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20 13:39: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口诀求商》,我想通过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口算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算式的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觉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

  教学重点: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

  三、说教法学法

  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我想采用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主合作,探究口诀,(三)、实践运用,巩固深化,(四)、总结提炼,课后延伸。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安排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猴妈妈分桃的情境,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引入,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猴妈妈是怎么分桃的?引导学生搜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及时发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12÷3的结果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求商的方法上来。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务。比方说学生看到猴妈妈分桃图马上就会下意识的去数出桌上有12个桃子,是三个三个一分的。学生看懂了图意,也就轻而易举的根据图意提出了“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口诀求商方法做好了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入手。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 探究口诀

  用口诀求商的算法教学部分我也事先预设了几个教学层次: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得出多种计算12÷3的商的方法后,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 用 乘法口诀求12÷4的商的办法最简便。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用口诀求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学生提出解决第(1)个问题的方法,并列出12÷3之后,分小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体现了优化算法的思想。接下来第(2)个分桃问题意在使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设计两组有层次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体验到用口诀求商的关键在于看除数,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那么,两组题目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用2-6的口诀求商的程度。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交流,到了多样的解题策略的化,紧接着提问:这么多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能很快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算法的最优化,培养了学生的择优意识。]

  第三环节:熟练方法 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计算小博士: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2、爱心小天使:让学生找到商是1的除法算式的特点,并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3、小小设计师:侧重于加深对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在展示学生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初步渗透符号意识。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既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于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 总结全课 适当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课后的收获,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以后将要学的知识中,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说说这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此次说课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歌曲的作者,掌握力度记号以及三连音。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6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乐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讲授、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以及三连音,并能够哼唱主旋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欣赏乐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难点是认识并学会力度记号以及三连音,并能够理哼唱主旋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分段赏析、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导入新课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多媒体来导入播放布拉格古城(布拉格)、圣巴巴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利托米什尔堡等图片,并提问学生图片所示的地区地名。学生自由回答。接着我会总结,以上图片所示都是捷克的著名景点,至20xx年止,捷克共有12处世界遗产等,对此学生对捷克开始产生兴趣,我继续引导,除了有美丽的景色、景点,在捷克还有很多著名的乐曲,顺势引入捷克地区的乐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并提出问题:你们对乐曲的作者了解吗?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介绍作者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和歌剧《水仙女》等。接着,再次播放乐曲,并设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通过聆听,学生能够说出两个部分。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赏析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选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能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播放乐曲的第一主题,学生仔细聆听,并设问:第一主题中出现最多的记号是什么?主奏乐器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我来总结并讲解力度记号p弱、pp很弱、f强。介绍英国管是木管乐器之一,管嘴呈弧形,喇叭口为梨型,中部隆起。英国管音质柔和、圆润,有着田园、回忆、梦幻的色彩。

  其次,我会继续播放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感受强弱的变化并设问这段主题中出现了什么音乐要素?学生自由发言,我会总结并讲解渐强、渐弱记号。讲到这里,第一主题基本聆听完毕。

  播放乐曲的第二主题,并提问学生这个主题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我会提取学生的答案,并总结讲解本段的主要特点是三连音,是用均匀的三部分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两部分,可简单来说:三代二。

  最后完整的聆听歌曲、哼唱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得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播放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于本节课所学习的对比两首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以音乐兴趣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学生代表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两首乐曲都属于合奏乐曲,本节课学习的这首曲子较为平静、忧伤,《北京喜讯到边寨》则是欢快的,富有激情的。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德沃夏克的其他作品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学习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属于职高《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第四章文字处理中第五节《表格制作与处理》,学习表格制作与处理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文字编排知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表处理软件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表格制作与处理恰好是人们直观化、形象化地传递信息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教材处理本节内容信息量较大,涉及到操作点多,例如表格创建、编辑、修饰、计算和排序等操作,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拘泥于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表格制作和处理的所有操作点,就无法贯彻新课标精神,所以我把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两节课都以案例教学法逐步解决表格编辑、修饰和计算的问题,两节课安排的技能侧重点不一样,前节课侧重学生表格基本编辑能力,后节课侧重表格修饰、计算和排序问题。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避免误入只重专业技能而轻实用这样一种技能脱离实际的怪圈,可以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说学生

  职高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高一的学生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学生来源不同,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 于是,我们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实用性,要考虑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本节课是一次校外公开课,面向的对象是自己不熟悉的其他学校高一学生,而对学生个性事先不大了解,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有可能因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和教材情况分析,根据新课程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表格创建、编辑和修饰的意义;

