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这是一篇习作训练课。从内容上来看,本次课分为习作要求和习作提示两部分。
习作要求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感谢信写得“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情感真切”。写信练习以前安排过几次,“感谢信”的格式与一般书信的格式大同小异,这不是难点,难点是要写得“情感真切”。因为写“感谢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所以一定要把感谢的情意写出来。要求“内容真实”,感谢信里写到的事情一定要符合事实。这里是指必须根据教材中设定的情况写。同时,“真实”还包含合理的意思。至于“感谢对方的原因”,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像,否则就会失去真实性。第二部分是给这次习作提供的内容。讲的是儿童公园管理员张云生叔叔跳进湖里救人的事。张叔叔的主要事迹是把孩子“救上来”,“拿自己的`衣服给他穿”,“送他上医院”。落入湖中的是六(1)班王劲同学。根据这些内容,要求你代六(1)班全体同学给儿童公园写一封感谢信。
习作提示也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写感谢信的特点和用途。说明感谢信是“一种专用书信”,是“用它来表达对关心、帮助过自己的部门或个人的感谢之情”的信。感谢信的用途是把它“抄在纸上张贴在对方单位”或“邮寄给对方”领导,表达写信人(或单位)的感谢之情。第二部分是指出写感谢信要注意的地方。
(1)格式要正确。开头的称呼和信后的署名,以及信的中心部分、祝颂语等都与一般的书信有些不同。
(2)信的内容要写明白感谢的原因,但不宜写得十分具体,“只要求简洁明白”。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自己能按新课程理念去组织学生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举手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感谢信的格式与普通书信的比较处理还不够,致使有几位学生,未能把格式很好地区分开来。
说课稿 篇2
说课老师:张 超 说课时间:20xx年11月 说课年级:一 年 级
《画汽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儿童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我把教学目标简单的概括为三个方面:学会表现,学会学习、发展个性。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如何用想象、夸张等等方法去设计、表现汽车。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分析的外形特点,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异同之处,掌握汽车绘画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及示范,引导学生进入汽车的乐园,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绘画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多观察生 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了解汽车构图。2、 自主完成一幅完整的汽车绘画。 难点:将构图、创新得以应用和发挥,完成一幅作品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
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鼓励——比一比(亮点)
首先设置这一环节是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习惯和课程学习的自我要求和约束,同时为了鼓励孩子更大限度的把课堂利用好,内容是:老师今天要在我们班评选五个小明星:1、问答小明星2、倾听小天使3、观看小宝贝4、坐姿小士兵5、巧手小画家,看看随表现得最棒,老师把小卡片发给他,下课每人奖励一朵大红花。
(二)视觉导入——看一看:
因为学生最喜欢唱歌看动画片,通过儿歌和动画的共同形式更直接让学生知道所学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画汽车》。 (三)自主探究——想一想
学生最喜欢表现自己,当我课件中出现几张汽车的图片让他们认认汽车,找找相同的部分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主动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见、所想。从而引出汽车从外形上看的组成部分。 (四)范画示范——想一想:(亮点)
接着我设计了“范画示范——想一想”环节,以学生们最常见的轿车为例,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回答,分步骤先画出车轮,在画车身,在车身上再找车灯、车门、车窗等。同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出答案和方法,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要出去玩,他们班有30多个下朋友呢,这辆小汽车能坐下吗?谁能给他们想想办法?方法有二:1、座大客车,大客车为什么能坐下那么多的小朋友,外形有什么特点;2、开很多辆这样的小汽车。两个情境创设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知道不同车的外观特征、性能和作用。同时强调画画步骤和构图问题。 (五)思维拓展——猜一猜:(亮点)
找出生活中的车,让他们说一说车的外形、性能和作用,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课件中的图片是不是车,是不是有汽车的基本特征,车轮和车身。从而打开学生的固定思维和模式,让他们大胆联想和想象,并巩固知识点。 (六)大胆创作——画一画: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画一画”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理解和想象相结合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自己想象或生活中的汽车。 (七)展示欣赏——说一说: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说一说”的环节,通过:1、找构图饱满的,2、找最有创意的,3、给不足的画面好的建议和方法。等但各方面进行评价和学习,这样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同时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八)课堂小结——说一说: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想让你的汽车变得更漂亮吗?下节课我们给自己的小汽车涂上漂亮的颜色!
