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快乐的节日》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愉快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语言优美。为了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使朗读训练与感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二、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优美的曲调歌唱。
2、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以师生共同搜集的庆“六一”图片导入,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的快乐心情。从而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快乐的情感基调
(二) 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紧扣目标,把教学主要活动放在读上,为了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使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自渎等让学生朗读。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我始终一表扬为主,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节日的快乐。
(三)激发情感、快乐学文。新课标强调尊重孩子的阅读见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课堂上,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考和感悟。
(四)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回味。在学生充满节日的快乐氛围中,播放《快乐的节日》歌曲,让学生随着欢快的旋律,唱跳。使学生愉悦的情感得到升华,达到教学高潮,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文以人们司空见惯而又难以察觉的声音为题材,描绘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提醒人们去品味声音、体验声音、思考声音、感悟声音,在声音中学会成长,养成留心生活,勤于思考,用心体验的良好习惯。把本文放在以“崇尚科学”为主体的第四单元,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本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以第二人称来写,亲切随和,娓娓道来,使学习语言的理想范例。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运用体验,理解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朗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3、积累语言,尝试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目前的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文章缺乏细节描写、词汇量不足或者不懂得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针对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这一普遍问题,本节课把重点定位在第2、3两个目标上面,即:语言的品味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探究
3、体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你听见了吗——你一定会听见的——我听见了---”这条主线。
你听见了吗?
(一)导入新课
欣赏大屏幕,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看看大家是否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大屏幕依次播放下雨、流水、小鸟、婴儿的图片及其声音。接着展示草叶上的露珠、阳光透过树林普照大地、新芽萌发、花朵欲开、鲜花盛放、果实累累几组无声图片。)【注:之所以挑选这几组图片与声音,是因为这几种声音源自自然现象、动物、和人类三种不同的对象,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从风格上而言,是与课文的优美生动的语言相吻合的。】
多数学生只能听到雨声、水声、鸟鸣和婴儿的笑声。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谁听到了后几幅图片的声音?”。“有一位作家有一对超乎常人的耳朵,引领我们进入了一方神奇的天地,去倾听被我们忽略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
(二)倾听课文,畅谈体验
1、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思考:
①文中提到的哪些声音是你听见过的?哪些声音是没听见过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②你喜欢文中所写的哪部分声音?(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感情去读?)
2、结合文章讨论
①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②怎样才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明确:作者认为“木头人”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听。(大屏幕总结:善于倾听,有选择的倾听,用心听)
你一定会听见的!
(三)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不是木头人,因为我们现在正青春年少,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双善于聆听的心,我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但尽管如此,在座的同学中可有谁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和雪花飘落的声音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没有)可是这些声音,我们的作者听到了,她不仅听到了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而且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把各种声音描写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显示答题提示,如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的考虑等方面,这样给学生答题提供了一个模式,避免了答题的盲目性。)
文章究竟美在哪里?
1、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诗情画意。
2、运用排比,反复,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3、运用问句,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4、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揣摩原文,引导出基本的描写声音的技法
抓住声音的本质特征——以声写声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形写声
展开联想、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写声
巧用各种修辞——以美写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
学生对文中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教师组织讨论、释疑。
1、为什么写有声却从无声写起?
2、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大量运用提问、设问、反问修辞,有什么作用?