  能力目标:(1)掌握表格的创建和编辑的方法。(2)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3)培养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表格设计与制作。

  四、说教法、手段和模式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

  1、 教学方法

  (1)文化熏陶法:为学习表格制作与处理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

  (2)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关水体污染的背景材料,指出面临的困境,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任务驱动法:在案例中包含一个表格制作与处理的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使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2、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演示。利用职高信息与计算机应用教学支持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采用教学支持网的优点有五:

  A、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资源可以共享,内容可以不断增加,可以逐步完善,不象其他一次性筷子一样的课件;

  B、开放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教学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C、交互的网络教育,无论是群体化的协作还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D、网络技术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定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E、这不仅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也会促进教师备课方式和批改作业方式的全新变革,同时,也很好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3、教学模式:任务—>协作型五、说学法:信息技术学法指导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更新快、分之繁杂,如果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就很难适应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即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合作式地、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我确定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自学支持网站上的电子教材内容和操作演示或教材内容;

  2、自主探究法。通过自学表格制作与处理的方法后,尝试运用于案例中表格制作的任务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自学或摸索。

  3、知识迁移法。在许多软件中,操作都是大同小异,学习表格编辑方法上要学会举一反三。

  4、分工合作法。为了高效和扬长避短,组内既分工又合作,比如,一个组两位学生,分别承担把表格手工设计、数据填写、作业提交、表格制作和文字编排;

  五、说教学设计

  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课前组织

  1、组织学生预习、分组并推选组长;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媒体(网页和教学软件)的操作。

  2、认真预习教材、异质分组,推选组长。

  3、熟悉教学媒体的操作;预习为自主探索准备,分组为组内高效地分工协作做准备。激发主体利用一组风景图片和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同屏播放,示意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指出我们面临的困境。学生课前观看演示情景激发创作欲。以此情景唤醒学生环保意识,酝酿制作报表的热情。课间引发主体引导学生设想为一位环保志愿者,并导出课题: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源采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写出一份以图表为主体的水体污染简报。

  开始只置身于环保志愿者行列,明确任务:进行以表格为主的简报制作。出于主体式教育要求,作为主体的学生,应明确本堂课要做什么。1分钟启发主体展示温州市20xx年度的有关水体污染的环保简报范例。观摩演示的简报范例。价值引导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有目标的,以范例为蓝本,投射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什么样简报才是完整而美观?

  4分钟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自主学习

  1、利用教学支持网站上的电子教材和操作演示或教材上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表格制作方法。

  2、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会表格制作。

  3、教师可以适当演示操作要点,帮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通过技能这一关。学生自学电子教材和操作演示或教材,小组协作学习,听教师操作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意识10分钟自主建构教师巡视,期间,对个别小组进行技术和协作方面的指导,在此期间,可以演示1-2个优秀简报进行价值引导;教师要科学定位当前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通过“观摩”、“启发讨论”、“小组指导”、“提供特定信息源”等手段引导、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探索:分小组进行简报制作,在此期间可以查阅教材或网站上相关部分的操作知识;最后,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表信息,好的学生,据此分析水体污染现象,并提出解决污染问题的观点。学生根据教师的价值引导进行主动完善。

  4、自主建构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信息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活动,建构基本技能以及其他综合应用能力。在课堂任务驱动下,学生是自觉自愿活动。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项目驱动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激发学生努力完成项目。17分钟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完善主体对于进程较慢的小组或同学,指导他们降低期望值,保证简报的完整性。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是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有梯度的任务,使每个小组每位学生在不同情景中让自身的“最邻近发展区”得到建构。

  5、让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小组完成简报制作,并把完成的作品发送到网络上,教师监控作品发布情况并督促、安排人员帮助剩余小组完成简报。发布:通过回忆、小组讨论、相互协作,把完成的简报通过网络发布,然后,组长到教师处领取“项目量化评价表”、“项目开发监控表”。

  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的交往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通过交往能发现自我和激发探索。发动、引导学生去帮助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共同完成项目,使这些弱势群体不会孤立无助,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优秀品质。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开发主体教师进行典型评价。

