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1-01 16:11: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课题思路:

  一.

  认识线

  感受线条美;提高对线的鉴赏能力;激发线条画的兴趣。(了解,接受)

  欣赏以线为主的艺术作品。

  体会线

  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尝试表现各种各样的线,体会线条的多样性,增强表现力 ,唤醒创造力。(了解,练习)

  说说生活中的线;画不同形态的线;画有情感的线;画组合线;用线组成简单的图案 。

  运用线

  精细的描绘

  精细地表现客观事物,培养观察力,提高表现力。(练习)

  静物、植物、人物、风景写生等。

  创造性写生

  创造性地表现景物,培养创造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接受,练习)

  对难于表现的景物或本身不令人满意的景物进行加工、装饰。

  创作

  运用线条进行创作,提高绘画能力,培养创造力。(练习)

  记忆画、想象画、装饰画等。

  二、教学基本思想

  挖掘儿童创造的潜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建立绘画的信心。

  三、教学原则:

  (一)、示范原则。老师示范、传授技法,让学生自己寻找尝试表现方法,否则就又落入技法传授的老路,束缚儿童的自主意识。

  (二)、无差原则 。教师应承认个体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的作品。

  (三)、个性化原则 。鼓励个性化的表现。

  四、教学成果

  1、通过课题实验证明儿童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之所以能够培养儿 童的创造力,是因为儿童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潜力。通过线 条画教学能够唤醒儿童创造的潜能。我们常说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倒不如说保护儿 童的创造力,唤醒儿童的创造力。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通过教学来唤醒学生创 造的潜能,而不是打击、扼杀、压制儿童的创造力。创造首先要 有创造的精神、创造的勇气、创造的动机。

  2、通过教学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意志力、审美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 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创作了大量线条画作品,对渡过儿童绘画困难期有一定积极作用。

  3、编写了可供参考的教材。

  五、问题讨论

  1、儿童在绘画中经常出现不顾所画对象的特性盲目画线的情况,无法理解线条对所表现对象的作用,失去了线条的意义。

  2、过分追求线条的多样性,造成画面的不统一、不协调。

说课稿 篇2

  一、课标教材简析

  《借生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家庭中很平常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他一只布熊。而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在这一天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易懂,体现了母女真情。按课标要求,本课在全册中有“巩固识字,能用学到的识字方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二、理念设计

  1、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2、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首先初读,谈整体感受,接着听读,找感受最深的地方谈;然后悟读,说自己的思考;最后背读,感受亲情的感人)。

  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觉探究为基础,大力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生字,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反旁各食字旁两个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学会讨论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领悟到要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①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②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四、说教学策略及准备

  (一)、教法

  1、读中悟情: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

  2、情境激发: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切合本文的特点;

  3、诱导点拔:低年级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的能力较弱,所以教本课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及时点拔,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二)、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巩固识字:本课为最后一单元的课文,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巩固。

  (三)、课前准备:

  1、《生日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2、要求学生问问家长什么叫生日,记住父母的生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一起轻声合唱歌曲《生日快乐》,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你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在你自己生日的时候,你们希望是什么”?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过借生日的事吗?(出现课题:借生日)

  3、看了课题,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提出自读要求: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注意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反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展示自学生字情况,开火车读词语,最后反馈。

  在学生产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后,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的要求,学生会积极主动,愉悦而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让学生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这样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提出:(1)妈妈真的把生日忘了吗?

  (2)小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

  (3)妈妈听到小云把生日借给她,会对小云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体会妈妈对女儿的爱,感悟小云孝敬父母之情。同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后去积累预感,感受语言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提问:1、读课文后,你们觉得小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2、小结: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精心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爱我们。因此,我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小云一样,多关心妈妈爱自己的妈妈。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想象,进一步深化认识课文内容,让学生再次感悟母爱那份情。那份感恩之心。

  六、拓展训练,活跃思维。

  1、 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2、 做一做:亲手制作一张卡片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这个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同的载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课文融合,从而化为实际的行动,也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体验和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借生日

  小云————妈妈

  (爱)

  板书简洁,形象生动,突出主题,以爱为图案,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又形象去点明主题。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青玉案》这首词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古典诗文中的一篇。本课为诵读课,所需一课时。本文是作者通过对元宵之夜诸多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政治失意时的无限感慨和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词的有关基础知识。

  3.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学习作者铺排,反衬的手法。

  2.通过品读理解文中“那人”的深刻寓意,探究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同学们志怀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文中“那人”的深刻含义,明晓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词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法

  因为本课是诵读课,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首先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形象化的`整体感知过程;然后从名句入手切入,采用品读研读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词句的深层含义,并教会学生结合词人经历进一步分析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法。这样既以知识能力为目标,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材料,在读、说、赏层次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学生具体学法如下: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课前探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2.找出学过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作者人生经历。

