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指名读,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并提示学生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四、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20xx年《清平乐 村居》说课稿(观摩)
《清平乐·村居》是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文中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构建。
三、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 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的预社设为课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认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学生交流,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着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无赖”一词的意思,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不多作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每一个亮点,让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画面,最后配乐背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目标检测,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结束语: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小数乘法的第一教时,内容包括例1、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1---4)题。例1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的写法。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小数性质基础上教学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创建WORD文档、操作文字块、设置字体、段落、制作规则和特殊的表格、页面设置、预览与打印等。其中,输入各种文字、符号的方法;文字块的编辑方法;设置字体格式、段落格式及“页面设置”的方法;制作、编辑、修饰表格的方法是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信息素养,而且还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七年级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3、本节课的内容:
第一单元第五节《标题和文本框的制作》教学的内容是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文本框的插入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观察事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艺术字的插入,培养学生对艺术字的认识,通过文本框的插入,使学生掌握文本框的修饰美化及编辑排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成果展示、评价,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教法: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在教法中一定要引申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根据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老师教的知识在一定时间内会过时,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
2、学法:从学生上机时间占总课时的70%出发,采用练习法、发现法、观察法等,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小组,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电脑较好学生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纪律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更能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负责组织教学、检查总体、指导个别等,这样调动课堂气氛,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和对电脑的兴趣。
四、说教材重难点
1、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
2、掌握文本框的插入、修饰美化及编辑排版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标题的制作
一、插入艺术字
1、打开艺术字工具栏;
2、单击艺术字工具栏中的“插入艺术字”按钮,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 ;
3、“艺术字库”对话框中选择第3行第4个样式;
4、单击“确定”按钮,弹出“编辑艺术字”对话框。输入美丽香港几个字,原来的提示文字“请在此键入您自己的内容”会自动被替换;输入“中华牡丹园”
5、设置字体为“隶书”,字号为“44”磅,加粗;
6、单击“确定”按钮。
二、修改艺术字
1、选定艺术字
艺术字的选定非常简单,单击文本编辑区中的艺术字,它的周围就会出现8个控制点,表示艺术字已被选中。
2、调整艺术字
改变字体的大小。将指针移到任何一个控制点上,当指针变成双箭头形状时拖动,可以改变艺术字的大小;移动艺术字的位置。将指针指向艺术字,当指针呈四向形状时拖动,可以移动艺术字的`位置;改变艺术字的字体、字号及样式。
利用艺术字工具栏中的“编辑文字”按钮和“艺术字”库按钮,修改艺术字的字体、字号及样式。
3、旋转艺术字
击艺术字工具栏上的“自由旋转”按钮,在艺术字的四个角上会出现小绿圆形控制点,将指针移到小绿圆点上拖动,就可以旋转艺术字了。
【二】文本框的制作
一、插入文本框
文本框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给已经存在的文字或图片加上文本框;二,先画一个文本框,然后将文字或图片插入到文本框中。
1、给已经存在的文字加上文本框,将报头信息放到文本框中。
A 插入报头信息,并选中它;
B 单击“插入”菜单,将指针指向“文本框”选择“横排”命令,这时报头信息就被加上了文本框;
C拖动控制点,将文本框调整到适当的大小。
2、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
A单击“插入”菜单,将指针指向“文本框”选择“横排”命令,指针变成了+形状;
B在文档的空白处拖动,画出一个适当的大小的框;
C将“海洋”图片文件插入到文本框中。
试一试:
插入一个竖排的文本框,并在框中输入古诗《望洞庭》。
二、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1、选中报头信息文本框 ,周围出现8个控制点;
2、单击“格式”菜单中的“文本框”命令,弹出“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
3、单击“颜色和线条”标签,设置文本框的填充颜色和线条;
4、单击“确定”按钮。
【三】小结
1.艺术字可以使电子板报的标题增色。
2、对于多篇文章的排版可以使用文本框。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一堂中考复习课,如果从分析教材来讲,本课话题主要是出现在仁爱英语八年级(上)P123-125和八年级(下)P121-123之中,主要讲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变化以及其三级比较。但是对于一堂中考复习课来讲,我觉得应当从中考英语对本课话题的难易度要求以及考点的探究入手。从历年的中考真题来看,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单选题、完型填空和口语运用中的单词填写,比如中考,单选51、53,完型61、62、64,同义词组替换31。当然还有就是从作文之中体现出来。而且我们知道,如今的中考英语,更侧重于在语境之中来考察语法和词汇项目,强化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这个班级——九年(4)班,学生比较活跃,但其英语水平层次不一,一小部分的同学有着较扎实的基础,中间部分较少,而大面积的同学基础薄弱。作为毕业班的学生,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们对老师的期望也比较大,期盼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从情感上讲,学生会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配合的,而我也将一如既往的予之人文关怀——将德育寓于英语课堂之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我市中考英语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基础,设置练习注意难易度适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堂课是一堂中考复习课,从知识系统的归纳呈现入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这堂课又是一堂语法复习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应试成分。本课设计从情景问候导入,在课堂之上,利用简单口语,设置情景对话平实的句子,情景之中学语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懂得语法学习无处不在,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掌握一些应试技巧。