最后,我给给学生鼓励,五位小明星起立,大家掌声鼓励!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五部分:课题《画汽车》、明星区、外形结构区、范画区和学生作品展示区。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主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与健康》基本体操中的手脚并用爬垂直杆,辅教材选用的是爬杆与短距离快速跑相结合的一个接力游戏叫《摘桃比多》。
我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
一、这节课我有三个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手脚并用爬垂直竿的动作,掌握爬竿方法,这是课的技能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学习的动作,这是这节课的参与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乐于思考、克服困难、互帮互助的品德,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情感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接受新鲜的事物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都较强,他们在以前已学过一些基本的攀爬技术,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上肢力量和腹部力量都不是很好,所以在上本节课前要做一些攀爬、悬垂的力量辅助练习。此外,对个别体弱胆小的学生,会更多给予一些帮助和鼓励。
三、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夹竿蹬直与上引动作协调配合;下落时夹竿屈腿与双手换握动作协调配合这是教材的要点。
做到手脚配合协调是我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脚脚背外侧和另一脚跟外侧夹竿这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采用了示范法,以敏捷矫健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使学生眼、耳、手并用,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模仿、小组研讨中悟出动作要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掌握动作,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和学生按照课堂常规相互问好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夏天来了桃子都熟了,看,‘树上’的桃长得多好啊!我们来当一次小 猴,把香甜的桃从树上摘下来。今天,我们就学习爬树的本领,看谁聪明,能克服困难、爬上树把桃摘下来,好不好?”这段话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爬杆的学习内容上来,将学生融入到情景中去。在愉悦热身环节采用的动物模仿操,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
这几节形象、欢快的动物模仿操分别是:
小鸟飞飞小兔跳跳小熊摇摇小马跑跑小鸭呷呷小猴挠挠
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克服困难与情感体验环节。在这个环节里面我安排了三个教学步骤,分别是:
(一)小猴学本领。
在这个部分的开始,教师教师采用的语言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哈哈!做完操,我们的身体活动开了。上树摘桃罗!”这是,这时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当教师一声令下“上树!”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开始爬竿。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动作,培养自学、自究的能力
在学生练习2——次以后,教师让学生展示爬竿动作,学生展示比教师直接示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动作的兴趣,对学生能产生一种:他都会做了,看来我也一定能学会的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在学生观察优生展示的同时并要求他们思考:“他的动作是怎样的?手、脚如何做?如何协调配合向上爬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组讨论。
“说说这几只猴子怎么爬的?”请学生给予评价。学生评价,以学生的视点理解技术动作更有利于老师指导,教师也更容易从学生的角度去指导技术动作的学习。为了解决爬竿的动作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分步练习指导学生:
①要学会爬杆首先要学会抓竿,我设计的第一个分步练习是——抓竿悬垂。方法是:悬垂的时间每次为“10秒”,小组长控制时间,组内循环练习三次。
掌握好抓杆的动作技术后,开始第二个学习步骤:向上引体。
②手抓竿,手臂和腰腹同时用力向上引体是这个动作的要领。采用的是快、慢示范相结合,分解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力求做到技术动作在学生脑海中深刻而正确。然后各个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帮助,循环练习三次。对个别学生,强调“收腹用力、手向上拉”来提醒学生注意要领,用“使劲、做得好、不错”等语言激励学生。
③爬杆教材的难点是屈腿夹竿。我从三个方面突破这个难点:①充分利用体操场地的其他器材,如:单杠、双杠以及其他一些器材的垂直支柱,让更多的学生能在有器材的条件下,能直接听、看、跟随教师学习屈腿夹竿;②组织学生做2—3次屈腿夹杆比快的小游戏,使学生充分做好这个动作;③分组练习时,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做动作坚持10秒,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帮助,纠正动作,循环练习三——五次;在练习中用“抓好、夹紧、对、就这样、好的、坚持、不错”等语言鼓励。经过了上面的三个练习,就开始进行第四个练习:
④蹬直上引。这是将上面的三个动作进行组合,协调用力,开始正式向上爬竿的练习。要求蹬直上引爬竿两三次,组内互相帮助,循环练习。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教师通过巡视,随时帮助学生,并用语言“好的、你做得真好、再加油、再来一次”等语言鼓励学生。结束时,请两、三位学生展示动作。有小部分的学生,即使动作会做,还是会因为力量的原因无法爬动,对这几个学生,我会帮助恰当地给予助力,帮助他爬上去。通过这四个步骤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爬竿的动作,下面进行爬有结的杆的教学。
(二)小猴练本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力量的原因,爬光滑的垂直杆爬不了很高。我在竿上打一些结,降低爬竿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抓、夹动作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到。学生练习起来也就会更加有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大。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做到爬有绳结的垂直竿3——5米。我在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及时帮助个别学生,并用语言“用力、使劲、做得好、不错”等语言激励。教学进行到这个阶段,部分体质稍弱的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始产生下降的情况。我对他们采用向典型学习、抓闪光点表扬、与其他同样情况的学生竞赛等手段,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再次产生高涨的练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得到一次很好地锻炼。最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展示。学生评价,老师总结归纳。