我听见了……
(五)拓展延伸
学习小组各自围坐,倾听一种声音,以“我听见了-----”开头写一段话,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描写自己的感受。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六)结束语
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吟诵一首小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唤醒,把耳朵唤醒,把心灵唤醒!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一定会跟着你欢笑。
(七)推荐阅读: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一读。
说课稿 篇3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堂我们来谈谈孔子的礼治主张。
首先请问同学们:什么是礼?礼物?礼貌?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注解,这样来解释礼的。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怅,你听他感叹:“唉,我老得不行喽!我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了。”年轻时,孔子就立志学习周公,对于周公的丰功伟绩,对于周公推行的礼乐制度,常常是心向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年老的孔子看着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变坏,与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来越远了,就这样感叹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具体表现在:
一、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谁,就是我们前一课中说的季氏将伐颛臾的季氏,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他的势力很大,几乎垄断了鲁国的政权。他家里的庭院里有六十八个美女在跳舞。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当于一个队列八个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个人。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他跳舞。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规模。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后代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季氏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二、 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
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我们回想一下上课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征伐这样的事已经从大夫出了,看来这个天下已经是无道了。再看这段论语的下面的注释中写道了,季氏的家臣阳虎操纵鲁国的政权。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课本第7页论语6.25)酒杯啊,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啊君,还是君吗?臣啊臣还是像个臣的样子吗?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说如果让他从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正名”。我们常听到一个成语“名正言顺”,意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我们一起来读课本第8页的论语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你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正名。子路这个直性子立马蹦出一句话,说老师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这种事。看他老师也不客气地说,子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么能乱说呢。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要使天下秩序进然,各守其分,等级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没有人把“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范畴。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下一课我们将着重讲这个“仁”。在这一课中,孔子的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7页的论语12.1颜渊问仁……
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句话。你看这样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呢。我想这几句把人的创造性给压制住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创新吗,如果完全遵照这里的规定去做,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其实孔子要求人民这样做,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统治。
这里讲的是仁,仁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呢?孝悌。对父母孝,对兄长尊敬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我们来读课文的第9页,论语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33岁,传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有若曾受到同学的推崇,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这就是有若讲给他的弟子听的,所有在此尊称他为“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来问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较热衷做具体的工作,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你辈分高,您老先尝。可是孔子却这样回答他,请看课本的第9页的论语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要从内心出发,是内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形式,不是表面的功夫。
在父母生前要始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那么在父母死后呢,还要为他们守丧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对孔子说了,老师这三年不也太长了一点吗?一年不也够了吗?我们来读这则论语,课本第9页论语17.21宰我问:……
我们联系现在的丧葬来谈谈这则论语吧,我看宰我的观点是有道理了,死则死矣,不必为他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吧,与其在死后服丧不好在生前做得更加孝顺呢。
以上我们讲了仁,讲了仁的根本基础。仁是礼的内涵,没有仁的礼称不上礼。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课第10页的论语17.11 3.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看来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便是仁,是人的内心中的真诚的感情。
说课稿 篇4
阳澄湖大闸蟹是我镇的特产,孩子们对螃蟹很感兴趣,时值金秋、螃蟹上市,孩子们的话题也离不开谈论螃蟹的有关事情。于是我们科研组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有关螃蟹的一系列活动。也结合我园开展的市级课题“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实施,主动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多样化的活动,从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验宽松学习的乐趣。经过收集实物、图片、照片等资料,孩子们对螃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外形特征,同时还萌发了各种表现螃蟹形态的欲望。在系列活动中,也制作过螃蟹,但是幼儿余兴未了;于是设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阳澄湖大闸蟹”这一手工活动。
1、看录象(帮助幼儿回忆秋季阳澄湖大闸蟹丰收的景象和人们欢庆的场面,为活动的开展作情感铺垫)
2、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说说:由于大闸蟹是我镇的特产和骄傲,所以幼儿能说出螃蟹的特征,圆圆的身体、身体两旁各有四条腿、前面有二只大钳子、还有两只眼睛。)
3、它走起路来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来模仿一下。
(这一环节是在幼儿对螃蟹已有了更多了解的基础,所以能根据螃蟹的特征来进行讲述。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幼儿“说”的欲望)
4、观察以前做过的几种螃蟹(激发幼儿制作的愿望)
5、出示几种材料(绒线、吸管)以及怎样用蛋糕盆制作螃蟹和老师的示范
(这一环节是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螃蟹的前提,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也注意了启发幼儿创新思维,一只蛋糕盆可以剪贴出螃蟹的形态特征、一只杯子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来做螃蟹呢?)
