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高倍镜的使用及细胞膜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学过了高倍镜的使用和细胞膜,但由于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小,它们的内部结构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并且功能也较抽象,因此这节课采用显微投影、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学习,以降低这节的教学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提高观察、分析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初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几种动物细胞的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细微的结构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厂忙碌的车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
(2)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
(3)细胞中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试着举例说明。
我提问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存疑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可以说出“分工合作”这一关键词,并且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的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回答,此时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之前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镜的操作基础,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请学生记载和描述观察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和形态,之后展开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解决细胞中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世界的细胞。
一方面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显微镜是之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化站”,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之后学习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础,因此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直接经验中初步直观感知这两种相对重要的细胞器,同时锻炼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借助显微投影和功能动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看的过程思考: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哪些形态,由几层膜构成,膜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由于线粒体、叶绿体又比较小,只通过上述的观察实验,学生不能深入的观察到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折叠增大酶附着位点等等这些特点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显微投影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真实细微的形态并尝试画出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而这两种细胞器的功能是动态的,抽象的,因此我将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动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和课本内容,解决细胞内还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分别是怎样的问题。
由于剩下的细胞器并不少,学生不能系统的回答上来,这时请学生在学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立体模型及功能动画,并请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这两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种在结构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细胞器。之后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介绍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这种多元半自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他们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4)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类比归纳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
②总结归纳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四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这节课来说,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小结作业
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图画式板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板书如下。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有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兴奋的传导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达到)
1.利用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的人体的神经调节为基础,再借助于媒体的展示,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在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基础上,利用媒体的动画功能,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3.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研究性的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兴奋的传导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不仅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物理学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层层设疑,步步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思考、分析、讨论,然后找出正确答案。并在此充分运用多媒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借助于它们的直观、形象、动态等多种功能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整个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五)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出"神经调节"一节
2、新课教学:本节课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①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②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③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第一层次:反射、反射弧
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优点:在本层次中,通过开篇设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去领会新知识的意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问题形影相随,为教学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在本层次最后再辅以相应练习,起到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层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此基础上,提出"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2、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在此,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着再组织学生对上述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辅以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加以说明,加深理解。
优点:这样,通过老师的精心设疑,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和条件。经过点拨和追问,层层质疑,化解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CAI课件的动画功能,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知识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增强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理解刚才所学的知识,在此及时安排一个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测,并突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双向进行。
(3)第三层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在这一层次开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一个疑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呢?"从而使"兴奋在实际功能纤维上的传导"自然、流畅的过渡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探究下一个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充满疑惑的情况下,将知识转换成问题抛出:"1、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它由哪三个部分构成的?""2、兴奋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海洋的浩瀚和自身世界的渺茫,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b.原因:为了形象的展现出突触的结构,在此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突现出突触,了解其结构。同时为了克服兴奋在此传递过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CAI课件展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紧随着安排一个思考题使学生在再一次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进而突出兴奋传导的单方向性。
在这一层次中,通过教师条理清晰的提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纳、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动态的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突触部分的兴奋的传导过程一目了然,突破了难点。最后,再通过小练习,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3、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略>
(七)板书设计<略>
(八)布置作业随堂练习(24)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 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煤、石油等是人类从事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2)煤、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2、新课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自己的身体,关注体内碳氧这两种元素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来去形式。关于碳循环的过程,指导学生识图,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进而深入理解参与碳循环的生物类群和各生物类群的具体功能。启发学生归纳出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及特点。概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之处: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简图,搞清楚两个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主要讲清楚以下要点: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这是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如滥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出温室效应这个话题。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应的存在。对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复习前面的物质鉴定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等。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2)联系
两者是______进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离不开物质的_____和 _____ 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课堂作业p104练习
4、小结:本课重点是以碳循环为例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形式
3.碳循环的范围和特点
4.碳循环的过程
5.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