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特别容易患感冒,几乎每名幼儿每年都会感冒几次。本活动通过看娃娃表演、观看打针录像、电话慰问好朋友等,让幼儿初步了解感冒的症状及预防的方法,懂得感冒后应积极配合治疗的道理;另外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关心小伙伴,通过生病迁移到自身,让幼儿体会感冒的难受,并会关心自己的伙伴,知道关心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感冒不会表达、不积极配合治疗的现状,我将目标定制为:
1.了解感冒的症状,初步了解多喝水、不挑食、锻炼身体、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是预防感冒的方法。(难点)
2.知道感冒、身体不舒服应及时告诉成人。(重点)
3.患感冒后不怕打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做个勇敢的孩子。
准备:
为了能够让活动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实施,我做了如下准备:
1.视频录像:视频一、娃娃表演(娃娃唱歌表演时间咳嗽,并主动告诉大人);视频二、打针时间哭闹及勇敢配合的治疗现场。
2.预防的办法图片: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挑食、多喝水、体育锻炼等。
3.与一名生病的幼儿提前做好通话准备,
教法: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教材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布娃娃表演为情境,将幼儿带入到活动中。
2.暗示法--通过视频中对立面的小朋友,起到暗示的作用。
3. 直观法--运用了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能够直观感受。
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活动要始终以它们的兴趣和需求为依据,我采用的学习方法由:
1.观察法--观看图片和视频,感受预防的办法。
2.榜样示范法--视频中勇敢的小朋友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拨打电话关心小伙伴,因为小伙伴积极配合治疗,身体快恢复了,也成为其他幼儿的榜样。
教学过程: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目标,获得发展,将活动分为五部分实施。
大体流程: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二、交流经验(迁移到自身、唤起幼儿已知经验)--三、感冒了怎么办?(重点)--四、怎样预防感冒?(难点)--五、慰问好朋友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情境法)
播放视频一"娃娃表演"前半段。
师:今天有位小朋友要给我们演唱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欣赏。她唱的好听吗?你发现她怎么样了?哦,咳嗽、流鼻涕了,原来她感冒了。
二、经验交流。
师:我们小朋友有没有感冒?感冒了有什么感觉?刚才有小朋友说会咳嗽,那我们咳嗽时间应该怎么做?要用手或者手帕捂住口鼻,这样就不会传染别人了。(感冒会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发烧等的症状)
三、生病了怎么办?(活动重点)(暗示法、直观法、榜样示范法)
1.播放视频一"娃娃表演"后半段。
师:看看娃娃生病了是怎么说的?她告诉了谁?(老师,我咳嗽了,嗓子有些疼,都唱不出歌了。)
师:我们生病了应该跟谁说?会说什么?(在家要告诉爸爸妈妈,在幼儿园要告诉老师,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会把你照顾好)
师:如果感冒了不告诉爸爸妈妈会有什么后果?(自己的并会越来越严重,也有可能传染给身边的人。)
师:要怎么做我们的病才会好起来呢?(听大人的劝告,一定要好好休息,多喝水。)如果我们病的严重了,也有可能需要吃药、打针,去了医院就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身体才会更快恢复健康。
2.播放视频二"在医院打针"。
师:有两个小朋友感冒厉害了要去医院治疗,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一个宝宝勇敢打针,另外一个宝宝在哭,小朋友想一下,哭一下感冒就好了吗?哭完了就不需要打针了吗?那你觉得这两个宝宝哪个更好?身体会恢复的更快?(对啊,本来感冒了嗓子就不舒服,如果哭只会让病更加严重,哭完了还需要继续打针治疗,既然这样,我们都要像第二个宝宝学习,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忍一忍打完针就可以打败病毒,身体才会很快好起来,让我们都当勇敢宝宝。)
四、观看图片:怎样预防感冒。(直观法、观察法,通过观看视频加上幼儿的已知经验,让幼儿感受到感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会预防。)
师:感冒是这么难受的事情,那我们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预防感冒吗?(吃饭不挑食、多喝水、体育锻炼、饭前便后要洗手、晒被褥、勤通风等)
五、慰问好朋友。(榜样示范法)
师:我们生病了,爸爸妈妈心里着急,他们都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好点儿了吗?祝你早日康复等。)
师:我们班***小朋友感冒了,没来幼儿园,我们打个电话安慰一下她吧,你打算跟她说点什么?***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身体很快就恢复,就可以来幼儿园了。(伙伴间感情的升华,让幼儿会关心自己的小朋友,知道关心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找因数》,我将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本课的知识定位:
本课是新版北师大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第4课时的知识。本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经过前三课的学习,理解了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新的知识。通过拼图、画图并结合乘法算式,一对一对找出“1×12”“2×6”“3×4”,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质数、合数的知识,为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为将来学习约分的方法打好基础和做好准备,可见本节课的知识有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用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游戏中要用到的1—60的数字卡片和教学中要用到的12个小正方形,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二、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学生的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较好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教法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学法指导: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玩中学,学中玩,自主中学和交流合作中学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1—10号朋友拿着自己的卡片站在讲台上,与这十个数字相乘的积是60的,便结成一对朋友。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找因数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主线索,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排一排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抛出问题: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然后提出要求:请拿出你的学具摆一摆,然后把拼出的图形画在方格图中,当同学们动手操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向小伙伴说说自己找出了多少种方法,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这样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相机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认为究竟有几种拼法呢?问题一出,教室里立马分成两派,“3”和“6”的声音此起彼伏。此时我笑而不答,等学生充分议论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通常把形状完全一样,摆放顺序不同的图形归为一种,学生自然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是3种。依次是:1×12=12 2×6=12 3×4=12 (并把这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能用前面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说,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指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谁能完整地说出,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会说出12的因数有1,12,2,6,3,4。
我进一步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让同学们议一议,这里的“议”非常重要,我激发学生用同桌议、小组议、全班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不遗漏的方法:
(1)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2)我是用1开始,分别尝试1乘几等于12,2乘几等于12,依次相乘下去,当用5试时,另一个乘数不是自然数,就排除掉,当用6试时,另一个乘数与前面的出现重复,就不用再往下试了,这样找到12的因数的。
(3)老师,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不过我是用除法找到的,也是当出现重复了就停止。
我会对学生的每一项发现及时进行简短的点评与鼓励,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师:从刚才这些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不遗漏地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的方法。板书:一对一对地找,有序思考。
我强调:一对一对地找,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师:那我们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下来:板书:12的因数有: 1、2、3、4、6、12。
