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21:43: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信客》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有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

  谐完美统一。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准备以诵读品味法,讲授法,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以速读、品读、美读和疑读等途径深入品味课文。2,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给学生。3,合作探究法:能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会自主发展,探究问题。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的学法是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2朗诵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信”字。让同学们说说看到这一个字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学生们的发言我写下“信件”和“诚信”两个词。这两个词融合了信客这一职业特点,紧贴课文内容。我设计的导语是:有这样一种人,不为人们知道,他们普通,他们是专门为远途的人送信和物品的人。这种人必须具有诚信的品德,这种人就被称为‘信客’。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感悟。改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导入到这篇与信件,诚信有关的课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环节二、落实基础。

  1, 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或愉悦、或悲愤、或心酸的情感心路,几乎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心灵自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涉及文本的'人文因素,通过对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扫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障碍、实现语文教学的主旨。

  1, 讲解字词注音。

  对字词的讲解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环节三、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分段读课文,并概况出每段的大概意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找出每段的大概意思,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对课文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也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 让同学们谈谈信客这个职业怎么样?

  在了解了信客的大概工作后再让同学们来谈这个问题就更加的轻松。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自然而然的突出信客工作的不容易。同学们对提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交流最后共同解决。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学有所思也会学有所得。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环节四、研读赏析。

  1, 分析信客的品格。

  要同学们分析信客的品格,实现了从文字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探究,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而且会不断的审视自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老信客?

  通过这一问题能够引出老信客的那一段话,从而提炼出文章的文眼“信”。并以此为主线系统展开全文。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使文章的主旨,信客的品质一步步明了。

  这一环节轻松的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使学生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使我的教学活动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目的。同时也顺利导入到现实生活关于诚信的话题。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五、品味语言。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让学生们对文章语言有了更深解读,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环节六、课后作业。

  让学生们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一段墓志铭。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主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信客的认识,对诚信的认识。

  四、 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附:

  板书

  信客

  余秋雨

  经历:从业原因→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苦差事

  信客 小人物

  城市乡村纽带

  诚信无私

  品格 任劳任怨 大精神

  宽以待人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8册第14课《艳丽的大公鸡》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艳丽的大公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范畴,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一学龄儿童对颜色已有初步的认识,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暖色与冷色的色彩知识,体会冷暖色彩对比的美感。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冷暖色对比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所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冷暖色对比的美感,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意识,提高他们画色彩画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冷暖色,认识和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

  教学难点: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听一听,说一说两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公鸡的打鸣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有关鸡的成语,让学生在特别自信,有兴趣地把所学语文知识在美术课中得到运用,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引出课题。

  (二) 欣赏,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先看一看:课件图片欣赏,了解生活中鸡的各种形态,为学生创作《艳丽的大公鸡》的动态作好铺垫;再比一比:欣赏农民画《金鸡展翅》,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由无意识地看到有意识地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三) 分析思考,探究感知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分三步进行:

  1、利用色相环和学生一起学习色彩知识

  2、欣赏冷色、暖色作品,让学生体验冷色、暖色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3、欣赏一组图片,看他们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艳丽的大公鸡的。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哪些颜色用得最精彩?

  给时间让学生去欣赏和感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美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四)、提出质疑 教师示范

  如果你来画一幅艳丽的.大公鸡的画,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教师进行演示,例如动态、色彩调和等。解决学生绘画中的难点。

  (五)、大胆创作

  通过上述环节理性的分析,结合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鼓励学生用冷暖对比的方法画一只艳丽的大公鸡。创作同时,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学生创作时,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提出自己大胆的设计。解决学生绘画中的难题,拓展学生的创造思路,渗透不同的绘画表现方法。

  (六)、展示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点评,大胆展示、交流,互相学习,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运用学到的知识评价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摩与分析别人的作品,并从中学习。

  (七)、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冷暖运用,并运用色彩冷暖对比创作了艳丽的大公鸡。冷色和暖色在生活中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欣赏色彩的冷暖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名家绘画、居家装饰,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四、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3部分:课题:艳丽的大公鸡;冷色与暖色的特点:冷色——凉爽、清新,暖色——温暖、热情;还有展示区。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地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素质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3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说课稿 篇4

  美术是给大家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希望本次说课能够在轻松和愉悦中进行……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学情分析

  人们常说,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授的过程,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东西,由此可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之前,首先分析了我所要面对的学生,他们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同时,他们处在十三、四岁的年纪,思想活跃,意识超前,具有超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而且动手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程中,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来避免课堂的单调、乏味。

  (二)首先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第16册,第7课。

  本课为:造型表现课,在初中教材中主要分为四大板块: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综合探索课。

