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7-03 22:44: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社会行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内容

  《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两幅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这一观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社会行为的具体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学生充分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二、说教法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社会行为特点和意义。

  三、说学法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资料,对群体生活的动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引出课题。

  2、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录像资料,对社会行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种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资料,得出结论:

  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学习目标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接受。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蜜蜂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鹿可以通过尾巴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蚂蚁可以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等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一内容是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延伸,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解动物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3、本课小结(详见板书)

  4、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1)选择题:

  ①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C )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②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C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③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2)简答题: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检验课堂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社会行为

  (蜜蜂、蚂蚁、猴、狒狒、鹿、象等)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

  板书设计原则:结构简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学生感兴趣,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课后的探究活动时,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个性化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能力非常重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较好。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解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三章,萧红通过对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所以写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充满欢乐、甜蜜、温馨、自由,给萧红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近乎口语,浅显而不单调,有趣不乏童真,但要悟出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包含的那些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二、目标定位

  1.寻求阅读视眼的敞亮。构筑立体的园子形象,从实在的园子走向精神的园子,从而使阅读多元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具体说就是学生从美丽、充满生机,读到自由,读到快乐,读出爱和温暖,读出这是我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丰富语言的积累,体会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三、过程设计

  1.课前谈话 回到童年

  围绕“在你的心中童年是什么?”我用一段童年小诗进行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童年中,学生在美美童年回忆中等待课的开始。

  2. 导入新课 确定问题

  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阅读探究的问题——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让学生明白熟读课文的重要,带着问题读书的重要。

  3. 带着问题 研读课文

  先抓第2和13自然段。第2自然段读出园子的美丽、充满生机。让学生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主要是以读带讲。第13自然段读出园子的自由。先引导学生读出一个词;再引导学生读成一句话;随后引读课文,潜入文本,感知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学习拟人、排比、借景抒情等写作方法。

  第3—12自然段读出童趣、快乐。学生两次走进文本,出声地朗读,感知文本;无声地默读,品味文本。通过两首小诗的处理将一长段文字读短。有两步,一是,引导学生交流最吸引你的画面,聚焦祖父的笑,回忆画面,品味祖父浓浓的爱意;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特点,找出文中反沓的写法,品味祖孙之间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爱。

  4. 适度拓展 深化认识

  从萧红的作品中摘抄了四句话,请同学们把这四句话含在嘴里咀嚼。从另一个角度看园子,目的是让学生对园子的理解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让学生明白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只有一个人喜欢他。所以,她回想起故乡呼兰河时想到的不是母亲,不是父亲,更不是祖母,而是那年迈的祖父。随机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只有一个地方给了她自由和快乐。这园子不只是祖父的,是我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园子,再读课题。从而读出这是个爱的园子,温暖的园子,这是她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处理成一首诗,学生读后自然过渡到对作品的推荐。在罗大佑的《童年》歌声中布置作业,结束本节课。

  四、教学策略

  1.一条主线 ,贯穿始终

  南京“经典之行”告诉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简单就是环节要简化,问题要精要。一篇文章只要设计一个,最多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一条主线,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品味、表达……这节课中我紧紧抓住“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学生对园子的感受从美丽、充满生机、到自由,到快乐,最终到爱和温暖;学生对园子的理解由浅入深,逐渐深刻,逐渐丰满,真正读懂园子的精神意义。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

  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了叙述的.话语,其中的细节值得回味,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一段的学习时,我抓住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找出最吸引你的镜头;通过对祖父的“笑”的回忆,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它独特的魅力。文章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多处运用反沓的写法,这些都值得好好品味。在13自然段的阅读中,我引导学生静心品悟“这些文字好在哪里?”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仅读出文中表达的情感,还知道了课文是怎么写生动的。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在3—12自然段学习时让学生找出反沓的语句,让学生品味反沓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课文,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节选文本的阅读只有回到整个作品中才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才能读出文本的厚度。常常惊叹于特级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事实上只有回到作家的作品中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就只住着我的祖父吗?显然不是,而是作者与祖父的感情很深,祖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所以作者回想起家乡的呼兰河唯一想到的只有祖父。

  萧红生活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家乡沦陷,祖父去世,“家”在她的心中早已不复存在,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辗转各地,年仅三十一岁就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她在去世前用笔在纸上写道:“一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在她的一生中最甜蜜、最难以忘却的是曾经给她无限欢乐的园子,是祖父那刻骨铭心的爱。当然,我们深度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并不是要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对萧红的童年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从萧红的作品中节选了四段文字,学生通过这四段文字,对祖父的爱,对祖父的园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对萧红童年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饱满,更加全面。同时还能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5.诗意语言,诗意处理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诗意。茅盾曾高度评论这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基于这样的语言特点,我在讲读3—12小节时,将很长的一段文字浓缩成两首诗,学生既能全面地理解内容,又大大节约长文的阅读时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讲读也运用同样的方法,通过阅读巧妙地过渡到对《呼兰河传》的介绍。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文章语言的诗意。

  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一个环节忽略了,拓展后应该让学生再说说“这又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板书:“爱、温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深知课堂上有不少的环节值得商榷,还需优化。恳请大家不要顾及情面,从追求课堂有效性的角度,畅所欲言。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作者谈歌。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一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既表现出一个严肃的政治性主题,又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1、 基本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2、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悟情的过程中。

  五、学生学法指导: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六、教学程序如下:

  (一) 直观感知,孕伏情感

  1、 导入: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完毕,可问学生,你见过类似可怕的场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一种灾难?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课文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紧急、害怕、感动……)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观画,后读文,再说总体印象,由画面进入文本,以触目惊心的画面加上教师言语的煽情,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之后,学生说出读文后的总体感受,整节课就围绕学生的初步感受——紧急、害怕、感动拉开了帷幕。]

