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第12课《成语里面故事多》。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大都来源于生活,言简意赅。有些成语有一定的出处和来源,因此,成语背后都有一个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在这里就《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分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是集绘画、制作、审美、学习为一体的课业形式。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成语、表现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学生及媒体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绘画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科的教学。本科以成语故事图片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成语故事的准确意思,或夸张、或抽象、或概括等形式。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抓住成语的主要意思进行构思创作。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
(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
(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发展创造能力。
2、操作领域: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技法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1、成语故事画的制作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绘画知识的应用,总的来说体现了新课程所说的综合性学习的思想,涉及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评价,共同总结,建构气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五、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几幅图,在尝试、分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在创作绘画时,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在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做,而且能做的精彩!”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初始先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对成语故事关注起来。
2、揭示,点明课题
(二)讲解示范,概括总结
1、了解成语: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理解。
2、诠释成语
课件出示
欣赏时提醒学生注意图画中的形象的塑造、形象的特点及形象所处的环境。
3、教材范例欣赏:
(1)观看书中的作品,认真观察分析作品的'制作材料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有单幅画、有组画,题材较多。
4、课件展示作品欣赏
5、学生创作。根据以上范画请你把知道的成语故事,尽可能的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注意如何选材、如何表现自己的故事。鼓励学生用绘画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对于中高段学生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作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三)、多为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小组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画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比较经典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展示绘画方法和造型元素的组合画,表现自己的独特构图能力。这又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评价。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七、说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1、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移情联想、张扬个性、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都多想一想,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理解、创作为灵魂,让学生在成语故事中探索发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说课稿 篇3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2、课文内容
在学生回答完毕,我出示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一张张画面,这时我说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这就是那群海鸥,看这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画面,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浓浓深情,这时我总结,的确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共同走进动人情景,感受浓浓深情,此时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语句,以读代讲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学习课文15——19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我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但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和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这时学生齐读第14段,接着我再说老人在世时,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如今人们完成了他的意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时我布置朗读任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5——19自然段,看看接下来发生怎么样的事情。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画出感动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逐一品读重点语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此时出示课件,教学第一个重点语句,为了使学生理解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提问,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有着怎样的大不一样,引导学生了解海鸥焦急悲伤的.心情,接着我再问,这是海鸥焦急的呼唤,悲伤的鸣叫,想象一下它们仿佛在呼唤什么,使学生了解,这是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呼唤,最后引导学生读出海鸥的焦急与悲伤,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充分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海鸥焦急的心情。
教学第二个重点语句,这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过度,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总于明白,老人永远的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这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初步感受海鸥的悲伤,接着,在引导学生通过瞻仰一词,海鸥与老人如同亲人般的深情,最后我说那就让我们读出的海鸥对老人的情意,尊敬与爱戴吧。这样以讲促读,以读代讲,学生感情会更加充沛。接下来我再用,还有那句话令你感动,过渡语,引出本课的重点语句。比如,在这语句话的教学中,我用换字法,把哭改成飞,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就这样我把本课的语句一一呈献给学生,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中,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这时,我用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个老人,这群海鸥,看海鸥们站成2排,为老人送行,听,海鸥们正在深情的呼唤,呼唤着老人的归来,让我们拿起书有感情的朗读16——17自然段。这时安排学生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学生感悟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老人与海鸥的情意,这时我提问,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使学生理解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才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看这这样悲壮的场面,使我不禁想起了老人精心喂海鸥的情景,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读,接着我再问,除此之外,你还想起了什么,让学生回想起老人呼唤海鸥名字,老人照顾受伤的海鸥,最后总结10多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老人想照顾儿女一样,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了美妙的歌声,但如今这确实一首悲壮的歌,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以上就是第二环节品读感悟的环节,在整个环节中,我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写作,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同学们老人心理牵挂的是海鸥,海鸥思念的是老人,这时多门动人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后来人们在翠湖边上建立一个雕塑,同学们看老人依旧满脸笑容,海鸥依旧翻飞鸣叫,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就这样学生在音乐中写下自己的真情。这样学生就由动口到动手,由诵读到用笔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实践能力,也让他们真真正正地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柳树醒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从文章里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确实,这既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又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在这篇童话中它运用了诗的手法描述了春天里一系列的变化;让人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是迷人的,奋进的。尤甚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更是给春天的乐谱增添了美妙的音符,这又令人感到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2.教学目标:
①会认文中14个生字,其中“说话、朋友、春、高”6个生字要会写;
②有特色地朗读课文,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课文的感悟,感受到春天里一系列事物的变化和春天的美丽,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和环保意识。
其中第①、②两个教学目标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是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获取的过程。《柳树醒了》虽是一篇令孩子们颇感兴趣的童话诗,但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去理解这样一首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生字卡(包括学生在课前制作的)、书本插图等教学辅助手段,并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去探索,去发现春天的奥秘,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想象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极具个性的评价中激活思维,在妙趣横生又不失情理的想象中进行说的训练。从而创设一个我敢想敢说,我会说和我要说的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及认知水平较低的特点,我让读成为学习该篇童话诗的基本手段,实现三个结合。1、读认写和读想说结合;2、课内外结合;3、中心学科和边缘学科结合
以上三结合也正是完成该文章学习主要方法。也因此三个结合的实现有效地解决了一节课时间短、空间小和学习的内容多、难度大的矛盾,从而也真正实现了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令自己的学习质量更优化这一目标,也令语文课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得到扎实的训练,学生爱语文、爱生活、爱自然这种热情得到了由衷的激发,并在孩子幼稚的灵魂上扎下牢牢的根。
四、说教学流程
完成《柳树醒了》一课的3个教学目标,我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时间,第一教时主要完成通过初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的主要任务;第二教时主要完成特色朗读和启发想象这两项艰巨的学习任务。以下主要说说第二教时的具体操作细节:
1、紧扣文本,谜语导入。
①猜谜语:▲草儿绿,桃花红,燕子回来了,蛇和青蛙都醒了。(打一季节)
2、特色朗读,启发想象。
①教师用两种以上的形式范读第一小节,并分别说明理由。
设计理念:
老师范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听得见,感得着的可仿的模子,让学生们不仅懂得怎样读书,还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记,这叫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②像老师一样读课文各小节,小组中互读互评。
③朗读大比拼:让学生自选一两小节(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来朗读,师生共评朗读“小明星”。
④朗读的过程中启发想象。
设计理念:
该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从小处着眼,利用小组合作的手段,实现了生生、师生互动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与
文本之间的沟通,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的积极性,让读和想象在相辅相成之中得到形象的升华。
但,在指导朗读和想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A、以第一小节为指导重点,读想有的放矢,对第一小节进行指导朗读和想象,可采用自由式和分角色的形式。如:教师饰春雷,学生饰柳树,反之亦然,同学之间组合也可以。
B、读第二小节,质贯课件,理解“洗澡”的意思,想:春雨正在给柳树洗澡,柳树一边洗澡,一边怎样?洗完澡后柳树说什么?春雨呢?
