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学段目标: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和鉴赏的能力。
3、培养音乐表现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体验:感受《盼红军》,让学生体会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欣赏、歌唱等形式,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
3、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演唱歌曲《盼红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歌曲并能演唱歌曲《盼红军》
2、学生能掌握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
重难点的突破:
1、谈话导入:通过给学生讲红军故事导入,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而且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紧密相连。
2、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初听音乐并朗读歌词通过熟悉歌词,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体会当时的老百姓对红军期盼的心情
3、再听音乐,并感受音乐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支架。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节奏这一要素。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
(1)听音乐,找出最多的一种节奏型。
(2)练习节奏型。
4、学唱歌曲: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音乐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感知音乐的变化,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
(1)跟琴唱
(2)情绪的处理
(3)民歌的特点
(4)分组歌唱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板书:
9 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 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
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进入第五步: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 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 画一个半径为2.5cm的圆,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5厘米 r=24厘米 d=9分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除法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笔算,将过去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上来,它是以后学习较复杂除法的基础,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的基础之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养成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习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渡:下面,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先说说教法)
二.说教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多体验、交流中多总结、练习中多迁移。
(过渡: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法,还应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先让学生调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 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 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算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 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 给学生留出 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当然,一节好课,除了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外,对于课堂的结构设计也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 5个环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喜欢去参观喜羊羊村子的兴趣,引出村长的计算考题,在计算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80÷4是怎样口算的,笔算75÷3时,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何处,为什么?十位上余下的“1”,怎么办?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本课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先进行一些口算训练,这既是常规训练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服务的,在口算最后安排了一道“75÷3”口算,由于口算难度较
大,让学生去笔算,这样既复习了笔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能为后面新知的学习铺平道路。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演示喜羊羊带领参观养鸡场,出示例题情境图,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600÷3之后,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商是多少,并交流算法,学生可能出现这些算法。第1种:因为200×3=600,所以600÷3=200,第2种,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第3种,因为6÷3=2,所以,600÷3=200,在反馈时让学生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回答想想做做的第1题,对比6÷2,60÷2,600÷2的商,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从而巩固理解算理。
本环节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情境引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并交流想法,反馈中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计算、观察和对比,使学生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的联系,同时为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提前作了准备,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3、先估后算,探究算理
课件出示村长遇到的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列出的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算理,我先让学生估算商大约是几百多,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他们清楚地看到,“4百多”是9个百除以2得出来的,使学生能自觉地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为应该先算900除以2作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尝试进行笔算,并讨论:先算几除以几?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百位上余下的1怎么办?通过动手操作及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先估后算,通过对比练习及反馈让学生小结笔算的顺序,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
这个环节主要是借估算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中商的定位问题,因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解决了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难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因此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通过估算让学生明白986÷2得商应该是4百多,所以商4要写在百位上,接着引导学生把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上来,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4、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首先是笔算的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其次,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4、5两题,最后是拓展训练,根据不完整的竖式,估计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
这个环节,通过基本的笔算练习,巩固了笔算方法,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解题时,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体现了估算的实用性,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思考: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思考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笔算中认真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疑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经验,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五、练习设计:
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练习都是结合上面各知识点的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探索,灵活运用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综合了本课的计算内容,深化了对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用逐步书写和演示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知识重点上来,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好数学知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600÷2=300(只)986÷2=493(个) 竖式
总之,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当然,说课仅是纸上谈兵,鲜活的课堂还需我们有足够的教育智慧。面对课上新的生成,我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
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
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
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普查和抽样调查等概念,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同学们充分的讨论、广泛的交流下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发展统计思想,体会德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以及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进一步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难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应用多样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指导探索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章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具有统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体现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活动与探究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家都帮父母做家务活吗?主要做些什么呢?每周大约多长时间呢?
你们每周干家务活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什么?
教师活动:提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全班先分四组进行数据汇总,得到本组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进行各小组汇报、交流。
【通过对这些调查活动的分析,引入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2、介绍新知识
(1)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2)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如上述问题中的总体为“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的全体”,注意这里“考查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干家务活的时间。)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如上述问题中的.个体为“全班每一个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二、范例学习,加深理解
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
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人口的年龄。
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如对全国人口普查时,考察对象是我国人口的“年龄”。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176页的统计图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知道大概的年龄结构。
三、问题牵引,发展认知
讲一个笑话对原有的情境进行变式,引起学生对普查局限性的思考,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儿子,帮妈妈买盒火柴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火柴好多划不着。”………儿子高兴的跑回来。“妈妈,这次的火柴全划得着我每根都试过了”笑过以后,谈谈你的看法】
议一议
1、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鼓励学生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2、我们班上有多少男生?全校呢?全会宁县呢?全白银市呢?全省呢?全国呢?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数据?(鼓励学生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3、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由于每个人离开某地的方式不同,且受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无法对所有的个体进行普查,有说普查的也应该鼓励。举生活中的实例)
4、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由于检查日光灯的使用寿命时,对日光灯管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一般用抽样的调查方式)
【普查的困难】
1、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工作量较(太)大,无法一一考查;
2、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个体一一考查
3、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对个体一一考查
解决的办法:抽样调查.
【抽样与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
1、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
2、说明在下列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是什么?
(1)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
(这批灯泡寿命的全体是总体,每个灯泡的寿命是个体,抽取的10个灯泡的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2)为了考察会师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会师园的人数进行统计.
(这一年中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的全体是总体,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是个体,所抽取的30天里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3)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总体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全体的时间。样本是: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个体是:每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比较好,什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比较好.
