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1-06 16:08: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忽略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模糊,不能给人留下具体、生动的印象,更不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描写动作的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写出好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

  2、在观察、写作、交流、修改的写作活动熟练运用动作描写

  3、在探索动作描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重难点分析及教法、学法

  重难点分析:了解、掌握并运用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运用了视频激发兴趣和名著引领的方式,从例子分析得出方法并指导学生实践运用到本次作文写作过程中。

  教法:将信息技术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在观察、分析、写作;自主、合作、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

  1、 视频激趣 观看抹去题目和声音的动画视频《梁上君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人,他在做什么。动画人物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这是一位梁上君子。我们怎样把自己看到的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写出来呢?

  2、分解动作让人物动起来 让描写呈现动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我们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所在。大家看电视转播比赛时,经常会有播音员配着慢镜头进行精彩解说,慢镜头将动作细化,带给我们无穷的视觉享受;而恰如其分的描述又会将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准确无误地定格。因此,要学会分解动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地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例如:写一个胆小鬼放鞭炮。 胆小的他放了一个鞭炮。

  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撤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可以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3、精选动词让人物活起来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精选合适的动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1)名著引领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了下来。

  由文中的动作描写分析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精准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父亲爱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2)名著引领二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文中的动作描写又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3)名著引领三:七十多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金梳妆匣时:“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你从这里的动作描写上能看出葛朗台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个"纵"和一个"扑"字,两个看似七十多岁的人不能做到的动作,却恰恰刻划了葛朗台强烈地发狂地占有金子的欲望、贪婪的本质与思想。

  4、大展身手 (1)看一看 看《家有儿女之好爸爸》的一段视频,

  要求:⑴用两三句话概括剧情。夏东海去给刘星开家长会了,犯了不少错误的刘星在千方百计磨着姥姥帮忙打掩护,见到回来的夏东海,刘星在姥姥的`帮忙下又磨夏东海。

  ⑵仔细观察刘星的动作,看看这些动作表现了刘星怎样的心情。

  (2)写一写 学生简单说所看到的情况后下笔写作。

  老师给出一个开头“爸爸去参加家长会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请你接着写下去,把你所看到的刘星的动作行为描写出来。

  (3)找一找

  ⑴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看谁写得最细致。在刻画刘星动作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如果你认为某个词语特别精彩传神,你可以在这个动词的下面标一个“△”符号。推选出组内写得最好的作品进行班内交流。

  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再次小结归纳。

  技法归纳一:分解动作,一点点展开,就可以把人物的动作刻画的具体生动。

  技法归纳二:精选动词,一字传神,可以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5、总结反思 达到升华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尽极大可能的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以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引领孩子们学会如何分解动作、精选动词。又通过让学生们先观察、思考熟悉的视频人物然后进行写作、修改,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写作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

说课稿 篇2

  一、 话理念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它存在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创建新集体》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 说教材

  本框题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是《创建新集体》。本框题侧重从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适应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确了自己已是初中生,并认识了新伙伴的基础上,去尝试了解集体、融入集体、创建新集体的一个情感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学生通过本课将真正学会融入集体,让他们在创建集体的过程中,学会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认识到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平时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这过程是他们在对本框知识有较深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实现的。

  三、 析学生

  由于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节课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这个新集体更优秀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刚升入中学,各方面的能力,如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协作能力尚未较好培养,因此,本节课难点应放在学生的个性张扬上。

  四、 定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2)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如何使集体更优秀等问题,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探究扩大为组外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总结。

  (3)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集体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思、多领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五、析教法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3——4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综合。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其中合作目标结构所激发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动机系统。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平等、协作关系。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张扬学生的个性。

  六、谈设计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设计环节——课前调查探究——课堂交流总结

  (一)课前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把握切入点、结合点,而切入点与结合点的把握要在课前进行良好设计。因此,我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心理联系,进一步挖掘出心理教育的资源,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兴趣激发、情绪调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习效率。力求使教学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努力使每个学生轻松、愉快、高效地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前调查探究

