课'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理念,更能体会到这是一盏凝聚着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亲情的灯,这种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展示冰灯,升华父爱。
【将伙伴的灯与自己的这盏冰灯进行比较,再次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进一步将父爱成灯这一主题显现而升华。作者多年后在另一篇文章中写到: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来倾诉。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2、品读名句,升华情感。
'爱,永不熄灭的灯!'以此为契机,激发孩子们心底的感动。
3、拓展交流,再现亲情。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人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通过文本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生活,对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六、课堂达标,当堂检测。
1、用'尴尬'说话。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没过几天,冰灯就化了。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珍藏'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的原因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外实践
对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专题采访,请父母讲一讲对自己感人的爱的故事。
【既突出了重点,又实现了文路、教路和学路的有机统一,深化文本内涵。】
说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课堂结束前,由小组长负责总结评价,从学生的参与度、展示、质疑的精彩度等方面表扬本节课的优秀学生,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之星。
二、教学反思:
1、课堂伊始,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质疑,鼓励学生'想问、会问、善问',使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诵读品读法让学生感悟到了文中浓浓的亲情。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浓厚,表现积极,实现了有效学习。
3、充分挖掘教材,进行补白的创造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与发展性原则。
不足之处:
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事迹时,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说出的事例非常平淡,没有代表性。如果当时我能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那学生就能在讨论中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