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初中

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4-02 21:52: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

  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我把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二、生情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课文。

  (联系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

  2、出示学习目标。

  3、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4、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

  5、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6、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

  7、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探究

  教学任务:研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对本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活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最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学会层层剥开,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在巧妙地评价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规律;要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解释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绎的毛病;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评判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合理引导,要恰当评价,要有效归纳。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作为教师要特别善于因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别里科夫的现代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问题:

  标题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来做解答。

  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

  课文结尾写到:“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这里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村长的老婆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好不好?为什么?

  4.提炼

  教学任务:总结反思,提炼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总结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得的东西,学会与同学分享。

  教师指导:关键是要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要总结提炼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写学习后记或学习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或周记):

  别里科夫葬词;别里科夫日记;别里科夫遗书;别里科夫之死;别里科夫祭文。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套子”吗?还需要“套子”吗?请您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因而对问题的探究也就不具体不深入;

  3.不能结合文本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4.不能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1.引导学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新鲜、最深刻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感受”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从分解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选择有利于解答问题的材料;

  扣住问题解释和分析材料,以求对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琐碎的问题组织起来,使之围绕主要的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来概括提炼有价值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策略的教学来概括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体的细节,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结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运则要注意扣住情节结构来理解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挖掘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刻的原因。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说设计: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渗透我校五步教学法:读标-预习-初检-精讲-测评进行)

  三.说教学: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七)学生心得

  结末,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点评注的形式写出来,然后与大家分享。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

2.【精品】语文说课稿初中3篇

3.【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3篇

4.关于语文说课稿四篇

5.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汇总9篇

6.关于语文说课稿集锦八篇

7.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3篇

8.语文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数学说课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