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教师,备的是初中课。
今天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有:教材内容分析、重难点确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确定。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课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展开,另外稍微涉及到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的内容,对内阁问题只在小字部分隐约提到太祖很忙,所以设殿阁大学士,后来演变为内阁。
二、重难点确定
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两位皇帝加强君权的措施。但是,我认为学习历史本身并不是目的,还要学会如何看待这一段历史,从而有所感悟。因此增加一个教学内容——明朝加强君权的影响。不过,对初中生来说,分析这样的问题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确定其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设计
考虑到教材当中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叙述非常生动具体,假如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话,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而且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方式有二:1、对于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役,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途径应该有所了解,所以让学生自己来讲,教师适当补充,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2、对于两位皇帝加强君权的措施,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概括并交流成果,教师起组织总结作用,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搜集课文信息并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太祖加强君权措施之后给学生补充一则关于内阁首辅与丞相比较的材料,一方面弥补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君权的加强。
对于最难的一个问题——加强君权的影响,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的话会非常困难,所以设计了两个观点的冲突,实际上已经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告诉了学生,学生只需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课文内容加以证明即可,最后由教师总结
四、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
(2)了解两位皇帝加强君权的措施
(3)认识这些措施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讲述史实、分组学习教材内容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补充材料的分析学会在新的历史情景中运用掌握的知识。
(3)通过讨论加强君权的影响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君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的学习认识君主专制的危害性。
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春天的色彩》。我的课程设计意图是春天到了,孩子们开始了丰富好玩的户外踏青活动,在与幼儿交谈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很是美丽,有五颜六色的花,小草发芽了,燕子飞回来了,春天可以放风筝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5-6岁幼儿能向他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结合我班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特安排了本次教学活动。
本次教学活动共有三位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春天的美,体验绘画的乐趣;
二、能力目标:能大胆进行线条组合并大胆运用色彩;(?)三、认知目标:幼儿大胆绘画,用各种线条绘画春天。
该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熟练绘画各种线条,难点在于幼儿如何将线条进行组合,如何运用色彩。
我的活动准备包括:
一、教具:音乐《春天在哪里》,U盘,音响;春天景象图片;
二、学具:排笔、颜料、图画本、围裙各若干。
本次活动教学过程,我将分四个环节开展:
第一个环节是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在本次环节中,我将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回忆,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
第二个环节是图片展示,分组自由讨论。在这个环节里,我将分两步:第一步我将组织幼儿谈话讨论,通过提问春天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等话题,让幼儿说出春天的景象,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步出示图片,组织幼儿集体观看春天景象,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在此环节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幼儿分组进行绘画,我将适当进行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予以肯定,对能力弱的幼儿予以引导,通过此环节幼儿能大胆绘画发展了幼儿的绘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作品交流与分享。我将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优点与进步;请最富有创作力的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
教学结束后,我会和幼儿进行活动延伸,将所有的作品一起粘贴在作品栏中,并要求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实物,投放至区角中。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和电现象的基础上初步揭示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的,可使学生了解直线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及它们周围磁场的状态和性质,使学生初步认识磁现象的本质,不但为学习电动机和发电机打下基础,还为以后学习电学等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2、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教材内容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电流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的实验来概括磁场的存在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探索价值,因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奥斯特实验及其结论。难点是直线电流变环形电流时磁场的变化及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极、磁场、磁感线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可望了解究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了解直线电流周围磁场分情况,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情况并能用磁感线表述。
2、技能目标:会用实验探究问题,用科学方法总结规律,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磁极。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启发、点拨引导学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五、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给同学播放电磁起重机工作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指出其中运用的物理知识:电和磁,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介绍1820年奥斯特的发现,并指出今天我们利用前人的启示,在课堂上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探求究竟:电流周围是否有磁场存在。
2、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问(1)我们怎样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怎样判断磁场方向?