  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去获得知识,这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顽症。学生不会学习,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的重要原因,这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目前的课堂教学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上下功夫,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其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准备方面煞费苦心,把其视为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之一,于是课前我先布置了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分别是:1、你希望我们的班级成为怎样的新集体。2、目前我们班级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解决方法如何。4、你能为班级做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自由组合成五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某一个课题并开展调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调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觉磨砺意志品质。并且,在学生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我和他们一起收集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融洽了师生情感,加深了沟通与了解,使他们更“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使学生了体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功快乐、团队协作的快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课堂交流总结

  如果说课堂教学前的这些环节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东风”就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这一重要环节服务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交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创设问题情境——深入探讨——总结升华三环节课堂活动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本节课问题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提出的,图文并茂、

  形象具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导课时利用多媒体配乐播放了大量的关于新班级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直接切入课题。

  2、 深入探讨。课前我和学生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让我们手中的材料和演示实验去说明问题。使学生明确新班集体存在着什么样的隐患以及其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进而自觉探究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3、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是我精心设计的,力求用文学化的语言,达到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使师生产生共鸣,论理自然,对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发表对新班级自己应做何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这个新的班集体,升华学生的情感。

  七、 述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是我们的大家庭,班级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家。那么,我们的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又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创建新集体(板书)

  师:我想每位同学在进入新学校之前,肯定都忐忑过,我的新班级会像我小学时的班级那么优秀吗?有那么和睦吗?同学会看不起我吗?会欺负我吗?班主任带班认真负责吗?当然也期待过,希望新班级别像小学时的班那么乱,贪玩的多,学习的少等等。那么,经过这么多天的生活,相信大家对新的班级也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新班级的印象、建议。

  (学生发言,提示: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真诚坦率的风气。学生可以提出班级的优点,当然更应该指出班级现存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他学生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最后大家总结出最喜欢的班级的模样。)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活泼、上进、团结的班集体当中,同时也希望自己是这个集体中优秀的一员。那么首先要恭喜大家,我们的班级肯定会一步步好起来的,虽然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我们没有人觉得或者说很少有人觉得什么样的集体无所谓,只要我自己学习好就行了。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集体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共同的目标自然也就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板书)

  当然要想创建一个优秀的、理想的班集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那么,我们每个人能够为我们的集体做些什么呢?

  (二)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板书)

  学生活动:毛遂自荐

  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说一说自己能为班级做些什么。比如写字或画画儿不错,可以帮助班里出板报;体育方面有特长,可以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乐观幽默,可以给班级带来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我不太爱说话,也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我愿意默默地为班级做些工作,比如班里的卫生,比如运动会的后勤。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个同学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有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献给集体,这个家才能朝着我们的既定方向发展。

  (建议:除了自我推荐外,也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推荐。教师要尤其注意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不要让他们有自卑的情绪产生。如果学生始终不肯发言,教师要在课下就从侧面了解他们的优点,不得已时由教师或熟悉他的同学来介绍。总之,最后的目标就是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可以为集体做些什么。)

  师:在这个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为集体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才有可能在我们大家努力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温暖的、美丽的家。为什么说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呢?就好像五匹马拉一辆车,车怎么样才能跑得很快呢?当然是劲往一块儿使,否则,这辆车不仅不会前行,反而会四分五裂。因此,在这个集体中,大家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板书)

  学生发言,说明团结协作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例子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提示:军训结束时的检阅,方队整齐、喊号有力,需要大家的合作;拔河比赛需要大家合作;班里的卫生保持要靠大家协作;课堂秩序良好要靠大家协作;学习成绩整体提高要靠大家的协作;学校的演讲比赛,班里虽然只有一名选手,但他的获胜也需要大家合力帮助,比如服装、语气、配乐等等。)

