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函数及其表示》。
对于这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 分析和评价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 教材分析
(一) 地位与作用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以为教育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本章学习的函数的概念、基本性质与后续将要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i)和(ii)是函数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阶段;第三阶段在选修系列导数及其应用的学习,使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此函数及其表述这一节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的思想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学好这章不仅在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函数思想、方法方面,将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
本小结介绍了函数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我将本小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函数概念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函数图象的教学。这里我主要谈谈函数概念的教学。
函数概念部分分用三个实际例子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探寻变量和变量对应关系,结合初中学习的函数理论,在集合论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建构出函数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
(1)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韩式是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经步入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3) 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
二、 目标分析
根据《函数的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并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函数概念,体验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的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八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而本节中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的内容又直接影响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的学习,所以本节为初中电学部分奠定了基础。
本章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中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为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而本节中电流的形成和方向及电路的构成,又是后面学习第三节串、并联电路、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基础。因此,本节也是本章的核心。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的形成及方向。
2.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能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电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画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
2.在讲解电源知识时,通过对电池的了解,提高学生关心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和电路的概念是电学部分的基础,而电路的连接又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我将“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和会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将“电流的形成”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对“电”还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组装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其他间接手段来认识电流,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路。
三、说模式
本节课属于物理规律新授课课型,本着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让学生“学会”为 让学生“会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
2.合作学习性原则:
3.开放创新性原则:
4.实际应用性原则:
5.针对集中性原则:
科学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关键在于建构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主备课策略
2.恰当导引策略
如:在“介绍电流的形成”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并类比水流的形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电流的形成。
3.科学设问策略
主要体现在“认识电路的组成、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这些教学环节中。
4.动手操作策略
如:在“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组成” 这些教学环节中,我把课本的想想做做改成了学生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5. 及时调控策略
在大班额授课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
四、说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30分钟),这一环节主要由“介绍电流的形成”、“认识电路的组成”、“学习画电路图”、“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四部分组成,时间安排分别为10分钟、5分钟、8分钟、7分钟;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5分钟);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2分钟);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6分钟)。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及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通过第八章来研究,首先学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单元导入,引出所讲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接着在投影片上出示学习目标,使
学生学习有了方向,促进学生在下面的各个学习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首先,利用教师给出的一些器材即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电铃和一些导线,先后两次连接电路,分别使小灯泡亮、电铃响。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和安全操作意识。
实验结束后让完成“灯泡亮”、“电铃响”的学生展示电路,教师设问:“刚才连接的两个电路中有哪些共同的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出电流的形成。即在电池的推动力下,电荷做了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接着让阅读课本37页第三、四自然段内容,了解电流的方向。并回答以下问题:(1)物理学中,电流方向是如何规定的?(2)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然后,教师再次设问:“刚才连接的电路中有哪些元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用电器、开关,开扩学生的视野,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展示电饭锅内部的复杂电路,引出画电路图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的 现象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于学生首次学习画电路图,所以对学生要求规范十分重要。
最后,教师再次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引出电路状态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短路带来的危害,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设置了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题目设置要有梯度,难度适中,充分发挥二人小组的作用,以互批互改,讨论批改的形式进行,在批改中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通过检测,教师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有所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和调整做好了铺垫。
五、说板书
板书分成主板和副板两部分。主板呈现了本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副板为讲解巩固练习留了余地。这样设计突出重点,达到纲要信号化。
六、说评价
依据课标的要求我主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注重阶段性和有效性,增加反馈性。主要以测验的方式进行。如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配备了相关练习题,另外本节课结束前,还设置了当堂检测。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强化动态性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如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要给与肯定和表扬,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避免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的情况出现。在用干电池、小灯泡、电铃、开关、导线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是否能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并归纳结论等。通过评价,教师要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实现学生间相互评价。
七、说开发
