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9-03 07:18: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群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来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通过多种活动,浓墨重彩地让学生积累语感,体会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我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表演等形式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达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孩子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孩子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孩子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渲染法:将学生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学生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着重让学生通过两个途径学习: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境,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3.操作法:给每个孩子操作的机会,给每个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安排学生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学生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

  下面我说一下这篇课文教学基本流程是:

  一)、在导入部分。

  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春雨的声音,让学生模仿雨声,“沙沙沙”之后,多媒体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模拟雨声是唤起孩子已有的感觉经验,把轻快的音乐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的让孩子入情入境。)

  二)、在整体感知课文时。

  我先问孩子,在你心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看图片,出示课题)接下来,我放映直观形象的图片,形象生动的描述课文燕子、麻雀、小黄莺对春雨的争论,创造出优美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

  三)、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环节。

  先提出读书要求,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同桌互相检查。

  最后,指名读课文。一方面有老师方法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

  四)、读完课文,来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幻灯片时,把他们称作孩子们的新朋友,从心理上增加亲切感,采用齐读,指名读,抢读多种形式,并侧重于后进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掌握住,为熟读课文打好基础)

  五)、品读课文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图片、表演等形式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春雨的美。

  处理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引导朗读。细细的春雨落在地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应该怎样读呢?(要引导学生读得轻一点,慢一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春雨的特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

  (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引出了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看小鸟的图片,提出中心问题: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以它通领全文。接着让学生带头饰练习表演参加争论的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角色表演是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更亲近课文,提高兴趣,让学生更放松、更充分的体验课文。

  表演完之后为学生指导朗读,让学生分较色朗读,,配合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朗读成为享受。

  六)、理解课文,体悟感情之后,是对课文的拓展。

  我提出:小动物眼中的春雨还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一方面打开学生思路,一方面从课文中学习、练习语言表达。

  七)、扩展阅读部分,出示描写春雨的古诗

  这样是为了紧紧围绕春雨,从小鸟眼中的春雨,到小动物眼中的春雨,再到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最后到诗人眼中的春雨。体现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的文本。

  这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板书设计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

  1、说教材;

  2、说设计理念;

  3、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一部分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是一首诗歌,共四句话。第一、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新房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有花草树木。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其中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整首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鉴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横撇”、“弯钩”两个笔画和“广字头”、“穴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新变化。

  其中第1、2个目标是本课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中,我想着力体现:以读为本,培养语言这一教学理念。语感训练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中,把“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等纳入了“语文素养”的范畴,并且有计划地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中。语文是母语课程,重在实践与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形象、意蕴、情趣,这样才能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语感,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感触、感受语言材料,准确地理解和体味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将通过“启读引趣——初读入境——品读感悟——熟读积累——借读促写”这五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环节:启读引趣

  第一步:让学生看关于骆驼风景的短片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的家乡是个什么样

  第三步:适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我这样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小诗,让我们去看看诗中的小朋友的家乡有什么新变化,好不好?出示课题。

  第四步:读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词“漂亮”

  【意图】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快乐的来源而不是单纯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初读入境

  第一步: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通课文。2、读完以后想一想,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二步: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相机指导读准拼音。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第三步:生字检查。步骤一,开火车读带拼音的词语。步骤二,以小组擂台的方式读去拼音的词语。步骤三,课件出示“我为家乡添美丽”的游戏,检查生字的读音,读正确的可以为家乡加上一处美丽的风景。步骤四,交流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并用比较法等方法记住新认识的偏旁。

  第四步:请学生说说刚才你在读课文时候的发现。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发现,让学生相互描述、补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景中。

  【意图】初读重在感知,重在入境。在这一环节中,我想把阅读体验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地进入语言情境,获得初步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为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品读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分“细读自悟”和“品读体情”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细读自悟。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应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由此可见,对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也是“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此,这一层次我打算主要解决学生对语言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

  第一步:请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小诗中的房子都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请学生自由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两处:

  A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此处先请学生自己说说对瓦、墙、门、窗的理解,我趁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再换词读诗句,请学生通过读来体味,青的和青青的,白的.和白白的等的区别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最后指导朗读,我这样引导: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指导颜色的词读得美,形状的词读得大、读得宽。

  B处: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此处我先请学生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再请学生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学生可以课文里的话说,也可以将课文里的话化成自己的语言说,我趁机用课件将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接着请学生想象一年四季这“房前、屋后”会有什么美丽的变化。最后师生结合想象进行朗读。

  第三步:请学生理解在小朋友的眼中是哪座房子最漂亮呢?我这样引导:那么你觉得在小朋友的眼里哪座房子最漂亮呢?能说说为什么吗?

  第四步: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第二个层次:品读体情。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体味和把握。因此,在这个层次,我打算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一步:播放《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情境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步:我提出问题: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第三步:我引导:是啊,新农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它变得这么的美丽,这么的具有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吧,表达我们对它的赞美之情。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第四步:我进一步启发:你觉得那些话写得特别美?谁用你的表情,你的动作来告诉我们?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阅读与表演结合,生动地表现语言的情趣和美感。

  【意图】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一定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第2.3两个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熟读积累

  第一步:用填空的方式,请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试着背背课文

  第二步:在学生能够背下来之后,可以请学生伴着歌曲《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旋律,把自己当作是写这首小诗的小朋友,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一段。

  【意图】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把语言的习得和积累落实在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五环节:借读促写

  第一步:转换学生的思维,从读过渡到写。我这样引导:我们已经会读而且读懂了这首小诗,要是会写小诗里面的字就更好了,那就是既能吟又能写的小小文学家了,你们想试试写这几个字吗?