利用那些工具来设计实验判断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总结结论。
(2)既然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那么磁场情况又怎样呢?教师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认识直线电流周围的磁场。
(3)把导线弯成环形,环形电流周围的磁场又是怎样的呢?利用自制教具,使学生了解环形电流周围磁场与条形磁体磁场类似,学生用铁屑和通电螺线管做实验进行验证。
(4)改变螺线管中所通电流的方向,用小磁针检验极性是否变化,总结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5)课件介绍安培定则后,每两人一组,用软导线和笔绕制螺线管,并用安培定则判断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
总结探究结果,体验成功。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而我的教学重点则是: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这里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故事《司马光砸缸》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进一步回顾。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对生词的印象。
[这样的环节设计,是要让学生养成快速默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朗读生词,并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后进生,因为生词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认真就不难,所以我选择几位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也有一次表现的机会;而简单讲述故事,则是考虑到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能够锻炼口才,学会复述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抓住三个徒弟画画结果的句子。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2、学生针对上面两句话,自由提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别怎么画?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画的?
[这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4、重点知道画师的话。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想别人没想到的吗?
2、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师讲述《踏花归去马蹄香》故事,请学生选择。
(五)、总结道理: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说教学反思
1、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我所教学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2、个性化学习要重视学生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我说课的课题是《迟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迟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以 “面对错误”为主题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练,突出了父亲“严中有爱”的感人形象,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语言朴实但情感深厚是本文的特点。
这节课我主要就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由于本文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很有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并充分利用文本填补人物心理空白,从而感受父亲的高大形象和深沉的情感。本文语言真挚感人,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适宜地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生字新词基础上,理解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难点: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教学方法,突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重点、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并通过交流、讨论、从而理解、感悟文中的父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迟到过吗?有一位女作家,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后来他七十多岁了,回忆起儿时“迟到”的事还是念念不忘,是什么让她如此刻骨铭心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重温那段童年往事。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时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板书课题:迟到
(二)学与议
1、初步朗读,理清脉络。
在情境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扣住中心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
严很严。以“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线索整体感知课文。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严父这一形象。
板书:很疼 很严
2、深入研读,领悟深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次回顾中心句,品味中心句含义。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整堂课教学。
(1)首先,体会父亲的严:我让学生默读2——19自然段,勾画“父亲对我的管教到底有多严?”通过对父亲的三句话(“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文中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交流体会。
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父亲打我打得狠吗?”探究定向后,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课文分别从打的动作、打的声音、打的过程、作者的伤痕四方面详细介绍了父亲打我打得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父亲管教我很严,打我非常狠,读出父亲的严厉。
(2)其次,体会父亲深切的爱:在了解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后,引出问题:“父亲为什么狠狠地打我?”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并探讨:我究竟该不该打?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对我的严厉教育是必要的,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同时引出问题:“既然父亲打了我为什么给我送东西?”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无言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感受父亲的良苦用心。反复诵读,读出心灵的震撼,读出父亲深沉的爱。
(三)练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体会,能深刻体会到“我”在穿上父亲送来的花夹袄,握着还带有父亲体温的铜板时心里那份感动,情感已达到高潮。此时设计练习这一环节,围绕“我想对父亲说??”这个话题练写练说,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让自己的情感得以表达。此环节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在对比的体验中,感受父亲的严厉中含着浓浓的爱,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悟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后来怎样了?学生通过读文本最后一段知道从那以后“我”从迟到变成了早到。