1、文本课程资源:在进行本节教学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新旧课标,对比了人教版新旧教材,翻阅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精选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实验室课程资源:本章教学中运用实验室专门配备的仪器,做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电铃响起来”的实验,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资源:图片、动画、视频等都是常用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章也充分利用了这些。 4、社会教育资源: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社会资源,备课时我登录了一些权威的教育网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教学。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大雁归来》是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是优美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冬季的大雁、大雁归来的情景、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孤雁、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大雁具有联合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爱”字学习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掌握课文内容,又要能感悟主旨。了解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又要知道作者从中找到了那些失去的东西,明白作者是个爱鸟者。很多句子含义丰富,我们要很好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世界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许多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之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定位。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它们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作者意在让我们了解大雁特点,培养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品质。最终养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学目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音释词;②了解作家作品;③理解课文内容; ④ 品味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沙乡年鉴》 的资料,使学生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成就,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作者情怀很有帮助。 ②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多媒体技术运营造学习氛围,教师抓住听范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展示收集的诗歌和歌曲这些重点环节的训练,做到学生与课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互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鸟情怀,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知道应该与一切动物平等和谐相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①了解作者对大雁的'描写,知道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②体会文章生动描写的作用,感悟作者的爱鸟情怀。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点,从中受到感悟,学习写法。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充分合作、探求地学习知识,我将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①多媒体展示画面,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就逐渐进入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里,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激趣导入新课。②我安排两次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自己的见解、适时点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合作,最终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明白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会从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爱鸟之情,受到感悟。③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雁的诗歌、歌曲。帮助学生积累名句,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知识的热情,更能激发出学生的爱鸟情怀。尤其那首《雁南飞》唱的人心都快碎了,难道还不能激起我们对大雁的爱怜吗?《对着大雁唱首歌》更能激发出学生对雁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大体印象,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照片、作品主要内容,这就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作者以及作品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扎实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安排听范读录音,既让学生集中思想,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还有利于学习生字词;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注音,齐读生字词,这些既是注重对学困生的教育帮助,同时也是扎实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勾出描写大雁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会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同时受到感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展示自己的观点,点拔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学会提炼课文重点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观点。第二次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是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法和作者的爱鸟情怀,充分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知识的奴隶。
4、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诗歌、歌曲,既能调控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国外、国内、古代、今天、作家、歌唱家、作曲家……都喜欢雁,对雁充满感情。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保护野生动动。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未上课前就播放有关雁活动的画面、音乐,让学生自然进入状态,上课铃响,教师很自然用语言导入新课,把学生思维引入到将要学习的课文《大雁归来》上。
2、通过指导学生揭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作者对大雁怀有什么样的情感,这样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到对作者作品的理解,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这部分内容作补充,使学生完善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听范读录音,教师提出要求,注意字音、停顿、重读、勾出生字词。听录音后抽三名学生上黑板给生字词注音,其余学生同方互查。利用多媒体,集体订正注音,最后集体朗读三遍,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帮助学困生完善自己的注音、释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大雁作了那些描写,勾出相关句子,想一想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到了那些“失去的东西”?这是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然后又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意在合作探求,以便进一步领会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参考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学、小组学、教师展示点拨,学困生也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优生就更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们对大雁的特点就有了较多了解,明白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从中受到感悟。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句子,指导学生从内容、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去品味语言,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例句,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安排学生自己先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品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资源共享。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适时加以点拨,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雁的诗歌、歌曲,学生都很喜欢朗诵自己收集的诗歌,演唱自己收集来的歌曲,然后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帮助学困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拓宽优生的视野。
2、安排学生仿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写一条保护动物的标语,此举在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想写句子就写句子,想写标语就写标语,很灵活。
3、为了加深学生对雁的印象,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安排全体学生学唱《雁归来》,那是一首唱起来很伤感的歌曲,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雁的关爱之情。
(六)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全班学生齐唱《对着大雁唱首歌》来结束本堂课,这是首快乐的歌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雁的喜爱。让学生在歌声中快乐学习,在快乐中受到深刻感悟。
七、板书设计(黑板上板书)
八、说媒体资源
1、 资源出处:中央电教馆资源、intel网资源。
2、 资源利用情况说明:备课中充分运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和中央电教馆资源、intel网资源来设计教案、课件。
3、 备课时运用农村远教资源里中央电教馆中的备课资料来充实自己的教案,使教案既科学,又适合学生实际。
4、 做课件时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库里的作者图片、作品相关资料、大雁图片、歌曲《大雁终要往南飞》,借鉴了部分多媒体课件。使自己的课件做到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融为一体。
5、 为了使课件更完美,更适合农村学生实际,我还从intel网上查找了歌曲《雁南飞》、《对着大雁唱首歌》、大雁活动的视频剪接及课文范读录音等。做出有自己特色,适合农村教师教和农村学生学的教案和课件。
九、说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骨干,落实学困生辅导。上完这课后,我从安两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体会到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同时又让学习骨干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课后询问了几名学困生,他们都说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了一次知识,全班交流又学了一次,老师多媒体展示点拨又再学了一次知识,很多不明白的知识都弄懂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笔记也更完善了。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内容,既是拓宽所有学生的视里,更是对学困生进行有益帮助,他们从课件的内容上感受到了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更是帮助了他们记笔记,平时教师只是一味点拨,少量板书,学困生记笔记很困难,多媒体完全解决了这一困难,还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让优生吃个饱,学困生学个好!