  师:所以说,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要力争做到最好的同时,还要和其他人配合好,这样我们的集体也才能做到最好。我们用爱构筑了自己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因为有深深的爱,我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我们的家所以温馨、和谐、幸福,让人羡慕。我们也希望同学们用爱创造出让自己自豪、让别人羡慕的班集体。

  学生小结。

  八、 聊反思

  整堂课一直萦绕着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通过亲身尝试、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促进了心理品质的不断完善。然而。也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如让学生自由分组,是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和团队合作,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就不一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的整体发挥。作为教师,自己是本堂课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更要发挥好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目标

  1、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 识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3、 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讲《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

  老师讲的是中国的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的寓言——《农夫和蛇》,看它教给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预学指导

  1、 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汇报。

  2、 展示预习成果。

  ①《伊索寓言》简介。

  ②扫清字词障碍。

  ③朗读故事。(先学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用什么语气语调读本文。请小组代表读,读后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读“血的教训”时,语气沉重些。)

  ④ 复述故事。(生复述,评价,教师相机点拨如何复述以及本文启示一定要复述出来。)

  三、寻疑质疑指导

  预习过程中你有还什么疑问?(学生质疑,选择性释疑)

  四、合作探究指导

  1、学生认真默读文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题。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合作积极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

  3、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4、展示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体会人物形象:农夫善良和蛇恶毒。(教师点拨: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揭示寓意:读农夫临终的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在此引导质疑: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中,作者是否将“恶蛇”误说为了“恶人”?为什么?(答案:寓言故事往往采用以物喻人的.写法,给人以生活的启示。这则寓言是借农夫之口说出故事的寓意,以恶蛇喻恶人,给人以启示。)

  ③拓展多层寓意: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限于农夫临终的这句话?它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生谈,教师点拨: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类似。)

  ④ 提升能力:读两则小新闻。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谈看法。(引导学生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教师结语: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蛇”,不做盲目的“农夫”。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蛇”之心不可无。善良必须和智慧相联系,要相信善良终会战胜邪恶。

  五、归纳整理

  学生自主写本节收获。

  六、自测评估

  学生完成课堂目标达成1~~3小题。(教师重点指导3小题)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

  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 、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说课稿 篇5

  一、 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对父母的爱有一定的感知,但普遍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予以关注,从而导致了他们回报父母的意识并不强烈,有些学生即使有关心,体贴父母的想法,却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施。而对于生活中关心过、帮助过他们的人,更是缺少感恩之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孝道、感恩意识以及方法指导都是需要重点指导的。

  二、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淡淡书香,暖暖亲情是我们学校的气质文化,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气质文化,使学生对孝道意识更为强烈,因此学校开设了《二十四孝》,意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孝文化扎根于学生心中。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十四孝故事的延伸和升华,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弘扬孝文化。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分析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搜集董永的有关资料,了解博兴县关于孝子董永的有关传说。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组织所需要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从而学会理解、体谅父母,并且懂得感恩、报恩是善良人应有的品德,要常怀感谢之心,以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校本课程的开设初衷,为了体现校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董永故事和相应资料,体会孝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难点:1.学生如何用具体行动实践孝文化;

  2.如何将“孝”的内涵由小“家”扩大到大“家”。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图片和影音资料,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原生活法: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畅谈身边存在的孝故事,交流自己敬老重孝的事例,从而使学生形成孝敬长辈,感谢他人的内在动因。

  2、说学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很差。因此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好奇心强、好表现是儿童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观看多媒体和交

  流发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资源共享,走进孝文化。

  1、课前播放歌曲《百善孝为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董永故事的资料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董永故事有初步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复述董永故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欣赏有关董永故事的图片。

  4、通过学生汇报及教师补充,学生们对董永的故事有了一定了解,让学生说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加深对资料的感性认识,并对董永故事有了全面了解,使学生对孝文化有初步感受。

  (二)明理导行,发现孝文化。

  1.幻灯片展示博兴董永文化艺术节、博兴“孝星”评选、京博“孝工资”、实验小学幼儿园举行二十四孝诗歌故事评选,学生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身边的孝文化无处不在,感受“孝”所传递的正能量。