教师顺势总结: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的“疼和严”,作者从迟到变成了早到。其实,作者改正的何止是上学早到呢?在作者人生的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献出许许多多脍人口的作品。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深切地感悟到:父亲的爱是雨天的一把伞;父亲的爱是温暖的大手;父亲的爱是我生病时的焦急眼神??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水,温柔而细腻;那么父亲的爱就像山,伟岸而厚重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港湾,宁静而安详;那么父亲的爱就是大海,深沉而宽广。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既是小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以购物问题为素材,先安排一位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算法;然后安排两位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先进行加法计算,再进行乘法计算。"试一试"安排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进一步积累感性材料,最后讨论总结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第1——3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并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及算理。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以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索,自悟算法为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给学生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例1教学情境图等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新课开始,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欢吃西瓜吗?"随后课件出示例1的场景图,图上分别是夏天和冬天的西瓜的单价,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楚的知道夏天和冬天西瓜的单价不一样。然后在夏天场景图下呈现"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0.8×3,让学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个因数是小数。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乘整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西瓜是学生爱吃的水果,由西瓜导入新课显得亲切而自然。创设买西瓜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初步感悟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0.8×3
首先让学生口答出0.8×3这道算式的结果。然后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思考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用加法算出结果0.8+0.8+0.8=2.4;另一种是利用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把0.8元看成8角,3千克就是有3个8角,3个8角是24角,也就是2元4角,即2.4元。在学生提到这种方法时教师指出这是把小数先看成整数来计算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并板书:
0.8
×3
2.4
然后引导学生试着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第二层次:解决2.35×3
首先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在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之后全班进行交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列出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2.35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等等。
第三层次:比较算法
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比较0.8×3和2.35×3这两道算式,可以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小结:一位小数乘整数,积也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乘整数,积也是两位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小数和整数相乘,是不是乘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积的小数部分也有几位?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是相同的。然后通过教学2.35×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比较算法,引导学生得出小结并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有利于明确用计算器计算的针对性,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验证猜想,归纳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我们要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要用计算器来计算几道题,看看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课件出示几道题:4.76×12、2.8×53、103×0.025。先让学生猜出积是几位小数,然后让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下得数。在学生操作完后指名报得数,全班交流。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得出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随后组织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和比较在小组里讨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让学生带着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的意图去计算,目的明确,为之后的归纳计算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练一练"的第1题是4道竖式计算,先让学生观察竖式并说说列竖式时注意些什么,再独立计算,然后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的末尾有0的时候,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练一练"的第2题是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其它各题的积,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指名回答,就其中的两题追问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延伸。
1、赛一赛。
分组比赛,得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件出示"蜜蜂采蜜"图,让学生试着把小蜜蜂放到它该去的花上面,学生亲自上来演示,思考:还有()×()=44.7吗?学生自由说想法。
3、数学医生:
出示两道竖式错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说出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自己当一回医生,为它们"看病"。并说一说在竖式计算时你要注意什么。
六、回顾总结。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说说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与地坛》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高中第一册的重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单元里已经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散文。《我与地坛》之前的两篇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学生在学习时也初步懂得了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受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尽可能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除此之外,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境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怀。
《我与地坛》是一篇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散,作者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进对古园的景物描写之中,这种描写很有作者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在景物描写中抒写人生感怀和人生思考,;作者的语言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其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见机智。因而学习本课,除了进一步落实并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思考、去探讨作者在文中触景生情,对生死问题的深沉思考与明智选择和对母爱的感怀、对亲情感受。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一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将古园的景物描写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结合,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4)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准备采用自学、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时”,采用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题目“我与地坛”,文章第一部分写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对“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写了“母亲”,对全文进行整体的思考:文章是怎样将“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指导学生养成抓住关键的人或物,获取相关信息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习惯,并在和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培养自己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完成“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时,采用“读”“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处境,进行换位的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3、完成“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和“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时采用探究式,让学生找出自己最为欣赏的'一两出语言,读一读,并说一说它美点,并模仿着写出一两个句来。