四、教具分析
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课堂教学的力度和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堂复习课虽没有面面俱到,但是内容多、题量大)此次选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效用——“图、像、声、色”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基于我校多媒体教室的条件,想要利用好多媒体资源还是有点难度的。比如黑板的板书不易操作,教室空旷易有回音等。
五、教学流程分析
本堂课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 创设情景 复习导入
2 知识呈现 要点提醒
3 考题重现 深入探究
4 夯实双基 巩固运用
5 知识小结 回顾所学
1创设情景 复习导入
像平时上课一样开场,轻松自然,不因为是开公开课而改变。设置情景问题,比如It is a sunny day, is’t it?从情景之中入手,吸引学生的兴趣,复习所复习过的知识点并导入今天所要复习的内容,自然过度到本课的主题。
2 知识呈现 要点提醒
对本课题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规律,考点直击,使知识点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运用。
3 考题重现 深入探究
历年中考真题,少而精,体现难易度,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 夯实双基 巩固运用
面向全班学生,立足于中考对本课题的.要求,精心设置练习,对前面呈现的知识做一次巩固,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应试作答技巧。
5 知识小结 回顾所学
对本堂课做个小小的总结,要求学生回想他们本节课所学,是否有遗忘或者有困惑。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也如往常上课一样,可以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就是当场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肯定,多加予以鼓励,把他们全部调动起来;延时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或者得出MAP的方式即到小课时分出那一组是本课时的CHAMPION,谁是本课时最活跃的。
七、课后反思
本堂课由于是公开课,虽然说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前面的时候有点紧张,本堂课的内容大,以及课时的一些应变做得不够好,尽管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是感觉还是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比如说平时和学生口语的交流在本节课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互动不够好;速度偏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白时间思考问题;作为重要教学辅助工具的黑板利用不够。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将语法复习课揉入情景交际之中,注意语法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日后我将更加注意语法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探究,努力上好每种类型的课。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自制小乐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制小乐器》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巩固先前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活动一,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经过实践,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制作乐器的的简单技能;另一方面认识到,材料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也不同,让学生了解声音与材质有关。活动二主要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设计、制作、演奏乐器和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当今的科学教师,“累”就“累”在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逐渐成长为“长流的活水”;“苦”就“苦”在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引爆自身的潜能,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真刀真枪的搞科学”,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一点自己的东西,而这些正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声学单元中的第三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可以通过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现代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大多数的城市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乐器。乐器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以乐器为探究内容会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兴趣。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制作乐器的简单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四、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认识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振动关系的基础上自己制作小乐器。
难点:
(1)理解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设计并动手制作小乐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各种材料。
六、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制作、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研究乐器
该环节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听声音辨乐器”的小游戏,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动脑,激发学习兴趣,比较自然地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在优美动听的乐器声中导入新课,这种形式活泼新颖。学校的乐器有限,有些乐器可用多媒体图片,录音代替。
把准备好的乐器发给各小组,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也不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
(二)做小鼓
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如塑料薄膜、报纸、气球皮、牛皮纸等等。
活动开始前,教师演示,讲解制作乐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制作一面小鼓,把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制作完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小鼓最好听。塑料薄膜、报纸鼓面发出的声音既不好听,而且还不结实;气球皮发出的声音又闷又小,不好听。这时,学生都知道了,用结实的牛皮纸做出来的小鼓声音最好听。
得出结论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面活动做准备。
(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设计并制作小乐器
多媒体展示一些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和一些小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老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做好后试一试,让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2、自制小乐器演奏会
学生们制作完以后,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演奏,使学生们享受成功的乐趣。
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这个环节通过设计、制作、演奏乐器、交流、评价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与技术、数学、艺术的整合。巩固了前面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又一次认识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与振动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抓住重点内容。
5、自制小乐器
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