  2.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孝”的故事。(教师引导从父母孝敬长辈、周围人孝敬长辈、小伙伴孝敬父母长辈)教师小结,升华到国家对孝文化的重视。

  设计意图:从实例出发,感受孝文化的强大魅力,以升华对孝文化的的认识,体会孝文化无处不在。

  (三)走进生活,学做孝心少年。

  1.学生发言自己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以及父母平时是如何照顾和关心你们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敬老重孝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2、利用问卷调查表,使学生感知自己对父母的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感知对父母的回报太少,对比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从而产生孝敬父母的内在动力。

  3.小组讨论并记录现在该如何孝敬父母,汇报讨论结果(交流过程中教师根据情况可以从有好东西怎么分享,父母劳累一天,你该怎么做等方面来引导,给与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孝敬父母的恰当方式。

  4、教师小结由孝敬父母升华到感恩社会。

  设计意图:使学生由爱“小家”扩大到爱“大家”。

  (四)拓展延伸:从今天起,每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对于孝道意识更为牢固,并且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只写了课题和一个孝敬父母之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董永故事为平台,以孝文化为线索,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资料展示、汇报交流,让学生真正懂礼孝,知感恩,将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堂实践,能比较顺利的完成预设。但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孝故事时,预设目标没有达到,学生举例太少,在以后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以后的以后的教学。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船长》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位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遇险”是起因,“殉职”是结局,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船长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表现了船长高尚的“忘我”精神,显得结构完整,重点突出。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目标1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我把杜郎口的模式及“任务导引教学法”两者相融合,课堂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过了一天,学生对只是可能有所遗忘,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研室提出的“任务导引教学法”的实验课题,结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即“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新课标要求,理解课文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而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结合昨天的预习,我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达到补充与完善的目的。

  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之后,学生开始交流了。我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语句:

  1、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的沉着、镇定、不慌乱。“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

  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紧紧抓住“吼”字指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船长大难临头时的沉着与镇定,通过剖析哈尔威的吼声,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为人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2、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我原本准备引导学生从“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嘈杂,”“简短有力的对话,”“够了,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些句子去体会,去感悟船长冷静、沉着、机智、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再理解“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一句时,再让学生们进行想象,大副会开枪吗?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经过想象之后,说:“我认为他会开枪,因为军令如山倒,”也有人说:“船长下达了死命令,若者的有人抢先的话,开了枪,也是为了杀一儆百,控制混乱的局面,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不管是哪一种答案,在同学们的分析之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人们面前。接着我再问:“哈尔威船长的为人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从而又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3、22小节“沉默了,伟大的灵魂……”

  这一句,学生只要理解了“伟大的灵魂”指的是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的人性美,就可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接着我再问:“哈尔威船长的为人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神情描写。”从而又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4、25小节

  这一段也是说哈尔威船长的那种伟大的形象,要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5、29小节“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

  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五、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课文学到这儿,哈尔威船长的那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沉着镇定,人道主义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已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此时,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的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六、总结全文。

  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长进行了交流,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再配以激情的朗诵来结束本节课,让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峰。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15册第7课《有趣的墙》

  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属于设计和制作课程。教材尝试改变立体构成教学单调的技法训练模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常见的可以产生累积效果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扩大眼界,培养对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容与生活联系和审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在设计制作类的课程中涉及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知识不是十分熟悉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个性张扬,创造力强。

  教学目标:

  (1)通过立体构成作品欣赏、基本知识和累积构成的制作练习,使学生在提高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欣赏能力的同时,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

  (2)感受基本形在累积构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

  实际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等。

  2.学生准备:卡纸、剪刀、透明胶带等。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解、示范,演示、学生表演等。

  教学流程:直接导入课题有趣的墙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说起“住”同学们自然会想到建筑、墙、砖,今天,在这堂小小的美术课上可能我们还不能去设计真正的摩天大楼,但我们可以动动手、动动脑,

