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单元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本课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分数的第一阶段,要使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意义,对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打好基础。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
2、知道把 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3、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1、能读、写分数;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 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情感目标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说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的意义,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感知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关键:
通过学生折、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力。
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 “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先学后教”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思索中学会。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观察思考――操作实践”。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先用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孙悟空和猪八戒野餐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得同样多。接下来分1个蛋糕,学生立刻会产生困惑,1个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呢?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环节,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和涂色画一画来表示出每个图形的1/2,既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1/2的意思,又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性。在“读一读,写一写”的操作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认识分数的书写顺序和注意事项,教师介绍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后,再让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意思,教师适时做小结,并强调分数的读法要用中文表示。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判断图形的涂色部分”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2的本质特征平均分。接着,出示想想做做图,请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图形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这一环节,既能考察学生对分数写法的掌握情况,又能引出下一环节:认识几分之一。
(三)类比迁移,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尝试着折一折,用涂色的方式表示出几分之一。再集体交流比较1/2和1/4的大小,接下去猜想,如果折出这个图形的1/8,和上面的分数比较,大小怎样?最后验证猜想结果,得出结论。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后自主探索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
(四)面向全体,层层突破
在课堂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3个练习。
①想想做做第3题先填一填,再读一读。
②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
说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 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
2、 条理清晰、内容简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效的,因为每一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山丘上的约会》属于故事类读本,作为笔友的鹭鸶鸟和青蛙分别对未见面的笔友有着自己的期望,一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搭建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背景,
结合尊重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思想,我为孩子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推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说目标:
根据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情感、能力、认知、等方面的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细节,尝试推理故事情节。
2、能够合理想象,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验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难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四、说教学准备:
故事动画DVD,教学大书
五、说教法:
在活动中我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观察、发现、讨论、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引导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和扉页,让幼儿获悉故事人物、时间及地点。观察书中鹭鸶鸟与青蛙动作和表情,让幼儿身临其境地理解两位主人公,从期待到失望,再到回复平静的情绪变化。
2.有效提问法:在本次阅读活动中,主要采用猜想式,启发式及递进式这几种提问方法,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真正有效地进行阅读。
六、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我主要采用了:
1.动静交替法: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模仿鹭鸶鸟和青蛙的表情和动作,动静交替,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的关系。
2.观察发现法: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思考寻找答案,发现答案,从而提高幼儿在阅读中的自主性,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2、讲述法:幼儿观察后大胆、清楚的讲述自己的观点。
七、说教学过程:略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1、教材说明。
《青蛙卖泥塘》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课文向孩子们传达了保护环境,用双手改造环境的绿色思想。《青蛙卖泥塘》讲述的就是青蛙如何听取小动物们的建议在泥塘周围栽了树,种了花,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在不知不觉中,以前的烂泥塘被青蛙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成了一个美好、舒适的住所。看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青蛙就不再卖泥塘了。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标中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童话故事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内容,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泥塘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重点为: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难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从而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说学情: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对于语言也有了一些积累,在形象思维依然丰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正逐渐形成,开始为跨向下一个年级段――中年级做着各种知识、情感、能力的准备。那么,在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除了继续以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为重点外,要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把朗读训练和词语教学紧密地结合,在品词析句中体验语文的魅力,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运用等各种语文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语段阅读,都尽量教授并适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在愉快、分享中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说教法:
1、创设情景,游戏激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开课用小青蛙将孩子们情景带入,然后在黑板上通过图片、简笔画逐步丰满不断变化的泥塘。识字教学时,由于考虑到识字很枯燥,我用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为分好组的字娃娃起组名的方法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整节课我力争让孩子们快乐识字,轻松阅读。
2、读中有悟,习得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个灵动的课堂,不管是识字还是阅读都应该让孩子们在学、练的过程中习得一定的方法。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悟得规律,如在识字过程中找到今天所学生字读音上具有相同点的地方,又如在交流识字途径的过程中发现生活处处可以识字的窍门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运用课件,整合资源。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设计制作了简单实用的课件,适当的动画、精美的画面,试图为本课的童话色彩增加一笔亮色,也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直观的感知途径。
说过程:
由于是《青蛙卖泥塘》,故事具有承接性,因此我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理清内容→重点学文,感受变化→学写生字,交流评议。具体过程如下。
一、初读课文。青蛙卖泥塘的故事很有趣了,想读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难读的字读完课文后多读几遍。(课件出示生字)
2、检查生字读音。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检查读词。
5、读通句子,不要添字掉字,读出节奏。
6、整体读课文,做到通顺流畅。
识记生字是二年级阅读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我在这一部分浓墨重彩,用各种方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识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由句到篇,层层落实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初读文,学生字落到实处。
三、快速阅读,理清课文内容。
在青蛙买泥塘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小动物给青蛙提出了建议?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在向孩子们灌输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的观念,同时也是对多次读文的一次从形式到内容的考察。
四、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野鸭告诉青蛙,泥塘里的水太少了,那么青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朗读课文,分别画出想和做的句子。
2、指名朗读,重点指导青蛙是怎样做的(引水),感悟青蛙引水的不容易。
3、小青蛙种了草,引来水,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接下来青蛙又听取了其它小动物的建议,泥塘又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谭文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色龙》(板书课题、作者刘梦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3篇课文。课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本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作者以趣味性的故事展开,巧妙的将他儿童国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写得生动有趣,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对变色龙缺乏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大自然生物活动情景图,非常醒目。
让学生通过找动物,发现有些动物与环境颜色一致,很难发现;而有些动物的体色却很鲜艳,一目了然,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初步感知保护色、警戒色等。
提出导语: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变色龙就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能随时变成不同的颜色。如此神奇,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
板块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字音易错的字,如椭、伺、刹。
字形易错的字,如腹、蕉。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教师出示主话题: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他的印象最深,并说出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让学生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各有什么特点(怪、快、多)。
借助多媒体,出示变色龙捕食和变色的图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变色龙的特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加深印象。
小组交流汇报:谈一谈观察小动物后获得的启发。教师指导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体会作者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
板块4拓展延伸,活跃课堂
由于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在这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老师同学共享,给学生创造了交流、获取新知的机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变色龙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变色龙 刘梦熊
发现
外形 怪
端详 捕食 快
变色 多
放回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品德与生活》教材是小学生的品德养成和社会性发展教育第一步,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具有基础性地位。
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一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把“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作为幼小衔接阶段教学的第一要求。而《了解我们的学校》这一课就为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熟悉学校生活提供了文本,为日后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喜欢学校,培养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2、感受学校,了解学校,体会上学是快乐有趣的事。
3、热爱学习,争做“今天我以冠华为荣,明天冠华以我为荣”的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对校园的认识,激发爱校之情。
而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从情感体验内化成行为和习惯,争做“今天我以冠华为荣,明天冠华以我为荣”的学生。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本说课始终贯彻的设计理念是:“以学校资源为基础,主题景点为先导,自主活动为载体,情感体验为主线,行为内化为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成为学生开展学习生活的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
本课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1、游戏教学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本课我设计了“猜地点”、“拼一拼”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对校园也有了整体的认知。
2、情景教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狮岭镇皮革皮具文化、盘古文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不仅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特色,而且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直接,更为形象。