  在综合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决定本课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而把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独立的从材料的角度来分析美术作品作为难点。而本节课的真正难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我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根据新课标三个维度、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及教学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首先知识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认识世界优秀名作,使学生基本读懂每个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能力目标:使学生自己能够分析出绘画的多元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使学生知道艺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在进行完学情和教材分析之后,我对本节课设计出了体验性美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欣赏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人们都说现在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由此可见学法的重要性,所以,在本节课当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作课堂的主人翁。

  为了圆满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在课下做了以下教学准备,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美术作品种类的美感,我特意选择了几副美术作品带给学生当堂学习,所以教学范画是必不可缺的。其次,我把创作这些范画时所用到的工具也带来了供学生学着使用、研究,再次,就是制作了欣赏为主的多媒体课件。

  (四)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过程。我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2互动交流、讲授新知;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4、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1、第一环节,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初中的教学,兴趣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向大家展示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图片,最后我会把图片定格在现实实物和画家的画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会问学生:现实物体与画家笔下的物体在色彩、造型、风格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引起同学们思考。接下来,我让学生欣赏关于实物与画家笔下物体的图片在轻松、自然当中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

  2、第二环节,互动交流、讲授新知

  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就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真实的鸡冠花和画家笔下的鸡冠花有什么明显不同。最后教师总结:色彩静物画并不是对静物的客观照搬,而是通过作者的体验和理解,运用造型、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表达对静物的感受,从而赋予静物画独特的面貌和艺术魅力。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了解,色彩静物画。

  首先,我让同学继续欣赏油画鸡冠花,金鱼和静物。让同学们看看每幅画和现实物体的`不一样之处,提示同学们从色彩,色相,明度等方面看一看。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鸡冠花是运用红绿两色的对比关系强调色彩对比的作品。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画面中红色与绿色都有着丰富微妙的变化,才使作品如此富于魅力。金鱼是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草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题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作用。而静物则是强调明暗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的鲜明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

  其次在出示几张对比的图片,让同学们看看,画面中都有什么画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

  一.改画法,学生依据梵高的向日葵做改变色调的练习,大胆改变了色彩的冷暖对比。

  二.写生法,学生参照静物照片,用水粉完成的静物写生,适当减弱了写生对象的纯度对比。

  三.创意法,面对摆放的静物,依据自己的感受创意色彩。

  3、第三环节,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将一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会问大家这副作品运用了那些手法?哪些采用写实的方法完成?然后随着学生积极的回答,我们一起总结出,这幅画中运用了黄蓝两色的对比,也强调了明暗的对比,是运用写生法完成的一幅作品。

  4、最后一个环节,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将分层布置作业,由于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所以本堂课的课外作业是:(1)、与老师,同学一起,选择一些静物和衬布,模仿静物的摆放。(2)、自选材料和工具,用画,剪贴,刻印或电脑绘画的方法完成一幅色彩静物画。

  (3)、参考本课作品分析,写一篇200字的短文,分析一幅色彩静物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的题目《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前三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三、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四、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三)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力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五)、“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六、说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1、看秋天的景色,用四字词语说。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资料帮学生感受秋天丰收的景象和缤纷的色彩,唤起学生心中对秋天的记忆,为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2、听声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课件和相关录音,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秋天的声音和相应和景物形象化,为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3、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品读1-3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说自己喜欢的声音”这一发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说只是一个方面,以说促读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诗句具体形象化,既帮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秋天。在此基础上的齐读是学生情感的体现和升化。]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范读4、5小节,读后引述:秋的声音,还藏在哪里?

  [设计意图:借助诗句启发学生说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儿,丰富学生对秋天特有声音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准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鼓励、示范,开发学生潜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仿照1、2小节写诗。

  3、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

  (五)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朗读升华感情,感受秋的声音的奇妙,感受秋的美好。]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蒲公英》,为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白,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会蒲公英》是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片精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共14个自然段,采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山里的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年级的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按照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采取“自学互教,讲练结合”的教学法,运用媒体辅助,引读激趣,适时点拨,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品读探究,圈点画注,读写结合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蒲公英》是一篇优美的精读课文,属阅读教学课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对本课教学我坚持”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运用”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升华延伸“的教学模式,抓住”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好的板书设计是作者文本的思路,教师引导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的浓缩,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做到简洁美观,既能概括课文的结构与脉络,又能揭示课文的中心,同时还体现了我教学过程的重点思路。

  以上是我的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十分注意学生生成性的状况,做到以学定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谢谢!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给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教唱课《茉莉花》,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说教材

  《茉莉花》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第一课。这首歌 曲调流畅、抒情, 旋律婉转优美,为民歌中的小调式,是徵调式,结构为乐段。

