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化学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 “动手做”、 “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 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出问题2: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 3 、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四、说板书
第三章 第一节 醇 酚 第二课时 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化学说课稿 篇2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说课。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课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爱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爱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护水资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搜集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难点】
水资源的保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爱护水资源。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搜集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
对于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搜索的预习环节,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打下基础。对于具体数据和图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强爱水、节水意识。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对比,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宝贵。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爱护水资源的学习。
2.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节约用水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在增强意识的基础上,使之与生活实际结合,分享节水的具体实际行动,我们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影响学生,改变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同时
运用20xx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表明爱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家庭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分析变化的本质
(二)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教学说明环节1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环节21、游戏2、分析本质3、实际应用金属拟人化学生表演学生判断、总结、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环节3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环节4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环节5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Cu(OH)2B.NaOH C.CO2D.NaCl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3、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不同。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组别相同的铝片H+浓度相同的酸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结论11g铝片5mL盐酸Na2SO4无明显变化和离子对反应无影响21g铝片5mL硫酸NaCl明显加快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2)上述猜想是成立的;(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环节6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请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结论。2、生锈的铁钉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3、课外探究活动:寻找新的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别与食盐水、食醋作用,记录变色情况)作业P58T5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Mg + 2HCl = MgCl2+ H2↑ Zn+ 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结论: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 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三、酸与金属氧化物Fe2O3+ 6HCl = 2FeCl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化学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化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解原理》,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原电池,知道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因此电解原理是以上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
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方法: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及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法】利用问题和实验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设计了引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模拟生活中推销员推销净水器的所做的两个对比实验:(1)在一小烧杯中放入自来水,插入两电极通电,一会儿水变黄,说明现在的自来水污染严重。
(2)在一小烧杯中放入净化过的水,插入两电极通电,一会儿水依然澄清。以此证明,他们推销的净水器是多么的重要。事实真的如此吗?以此引出电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引出电解话题,指出推销员利用电解原理进行推销,以社会热点话题导入新课。
(三)问题探究,理解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研讨”活动,让学生分析电解NaCl的装置示意图,补充第一个问题:这个装置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总结构成电解池装置的条件,即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再以学生以知离子在电场中会定向移动为起点,设计问题串,分析熔融NaCl中Na+和Cl-会移向哪极?再指出他们在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总反应是什么。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观演示,学生通过直观展示电解过程中的变化,离子移动方向、电子方向等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出电解、电解池的概念,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书写电极反应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半反应、电极反应的概念,提出阴阳极的概念。
本部分以问题引导,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电解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巩固延伸,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问题组2:
1、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什么?
2、电解质溶液中,除了溶质电离出的离子,还有其它离子吗?
追问:当电极周围存在多种离子时,是一起反应,还是有先后顺序?
以问题串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二)电解CuCl2,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规范学生了实验操作,也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石墨电极一端有气泡产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帮助学生分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并写出该电极反应式,在石墨的另一端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教师须强调生成的铜覆盖到电极的表面,而不是进入到溶液中,并分析其原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电解的实质。
通过观察现象,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五)归纳总结,完成学案中的课堂达标练习。
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 教师“讲”占用的时间要适中
教师“讲”占用的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样教师的引导启发时间也不能太少,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该赶什么,探究过程就会变得松散,缺乏重点。
2、 教师的“帮助”要适度
探究中点拨要适中,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放任自流,致使课堂处于失控的状态,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当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化学说课稿 篇6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近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7-27
《化学肥料》说课稿07-27
化学元素说课稿10-11
初中化学说课稿09-04
初中化学说课稿06-22
高中化学说课稿10-20
高中化学说课稿08-08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7-06
高一化学说课稿08-11
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