2、图、文、声完美结合,生动有趣。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内容很丰富,图、文字、声音完美结合,学生听起课来就不觉的枯燥无味了,从而减轻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尤其对上课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多媒体教学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有看的、唱的、听的,那还能开小差!上这堂课时我认真观察了学生们,他们对多媒体展示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诗歌、歌曲、视频很感兴趣,每次都发出“唏嘘声”,可以看出只要课堂生动、形象、有趣,学困生还是很愿意学习知识的。这是传统课堂根本不能办到的。多媒体教学真是趣味无穷,收效不错!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整合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做到将科学性、知识性、美观性、娱乐性容为一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让全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使学困生乐学,优生更优!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说课稿 篇5
一、本人简历
二、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学练结合,合理的搭配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更使有技术特长的学生张扬其个性,满足其展示自我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对行进间三步上篮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建立“一跨、二迈、三高跳”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练习,使学生领会行进间三步上篮的动作技术,并能提高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我校篮球课程初级阶段中进行(16—7),学生为高二男生,前六课中,学生分别学习了原地及行进间的左右手运球和原地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技术。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在本阶段中分三课进行,本课为第一堂课,教师要使学生对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动作技术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并能进一步了解和规范这一技术动作,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三步上篮中的脚下动作,并能通过学习,提高了整个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为“最后出手”动作技术作好必要的铺垫。教学中,教师分别要采用示范、讲解、练习、指导纠正等方式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并在学生练习中仔细观察练习和掌握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
五、学情分析
篮球运动深受男同学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本课是一堂新授课,教师要将行进间三步上篮的种类和用途大致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从理论上进一步的了解它,新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对已经养成错误习惯和多余动作的部分学生进行技术动作上的改正和规范。如:起跳不充分、和篮圈的距离掌握不好、最后出手时的手臂、手指、手腕位置动作等,教学方法从基本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逐渐的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好个别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在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效果。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接球与跨步动作相结合
(2)本课教学难点:脚步动作的节奏感与协调性
七、教法
1、讲解法
基本部分中,教师将行进间三步上篮结合比赛中的作用概括的介绍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技术动作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使学生看、听、想、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预计的课堂效果。
2、示范法
本课教师的示范动作要突出三步上篮整个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作到熟练、轻松、优美。
3、分解练习法:
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将行进间低手上篮动作技术逐步提高,从手指手腕拨球动作练习、徒手的脚步动作练习、抛接球动作练习、抛接球结合脚步动作练习,到最后的完整练习。
4、指导、纠正法: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学生的动作掌握情况,针对错误,选择有效的手段及时纠正错误,并检验纠正后的效果。
八、学法
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观法、. 循序渐进法、尝试学习法、互教互评法进行教学。
教师的示范动作给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并引导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尝试学习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的动作技术环节,在分组练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九、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三段式教学结构
(一) 开始及准备部分
上课常规、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并提出有关要求,学生通慢跑、听哨声反方向跑、助跑摸高、徒手操的形式进行热身。.