6、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多种材料,有树叶、蟹壳、彩泥、纸条、一次性杯子、蛋糕盘、光盘等。
7、你准备选哪种材料来做螃蟹呢?并想想在你选的材料中用哪一部分来做螃蟹的身体比较合适呢?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不同的材料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深入的思考,会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范例欣赏也是为激趣和拓展、丰富他们的表现空间,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8、幼儿制作
(1)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小手做出多种多样的螃蟹。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制作,提醒幼儿拼一拼摆一摆然后再做。
(这一环节以操作摆弄的方式,进行观察、体验、发现,从而积累经验,提升经验,给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幼儿制作时,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4)在活动中能积极探索制作的方法,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并提醒幼儿注意把多余的材料放在筐里。
这一环节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具有想象、创造性成分,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9、展示交流
(1)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
(2)小结:小朋友真棒,老师为小朋友们有这么能干的小手高兴,也为我们阳澄湖大闸蟹的丰收高兴,特别是我们唯亭的螃蟹又大又肥,真是最有名了。小朋友你们高兴吗?
(3)参加阳澄湖大闸蟹们的联欢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针对幼儿喜欢老师或同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关注和肯定的心理特点,让幼儿自评、他评及师评,也促进老师和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结束时以参加螃蟹们的联欢会则是对幼儿的再次激趣,同时也体验我们阳澄湖大闸蟹的丰收之悦和自豪感。
本次活动活泼、宽松、互动的教育活动氛围,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持教育活动过程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充分开启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地进行摆弄、组建,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螃蟹,不断发掘出创作的乐趣,沉浸在自主选择、主动活动的乐趣中。在本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表现得积极、主动、大胆,较好地体现了螃蟹的特征。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温馨一家人》是继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的家庭》后又一个关于"我与家庭"的教学主题,是对上一个单元的一种提升。《孝心献老人》以生活中尊老爱老的图片导入,然后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尊老、敬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接着是一个重阳节和爷爷、奶奶出游的小故事,表达了对祖辈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后设计的以了解祖辈、尊重祖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与祖辈的沟通,激发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就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单元中了解了家庭成员的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体会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感受了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萌发了感激之情。但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把长辈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尤其是对老人,往往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加上我国目前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在此情况下进行敬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课时
本课共分两课时,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四、课时目标
1. 了解老人曾经对家庭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2. 理解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3. 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具有尊重、孝敬老年人的美德。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做到尊老敬老。
难点: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我们该为老人做些什么。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中不仅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而且要在心灵、情感的充盈中得到精神的体验。新课程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孝心献老人》这课就是让学生懂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孝敬老人。在教学中,我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了解到关心,从关心到尊敬孝敬,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力求让他们在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了五个步骤来唤醒学生的真情,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猜字导入,唤醒真情
课的开始我从让学生猜甲骨文开始引入,模仿孝的动作,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奠定学生尊老爱老的感情基础。
(二)回顾付出,感悟真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课前向老人了解他们年轻时的工作情况,课堂上通过介绍,展示光辉岁月的见证,让学生通过那证书、奖状、奖章等实物,了解他们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再启发学生回忆老人对孩子一件最感动的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品的形式展示,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感受老人对家庭的付出和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又通过老师小结性的话语,明白老人们为社会、为家庭和儿女的辛苦付出,从而突破了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从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三)社会回报,感恩真情。这一环节旨在了解了老人的贡献后让学生感受全社会,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老年人,意识到孝敬老人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这里我灵活地处理教材,把多种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世界各地对老人的关爱,用知识小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然后又结合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了解舟山各地开展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前对社会关爱老年人的这一调查,则让学生通过调查,亲自到生活中体验,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老人。录像中老人的心声,是对学生调查内容的小结,也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得到教育。通过《夕阳红》生动的画面,乐曲的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四)创设情境,激活真情。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落实到行动中去。要孝敬老人,就要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老人的需求,感悟到老人对孩子的无私,用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告诉孩子们,老人不仅需要丰衣足食,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在了解了老人需求的基础上再来制定活动计划,让学生的情感在平时的行为中得到巩固,让孝心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延伸,传递真情。我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希望他们做到敬老爱老,进行了课外延伸。因为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课后加强实践,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最后以孝字结束,首尾呼应,借助歌声中让学生的情感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中。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你,记住我”,我主要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步骤以及内容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与学生