  3.查找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此环节为了引发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从郭沫若写的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入手,引出作者。提问同学们学习过的辛弃疾词句。导入新课。

  2作者介绍

  由学生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教师通过多媒体补充总结。此环节既检查学生预习,又让学生明确了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大多抒写壮志难酬的感慨,这和他本人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为本课后文理解词意打好基础。

  3介绍词的一般常识(词的名称、篇幅、结构、豪放婉约两大风格)

  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对词有了更深了解,对学习本词婉约其表豪放其中的风格起铺垫作用。

  4初读课文

  此课是诗词,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设计由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学生读、齐读等方式初步感受诗词意境,将诗词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5品读鉴赏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词,对词有了初步印象,本环节主要用提问法、启发法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进一步深层次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教师在这个环节及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百姓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进一步了解作者,进而向同学们介绍知人论世品诗词的鉴赏方法。透彻明晓作者写作意图,原来那个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人格的自我写照。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

  6对比阅读

  此环节通过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两首词的对比,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词能力。

  7拓展延读

  此环节通过教师提问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塑造人生价值观,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8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总结总体内容加深对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9布置作业

  为了培养职业高中学生“背读写”能力。分三个层次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推荐阅读意在进一步了解作者同时培养阅读能力。)

  (3)请以“我心中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此作业的设计既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志怀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操,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说板书

  板书是在讲课过程中边总结词的内容和寓意边形成,体现了教学重点。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上片:元夕之景灯火璀璨现实写照(世人)

  车水马龙

  张灯结彩

  下片:元夕之人“蛾儿”自我写照(词人)

  “那人”

  六、说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我认为课堂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

  好的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情景营造,美读入情,品读研读拓展阅读、对比阅读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让学生在体悟诗歌情感之外,也能掌握研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古诗文的教学,面面俱到容易让学生厌倦,而且效果不好。本节课尝试采用从名句着手,逐渐往前推演,象剥笋一样层层揭示词的深层含义,使传统的诵读增添新的色彩。

  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拓展阅读问题提得有点空洞,学生只是泛泛而谈,而无精彩的发言。若能将问题细化,涉及中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的回答会更加有实质内容。对比阅读给同学思考的时间少,挖掘不够深刻,如何大胆取舍,给学生更多的读、议的机会,还是本课以外应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詹天佑》。

  站在那巍巍的八达岭上,看着纵横的铁路,我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詹天佑,这位中国的铁路之父。正是他,这个杰出的工程师,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考虑到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采用“激趣促读,直扑重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以此在学生了解詹天佑事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詹天佑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本课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分组合作,在读中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让学生交流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占据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笔的机会。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当学生迫切想学习第三段,感悟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才干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兴趣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读、思、议、画、写等语文活动中去。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如:勘测线路部分,学生们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并体会到他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动力源于他深深的爱国热情。

  开凿隧道部分,学生通过画示意图,体会詹天佑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工作方法,从而感悟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这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有效利用美术教学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学生除了画示意图,还演示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意开挖学生的创造潜能,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又让学生分析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代替人字形线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之字形线路,螺旋形线路,折回线路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做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然后再观察动画,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三、 结合自身感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感受的詹天佑的杰出才干,为了强化学生感受,引导学生研读第二段,观看悬崖峭壁图片,了解施工难度,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国人为之振奋骄傲。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夸夸詹天佑。给学生留出情感发挥的空间。

  五、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等自由选择的作业内容。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詹天佑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总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我詹天佑只想为后代留下几条铁路。”是啊,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点什么呢?构建主义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一)从预习入手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一种成功教学经验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内容。”这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生字词较简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不是难点。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标好小节号,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并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课堂上我就以检查预习为主,无需在这些相关问题上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了。

  (二)抓重点品悟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观其人,听其言。钱学森的两段话是全文的关键句。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两段话,通过研读人物语言让学生感悟到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怀,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在出示这两段话后,我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思考——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诵读——感情朗读,读出钱学森此时的心声,读出他对祖国满腔的爱;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还不能进入文本情境时,可层层铺垫,慢慢蓄势,比如在学习钱学森所说的第一段话时:“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时,我先让学生读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想象当时中美生活、待遇、科研条件的差异,让学生对比感知钱学森当时所处环境的优越与回国后处境艰难,并通过教师的引读,从而激起学生对钱学森发自内心的敬佩,真切体会钱学森的那颗一心为国的赤子之心。

  在教学另一句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的理解,我同样也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如果你是那位留学生,你是否支持钱学森的决定,你认为他回国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创设,旨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当然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还远没有我想象中的深刻。

  在此基础上,反复的引导学生品读钱学森说的话,利用歌曲升华,人物的形象就凸现于眼前。

  因为,今年我刚教六年级,一时角色难以转换,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的把握还有许多不足,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