(二) 基本部分
1、 半场内运球,相互间进行打、躲避球练习
此练习的目的意义:利用半个篮球场地,加强学生的运球、和保护球的能力,基本动作和自身习惯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达到练习的目的。
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分组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要求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传球时注意持球动作、手臂跟进动作、球的落点,并在传球时体会手指手腕的拨球动作,接球时注意对球的缓冲,学生通过复习,动作技术上得以规范与提高。
3、 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
教师先把整个动作完整地示范给学生,(以右手为例)此时教师示范动作的重点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上。使学生对动作有初步的概念。其次,强调接球和跨步要结合在一起(“接球同时跨步”与“接球后再跨步”是两个技术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解示范法、讲解与口令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方法如下:
A、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原地的单手托举球及拨球练习,让学生体会单手低手投篮中的手指手腕拨球技术动作。
B、学生徒手在教师的示范和口令下练习三步上篮的脚步动作(一跨、二迈、三高跳)。
C、原地抛接球练习,主要是为行进间三步上篮的第一步做引导练习,要求学生接球和跨步动作同时进行,重心随脚步前移,此动作环节是本课重点部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D、学生将抛接球与上篮动作相结合进行练习,要求学生提高脚步的节奏感和整个动作的协调性,并作好充分的起跳准备。
E、分组后,结合篮圈,半场内45°三分线内,抛接球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此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评价、共同探讨的学习空间。教师进行巡回观察与指导。
F、集合学生,每组选出一名动作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和教师对其掌握情况共同进行讨论与评价。
4、游戏“橄榄球”
游戏方法:利用篮球场地,学生运用橄榄球抱球跑的方式,进行攻防转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配合意识、并提高了学生传接球、控制球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结束部分
常规的方式进行放松。并对学生的练习和掌握情况进行总结,收拾器材、师生再见、结束本课。
七、运动负荷
本节课预计学生的生理负荷最高心率——165次/分;平均心率120——130次/分,练习密度:48%—50%。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及学情
本节课是小学美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为综合探索的单元课。本课有三个学习内容,:观察描绘(画古建筑),制作体验(泥做小亭子),想象创作(画故事画),三个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1.观察与描绘,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某处古建筑作有意图的考察,继而进行线描描绘。其目的通过写生或记忆画古建筑,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建筑物的了解与猜想。为后面两个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2.制作体验。就地取材(泥、石、木等)制作一幢仿古建筑物,并有所创意。其目的通过体验陶泥捻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是一次摸拟建筑师工匠的学习活动,获得传承的意义。3.画故事画。在对古建筑较了解的前提下,将古建筑的有关故事用想象画形式创作表现出来,表达自己的悠思。因此《家乡古建筑》课目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每个学习活动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由于本课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不能任意拓展,根据教参建议,只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作一般性的了解和把握。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画画古建筑。我所带的五年一班的学生由于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学生的课外知识欠缺,美术基础和技能操作更是严重参差不齐,基于这些因素,要让学生对古建筑有一定认识,除了从书本网络上获取信息外,还要求学生必须走出室外去考察,通过亲身观察来认识、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同时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线描造型的技能训练上,学生平常接触有限基础太差,若是要求用线描方法准确描绘外型无疑难度太大,因此也只能降低学习要求,重点去体验线描画的基本方法,尝试着用流畅的笔触表现疏密关系,形成初步的造型方法观。
根据教学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参观考察身边的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的常见类型、一般特征。
2、线画古建筑局部,体验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验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集中外出考察调查不是件容易的事,且用一节课时间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时间太紧,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从课改理念出发,设计出课前参观考察以及收集身边古建筑资料、课中完成一个古建筑局部的作业要求。以课堂教师引导、作业对比、示范绘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古建筑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欣赏对比、合作交流以及尝试绘画等学习方式,来完成认识古建筑的一般特征及体验线描绘画的基本方法等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及时引导学生增强对古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三、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范画。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受
交流中国有名的古建筑以及宜昌周边知名的古建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建筑那些亭台楼阁的直观画面,为后面了解古建筑的特点作适当的铺垫。
(二)交流汇报,感受特点。
呈现出宜昌周边的古建筑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以及教师引导,总结出古建筑的一般特征:造型优美、结构科学、极尽装饰。
(三)线画古建筑的技术、方法探究
活动一:引导欣赏学生作品,初步感受线描画的有趣和表现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以镇江阁为例,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概括复杂物体的外型,其目的是是让学生掌握用简洁图形概括外型的方法,二是增强学生描绘繁杂古建筑结构的信心。