  二、说学情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我将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生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未到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的保护。 心理方面: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的愿望曾强,所以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演唱、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演唱歌曲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名歌遗产感到自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完整的聆听、体验、感受和模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3、在演唱和欣赏歌曲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背唱歌曲;

  4、民族五声调式的简单学习和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歌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按节奏准确演唱歌曲。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融入欣赏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教学过程中以欣赏茉莉花舞蹈视频——演唱茉莉花歌曲——欣赏不同版本《茉莉花》歌曲为主要环节,将整个课堂带入生动,活跃,美妙的氛围中,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渗透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友好合作、交流,真正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五、说教法

  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知、体验、理解音乐,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欣赏、提问、组织讨论等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六、说学法

  学生不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引导学生用听、说、看等各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熟悉歌曲旋律;说对歌曲的感受;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我将结合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的阐述。

  七、说教学用具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选用的教具是多媒体播放器,自制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我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以茉莉花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在使用提问法,提问这首熟悉歌曲的名称是什么,从而引出课题。(设计意图是:通过视频欣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二)教授新课

  1、欣赏歌曲,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茉莉花》,学生聆听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随后分组进行讨论问题并回答。

  (设计意图是:初听歌曲,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音乐;自己感受,体验歌曲,来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2、歌曲介绍,再听歌曲。(设计意图是,从文字角度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了解,同时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次体验感受作品。)

  3、学唱歌曲,(1)教师先范唱一遍歌曲。(提醒学生在听老师范唱歌曲的同时分析歌词)

  (2)教师用琴弹奏歌曲,学生跟着轻声哼唱。

  (3)学生用“啦”来模唱歌曲。

  (4)教师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5)学生,填词后演唱,多唱几遍。

  (6)教师指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来演唱、背唱歌曲。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聆听、演唱、鉴赏的基础上亲身实践—体验—表现歌曲。)

  4、民族五声调式的学习,民族调式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适合于表达比较优美的情感(设计意图是,从文字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三)拓展延伸

  1、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歌曲,使学生通过学习接触和感受我国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们感受同一主旋律,不同版本的演出形势,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熟悉程度。)

  2、最后,再次用优美的歌声,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九、说教学板书

  根据教学流程,我设计了课题和演示区。

  十、说教学反思

  我设计的这节课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并且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看、听、说、唱等形式体验音乐。学生在课堂秩序、小组讨论、演唱歌曲等方面都表现良好;但是课堂内容设置的过于紧凑,板书简单等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会加以改进,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理解。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D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5 2 3| 4 7|1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童年》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D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5 2 3| 4 7|1 —|。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激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首先指出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多种诱惑,进而分析了“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自觉抵抵制不良诱惑。本课是对七年级下册法律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为后面学习违法与犯罪等法律知识做了铺垫。

  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树立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自觉抵御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抗拒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抵抗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会辨别身边的诱惑,初步掌握抵制诱惑的方法。

  3、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黄、赌、毒”用邪教等诱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掌握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4、 教学难点

  认清身边的不良诱惑的种类、特征、危害,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 说学情

  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身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做事易冲动,凭个人好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案例来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三、 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和列举法。

  四、 说学法

  学生采取情境体验法、小组讨论法。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爱斯基摩捕狼》的故事

  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北极狼束手就擒?爱斯基摩人得用了狼的'什么特性来捕狼的?

  教师归纳后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新授,易于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发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活动引领,解决问题。

  活动一:课堂调查身边有哪些诱惑

  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总结身边有哪些诱惑?

  2、 教师总结“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结果(多媒体)

  3、 小组讨论:该怎样看待这些诱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能够激发他们对诱惑问题的思考,通过讨论发现身边的诱惑用其危害,提高学生抵御诱惑的能力。

  活动二:读漫画,填表格,谈危害

  多媒体展示有关黄、赌、毒、邪教的图片

  1、 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黄、赌、毒”及邪教等诱惑的特征及危害。

  2、 学生填写表格(见课本81页)

  设计意图:漫画形象逼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黄、赌、毒”及邪教等诱惑的持征、本质与危害。

  (三)、归纳总结,形成观点

  要求学生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体会和启示

  (四)、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1、课堂练习(多媒体呈现案例)

  请你就案例中小华的经历谈谈抗拒诱惑的重要性。

  3、 课后作业:网络有哪些利与弊?

  六、 说教学反思

  初二的学生对身边的种种诱惑并不陌生,但认识都不深刻,本课采用故事、案例、图片的资料,采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黄、赌、毒”和邪教的本质、特征及危害,从而增强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意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