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3 08:13: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杜老师所执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是佳木斯市小学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生魂》第一学段,学会生活单元中的一则儿歌。

  一、说教学目标

  《生魂》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生活、会创新”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常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根据本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我们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3愿意做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二、说教学流程

  我校将《生魂》课程打造出了特有的教学模式。

  1、 课前收集。通过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名言,引导学生说出从名言

  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出课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通过课前老师调查的自评表,了解哪些事同学们会做与不会做。

  2、 读文明理。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儿歌,引导学生说出在儿

  歌中读懂了什么?

  3、 生活闯关。通过例举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

  4、实践导行。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杜老师创设了整理书包的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接下来,是杜老师的教学展示。

说课稿 篇2

  《植物趣谈》是三年级下册中第14课内容。学生已学过:通过网络目标查找资料,学会简单的文字输入和编辑。所以在本节课的内容中重点是复制和粘贴的使用,也就是把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为我所用。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能够遇到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这节课总共分三部分:

  一,是通过网络查找目标资料。

  这在以前已学习过了,学生基本已掌握,所以,我通过出示图片直接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当然,也可能存在不会的学生,所以要让他们互相帮助学习,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复制和粘贴的使用。

  这是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复制和粘贴这个过程,很难用白话来形容和解释,我问过其他教师,有人说这是“克隆”,有人说难以解释,只能意会,也查过网络,有说是像复印机复印一下……我个人倒觉得形容成“复印”可能学生比较好理解。所以我在这节课时,只稍微提了一下。而在教这个知识时,我用问“怎么拿下来”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同时让他们遇到以现在水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要学习的欲望。 当然,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很多家里有电脑,会的人也有。那是最好,可能通过学生的“教”,再让其他学生“学”,这样,操作演示的学生有自豪感,学习的学生也有新鲜感。

  三,编辑。

  为了使文章的完整,就要进行修改,加上题目,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有知识产权的概念,提倡正版,所以稍加教育了一番。

  反思:

  优点:

  1、整堂课与学生的互动性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学习积极性很高;

  2、引入新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起了“导”的作用。

  缺点:

  1、缺少课题。因为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特别的状况,最后就有些乱,就忘了出示课题;

  2、课前没有充分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因为某种原因,上的这个班在前面有一课没有上,正好涉及这堂课应会的操作知识,还好,学生也比较聪明,一教就会。

  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虽已非常认真,认为各方面考虑到了,可在教学时还是会有突发状况,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这是因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经验很少,学习的机会也少,所以在这堂课上的教学表现不是很好。经过这次展示课后,让我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太多,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以后要积极吸收他人的优秀经验,学习更多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紧跟时代的脚步,促使我快速的成长。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抓住“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5〉拓展延伸“书写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

  (3)写作:假如你是一个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会按“四位分级”的方法读、写多位数。

  4、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把整亿数、整万数改写成以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5、结合多位数的读写内容,加强国情教育。

  教学建议:

  找准基础、把准基础。

  适当把数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

  1、多 位 数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P1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3、熟记整数数位表。认识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知道个级、万级、亿级、所包含的数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自学课本第一段

  (2)提问:

  什么叫自然数?你能举例说明吗?你怎样理解自然两个数的意思?

  0、1、2……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自然数中有最大的最小的吗?0表示什么?

  2、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万”大的数。如:这次黄龙体育中心共投入人民币820000000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万大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回忆万以内计数单位和和数位顺序。

  (1)万以内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呢?

  (2)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十个百是多少?10个一千呢?

  2、认识数位顺序

  (1)用算盘帮助数数,教师示范认识“万”“十万”“百万”等。

  (2)、你能根据拨珠过程,把这些计数单位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吗?

  (3)、你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计数单位“个”在右边第几位?他所占的位置叫“个位”……依次写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4、四位分级法。

  先自学课本第一节,然后师生边数数位个数,便按四位一级在标中写出级名,并用彩色笔按级分开。指出各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举例说明。

  5、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出各数位及计数单位。说出一级左边省略号说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和99999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几?

  2、整数就是自然数吗?

  3、谁能很快依次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个数位的名称?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4、依次说说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四、课堂总结

  这解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五、作业

  《作业本》

说课稿 篇5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激昂的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我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接受又能有所提高,是我教学的关键。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描写歌声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

  在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便从以下三个环节设计、展开课堂教学的。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

  又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课文中三句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利用学生以往学习的经验,如《海上救援》《海上飞机》等,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文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姑娘在大海中不停地***很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听了海浪的声音,再来读好句子。又为了

  让学生能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4、精心设计教师的引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情景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歌声》这样的文章,蕴涵着一定深刻的意义,二年级学生还很难感受到。这时,老师需要下功夫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引语,通过不露痕迹地暗示、启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思索、感悟。为了让学生体会是怎样给落水的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迟迟没有来。马金纳甚至有些绝望,他认为毫无生的希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海水是那么寒冷刺骨,如果他再不游的话,一定会被冻死。可就在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歌声,那歌声是如此的清脆、激昂。在歌声的鼓励下,马金纳终于又鼓起勇气,又有了生存的希望,还有人活着,他怎么可以就这样绝望了,就这样轻易放弃生命,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于是,马金纳顿时觉得精神抖擞。”

  教师的这些精心设计的引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再读中感受课文的道。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开展了许多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巩固,积累了曾经学过的描写歌声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许多描写歌声的词语,教学时我又适时罗列,让学生读词积累。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语言积累最好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通过读感受小姑娘的乐观、开朗;通过读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的变化;通过读积累说话的语言材料

  语言实践活动之三——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特色,一共有三次说话练习,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谈谈马金纳心里想些什么。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其他落水的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从说单个人的心理想法到说多个人的说和做,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两次说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次说是让学生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这是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感悟的说。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上好新教材不容易。尤其像《歌声》这样的文章,能做到难文浅教,需要老师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

  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范读。

  5.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3、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句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4、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人思考。例如,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鉴赏优秀名著的能力。

  5、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6、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义。

  (2)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

  (1)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准确概括中篇小说的情节要点。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3)品味小说喜剧的外套和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4)对小说深广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详略处理。

  二、说教法

  1、自读研读法。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已有所了解。本文还相当有趣,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自我研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论指导的尺度。

  2、导读法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3、讨论法

  通过课下的研讨,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置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反思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2.【精选】说课稿合集九篇

3.【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4.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6.【精选】小班说课稿合集五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七篇

8.【精选】美术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