(二)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导参与,乐于探究,重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如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可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参与竞争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2、表演展示学习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的是寓教于乐。因而,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情景模拟的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遵照品德学科的有效教学模式:“感知——悟理——习得——践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分享喜悦,激发兴趣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玩“猜猜这是哪”的游戏,把学生最熟悉的教室首先展现在他们眼前。接着,从教室慢慢扩大到其它专用场室。(综合楼、电教室、电脑室、美术室、劳技室、实验室、体育室、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科学探究室、队部室、心理辅导室、医务室。)让学生熟悉这些场室的地点以及功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建立起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接着,小导游介绍学校的活动场所,(凉亭、宣传栏、大厅、长廊、儿童乐园、操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随机引出:“校园设施真多,环境真美,是学习活动的好场所”。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结合校情,了解学校
结合校情,我利用学校皮具皮革、盘古文化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课程资源。
“拼一拼”:结合爸爸妈妈职业,用从家里带来的皮料拼校徽,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边拼边把发现告诉老师。他们发现校徽的颜色很漂亮;还发现了校徽的图案像一只小鹰。有的学生还说校徽的红色象征积极拼搏的热情,蓝色象征知识的海洋。老师告诉学生:校徽是一只振翅高飞的鹰,比喻学校在腾飞,比喻学生在学海无涯的天空飞翔,在自由的天空寻找各自的理想。我们就像祖国的小鹰,我们要成为一名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拼搏的学生。听着他们的发现,我不禁有所感触: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以父母为荣的情感也是在活动中油然而生的。
“听一听”:“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我充分利用盘古文化的资源,让孩子耳濡目染。通过听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让他们在内心形成榜样效应。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也就是说老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说理”向“实践”转变,做孩子生活的引路人。】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交流汇报,我爱我校。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一)我们的校园设施真多,环境真美,是学习活动的好场所。在这么美,这么先进的学校读书,我们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要热爱学习、要讲文明、讲卫生,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把你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或你想到的未来的校园一角展示给大家看。形式多样,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多项智能均有发展的机会,为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奠定基础。】
在本课设计与实施中,我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了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作为品德科的老师应该善于挖掘生活的资源,因为——
生活是学习的沃土,
活动是体验的载体,
让我们一起追求——寓教于乐,活化教学,润物无声。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 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 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 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 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 动手实验 分析归纳 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学习 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
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5.动能与势能的关系 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做单摆和滚摆实验来学习,并具通过多媒体课件再加强
(四)内化提高 实际应用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感悟收获
六、板书设计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
1.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动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与速度
2.势能 动能与势能的总称
(1)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的高度
(2)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一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决定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机械能的单位:J
3.动能与势能的关系 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说课稿 篇7
一、 新课标下新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所有编辑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以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挖掘。
四、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4.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声音加画面导入,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清结构、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六、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听一听,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声音。(播放音效文件)
(夏季)
2.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诵读
1.范读课文。
听读要求:作者梁衡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喜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2.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3. 读出节奏:诵读文章时,读出轻重缓急,尤其是个别长句要注意停顿适当、轻重适中。
范读1、2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老师在朗读时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小结:准确流畅、停顿恰当、轻重适中。
4.读出感情: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指名读3、4、5节,评点朗读。(注意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几个方面评点。)评点学生要求示范朗读。
品味情韵、咀嚼情感,抓住“赞美”。
小结: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5.读清结构: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季呢?夏季有什么特点呢?
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景美、人勤)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6.朗读竞赛:请男女生各选一段进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读美点
1.学法指导: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
2.学生分组活动: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问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可以相互交流。对美点的鉴赏最好写成优美的文字。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言,或鉴赏美点,或提出疑问。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等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四).积累佳句:
背诵比赛:
(1).背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2).男女生轮流接力比赛。
(3).不能重复背诵,背的时候也要背出感情,5秒内接不上的一组为输家。
(五).拓展
仿写句子:仿照你最欣赏的一句,写出你最喜欢的季节和喜欢它的理由。
(六).小结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品味夏季之美。
说课稿 篇8
《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叶圣陶以丰富的想像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色、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上课伊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上一阵“微风”,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小朋友能猜出来吗?”“小朋友见过荷花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五、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闻: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含苞荷花 半开 全开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知道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感受保持健康的身体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及重要性。