  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并启发学生意识到填写两张表格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完成课外任务,填写项目开发监控表、项目量化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价值引导)。简介“微软项目生存法则”自我评估:对照“项目开发量化评价表”、“项目开发监控表”进行自我评估。针对表格发表观点。主体式教育要求在价值引导下有意义建构,主动发展。通过填写“项目量化评价表”、“项目开发监控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对实验报告的填写都有厌倦心理,通过介绍“微软项目生存法则”,使学生了解微软公司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把学生对微软的崇拜心理引导到对自己项目生存的兴趣上来。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表格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纸船》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诗两首》,这是一首冰心写的诗。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表现人间亲情。学习的重点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重点词句。

  冰心的《纸船》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可以由让学生在朗读、感悟、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培养与家人的亲情,同时通过对诗歌特点的认识,让学生学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基于《诗两首》中第一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对母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根据以上要求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

  (2)领悟母爱,体验人间亲情,感受美的熏陶。

  3、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

  4、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二、 说教法

  初一学生大多爱表现自己,发言积极,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充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接受新事物敏感的特点,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诱导他们学习。利用这一点可更好的调整课堂的气氛。初一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情境渲染,走近诗境;朗读练习,感知诗情;体会意象,体验诗情;拓展延伸,深化体验”,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品析诗歌的方法,进一步感受亲情。

  三、 说学法

  1、读中悟,悟中读,逐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

  2、学生合作、探究诗的语言及写法上的特点。

  3、在了解本诗借物抒情的写作特征后,真情流露,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小的诗歌。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先来考考学生:一次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词当选为世界上最美的英文单词。你知道是哪一词吗?(mother)

  师:当你每天沐浴着母爱的光辉,当你每天领受着母爱的恩泽,有没有想过为母亲做点什么呢?

  等学生回答好,放轻柔音乐,教师抒情地描述:

  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上世纪20年代,一位著名作家,她漂洋过海,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思念自己的母亲。一天,她竟然因思念母亲而小病于舟中。当晚,她梦见了自己至爱的母亲,来到了她的床头,手里端着药杯,伸手摸她的额头。第二天,她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

  这位作家就是被称为“感动了整个中国的”、“最具爱心、夜一般温柔的”作家——冰心!也就是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中,冰心写下了一篇含义隽永感人至深的优美短诗——《纸船》!(幻灯片显示课题)

  (初一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先设计问题来考考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先让学生明白母爱的伟大之处,以及用心体会这种神圣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之后由音乐伴奏教师描述,带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境界,试图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 朗读练习,感知诗情

  1、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今天学习诗歌一个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朗读。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个别学生朗读,再由学生点评。在朗读中谈体会,同时注重对朗读时停顿、节奏、重音、情感等方法上的指导。

  如:“一只一只”:说明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从而表现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不灰心、每天的叠着”:表明思念和爱的执着。

  “含泪、悲哀”:表现思念深切之至。

  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3、请一朗读能力好的学生做示范朗读。(配乐钢琴曲《眼泪》)

  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

  把握诗歌总体基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4、齐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体味母爱。之后学生点评教师点拨,使朗读与原有的形成比较,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要点,读出感情。这首诗很短,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感知诗歌要抒发的对母亲的感情。)

  (三) 体会意象,体验诗情

  1、课文用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感情?再读全诗,围绕中心意象各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诗歌每个小节的主要情节。(叠纸船 放纸船 梦纸船 )

  2、同学们,朗读中,我们感悟到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那么诗人是如何通过纸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四人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2)诗人为什么要借纸船这一意象呢?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情感,因为诗人漂泊在太平洋上,无法与母亲互通音信,而船又是负载东西、运送物品的,所以诗人借助纸船,仿佛可以载着自己对母亲的爱、眷恋和思念,回到母亲身边一般,这样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借纸船来抒情写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借纸船抒情适合于大海上这一特定的环境特点。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于表达女子的心态。以此让学生了解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四) 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结合课本注释一了解冰心代表作。

  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请读《繁星·春水》中的两首小诗:

  用幻灯片出示:

  春水

  一○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繁星

  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本诗短小,在理解其内容和主题之后,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拓展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有关知识,促使学生对爱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感受亲情

  同学们,诗是清晨嫩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忍不住要喷涌的情感之泉,是放飞想象的青春翅膀,我们既然已经领会了本诗的特点是借物抒情,我们能不能也借某一意象写几句献给我们最爱的人呢?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相信大家会妙笔生花的。

  (初一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布置这样的作业,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近现实生活,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亲情和爱。)

  (六)板书设计:

  纸 船

  寄母亲

  冰心

  我 纸 船 母亲

  叠 放 梦

  爱和思念

说课稿 篇5

  《我们玩得真开心》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快乐的星期天》单元中一堂儿童画创作课,在引导学生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快乐的假日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简单美术造型元素,表现小朋友在游乐场玩耍时的动态和开心情景。课题选择时强调情感和兴趣,同时也结合造型要素,展开动态人物绘画创作教学。

  虽然去游乐场游玩的场景是学生特别熟悉,也非常感兴趣的,但是要画出一个个动态生动、有趣的人物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让学生了解人物动态和人物的头、身体及四肢的动态相关。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活动人物模型的演示和用油画棒在砂纸上 “动态线”人物的示范,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掌握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初步学会表现人物动态的绘画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使学生感受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是表现人物不同的动态。难点是设计游乐设施,安排好画面中活动的小朋友。我用小组合作完成创作作品的方法,每个学生画一个游艺设施后,再加不同动态的人物,这样画面会更饱满,人物更生动,在这过程中还培养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景导入时,创设与老师一起去游乐场游玩情景,直奔本课主题。儿歌和图片欣赏挖掘学生记忆表象,回忆、交流在游乐场快乐的游玩经历,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用简笔画表现游乐场设施的外形结构,拉近了生活和美术的距离,为描绘打下基础。

  巧妙运用教具和创作技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作时间和表现空间。利用扭扭棒制作的活动纸人能摆出人物的不同动态,然后让学生拿着小纸人尝试着也来摆一摆,重新体验感悟这些动态的特点和规律;再由教师做演示,将人物作画步骤的完整过程操作示范,学生明白了人物动态的表现方法,得到了绘画方法的指导。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树立自信创作的能力。

  在教学展示和评价时,以小组形式展示作品,形成了一幅开心的游乐场活动场面,大家一起欣赏,感受作品热闹的氛围。同时还拓展了运用不同材质和技法创作家乡农村生活的作品欣赏,学生置身在这种积极、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说课稿 篇6

  一、课题: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二、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3、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水,学生不太了解,可联系新鲜鸡蛋清的液态胶状的存在形式,这就是富有生命的状态,这部分结合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周围的水已经失去了流动性和作为溶剂的作用,仅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让学生联想臭鸡蛋是不会有这样胶体状的鸡蛋清的,因此鸡蛋臭了意味着鸡蛋已经没有生命功能了,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结合水在细胞组成成分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可以列举人体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知识,比如利用课本中运动员饮料的资料让学生讨论,由此再引申到人体发生的一些与无机盐有关的疾病,通过对疾病的介绍和讨论学习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构成,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本节内容较简单,内容较少,学生自学,老师点拨的方法。

  五、课时:1节课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人在极限状况下,可以坚持20d以上不进食,但是缺水不能超过1d,地球表面约3/4的部分是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许多科学家都在为寻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争议,这些事实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同时利用课本上问题探讨,将学生带到对水的内容的学习中。

  2、细胞中的水(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2)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及分布特点。(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细胞中的无机盐(1)大多数无机盐的在细胞中存在形式是什么?(2)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3)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4)联系无机盐与生活。

  4、本节小结与作业。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 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统计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和条形图。课前时间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作出评价。收集完成情况较好的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某餐厅招聘服务员。小张听领班说这里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觉得不错,就前来应聘,并获得录用。小张工作几天后,发现没有一个服务员的工资超过每月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来到财务室看到这样一张工资表: 人员 经理 领班 出纳 服务员 杂工 合计 月工资(元) 6000 2500 20xx 800 600 —— 人数(人) 1 2 2 20 2 27 工资支出(元) 6000 5000 4000 16000 1200 322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分别按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领班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月工资1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餐厅一般员工的收入? 为什么?

  3、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更合理的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力求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之母,通过现实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同学的探索欲望。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在讨论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去掉经理的工资,求其它几个数的平均数。

  2、以大多数人即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3、以处于中等水平的员工(出纳)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

  (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呢?