C、整合学习第3、4小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课件辅助,感悟“柳梢”、“梳头”的意思,并想:春风正在给柳树梳着头,春燕飞来了,她对柳树说什么?柳树又是怎样说的?春风呢?
设计理念: 通过整合式的学习模式,熔口语交际于读书和想象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令朗读训练、启发想象、口语交际三位一体,同桌完成,可谓是一举三得。
D、实现两个结合,完成第5小节的学习。①观察9文中插图)朗读结合,读中理解“玩耍”的意思;②读想结合,想一想:我们或“我们”(图中的)在公园玩耍时闻到(嗅到了)什么?
设计理念: 本环节的设计借课文这一座语文教学平台诠释了“生活即语文”这一全新的概念,真正体现了教学以文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总结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①总结概括,提示全文主题。问:春天美吗?大自然美吗?因此,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②巩固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春雨帮助柳树______,柳树变得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______,柳树变得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
春燕和柳树________,它们玩得________。
设计理念:
通过师生问答,揭示文本主题,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通过填空式进行概括全文内容和巩固认知,平实现以学文为手段,进行语言训练和积累,感受语言美,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4、自主选择课外拓展练习,发展语言。
具体设计如下:
1、必做:把文章背给父母听,并让父母给予中肯的评价,写在文中空白处
2、选做:①把《柳树醒了》这个故事讲给家中或邻居的弟妹听,要恰当发挥想象。②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春景图并配上几句诗(仿写课文句子)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或在班中展示。
五、说板书设计和课件
该板书设计仅用寥寥几笔的简笔画,便令5小节的内容和主题尽收一图之中,并赋予生命的色彩,可谓是图文并茂,简洁而不简单。
结合本文所设计的课件由三部分组成。本课件的设计还文本以画面、以形象、以旋律、以感情;变他语为已语,化文境为心境。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课堂上绽放智慧的花果,作生命的飞翔和超越。
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背景:
中国国际丽水摄影文化节在美丽的殴江之畔——浙江丽水召开。1999年,丽水被授予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之乡”,并连续承办六届国际摄影文化节。人们都在体验着摄影带来的美的文化冲击。为了让幼儿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摄影文化。我们开展了一次摄影作品展,我们的孩子在欣赏美妙作品的时候,一个幼儿用象声词“喀嚓、喀嚓”表现拍照的模样,其余的孩子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们在感受、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强烈地操作照相机的欲望。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正确地操作照相机,何不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于是《镜头里的我们》这堂课孕育而生。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集合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及三步计算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做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括号。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法措施:
(1)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2)课堂练习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增添括号的练习,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作风,从而突破重难点。
2.说学法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针对性练习突出重点,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与引导和补救突破重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道算式120÷6+4×2,120÷(6+4)×2,说一说运算顺序,再分析运算顺序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为接下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经验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先出示例题: 525÷[(81-56)×3],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试着计算结果。
525÷[(81-56)×3]
=525÷[____×3]
=525÷____
=___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习得运算的顺序,然后再具体说说这个题目的运算顺序,这是对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本题计算,教材把没有参与运算的部分照抄下来,只要求学生算出小括号里的得数,这样,将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进行适当的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按正确的顺序完成计算。
2.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例题结束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练一练”。
42×[169-(78+35)]
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练一练也是一道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里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意在进一步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本题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找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尝试算一算,计算之后说一说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最后再总结出所有学过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不含括号的、含有小括号的、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和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算式中的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进行整理,系统地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根据要求添加合适的括号。
36+24÷15-18 先加、再除、后减
320÷5×26-18 先减、再乘、后除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恰巧是对运算顺序的针对性检测,与前面单纯的计算相比,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下一题解决问题奠定经验基础。
3.“小好汉”剧团要购买4套女装,每套女装的上衣标价为60元,裙子标价为40元。购买男装一共花了1200元,那么用于购买男装的钱是购买女装的多少倍?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介绍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书上也有一题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用到括号,我们小组经过商量一致认为可以换成一道稍微简单一点的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虽然在难度上有点拔高,但是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中括号和小括号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的妙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 “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