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小猴赛本领。
这部分是爬垂直竿巩固提高的阶段。学生已经能爬垂直杆了,但是爬的怎么样,我设计了一个《摘桃比多》的游戏进行检验,进一步巩固技术动作。
我在每根竿3米处,挂上一串桃子,教师发出口令以后,排头的学生跑15米,爬竿摘下一个桃子,返回拍第二个学生的手,第二个学生依样游戏,以先完成的组为胜。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师一说做游戏。学生立刻兴致勃勃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跃跃欲试,准备在游戏中一展身手。果然,在游戏中,学生相互竞争,组与组竞争非常地激烈,课堂掀起了一个个高潮。游戏过程中,教师用“ххх同学的动作多协调”、“第х小组的同学真棒……”、“хх爬的多有力呀”即时点评。
游戏做完了,我要求大家向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而且说说他什么做的好。
学生经激烈运动后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心理负荷,应在课的延伸部分予以消除、减轻和恢复,并将课堂中的兴趣保留到课后。我的第四个教学环节是身心调节恢复环节
这里是选用模仿猴吃桃嬉戏的一些动作,采用模仿舞蹈放松。这几节操分别是:吃桃子、抓毛、挠首、弄姿。在活泼、幽默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教师做,放松手臂、腰腹、腿部肌肉,放松精神和意识。
七、教学效果
1.心理状况预计
由于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学生的学情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因此学生能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的情绪高涨,并能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2.生理状况预计
预计平均心率110——140次/分,练习密度40——50%。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将平面向量引入高中课程,是现行数学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向量既能体现“形”的'直观位置特征,又具有“数”的良好运算性质,是数形结合和转换的桥梁。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功不可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高一数学下册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平面向量数量积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性质很多,应用很广,是后面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课是第一课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目标: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初步运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定义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
3、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4、教学难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用。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采用启发引导式与讲练相结合,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理解定义之后引导学生推导数量积的性质,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定义的认识,初步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定义的运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 8/21÷4/7=( ) 8/21÷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尝试列式;
○2组织折纸实验;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第二步: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2.反馈交流。
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背景: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土壤”的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周围的土壤种类及土壤中生长什么植物。
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行的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土壤是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土壤给整个物质世界带来生命的多样性,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
●能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等。(铲子、记录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去观察土壤(土壤的颜色,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小组分工明确,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观察要认真细致,记录要详细等。学生将寻找到土壤中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样子。此外,外出活动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第二部分
一)、各小组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的活动情况。
1、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了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2、生①汇报。(师板书)
3、师:他们在土壤中找到很多的物体,真不错!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
4、生②汇报。
5、师:他们找到的物体还真不少!掌声鼓励。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6、生③汇报。
7、师:太棒了!还有吗?
8、生继续汇报。
二)、讨论:土壤中有什么?
1、师:土壤中有蚯蚓、蜗牛、蚂蚁、蟋蟀等小动物说明了什么?