  (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

  (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

  (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

  (5)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问题2:(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 (1)、90, 96, 84, 80, 95 (2)、90, 96, 84, 80, 95, 25 (3)、—5, 28, 6, 72, 99, —1, 56 (4)、 85, 4, 48, —2, 95, 4, 8, 100 设计意图:学生从练习中体会:

  (1)数据个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如1、2小题。(2)中位数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有关,如:3、4小题。 问题3、 十一月份两个班级月考数学成绩的比较:(三班人数43人,四班人数为38人) 课前给学生两个班级同学的月考数学成绩,要求他们分组统计(按照习惯,组距为10分)。课堂上让学生评价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哪一个更好些?学生多数会用平均数来评价,教师引导从中位数角度试着来评价。

  设计意图:

  (1)未分组中位数的计算:应用电脑的排序功能与没有排序时比较,加深印象。以及人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

  (2)分组中位数的计算:根据分组表,先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数,再确定对应的标志值——中位数。体会分组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问题4、出示学生准备的折线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月份 7 8 9 10 11 度数 87 47 54 68 94 112 用电统计表 12

  问题5:出示学生准备的条形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年份 01 02 03 04 05 房屋中介个数:(万) 1。2 0。8 2。1 2。9 0。45

  问题6:出示学生准备的扇形图,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5% 30% 5% 10% 合格 良 优 不合格

  设计意图:

  (1)从同学提供、制作的图表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练习(如折线图、条形图)。来源于同学的基本素材,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通过练习,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位置数,标志值﹞,从而解决利用中位数决定自己成绩在班级的大致位置。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讨论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全面、不系统;通过以上问题的归纳小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布置作业】

  练习册§31。3 选做题:(关于标准日产量的定额)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说课稿 篇8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说课稿 篇9

  《愚溪诗序》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对教材的分析

  《愚溪诗序》作者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继承了屈原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强调“文者以明道”。他的这篇文章忽而写景,忽而写情,忽而议论,全文用自嘲的笔法凭27个愚字连缀成文,表达了孤愤抑郁的情怀,形成了寓情于景,托物起兴的艺术特色。

  重点:理解作者以“愚”自称的深刻含意(“愚”字是课文的题眼,抓住了“愚”,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掌握夹叙夹议,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为了将读写更好地结合,积累写作方法)

  难点:注意作者如何正话反说的。(时代的原因,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钳制)

  体会文中用典的深刻含意。(典故人物历时较久远,用在文中是为了衬托作者)

  课文语言较浅显,教学中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启发和点拨,安排一课时。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内容。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古代散文诵读、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领会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语言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内容,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上,采取学生自读、教师范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用深沉、愤慨的语气反复诵读全文。

  第二,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

  第三,亮点探究法不做整篇的分析,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教师只抓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点拨。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容量。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二学生具有阅读一般古代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掘(疑难)——发散(心得),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体现教师与学生新型合作学习特征。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比较联系的能力,实现知识迁移。

  具体做法是先诵读,找出文中哪些景,叫什么名,这些景物的特色,进而探究作者为什么以“愚”字命名它们,从而理解本文主旨。另外,还要注意辨析本文的类比对照,看看它是怎样将人与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质疑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将“交流互动”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研究,边思考,边提问,边交流,边创新,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首先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要求学生一起背诵柳宗元的《江雪》(电脑显示图片和文字,营造孤寂冷清的意境)教师配乐深情说出导语。

  第二步知人论世。由于学生小学学过《江雪》,初中学过《捕蛇者说》,让学生谈谈对柳宗元的看法。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老师,在教这一课时,你想让学生先了解什么?这是一种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适时总结。

  第三步录音范读,抽学生朗读,进一步增强语感,熟悉内容。

  第四步完成对预习的检测,落实语文教学知识目标。

  第五步分组朗读,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思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让学生快速梳理思路,才能高屋建瓴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六步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归纳。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于无疑处生疑。

  ①文章开头交代了有关愚溪的哪些内容?

  ②找出文中“八愚之景”,并思考作者为何对荒僻之地的愚溪如此深情?

  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指定一学生回答再明确。

  ③愚溪之愚表现在哪些方面?溪本无所谓智愚,作者为什么要说它愚?

  学生讨论后再回答,教师点拨。

  ④教师读第四段,提问:本段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衬托自己的“愚”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此问题解决难点用典的理解。

  通过以上问题,突破重点。

  以上教学环节我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建立开放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多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第七步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探究问题:柳宗元诗文主旨。

  这是一个开放式命题,我将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作出点评,充分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战果;对有些争议较大或较难的问题,我只提供背景资料而不做出结论,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情.

  第八步课文总结。

  第九步布置作业。为丰富学生知识面,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我又设计了一道题

  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歌和散文,写一篇《柳宗元诗文赏析》短文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2.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3.关于散步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4.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5.关于大班语言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6.关于说课稿汇总九篇

7.关于说课稿汇总四篇

8.关于说课稿汇总9篇

上一篇:语文说课稿初中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