寓思维训练于听、说、读、写之中,提高阅读分析鉴赏能力,把个人钻研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群策群力,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4、完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一情意目标时,联系中外名人:贝多芬、孙滨、司马迁、张海迪等人的事迹来思考生命和人生及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联系书写母亲的诗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当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爱你》《懂你》等来感受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三、说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文章、欣赏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作者的实际生活、深入作者心灵真正理解文本、比较深入的说出文章语言的美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自学方法是简单的雏鸟吞食的方法,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没有掌握自学的方法,容易厌倦,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满足与肤浅的认识,为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的指导:
1、用设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带着“内容如何体现题目”的问题去阅读文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通过抓关键语段,分析“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母爱”的感悟,养成抓中心段、中心句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读书养成摘抄的优美语句的习惯,并通过反复朗读,从抑扬顿挫、修辞、句式、表达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等用所掌握的赏析语言的方法去品味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即仿写句子),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阅历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联系生活来学语文,养成“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叵测,人生道路上,不幸有时会从天而降。面对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奋发图强,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内心的挣扎。今天,我们就来感受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21岁时响应号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到残而下肢瘫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整体把握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文章后,就文章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用一个问题将题目及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读完课文后发言讨论,既要说出自拟的题目,又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拟题的根据,老师进行总结。问题范例:文章写了我与地坛的什么关系?文章是怎样将“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
(三)探讨“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1、 1、学生研读第一部分,探讨“我”与地坛的关系。(注意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探讨,即注意文本的解读)
讨论后明确:(1)、“我”残废之初,悲痛欲绝,感到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偶然地来到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古园映照着“我”的生活,感受出“我”内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可以说地坛的“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的景物特点与“我”的苦痛、迷茫的心境相似。因而在“我”可以在地坛躲避残酷的现实生活,可以在地坛那里疗伤。
(2)、地坛的“荒芜但不衰败”,的特点,使“我”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园中的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他们虽身处逆境,但并不颓废、消极,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还有那“祭坛石门的落日,寂静的光辉被映照得灿烂” 、“雨燕的高歌”、“冬天雪地上小孩子的脚印”等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世界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亮色,正是这“荒芜但不衰败”,的园子,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启示: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但生命的真谛在于把握自我,因而“我”选择用积极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并走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3)、“我”深爱着地坛,因为地坛与我的缘分,还因为地坛的荒芜与我的心境相似,更因为“我”在地坛时,地坛的富有生机的景物引发了“我” 对生命、生活的思考, 并中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2、 研究第二部分,理解母亲给予了“我”什么?
1、 ( 1)、母亲给予了“我”生命,但她除了千千万万的母亲那样关爱自己的子女之外,面对残疾的儿子,她还要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去承受巨大的压力,以行动感染熏陶残疾的儿子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了结果会更遭,但她有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者,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哭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
(2)、母亲给我的是无私奉献和毫不张扬的爱 :“曾经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有急迫”
(3)、母亲使“我”获得了人生启示:母亲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儿子承受一切苦难,为儿子献出一切,坚定地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给予儿子的爱,让“我”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让“我”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使我在母亲去世后“设想母亲的心理、写小说回报母亲、整日怀念母亲 、痛恨自己的倔强羞涩”。所以“母亲”是我亦即作者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3、“地坛”与“母亲”有什么联系?地坛和母亲给予“我”的有什么异同?
讨论后明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地坛给予“我”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我的心中,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韧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相同点:都在我面对人生不幸、在最最困难、最最低落时给予我慰藉,给予我帮助,并启迪着我勇敢地面对生活。
不同之处是:地坛的一草一木及其他的景物描写触发我的感觉,让我感悟生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而母亲同给我的更多的关注,承受别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却又坚定地活下去,她的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儿子承受一切苦难,为儿子献出一切,她的对待苦难的态度,她的活法,给予我生活和生命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母亲用她的生命来启迪我,这是与地坛所不同的。所以作者说:我爱地坛,更深爱我的母亲。
(四)品味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通过反复朗读,从抑扬顿挫、修辞、句式、表达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等角度去品味语言,并模仿着自己创作一句来。(小组合作完成)