(二)行为与习惯
1、注意用眼、用脑的卫生,防止过度疲劳。
2、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自学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防止受到伤害。
(三)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教材图片、讨论交流、想象、知识竞赛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
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是本课的重点。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爱护,一个是保持。“爱护”是“保持”的基础。即只有主动自觉地爱护自己身体,知道自护自救,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确保自身的健康。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从本课教材来看,本课由感受丹丹生病的经历、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恢复健康的妙计、认识正确爱护自己身体的行为、健康习惯自我检测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相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丹丹生病了的经历部分能帮我们导入课题“爱护自己的身体”并奠定了健康的身体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重要性的基调;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功能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卫生保健常识;恢复健康的妙计和认识正确爱护自己身体的行为则是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自觉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防止受到伤害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爱护自己的身体;最后是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在以上情感激发和生活体验之后,以一份“健康自我检测表”引导学生注意自我保健。教材五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注意用眼、用脑的卫生,防止过度疲劳是教学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讲,认识用眼、用脑的卫生,知道防止过度疲劳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自学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防止受到伤害”。其侧重点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三条主线中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四个方面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课标角度)。同时本课为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自学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防止受到伤害”是本课重点;当前,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每个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社会上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因此从小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单元目标的角度)本课课题《爱护自己的身体》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病的痛苦,及不爱护身体带来的伤害,在此基础上,感受身体健康的快乐和学会保健才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课题的角度)。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事例,是耳熟能详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从当前我校三年级学生的“潜在状态”看,他们对各种各类的常见安全隐患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于一些导致安全事故的日常行为缺乏认知,因而对日常学习、生活、游戏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缺乏体验,因此帮助学生认识一些安全常识,运用自己学会的安全常识、保健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实际的角度)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结合教师用书“活动设计参考”以及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说说自己生病时的经历。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因此,我们让学生自身的经历谈起,才能真正得到感受。于是我们结合本课“丹丹生病了”作为切入点,并联想自身的经历进行学习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们引导观看图片,了解丹丹生病的'感受、原因。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最后定格画面,学生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因为人人都生病过,甚至有些同学正在生病,这样就自然地把别人的体验引到自身身上,在交流讨论体验生病的痛苦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比较真切地让学生体验到生病的痛苦。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消除了生病的痛苦的。初步探讨:丹丹为什么会生病,要怎样才能好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三个“健康锦囊”继续往下学习。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同身受,知道病痛带来的痛苦,并初步意识到是因为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会生病的。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认认我是谁——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日常保健。
环节一,完成第一个“健康锦囊”。利用幻灯片出示人体的器官图,让学生进行认识,借助教材第2页的图文并茂的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说出人体主要器官的主要功能及日常生活中保护它的相关知识。
环节二,完成第二个“健康锦囊”。知道了保护身体的知识,那么现在咱们就打开廖叔叔的第二个“健康锦囊”,看他又给了丹丹什么妙计?你还有其他妙计吗?根据教材第3页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在生病后,要恢复健康可行的方法。
环节三,完成第三个“健康锦囊”。幻灯片出示第5页,丹丹春游的情景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哪些小朋友的行为是正确地爱护自己的身体,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避免。并根据图片内容,推测廖叔叔给丹丹第三个“健康锦囊”的内容。
这一活动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器官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一些器官主要的功能,及日常生活中保护它的相关知识。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健康知识接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的健康知识竞赛。首先,课前分好参赛小组,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科学的健康小常识,做成小卡片。(一般是关于保护自己身体的知识与方法,以及自护自救的知识。)接着,在比赛前,确定比赛规则。比赛先由教师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优胜小组可以有权再出题,点明由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回答对的有权再出题,回答不对则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接着抢答,如此类推。最后,把优胜组的同学确定为“健康小天使”,并颁发奖状。
这一活动主要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了解有关保护自己身体的知识与方法,确保自己身体健康的方法,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四)我们拟通过:“活动四” 健康习惯自我检测
这一活动可根据教材第5页,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做一个简单的粗布检测,并完成表格。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知道的保健方法。最后,根据环节四中评选“健康小天使”的激励功能,继续设立“健康小天使”,即一学期都能按表格的要求做好的同学,可以评选为“健康大使”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请家长监督,自己努力做好表格中的要求,争当“健康小天使”,从而将保护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