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八、教学反思
做一个会享受学习的科学老师
在《自制小乐器》的备课中,我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略有不同:教材中,
“认识乐器”仅仅是作为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到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不同,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作者希望通过“制作小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多次授课也证明,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这是不大能行的通的。于是,我考虑可以将重点从“制作小乐器”转移到“认识乐器”,在“认识乐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玩乐器”、“观察乐器”的过程中有猜测,有发现,有思考,有验证,有体验,从而揭示声音与振动之间的规律。这样,到了“制作小乐器”这一环节,学生就可以应用自己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进行创造和实践。
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需要不断的推翻别人、推翻自己,需要不断的反思,要知道“经验+反思=成功”,这也是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面对学校的要求》这一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三框内容。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自律是学生迈好中学生活第一步的关键,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学校纪律主要是从他律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规范性要求,而这些规范性要求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只有提升为自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原动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进入中学后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学校的一些要求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校的合理要求与不合理要求;面对学校的不合理要求,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向学校反馈;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享受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约束,自律会使生活更美好。为学生学习下一节内容《我的自律宣言》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是学生刚踏进青春期的门槛,面对学校的一些要求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及时疏导,让学生明白学校制定这些要求是为学校公共生活服务的,没有这些要求,学校生活肯定会陷入混乱。
三、说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明白学校要求的合理性,并能自觉遵守;面对学校不合理的要求,能用积极的方式向学校反馈。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采访、搜集资料,课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校的要求。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明白拥有自律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学校的合理要求,并能学会自觉遵守。
教学难点:对于学校的不合理要求要懂得用适当的方法积极向学校反馈。
五、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取让学生课前采访、搜集资料,课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一员。
六、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学中我让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想一想、或说一说、或学一学、或做一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能正确对待学校的要求。
七、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邀请班主任当特邀嘉宾。
学生准备:课前安排学生采访学校领导,并搜集有关校服的资料。
八、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和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环节:评价学校的要求。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需要一个精彩的开场,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同学们,进入中学后,你们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你们是不是觉得学校有些要求在你们看来是不合理的?”学生听到这样的提问,一下子来了兴趣,会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时,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学校的哪些要求是合理的?接下来我要求以四人为小组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则在黑板上列出同学们的看法。
第二环节:采访实录。
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不合理”的.学校要求,不是视而不见,而是主动出击,从制定要求的学校领导处寻找原因,进一步感受看似不合理的学校要求也有着存在的必要性。为此,我特意在课前安排学生采访学校领导,并指导学生在采访前建立采访小组,列出采访提纲,采访时将领导的对话录下来,采访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上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采访结果,并将学校领导的录音播放出来,然后组织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就学校领导的回答展开进一步讨论,使学生明白看似不合理的学校要求也有其合理性。
第三环节:小小辩论台
以“是否有必要穿校服”作为辩论主题,一方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点,针对学校的不合理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但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上仅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然后下节课安排一课时按照辩论赛比赛规则展开辩论。
第四环节:新闻链接:《第十八次开庭》
引导学生阅读新闻链接:《第十八次开庭》,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⒈你对“学生自律仲裁法庭”怎么看?
⒉你愿意自己所在的班级也建立这样的“法庭”吗?为什么?
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后,请出特邀嘉宾班主任,与班主任商量,希望以后也在班级开展“仲裁法庭”活动,对本班的重大事项进行仲裁。
这个环节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律仲裁法庭”感受现代中学生的主动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日趋增强;懂得采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五环节:自我反思
在完成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于学校的合理要求,哪些遵守得比较好?哪些遵守得不好?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办法。
这个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合理要求的良好习惯,也为下一教学内容——学生制定自律宣言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六环节:欣赏园地:《享受约束》
请一位同学朗读本文,然后要求同学们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谈谈这样选择的理由。
接下来老师请学生举例说明:你享受过哪些约束?你当时的感觉如何?
通过阅读本文以及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享受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约束,自律会使生活更美好。
第七环节: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归纳本框知识点。通过归纳提炼,学生能掌握本框所学知识,提高归纳能力,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明白平静幸福的生活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之上,自律能使生活更美好。
板书设计:
面对学校的要求
一、评价学校的要求
学校不合理的要求学校合理的要求
二、采访实录
三、小小辩论台
四、新闻链接
五、自我反思
六、欣赏园地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