(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联系贝多芬、海伦凯勒、司马迁、张海迪等人的例子来谈谈关注生命,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
2、联系书写母亲的诗如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当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爱你》《懂你》等来感受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六)播放歌曲《真的爱你》及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结束本节课,在美妙动人、振奋人心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再次感受亲情的可贵,并树立“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挣的生活态度,奏响命运的乐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理解“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深爱地坛 深爱母亲
我
感悟生命 感受亲情
说课方案的自我评价:
本课的设计主要抓住了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要素:“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作为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突破口,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体味他与地坛和母亲的情感,理解他从地坛的景物描写中、从母亲的平凡和琐屑的实践中感悟生命、感悟亲情,完成此环节之后,下面的语言品味及情知教育则水到渠成,可以说起到了“牵一而发动全身”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本说课稿诸多方面不尽人意:如对课堂中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没有预先设想;板书的设计欠艺术性和高度概括性等。恳请指正。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你有勇气说吗》。
一、说教材
本节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活动内容。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我们都有发言权”。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生动的事例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民主的重要;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在学习了《谁说了算》、《我们自己做主》两个活动主题之后,再来学习《勇于说和善于听》。这一主题分别从如何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如何维护他人的民主权利两个层面,鼓励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你有勇气说吗》是第一课时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
2、说话时语言真诚、态度诚恳、讲究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导学案,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胆量和勇气,提升学生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主人翁意识,懂得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自己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教学重点:让学生有勇气说,敢于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表达个人意见的方法和技巧。
二、说学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五年级的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也有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他们渴望与他人——尤其是成人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他们毕竟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遇到一些情况时,往往不敢说,不会说,他们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更缺少说的方法和技巧。
本堂课给他们提供了一次交流与展示的机会,也是对他们智慧与能力的考验。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点拨者。在教学策略上,我认真揣摩课改精神,初步尝试使用“四环递进式”来展开教学。首先是铺设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接着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在活动中探究,全班交流提升,最后开放课堂,拓展应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法上,我以导学案为基础,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情境演绎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小组学习既充分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意见,又分工合作,协调有序,最后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说导学过程
第一环:铺设情境,话题引入
首先,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话题:一是我要当组长,并谈谈我的理由;二是我选XX当组长,理由是什么?让课代表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学生根据课前导学案的提示畅所欲言。在肯定了他们“敢于说”的表现之后,自然就引人了课题《你有勇气说吗》。
这两个话题的讨论,既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回顾,又为本堂课的开始创设了情境,奠定了基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环:自主探讨,自由地说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观察思考。出示三幅图,分别是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镜头。让每组同学在观察之后,选取其中的一幅在组内继续观看、思考该如何说,在导学案上写下想说的话。
2、组内评说。两分钟后,组长请每一个组员大胆地说出自己如果是图中小主人时想说的话。组员评价,组长打分,我在各个小组倾听、指导、参与、点评,给表现优秀的小组奖分。
3、展示讨论。先由各小组长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评价。接着我引导学生谈在生活中遇到难说但应该说的问题时,怎么办?让学生畅所欲言,肯定他们独特的见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话进行概括:因为我们有发言权,有要说的理由,所以在任何情况或环境下,我们都要有勇气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刺激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进行思辨。通过个人展示和小组评价,为学生铺设了说话的平台,锻炼了每个学生说话的胆量和勇气。为下面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第三环:交流提升,艺术地说
这一环分四步走。
1、辩一辩。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为了顺利进入初中读书,现在就要你转学的家长,和不想转学的你。双方因各自的想法开始辩说。由课代表主持并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加分。
2、评一评。大家对两组的辩说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领悟:真诚的语言,能赢得他人真诚的心。
3、演一演。分别让学生上台来即兴表演两个片段:广而告之维护权利、写信发表意见。
4、说一说。看完刚才的短片表演,你发现什么了吗?学生各抒己见后,小结:表达个人意见时要讲方法,要有艺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突破学生不会说这一教学难点,我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他们进行辩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表演和讨论,锻炼了学生协作、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环:拓展应用,大胆地说
为了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说的勇气和能力,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三个选答话题,分小组交流展示。
1、你的同桌经常不完成作业,早晨到校后就找你借作业抄。你想对他说什么?
2、楼上邻居总喜欢在楼梯间乱丢乱扔,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3、曾经有哪些话是你不敢说,或没机会说的,请赶快找到你要倾诉的对象,鼓足勇气,大声表达!
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最后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表演、展示等多种学习方法,集思广益,突破了重难点。同时注重了小组内的个人评价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四环递进式”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可说、敢说、会说的层层递进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我会进一步完善,将更多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附板书设计:
有 诚
勇 真
气 话
(说)
有
艺
术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