  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建造一堵有趣的墙。

  (课件出示课题)

  一、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1.联系生活中真实的墙:万里长城、南京明城墙。

  引出:砖—墙,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生活中还哪些用实物累积的事例?他们的基本形是什么?(课件)

  抢答环节:找基本形。

  (以小组来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欣赏生活中一组有趣的“墙”

  不同的墙面中快速找出基本形,并观察基本形的累积方式变化。

  导出概念:墙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墙,大多是用一块块砖砌出来的,这种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形单元,

  通过叠加、

  聚集等重新组合的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

  形态,叫做累积构造,如果累积构造的是一堵墙的式样,我们就称它为墙式累积构造,它是立体构成中的基本构造之一。

  3.启发学生总结出:基本形及累积方式的变化会使作品更生动,更具新奇美感。

  启发学生如何变化基本形,基本形有了一定的变化可使累积作品更多样、更美观。总

  结出对基本形变化:

  ①大小、方向的变化;

  ②形状的变化;

  ③色彩的变化;

  ④装饰基本型等;

  方法:剪、刻、挖、折、贴、粘、涂色等。

  二、学生设计制作基本形

  通过上个环节的学习,以卷纸为基本形设计变化形式——创造累积。

  1.启发学生以卷纸为基本形如何进行变化,得出可行的方法:

  a、切、挖成一定的立体造型;

  b、用涂色工具涂色或画图案;

  c、用装饰品粘贴点缀;

  d、用彩纸包裹……

  2.用可行的最后一种方法:用纸包裹的方法——用什么纸(红纸)——纸的变化(剪纸)——用剪纸包裹卷纸形成色彩、图案有变化的基本形。

  3.教师示范剪纸方法、包裹方法,学生学做。

  4.学生作业,教师巡导。

  三、欣赏作品有趣的“墙”。

  ●教师演示制作基本形:

  (板书制作步骤)

  基本形的制作材料一般用纸,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或者是废旧的包装材料,如空纸盒,纸杯等等。

  第一步:做基本形的外框,

  (外框的形状有很多种,从横切面看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星形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随意变化)

  第二步:装饰变化基本形,

  (如果想设计出更有趣的“墙”,可以变化基本形的造型,对内部或是外部加以装饰)

  第三步:粘合、固定。

  (可用双面胶粘合或用回形针固定)

  示范结束后展示教师做好的基本形及成品。

  了解了基本形的制作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基本形的累积有哪些样式?(课件)

  ●欣赏累积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简要介绍,里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把朗读作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此突破语句中的难点,延伸课文内容。

  二、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自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1)初读课文

  (2)重点指导

  (3)评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在实践合作中得到收获。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棵棵小树多像我们,我们多像一棵棵小树。”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共同学习、理解。有的说:“小树和我们一样都要成长。”有的说:“小树成长需要阳光和水。”还有的说:“小树的成长需要有人照顾。”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小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浇水,修枝剪叶,那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呢?”听完我的话,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我们需要吃饭、喝水。”“我们生病了需要治病。”等等,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理解比教师直接生硬的解释要体会得更深一些。

  3、探究学习,联系生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植树的好处,我带着他们在校园的周围亲手种上了自己的'“成长树”,每天都要细心地照顾它,我发现就连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都很负责地给它浇水、施肥,好像照顾自己一样,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比一比谁的“成长树”长得最好?让学生从中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三、说教学体会

  1、运用多媒体VCD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枯燥、单调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被动而又乏味,但多媒体VCD能激活教学资源,展示生动的画面,优美的录音,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的情绪,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朗读指导”,视频中标准、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加上鲜明的升降调和停顿等提示符号,让学生边体验边模仿,多媒体VCD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学生已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指挥的启迪,我们不应以纪律为名去抑制学生,而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3、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将合理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新教材的潜在知识,在教学中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空。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