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9-13 08:45: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内容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的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这篇优秀的散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和敏感观察寻常的生命现象引出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说“教材是个例子”。《生命生命》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本单元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影响深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本课安排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内涵。

  (2)学会品味精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讨论,形成一种活泼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进学生阅读本文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珍爱生命。

  2、教学难点

  从三个事例中引出多角度的思考。

  四、教师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句内停顿,正确处理轻重音等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这是因为,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且能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讨论抓住以下两点:

  (1)三个事例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内涵。由此纪出了作者的哪些思考?

  (2)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

  (3)你认为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最准确生动而又精彩?说出你的理由。设计这些讨论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由“所见”到“所想”“所悟”的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品味、欣赏文章精彩内容的能力。

  五、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质疑中创新。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设计思路描述

  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设计为:情景体验———循情明理———拓展证理

  情景体验:从事例入手,重点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生命存在以及生命的状态。

  循情明理:由事例引向作者有关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拓展证理:由课文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求追寻生命价值的事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八、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杏林子,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者的生活境地。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由学生谈谈如何读好这篇课文,然后点同学试读再让学生评价,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怎样的三

  件事情,你从这些事例中体验中体验到了什么?

  A、那是一只怎样的小飞蛾?“我”为什么把它放了?

  B、小香瓜苗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我”从小香瓜苗那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寻粒小小的种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C:为什么听自己的心跳却令自己“震撼”?

  2、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呢?

  3、齐读倒数了3自然段。

  4、你能否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呢?

  (四个小组讨论)然后点同学说。

  过渡:大家都从生活中举出了事例。那我们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吧。

  5、就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把合作的成果在班上共同交流。

  6、教师小结: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学习,我们不仅探讨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四)精读赏析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研读文章,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五)教师总结

  (六)延伸拓展

  以“人生的启迪”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寻常事例引发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生之欲望对生命负责,让它更有意义

  瓜子求争:顽强的生命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静听心跳:生命意识珍惜生命,为它奋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5)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

  .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4

  一、文本分析:

  《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毛色鲜艳、叫声清脆、动作敏捷,令孩子们十分喜爱,以至于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把翠鸟当作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文本文字优美,写法特点鲜明,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二、学情分析:

  本人所在三(6)班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又是一群活泼的小淘气,较活跃,但精神常常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表现欲强,要充分利用其起带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好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而体会写法则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根据文本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在教学本文时我将摒弃生硬的讲授写作特点的做法,采用朗读感悟、角色体会的方法,以读促学,以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作者精妙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感悟翠鸟的美、文字的美,并培养起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课时计划:

  本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第二课时主要进行角色体会,换位研讨,领会写作方法,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自学14个生字,能自主选择重点或难学字与同学交流。

  2、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美、文字美。

  3、培养展示自我的欲望,努力使学生愿读、爱读,乐于与他们分享成功快乐。

  第二课时目标:

  1、通过角色体会,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2、进一步品读研讨,领会本文写作方法。

  七、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组色彩鲜艳的翠鸟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课题中的“翠”字恰好是生字,且是难写字,所以在板书课题时,我会以请教者的口气向学生讨教:“翠字怎样写呢?请大家给我做小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翠”的“羽”部是不带钩的。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样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回答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回答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也许还会有其它的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最后,我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引导学生感悟音韵的和谐美。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我们还没正式学习课文,同学们就懂得了这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定能懂得更多。有信心吗?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谁学得更好。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南方的学生说普通话容易带上地方音,且本人普通话也不甚标准,加上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朗读作示范,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听完录音,我向学生煽情:“这位阿姨读得真好啊。不知同学们能不能读得像她一样好,或者读得比她还要好呢?”并明确初读的任务:“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不仅能把课文读通顺,而且还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读准它的拼音,记住它的字形,等会我们比比谁学懂的生字多。”

  学生自读自学完后,我布置二人小组互查互助:“把你会读的生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不会读的字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两个人都不会读的做个记号,等会向其它同学或老师请教。”之后抽样检查哪个二人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多,加以表扬奖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这个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学懂了,真了不起!请你再把课文读上两三遍吧,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看谁懂得的最多。”

  学生充分地读了之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三)、竞读、展示读。

  待学生读透、读懂文本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第二课时:

  对于第二课时,我重点说说三个主要环节:

  (一)、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通过开展采访活动,进行角色体会: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二)、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将采访活动转移到请教的角度,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让学生把从文本中间接得到的写作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领会到写作的方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请求:

  (1)、回去后我要写一篇介绍你们的文章投到报社发表,你们这儿有没有现成写你们翠鸟的文章供我参考啊?谁帮我读读?

  (2)、我的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生动、吸引人呢?请大家帮帮我好吗?

  (三)、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阔的课外领域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通过设计下面两个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网上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介绍翠鸟和其它动物的文章或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有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做了一个“翠鸟之家”网站。同学们可以向他学习,也试着做一个网页或出一份手抄报,技术上可以向电脑老师或美术老师请教。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做得更好。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美 动作: 快

  第二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叼鱼的本领)——(住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