  第二步: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第三步: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第四步:指导书写。先请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我范写,接着请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练写,最后采用师评、生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展评。

  【意图】写字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希望能让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静下心来认真书写,感受到不但读书很快乐,写字也是一种乐趣,努力为以后的写字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与本文主题相同而学生们都熟悉的歌曲《妈妈的吻》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带着这一情感走进课文,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作者

  1.先让学生就手头资料对作者进行介绍

  2.师用小黑板展示总结: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3.教师明确并质疑: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4.教师示范朗读。

  5.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三次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金色花》配乐朗诵录音,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出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诗歌写一件什么事?诗歌表现了什么?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3)“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4)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2.归纳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八)板书设计: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活泼的孩子。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三次

  读书投影书页 纯真的母子之爱

  嬉戏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语文说课稿 篇6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3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夕阳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应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这一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我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巩固练字”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夕阳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夕阳美的风光情境,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对课文中的长句,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四、自主识字,巩固练字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巧设游戏,复习词语,引入情境。

  播放动画,以“摘云朵”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新词,并相机正音,从中调动学生大脑中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储备。在读准词语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顺学而导,入境品读,感悟美景。

  1、在多媒体渲染的情境中,自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了解爷爷奶奶带我去看日落的事情。在学生自由交流中扣住“日落”一词,引导学生加深感知,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夕阳的美丽。

  2、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慢慢落下、变化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一感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于是我请学生逐段朗读,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的这三个自然段,小组交流时,我请学生先读有关句子,再说美在哪里。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使他们能深入体会夕阳慢慢下沉时的变化和不同的美。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太阳西斜的景象,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味“刺眼的光芒”,从中启发想象,与中午太阳的光芒相比较,在此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深入感知,体会西山的连绵起伏。借助图画理解“壮丽”,结合“余晖”体会夕阳下山时的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第三、四段要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多色彩的变化和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动笔画一画,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灿烂,感悟夕阳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深入感受夕阳的美丽。

  3、第5自然段写爷爷奶奶看了美景之后的愉快心情,在感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想到“我”的心情一定也很快乐,最后我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探究夕阳美的乐趣。

  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你想和同学和老师说什么呢?”来总结全文,感受夕阳的美丽。在此基础上,联系教学开始所创情境,让学生课余仔细观察我们江南夕阳的美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

  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出示“芒、蓝、伏”三个上下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请学生交流字形的同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重点指导书写“蓝”字,边引导观察,边示范板书。接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西斜

  夕阳真美往下沉蓝

  变得更红了

  这就是本课堂的板书设计。

  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的一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着“家庭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旨在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关爱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这篇课文小中见大,通过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文中充满了家庭的温馨情感,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诵课文,难点是在交流感悟中懂得文中蕴含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及课文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知识)目标:

  ⑴ 认识“胖”等13个生字,会写“看”等6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⑵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⑶ 初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懂得要孝敬长辈,主动帮长辈做事,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说教学流程

  1、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⑴ 看手:

  请学生伸出小手,看看谁的手是胖乎乎的。

  ⑵ 画手:

  请学生上台,把手压在黑板上用粉笔画轮廓。

  ⑶ 夸手:

  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夸夸自己的.小手。

  ⑷ 揭示课题,学习“胖”字。

  ⑸ 扣题目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在无意中转入正题;扣题目质疑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⑴ 听课文范读:

  边听边想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⑵ 自由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⑶ 指名说说: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解决?

  ⑷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要求:

  读准字音,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可以结合组词、扩词、造句。

  ⑸ 检查学习情况:

  ①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② 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③ 出示单个生字,认读。

  ④ 交流识字反法,老师相机重点指导:

  读准“拖”、“帮”等字的读音。

  认清“墙、替、鞋“等字的字形。

  ⑹ 做游戏巩固识字。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一单元是说明文教学的的起始单元,教材选编的五篇课文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都从具体事物写起,或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揭示事物的内在原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2.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总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这个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全文的纲)

  (2)下面请同学们提取3—9段的中心句,并抓住这四句话理解课文内容:先从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衬(第五段)、层次(第六段)这四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接着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门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绘的调配(第九)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4.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1)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2)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语文说课稿 篇9

  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是本册第四单元一篇略读课文,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取材,教材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文章篇幅较长,要训练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实际说教法

  叶老说: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于提纲挈领,使其自得。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也为高年级学习浏览做准备。

  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是略读课文,更应体现以读为本,所以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情感互动说流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我把这一过程概括为12个字:读进去、悟出来、记得住、用得上。我追求的课堂理想效果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意浓浓。依照这样的教学理念本科教学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

  交流后教师导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小英雄雨来》。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学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指导读准多音字“还(huán)、弹(dàn)、扎(zā)、拧(二声)”的音。2.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雨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有梯度地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这个目标,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小标题的概括没有标准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炼板书:游泳 读书 掩护 斗争 枪声 脱险

  三、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想真正长文短教,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 在这个环节中,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三四自然段,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 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从标点、字数上等观察)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板书: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第三步,这两段足以表现雨来雨来机智勇敢,为什么还要写讨论,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略读其他段落,体会关系。环境描写部分,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夜校生活使雨来受到教育;人们对于来的评价衬托雨来的可爱。

  四 、巩固延伸、积累语言

  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雨来英雄行为的认识,课后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或其他好词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

  游泳 读书 掩护 斗争 枪声 脱险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 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29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7-19

小学语文说课稿07-02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0-28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7-23

中职语文说课稿07-07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9-05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7-03

小学语文说课稿10-10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