  (二) 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恐慌

  1、 自读文,想想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

  2、 交流文中使人害怕的语句。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的?(适时引导:除了感受到了洪水凶猛,势不可挡,还暗含洪水来得快,水上涨迅速,暗含情况危急。

  3、 当时,被惊醒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形势的紧急,从而为下面老支书的出场做好铺垫。]

  (三) 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抓老汉的三次壮举,通过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与老汉言行举止的对比,反衬出老汉的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人格。可叫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书上作出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感动之一:(第一次喊话)

  老支书的壮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儿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感动之二:(第二次喊话)

  老汉的壮举: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的教学,可结合文中插图)

  先让学生圈出老汉动作的词,说说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照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在危险进一步逼近时,毫不犹豫地揪出自己的儿子,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们,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他的亲人。

  感动之三:(第三次喊话)

  老汉的壮举: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洪水齐胸膛时,老汉的哪些举动又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圈出动词吼、推,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

  对比读句子: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将环境描写(水势之大,情况危急)这一条线与老汉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结合起来学,避免了孤立地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因为脱离环境描写的烘托去纯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零碎而杂乱的,这样做,没有注意文字内容的完整性。所以,围绕这一问题,以三个小板块的形式出现,命名为感动之一,感动之二,之三,实际上就是抓老汉的三次言行,并与当时水势的凶猛结合起来读,便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这也符合《课标》上说的:不要孤立地做一些繁琐的分析,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揭示课文结尾,探究老汉内心,铭记老汉精神。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但老汉早已被洪水吞没,想想看,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居然是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力量使老汉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难道他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从文中哪儿看得出来?

  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猜看,老汉想喊点什么呢?

  五、情感延伸,升华感受:

  1、深化老汉精神。英雄就这样远离了我们,作为他的亲人,作为曾经被他救起的村民,作为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你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清明节快到了,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一同来祭奠祭奠这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可以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书的插图上写上你最想说的话。或者你什么都不用说,再次端起书,认真地读读课文。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感动着!老支书,你在关键时刻舍己为人,高风亮节,你把生死置之度外。你永远是全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所拥戴的老汉,你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同学们,此时课题的“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3、 课后收集更多类似的故事读一读,如:《丰碑》、〈船长〉。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有时语言实践的活动。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即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明白: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具有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此外,〈课文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初步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具备的。]

  后来,经过自己对教材的再认识再展读,每读一次看一次都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修改……

  朗读 交流 感悟 升华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二、教学方法: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 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 《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能力练习: 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

  1.抽象艺术的形成?: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

  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拓展: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跃跃欲试,都想创作抽象艺术作品,那么,这时候老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

  动手实践,创作作品。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冷抽象、热抽象美术作品,分析其分类、代表艺术家、特点等环节,分析鉴赏部分作品。

说课稿 篇5

  一、说内容

  《有趣的叶画》是二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结合教学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

  (2)、仿照图形或发挥想象,把树叶拼成一幅画;感受树叶画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能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

  (4)、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

  2、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并

  制作完成一张叶画;难点是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活动准备

  课件、采集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胶水、剪刀、图画纸。

  二、教法学法

  结合《有趣的叶画》一课的教学实际,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本次说话内容是学科的整合,把自然课中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课服务,设想有新意。新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要求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要求本学科要与众多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广泛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

  三、活动过程

  教学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叶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整理叶子,了解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乐于探究的兴趣;收集叶子,借助书本或者询问父母,了解叶子的名字。思考如何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拼贴成内容丰富的图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一开始通过温馨、动人的秋天落叶画面,将学生引领走进秋天的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交流的热情。并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落叶的用处,从而引出主题——《有趣的叶画》

  (二)、融情体验,了解叶子

  在完成叶画作品之前,我引导学生一起来认识一下树叶,首先我在幻灯上出示了四种常见的树叶,这些叶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分别是梧桐叶、枫叶、柳叶和银杏叶。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这是一片( )的叶子”,指名说说这些各是什么树叶。接着,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否相同,存在着什么差别。说话训练的句式要体现了层次性,在说话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做到有新意。这里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句式:1、( )的叶子( ),像( )。2、“这是一片( )的( )的叶子,它像( )。引导学生介绍幻灯片上的叶子和自己准备的叶子。两个句式的内容类似,但语句表达不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灵活性。另外,说话训练要落到实处,说得较好的句子应让学生跟着再说一遍,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三)、发挥想象,制作叶画

  认识了叶子,小朋友们开始动手通过摆一摆、贴一贴的方法制作叶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并巡回指导各组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操作效率。叶画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这里,教师可先展示自己完成的叶画作品,示范用以下的句型来介绍:老师贴的(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如:可爱、逼真、逗人喜爱……我把(什么树/什么颜色/像什么……)的叶子当作(什么)。在听完教师的介绍后,小组可派代表来介绍或者合作来介绍自己的叶画作品,当一回小小解说员。教师及时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给学生对与错的判断,更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每个孩子学会收集信息。恰当的鼓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和配以灵活、开放式的处理,真正的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四)畅想真情、热爱自然

  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树叶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 、可以净化空气中的灰尘、可以阻挡沙尘暴及狂风的袭击、可以制药等。整堂作文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叶子入手,让学生交流所见所感,很容易产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才有体验、有感悟。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与秋天对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爱美护美、关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爱护秋天、保护自然之行也一定会在延伸的活动中养成。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