五、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本177页,数学理解1题。2、“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主题调查
父母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但是现在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呢?班干部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以“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为主题,设计几个问题,如: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过父母小礼物吗?在家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吗?当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持什么态度呢?等等.开展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星期五周会上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小朋友在平常都喜欢互相嬉戏抢着踩着别人的影子,或者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影子跑,对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大班幼儿好奇心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影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此外,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能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涉及科学、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有趣的影子》,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地指导,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觉得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紧凑、精练、突出教育性”的原则,依据教材内容与幼儿情况的剖析,吸取人本主义的理念,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纲要》精神以及科学、艺术领域的总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对影子的形成产生探究的欲望,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2、对探究影子活动产生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与同伴合作制作简单的皮影并表演,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重点: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难点:与同伴合作制作皮影戏的道具。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幼儿通过对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我提供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影子、观察影子,并一起寻找影子形成的的秘密。
2、材料准备:制作皮影的各种材料。
3、教具准备:有关皮影表演及制作的录象。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原则,引导幼儿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感知事物、探究事物。主要流程有“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讨论影子的形成——制做简单皮影——玩皮影游戏,制造影子”。现在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让幼儿观看皮影戏,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幼儿欣赏后提问:1、你知道这是什么表演?2、这种表演是怎么产生的?(时间约三分钟)在这个环节让幼儿通过皮影戏来发现影子,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探究影子形成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经验讲述,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这是重点部分)
提问:1、你在什么时候也看到过影子?
2、影子有什么特点?
3、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小结:影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并让幼儿发现皮影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产生的。
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影子进行讨论,幼儿便把自己与父母一起获得的有关影子的秘密说给大家听,让彼此获得更多对影子的认识。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探究环境,让幼儿互相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在同伴面前或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也实现了生生互动及师幼互动的原则。(这里约8分钟)
(三)制作简单皮影
师:皮影戏也是利用影子形成的原理产生的,那你们知道该如何制作皮影道具吗?这里在幼儿讨论后,教师让幼儿观看制作皮影的录象。这里是整个活动的难点,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制作的方法,然后请幼儿观看皮影制作的录象。看完之后再让幼儿分组合作制作简单的皮影(活动时间约15分钟)。
(四)玩皮影游戏,制造影子(设置游戏场景,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1、制作完之后,请幼儿合作进行表演(同时也制造出影子)。此时,幼儿可
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角色的合作表演,在这里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得到渲染,活动达到高潮。(时间约7分钟)
2、教师对于幼儿的活动给予评价。
(五)活动延伸:把幼儿的作品带到区域内,让幼儿继续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
五、说活动特色:
1、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让幼儿观看短暂的皮影表演,激起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及兴趣,通过提问自然地引出“影子”这一主题。在这里我注重了“导”的精彩,因为导入时教师的方式及语言对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强弱起着很大的作用。
2、在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使幼儿在比较形象、直观地学习和欣赏,激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3、在活动中始终把幼儿放在主导地位,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活动中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4、在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活动的过程,使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运用语言、思维、操作、动作来丰富经验,积极表现。
5、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学”的理念,这一理念也早就被我们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在活动中我始终坚持让幼儿在“做中学”,通过操作去发现、去理解。比如:在让幼儿学习制作皮影道具时,教师请幼儿先来说说制作的方法,再让幼儿观看制作的录象,没有示范,让幼儿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操作中去学习,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会更丰富。
6、整合的理念:在《有趣的影子》中我把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获得影子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再动手制作皮影制造影子,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想象、创造。教师对于他们的想法、创造给予肯定,同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绿毛龟》是新加坡著名华人女作家尤今的作品。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我”一家人精心喂养绿毛龟的情景和绿毛龟给“我”家带来的快乐,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是“我”一家人对绿毛龟的钟爱,像丈夫“异乎寻常”的兴奋、“我”的惊喜、8岁的女儿“爱她如珠如宝”;二是对绿毛龟外形和动作的描绘,处处流淌着喜爱之情;三是绿毛龟得到人的爱抚,表现出来的通灵之性。
尤今的作品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文字灵动,充满生活气息。文中绿毛龟初到“我”家时羞怯的神情、在玻璃缸里游动时高雅的姿态、听音乐时显现出来的灵性,都写得非常动人。作者用词十分讲究,写绿毛龟吃食的“咬、嚼、吞”,写一家人围着绿毛龟的“喂、看、笑”,准确而简练。所以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和品词赏析。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难题。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提出疑问解答。
二、教学设计
1、重点突出、教会学法:
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使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三者协调统一。从而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
2、细节到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如在出示中心句“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以后,我请学生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不仅品出词语的意思,还能联系上下文,品出句子的含义。然后再来读读句子,同过理解读出每个学生自己的味道来。这样的“品”与“味”就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了,学生也可以具体地掌握品味文章词句的方法了。
3、重点突出,抓学生朗读训练。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文中的“当绿毛龟恬适自在地游来游去时,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的头发,温柔地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散着,那姿态,有说不出的高雅。”通过反复朗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在结合生动的画面,感受绿毛龟高雅的气质,我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使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绿毛龟的喜爱。这样,“有感情朗读”就显得很具体。达到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的目标。
三、教学反思:
1、事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实际的教学内容太多,企图在一课时内完成,但实际上下来,时间远远不够。如果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教时,那么就可以把老师的教学设想完成得更好。二、在教学中对学生预习的复习检查的环节花费时间太多,主要是因为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放心,样样要抓,结果35分钟的教学时间就显得远远不够。应该对学生的学生能力估计高些,不要老是不放心。
2、本篇课文篇幅长,内容多,时间上不够,所以在教学中读得比较单一,不够多,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读中感悟,这也给自己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五年级课文长,如何抓重点讲要好好研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