活动三:仍以镇江阁为例,通过观察飞檐、斗拱、梁柱等细节,为线描画的细节描绘加深印象,为处理线条疏密关系做好铺垫。
活动四:欣赏两个学生的局部描绘作业,让学生说说哪幅作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通过作业对比,掌握细节描绘以及线条疏密处理的方法。
通过以上四个活动的开展学生经历了体验、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方式,体会到几何图形概括型、细节描绘、线条疏密表现型的线画技术和方法。
(四)步骤演示
首先让学生探讨绘画步骤,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教师的范画步骤图片,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情况重点讲解构图和细节描绘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的线描步骤再次强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作业展评
多媒体出示作业要求:用线描画你喜欢的一个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局部。要求构图饱满,线条疏密得当。同时将多媒体呈现出教师范画步骤的幻灯片上,引导学生注意绘画的基本方法。最后通过同桌互评、台前展示、集体点评等方式进行多边评价。
(六)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开心吗,有收获吗?今天这节课是探寻古建筑的第一步,希望通过后面两节课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更大的收获!希望将来的你们中能有一批成为未来的建筑师,为祖国建筑史造就出更伟大的建筑!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表现上的评价,内容上的总结,情感上的认知与提升。
五、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能从身边熟悉的古建筑观察探讨出一般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线描画的基本方法,感受到美术绘画的乐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通读完人教版课程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以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四、说学法
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人思考阅读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书可分为两个课时,我主要说说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我的课堂分为四个板块:歌曲引题,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初读感知,找到“井眼”——重点研读2---13段,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总结升华。
1、歌曲引题,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着歌曲中的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瞬间,孩子们被这个不平凡的女孩所感动。女孩为丹顶鹤付出了一切,甚至于生命。这样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情为之所动。随后在转入对文中这位不平凡的老人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被文中的老人所感动,为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所感动。
2、初读感知,找到“井眼”
通过读两块词语,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描绘了两幅画面: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通过这一步,学生就理解了作者的排版布局。
3、重点研读2---13段。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这一板块分三步走:
第一步: 一品“褪色”,感受老人的节俭。找出描写老人外形的句子。让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来感悟老人生活的节俭。并补充材料:老人叫吴庆恒,是昆明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无儿无女,当时的退休工资是308块。以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308块并不少,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左右,足够老人买一身体面的衣服,买一个像样的包。让学生自然体温老人为什么要过着这样检朴的生活?
第二步:二品“褪色”,感受老人的可敬。
让同学们快速浏览2—13自然段,找出老人关爱海鸥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我让孩子们找出老人喂海鸥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一部分我是分四部分都的:第一步让学生抓住老人一呼唤,海鸥就应声而来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非常熟悉;然后抓住老人为海鸥取名字感悟老人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子女。第二步抓住很小心、饼干丁、退开一步、围栏上感受老人的细心,对海鸥的爱。第三步抓住节奏一词理解两者之间的默契。第四步抓住老人对海鸥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老人对海鸥的关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想象,加上多媒体课件中老人与海鸥的画面,一次次充斥着学生的思维,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第三步:三品“褪色”,感受老人的永恒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某些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巧妙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创设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速他们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部分时,我通过收集资料,穿插了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画面,并辅以一段悲伤的音乐。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情为之所动。随后,我立刻在电脑中展现海鸥送老人时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让学生在音乐“离开你的那一天”的伴奏中集体朗读。并提问:此时,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此时,学生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朗读,仿佛真得成了那一只只小海鸥,表达着对老人的依恋。
4、总结升华。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省略)
【【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