本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名片。内容涉及信息技术学科、思想政治学科以及美术学科的一些相关知识。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是能在文字处理软件中完成基本文字输入,能进行简单的单个对象(如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特殊符号等)的插入。涉及政治学科的知识点是在名片中要体现健康思想,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涉及美术学科的知识点是在对名片进行美化修饰时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底。适合于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它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学生由于电脑的普及程度不一,相互之间存在个别差异,部分学生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这要求我们老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学困生。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分析,立足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的视角,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中页面的设置、图片和艺术字以及文本框等对象的添加、版面的修饰与美化等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应用能力。
2、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经历灵活应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3、激发学生热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奥妙和巨大作用。
其中第一条目标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
三、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课以探究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合作交流法为主,把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研究、合作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尝试――理解运用――创新实践”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教程中辅之以迁移类推法、操作练习法、赏识教育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观察名片样本→发布任务和评价标准(任务包括:设置页面→添加内容→修饰美化)→学生作品展评→小结”作为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聚会,会认识一些合得来的新朋友,这时就需要认识别人,也要别人记住自己。怎么办呢?(学生会说出一些方法)。老师总结引出名片这一内容。那么名片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请学生观看一些名片样片,师生总结名片至少要有姓名、单位、联系电话,还有体现自己个性、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二)任务探究,学习新知。
刚才我们已经观看了一些名片,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制作自己的个性名片。
任务一:请同学们打开文字处理软件添加自己名片的几个要素。在添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名片和大家自己做的名片有什么不同。老师展示的名片上用到了背景图、页面边框、符号、艺术字和文本框等内容,请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名片上应用这些内容输入名片要素。看看效果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为帮助学困生,大屏幕可同时展示操作步骤。在这个环节,评价标准是学生输入的名片要素是否健康全面,是否能熟练完成文字处理软件中对象的插入操作,在此环节,发现一点创新,一同学插入符号时在智能拼音方式下使用v1键也能完成特殊符号输入。
任务二:对自己的个性名片进行美化修饰,使名片美观大方,能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在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借助工具栏中对齐与分布、格式菜单中设置对象格式等命令美化自己的名片。评价标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是否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来探究新知,是否能相互团结协作。在此环节中,也有创新,一位同学发现绘图工具栏菜单中绘图网格命令,也可以用来对图形排版。
任务三:在完成前面任务的基础上,制作自己有创意的、体现个人特色的名片。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在原有基础上升华提高。在此,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名片。
(三)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学生离位,巡回观看同学作品,然后请同学说出作品创意,同学互评,老师总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a. 任务的完成过程:任务难度、工作量、技巧运用、研究方法、学习效率等因素。b. 成果:内容健康与否、创新性、美观性、进步程度等。c. 态度:包括学生是否积极探索、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善于合作等因素。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色彩搭配好,有人使用了别人没想到的操作技巧,有人单位标志设计有特色,还有人效率高制作了两张等等。尽量多地发掘学生的优点,适当提些建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这样被老师和同学赞赏的目光鼓舞了。
(四)小结
课程结束时,先让学生谈谈今天学习的感受和收获。然后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结束语:有了名片这个工具,在以后的交友中就能“认识你,记住我”了。这样,既可以巩固今天的知识点,又可以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拓展延伸。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渗透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使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其创新。
整个教学思想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及动手能力,整节课突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联系生活、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8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2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课《童话中的城堡》。
一、教材分析