紧接着我问:9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先写出9的因数,然后用“议一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当因数中出现重复数字时,只取一个。(补充板书:不重复)
本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序思考的思想,恰当运用排除的思想,启发学生概括归纳的思想,按序排列数据的思想,而这些数学思想恰恰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法宝。
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逐步提高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练习设计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实际应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目的与意图,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我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如拓展练习题,渗透有关公因数的知识,同时建立数学极限思想: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在解决练习的过程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体发展,教师又是帮助者;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还是引领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学评价
新课程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并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数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实现思维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这些,是我在实施本课教学中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到之处,欢迎各位评委及老师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 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 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说课稿 篇4
1、教材来源:
《纲要》中要求小班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生活。《小熊种豆子》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故事,故事情节浅显易懂。我以幼儿兴趣出发,以小熊做客为切入点,让幼儿在为小熊一家选餐具的游戏中自主探索,区分物品大小进行对应匹配,引发他们思考,进一步拓展她们的经验。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
2、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需要在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区分物品大小。
2、根据已有的经验选择大小、不同的碗、勺进行对应匹配。
3、在小熊请客的游戏中,体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以幼儿的情感为主线,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
3、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的活动目标,《纲要》中提出要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为此我提供幼儿常见的可操作性材料:餐巾,橡皮泥,各种颜色的碗,勺。
4、活动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区分碗和勺的大小,难点是根据不同的碗、勺进行对应匹配。主要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共同验证来突破难点进行对应匹配。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的教法:主要以操作法、 游戏法为主。在操作法中,重视幼儿通过实践,交流,主动获取经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的学法:游戏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能力总是高于幼儿现有水平,所以说: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本节活动围绕小熊一家来做客,提出问题、层层深入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重视幼儿通过实践,交流,主动获取经验,并用图谱将幼儿零星模糊的概念清晰化,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经验。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自由观察,发现不同大小碗、勺→自主探索将大小不同的碗勺进行归类→游戏“为小熊一家选餐具”→做饭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纲要》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实,在小班年龄阶段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本节活动幼儿始终在游戏中探索、实践,建构经验,体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本课教学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2)本课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本课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合作现象,感知自己所属群体的合作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无处不在,初步确立对合作有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激发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意识,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合作无处不在
(2)教学难点:理论与事例相结合
(3)教学关键:设计实际活动,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悟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与人合作。而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所以,有必要让初中生从内心真正明白合作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践行合作。
三、教法分析:
《合作就在身边》这节课顾名思义,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让学生对合作有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关键在于形成合作的意识和技能,意识、技能形成的过程正是思想品德教育魅力的所在。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活动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就本课而言,它的学习目标是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这种"合作意识"的学习,更需要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更需要淡化学科理论体系;更需要张扬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和行为。
2、反馈法:
本课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一教研课题的理念。让学生把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加以巩固、发展。同时,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课本基本知识的内容,回归课本知识。
3、启发法:
本课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朝预定的意识方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达到启发的效果。
四、学法指导:
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我主要引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获取知识,形成意识:
1、践行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获取真实的体验,实现自我发展,这是教师自己直接灌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2、自我评价法:
通过设置体验反馈和课后回馈环节,让学生总结活动中自己或小组的表现,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优化。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的目的.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首先通过智力游戏引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这个问题,芝麻开门,让学生对合作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活动4分钟。
第二个环节,演小品,说说校园合作,通过小品活动了解校园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校园合作中去。活动10分钟。
第三个环节,写方案,交流家庭合作,呈现不同的家庭方案,明白家庭的和谐离不开相互合作。活动8分钟。
第四个环节,小讨论,探讨社会合作,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同学们把合作意识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动8分钟。
第五个环节,当记者,畅谈国际合作,加深对国际合作的理解,扩展更多国际合作的知识。活动10分钟
最后,组织学生用课后反馈的的形式总结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形成文字,加以巩固,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回归。共享音乐 《众人划桨开大船》5分钟。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