2、师:它们在土壤中干什么?(各小组充分讨论,师巡视指导,便于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整理。(师:在学生汇报时归类、合并、整理后板书)
生1:游戏、寻找食物
生2:……
生3:……
……
4、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学生心中的梦想!教师在此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以巩固上学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学)
师:我们在土壤中还发现蚕豆、菜叶、草根等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师:我们还在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电池、塑料、瓶盖、砖块等物体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土壤妈妈的怀里多了许多原本不在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的土壤环境或多或少的已经被破坏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从我做起,保护土壤环境)
5、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
6、生汇报。
7、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有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
8、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
9、展示写得较好的小诗,并朗读小诗。
10、师:写得多美啊!……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土壤。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敬礼) 我是03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人体与运动
针对本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即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情 说学法 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才分析:本节课是体育理论课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枯燥。根据新课标要求我通过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
(2) 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使人体运动的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重难点的设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体是如何运动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关节、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二学情与教法
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并且又特别活泼好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在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其中交叉运用分组讨论法、引导提示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的同时,相互沟通交流,讨论探究。在结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意识。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入部分3分钟: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我们的身体。(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人体与运动30分钟
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首先我向学生简单讲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其中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大大的全身骨骼和全身肌肉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找到自己相应的骨骼和肌肉。接着继续引导设疑:我们看到骨与骨是一部分与一部分连接起来的,那么连接骨与骨之间部位的叫是什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关节及关节的类型,教师首先讲解关节类型及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那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又是微动关节呢?
接着是突破难点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总结。
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运用多媒体贯穿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得到巩固。通过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虽然学生一时回答的不准确,不过,学生不断的在“动”中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在快乐中喜欢这门课。
六、课外作业:踢足球时 打篮球时、跑步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原则一种进行分析。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分析简单的体育技能动作。
七、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动中学,学中动”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八、 板书设计:
1、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骨骼:
(2) 肌肉:
(3) 关节:
2、骨骼: 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3、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4、关节:关节的类型: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它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2单元感悟品味欣赏中的第2篇课文。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是小说。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尖锐地指出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人物、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通过这样能表达深刻,能给读者启发,耐人寻味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据此,我让学生用的学法是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的判定》。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从教材地位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逐一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它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猜想,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后归纳证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以后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数学理念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新知识的接受方面学生还有一些优势,本节课根据这些特点适当的进行了难度的设计和环节上的考虑。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判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自己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理念, 我从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二)过程方法:经历利用菱形的定义探究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菱形判定过程的反思,获得灵活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素养,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及灵活运用。
根据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索菱形的有关对角线的判定定理时,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进行转动,当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垂直时,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在探索菱形的另一个判定定理时,让学生根据它的特殊点去猜想边之间满足的关系,从而得出定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说教法
教法:从教师教的`角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学法: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体会到探究——发现——归纳——验证的学习方式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首先,复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对菱形再认识,尤其对菱形的特殊性质的认识。通过教师恰当设疑并进一步讲授,明确菱形的第一种判定方法,直接引入了活动主题。同时,引出课题——菱形还其它的判定方法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2、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让学生真实经历菱形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架,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并口头完成证明。学生继续转动木条,探究木条具备怎样的条件就可变为菱形,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开展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学生代表上台对猜想(即当木条互相垂直时,四边形为菱形)加以论证。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体会到探究——发现——归纳——验证的学习方式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
思考过程,加强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学生的猜想意识,感受直观操作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论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A活动3、自主分析,深入探究
例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
DBAB=5,AO=4,BO=3,求证:□ABCD是菱形。 O
