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体温的控制》,是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我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安排如下: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章内容主要是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标上的表述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是在对不同的生物和变化的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对这些内容的提升和综合运用。本节内容是本章最后一节内容.体温的恒定受激素和神经的调节,体温的控制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很好的学生“体会”得到的实例.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二的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动有所发展,抽象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对图表的分析,得出初步的简单的结论。另外,对于这个内容来说学生平时也能从其它渠道了解有关信息。但是有些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他们已经自己意会了的东西往往很难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常常会想说而不敢说,或者是说不清楚。要把一些感性认识转化到书面的理性认识。所以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这样确定的:
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调节控制
(3)课时安排:1课时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
情感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形成对比,引入:在寒冷的北极和在炙热的撒哈拉沙漠,人体的体温是否有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学生举例,他们知道的恒温动物还有哪些?设问: 恒温动物的体温绝对不变吗?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学习的欲望,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让学生说出测量体温的地方有哪几处?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何关系?以及同一个部位测得的体温就不变吗?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找出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一个平台.通过上面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一些结论:如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4.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另外: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并非把答案强塞给学生, 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样可以增强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设问:人类何以维持体温恒定的呢?引出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参照人体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图,用图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了解除了用表格记录数据外,也可以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读图,找出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分别是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问学生你还能根据上表的数据,转换成其它的统计图吗?你有几种方案?请把它们画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可能的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生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问题。
之后让学生观看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动画,让学生总结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什么?具体的关系如何?即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设计为动画效果目的是突破调节控制这个难点,形象直观的给学生展示动态过程,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降低了教学难度.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
最后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知识,体现知识的有机联系. 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让学生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最后向学生介绍有关发热中暑以及冷冻技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容入科学课堂教学中来,
练习进行知识反馈,培养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动物的行为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在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上是对“体温的控制”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 叙 事
颔联承 借景抒情
颈联转 借景抒情
尾联合 直接抒情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说课稿 篇4
教学理念: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讲述小狮子成长过程中的事例,并抓住重点词句感情朗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读文本,体悟情感,体会小狮子的特点以及“我”和小狮子之间和谐相处的深厚感情。使学生的语言的以内化,提升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本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在和它一起生活三年后送它回大自然的事,表现了“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他们的形象思维正不断地丰富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但好奇心与求知欲依然很强。这些都使本课教学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课文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力求做到可行、可测、全面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肝、糙、犀、耷、恕、恋”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合作学习中理解吮吸、耷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和谐相处的深厚感情。
3、通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并尊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重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2、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狮子的知识、自学提示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导入
1、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谁能讲讲你看到的动物是什么样的,说说你对它的感觉?假如你有机会喂养一头狮子,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会是怎样一个稀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狮子爱尔莎吧!
以问题导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可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课文感情。
2、出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预习能力,并且可表要求他们具备使用字典查找字词读音的能力。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比较弱,所以老师在课上要专门引导。
1、借助词典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大致了解“我”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发生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的读音是基础知识,要在客商有选择的强调。并且逐步引导他们把字词放入课文理解,加深印象。段落自由选读环节是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并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本课要求的6个生字在书中给生字注音。
2、反馈检查:你有哪些生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吗?(根据学生说的个别指正后,集体再朗读。)
3、会读了吗?那我考考你。老师将部分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会读吗?出示句子认读:(个别认读)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诵读,并讲出喜爱的理由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三年级学生应该具有默读的能力,所以我在课上有意培养这种能力。而且边读书表思考,随时做笔记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所以要特别提出。
1、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课文中画上记号。
自学提示内容:
(1)你感觉爱尔莎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从课文中哪些语段能体会到?
(2)从课文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并总结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集思广益。
3展示问题
A问什么小狮子不能和我一直生活下去?
B我问什么改变主意,不把他送去动物园呢?
C我明明舍不得小狮子,问什么还要下决心离开他
4带着问题重新体悟文本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配方法、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变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可以看出,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化繁为简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的分解、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2、了解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的符号简化,便于合并,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 括号前面是“一”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应如何处理。 重难点的突破:
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2、口诀记忆: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并且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的特点是:具体、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求胜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设计理念
1、本节课借助游戏,设置问题情境及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学生的探索的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2
七、教学反思
1、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高效地学习。
2、情景设置有特色,切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自学材料中的问题设置有思维梯度,环环相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提高了探索能力和数学化意识。
说课稿 篇6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 1dm2 = ( )Cm2 12dm2=( )cm2
3、 100dm2=( )m2 400dm2=( )m2
100Cm2=( )dm2 900cm2=( )dm2
四, 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说理能力;掌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别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判定定理之后即将学习的第三个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理解及说理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两根长40厘米 和两根长30厘米的木条
五、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判定定理,然后借助各种方法加以验证。最后依靠课本所设计的“做一做” ,“议一议” 以及“随堂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旨在为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做铺垫)
2、小组活动
用两根长40厘米和两根30厘米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当两组对边相等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不相等时,所围成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课本91页的“做一做”
(其目的是巩固和应用“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4、“议一议”
问题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的想法。
(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再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2、要判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有哪些方法?
5、通过课本的“随堂练习”,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加以应用和巩固。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