《童话中的城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故事导入的方式能让孩子们很快的进入幻想的世界。经过上节课《图形剪拼》的学习,他们对图形有了些许了解,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不同样子的城堡并且找一找城堡中都有哪些基本图形,从而让他们理解生活中有很多物象都可以用基本形概括。最终巧妙的运用各种各样的图形来创作一副城堡作品,进而让孩子感知不同的图形形成了不同风格,在加入多彩的颜色使得城堡更加美丽多姿。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平面图形的理解相对容易。本节课主要让他们在观察的城堡的基础上找到城堡有哪些图形组成,在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所带来的奥秘,培养他们观察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形、方形与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联想,知道生活中的很多建筑都可以用基本形概括同时各种基本形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物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把学生引到城堡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学难点:运用好线条和图形,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堡。
我在、和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教具:课件、范画
学具:水彩笔或油画棒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故事情景导入
基于以上思考,我对本课做了如下预设: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先给你们讲一个阿拉丁神灯的故事。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叫阿拉丁的少年……”神奇的故事总是能把孩子们引入到幻想的世界中,上课伊始,我就用故事开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我结合着展示的图片再次提出问题“神灯最终变出的城堡美不美?你们想不想也创作一座美丽的城堡呢?从而引出课题。
2、观察感知
课件中呈现了一幅又一幅或童话或现实中的城堡,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拥有了感知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城堡主要都是有哪些形状组成,通过细致的观察,他们发现城堡都是由常见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这一环节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得出城堡的主要构成的形状,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在创作城堡时的信心。
3、欣赏作品进行创作
“那和你们同龄的孩子们,他们是怎样用这些图形来创作城堡的呢?”我向学生出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他们观察在作品中都用到了哪些图形?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使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整合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很好的巩固了教学目标。之后我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要创作的城堡形象,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明确绘画要求之后便开始绘画。
4、展示评价
学生绘画完进行评价时,我提出以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让他们客观公正的看待绘画作品,达到课堂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课后扩展
课程最后,我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变成城堡。比如纸筒、纸盒等等,并提议让学生们回家找找还有什么材料能变成城堡,从而解放大脑让他们大胆想象,再一次体验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引导学生运用图形进行城堡创作,并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观察、交流、绘画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满足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谨请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3、点拨法:
教师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三、说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节晚会歌曲《乡愁》,学生观看后抛出问题,这样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词,曲调也谈不上悠扬,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推崇?(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想要诗歌成功重要一点是情感迁移。迁移到自己、到学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给学生搭“脚手架”,也就是台阶,支点。
第一环节:对比赏读。
屏幕呈现《乡愁》全诗,同时提供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江河水》。
读诗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学生情绪饱满,有感染力。但还有比学生读的更好的,那便是余光中,提出问题:余光中和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进而分析出余先生虽然没我们读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读一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
第二环节: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简介及他谈写作背景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学生便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诵读也更有情感。
第三环节:品字炼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表现时间的词,作者以此写出的四个乡愁是并列关系,还是侧重其中一个?
明确:
这组表现时间的词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相比第四个乡愁,之前三个都是往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就变得不那般浓重了。“而现在”的“而”的转折以及片段视频里,作者在读这这三个字时语气较之前要沉重,语速要缓慢,同时读前三个“乡愁”两个字的时候,远不如第四个读的凝重,那样沧桑,所以作者有所侧重第四小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分析出来的,老师只是给予点拨便可。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组形容词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四组形容“乡愁”的意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这四组形容词都是形容微小的,那么这几个词真就那么微不足道吗?学生能分析出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很小,但海峡并非浅而是很深。而作者并非认为浅,而是他希望海峡浅容易渡过,由他内心情感所左右。文学讲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
四组意象中邮票表明他与母亲的来往可以书信,船票表明可以通过坐船与妻子重逢。前两个作用相同,这种乡愁是可以联系见面的。可坟墓是他和母亲的一个障碍,不能相见了,纵有万般思念,也无法再对话,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峡与坟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碍,是隔离,但坟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峡穿越就能跟大陆相见了。前者是死别,作者内心会逐渐接受,而后者则是生离痛于死别,所以这种情感在作者看来更凄楚、沉痛。
第四环节:情境创设。
讲述余光中对家乡思念的缘由。
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游子余光中对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无法穿越,所以诗歌更能传情达意。
现在海峡真如作者期望已经变浅,可以通邮通航,余光中也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说几句话,此处环节是对诗歌情感延续的表达。
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对课文加深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然后全班同学再深情的朗读课文。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他的头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可以回乡的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的!最后在余光中回家视频的歌曲《回家》中结束课堂(设计理念: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思家———————爱国
【【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