学生分析题意,通过交流,明确解体思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判断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论证,并规范证明。 C设计意图:从简单问题出发,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掌握菱形的第二种判别方法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活动4、探究与归纳菱形的第三个判定方法
先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AD,然后分别以B、D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得到两弧的交点C,连接BC、CD,就得到了一个四边形,提问:观察画图的过程,你能说明得到的四边形为什么是菱形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后,展开讨论,共同寻求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的原因。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指导学生探究。学生代表发言,指出该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即有两组对边相等,它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又有一组邻边相等,根据菱形定义即可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得出从一般的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完成几何论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从直观操作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使探究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通过说明理由,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菱形的定义,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本活动进一步体现了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
活动5、菱形第三个判定方法的应用
如图,顺次连接矩形ABCD各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
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证明的思路。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添加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道范例题,学生在
做题之后,进一步掌握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这一判定方法。
既巩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矩形的性质,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活动6、反馈练习,夯实基础 几道简单的判断题和填空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学生课堂练习,然后上台演示自
己的答案,并与同伴交流,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加深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达到及时查漏补缺的效果。
活动6:小结评价,畅谈收获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鼓励学生从三个方面总结。知识点、易错点以及数学思考。
活动7: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留分层作业,适当加点难度。通过基础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通过选作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板书的示范性、规律性、科学性、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大屏幕辅助的同时,体现学习的快乐并体现本节课的精华。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课堂生成的情况,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把教师的作用准确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课后作业:教科书第100页练习题第2、3题。
说课稿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心中有他人》(板书:心中有他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心中有他人》是鲁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框题。本课的主要讲述怎样处理好合作中的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进行换位思考,能有效化解矛盾。
[知识目标]:知道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掌握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意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够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不凌弱欺生,也不以家境、身体、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自豪或自卑。
2、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能够与人为善,友善地对待伙伴、同学和邻人。
教学重点: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学习难点: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
二、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感悟如何交往。
教学过程:
用故事“我错了吗”导入新课。
一、心中有他人
1、平等相待“你我他”
情境活动一指导学生读杨振宁与密尔斯材料(见教材P69-70页)
说一说:密耳斯为什么愿意与杨振宁合作?是因为杨振宁比他资历深吗?(大度、待人真诚——能平等待人)
议一议:与人搞好合作应注意些什么?
教师讲述:
要与人搞好合作,就必须做到平等待人。因为,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大屏幕展示名人故事:
材料:小刘的经历...
说一说:周总理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
周总理他一生:宽以待人,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诚信去赢得人的理解、尊重与支持。作为一国之总理,他职高不居功,权大不恃强。在这个故事里正体现了总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崇高的精神品格!
探究讨论:为什么说“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教师小结:
“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①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②平等对待别人,别人才能平等对待自己。只有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同等的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的人格、利益,自觉承担应有的责任,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才能与之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情境活动二:看漫画,评一评。(见教材P70页漫画材料)
大屏幕展示:
评一评:你赞同上面漫画中那位同学的做法?为什么?
第一幅漫画:“你不行,看我的!”反映的.是学生在合作交往中以大压小、歧视他人的现象;
第二幅漫画:“咱俩一起努力吧!”反映的是学生在合作交往中相互勉励、共同提高的现象。
情境案例分析:请一名同学读出(见教材P70页下方案例)
说一说:
如果你是林冬,当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应如何对待陌生同学或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教师小结:
平等待人,应做到不凌弱欺生,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都不应被排除在外,因为不论一个人是否愿意参与一项集体活动,他都会把被不合理的排除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和不公平的待遇。(返回)
2、走出自我,豁达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说的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页正文,在书上划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71页材料)
说一说:
浩然与学习委员、文娱委员发生不愉快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如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能否体谅他人的处境,能否尊重他人的意愿,关系到与人合作的效果。因此,大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做的、不接受的事,就不要推给别人,要求他人去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当我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产生了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应当主动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问题,体谅他人的情感,在理解他人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那就是理解和宽容!(返回)
(2)合作需要理解和宽容(阅读教材P72页第一段)
议一议:※如果自己是此时的李巍,心里有什么感受?
※让同学们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交流。
教师小结: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善于理解别人才会被人理解,能够宽容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宽容。让人不是怕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宰相肚里能撑船”,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以豁达的胸怀原谅他人吧,你将获得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更多的合作伙伴。
探究讨论:
当别人有意或无意伤害了你时,你打算怎样做到理解和宽容?
教师赠言: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理解和宽容。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理解和宽容他人,是在与他人合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读一读:
“原谅是……”,这是一位中学生写的一首诗, 全班同学齐读这首诗,体会理解和宽容的魅力。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73页材料)小组讨论交流。
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呢?
教师小结:
让人不是怕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让我们走出自我豁达待人,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原谅、宽容吧!
课后任务:想一想自己在合作交往中有没有与人发生过矛盾或不愉快的事情,其原因是什么?如果有的“疙瘩”还没有解开,请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彼此存在的隔阂。
板书设计:
心中有他人
1、平等相待“你我他”
2、走出自我,豁达待人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