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1-06 12:11: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图:

  【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20xx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xx年 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义”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法指导: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结构板书。)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多媒体显示补充)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 ,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分组讨论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理论论证补充事例论据是对学生联想和积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恶”的现实内涵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

  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生和义的现实内涵,一举多得。同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六个重要环节以诵读为主,紧扣一个“义”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既体现了自读课型,又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论点的确立可能会有争议,在举例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混淆“仁义”与“哥们义气”的情况,我将结合文本,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相信适当点拔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最终达成共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文体特点,显示文章的论证思路,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60页找一找。

  出示挂图:

  师: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记得上楼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几号房呢?

  (2)解决练一练第3题。

  A、师:停车场的管理员听说你们学会了新知识,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挂图:从右边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 )辆车。

  C、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解决练一练第5题。

  A、出示挂图: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小语教材第五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奇妙的海底世界。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采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珍珠的故事。说明了“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海洋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海进行探索的欲望。本节课我力图体现:

  1、情感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从小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为他们制定了远大的目标。但如何实现目标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孩子们往往在这个过程中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缺乏坚持到底的恒心更缺乏面对困难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他们坚毅的品质就作为这节课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致力于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2、信息的课堂

  本单元的主题是奇妙的海底世界,孩子们对浩瀚的大海天生就有一份好奇心,想去探索它的奥妙。因此,我就将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作为切入点攻破本课的难点“沙粒是怎么变成珍珠的?”。先让他们从文章中找找答案,当然文中浅显的知识不可能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课外收集资料并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用自己的发式展现。如此一来,课堂就成为信息的课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总之,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与学生身心发展是同步的,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热情。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自主对课文质疑,师生合作探究解疑的学习方式,在情感的课堂中突出教学重点“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通过营造信息的课堂来突破教学难点“沙粒怎么变成珍珠?”并以“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作为情感主线贯穿始终。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一、明确教材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三、内容确定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六、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了 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 ,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8<97<98>79>8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二、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三、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以及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上的一课是《追寻李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它的线索有二:一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诗为主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二是关于李白的介绍,从生平到思想,从已知到未知,从国内到世界,从教材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与拓展。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多层次地朗读、吟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四首古诗,了解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

  2、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文。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导入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学习古诗时,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体会四首古诗的内在联系。

  难点:充实关于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体会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李白

  (创设情境,课件辅助展示)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们看到他儿时的天真烂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们看到他对友情的珍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看到他思念故土之情。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导入: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随学生发言,课件幻灯片3展示关于李白的图片及资料。)

  师:同学们对李白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有些零散,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板书课题:追寻李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入“境”入“情”,走进文本。

  二、多维突破,释疑解难

  1、介绍李白的游历生涯。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出示幻灯片5,展示李白的多首游历诗歌。)

  2、他足迹遍及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示幻灯片4,展示李白足迹图)

  【设计意图】:古诗文与学生在时间上就相隔很远,因此这里让学生通过这些诗作了解李白游历的经历,拆除了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3、赏析《早发白帝城》

  (1)、师介绍古诗背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2)、(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3)、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边讲边板书:情感)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希望大家带着体会再来读诗。

  4、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讲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鉴赏本诗,可从意境的角度去体悟,(板书:意境)你能描述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吗?

  (2)、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5、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修辞)(李白写诗的时候最善于联想,所以同学们读他的诗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展开联想。)

  (2)、感受诗句中夸张的修辞与联想的手法。

  6、总结赏析方法

  (课件出示:“学会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

  【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在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不同的赏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赏析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7、品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在品读过程中,握住关键语句、重点字词,通过多媒体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第一层次: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让学生自读古诗,再指读古诗,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层次:选择适合的赏析角度,学习本诗。

  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本诗,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个别难理解的词句。)(板书:景物)

  第三层次:心随文动,读出意蕴。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后,请同学品味其中的景与情,带着情感再来读诗,读出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

  (课件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设计意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讲课也能讲出这种味道。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四、提供空间,激励创新

  向学生推荐两本课外读物(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以对李白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 《李太白传》(学者所著,要读得有耐心)

  ◆ 《李白》(长篇小说,较浅显易明)

  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中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李白的多句诗句作为引子,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

  第二环节中出示我精心制作的李白游历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李白的足迹几乎遍布半个中国。紧接着出示一系列李白游历中的古诗诗句,让学生以读来走近古诗,读出韵味,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

  而下面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出示赏析方法,则旨在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赏析诗句。

  教学古诗时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而在教学古诗其间穿插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境。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美术第三单元《画家笔下的色彩》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课是色彩课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对色彩的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运用。本课课本上只有一页内容,就是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教材处理难度比较大,所以本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就是一个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的色调和色彩搭配给人的感受。二是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多个角度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色调与对比。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学难点是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间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欣赏、启发、归纳,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法上要求学生善于结合生活联想感受,勤于思考,勇于展示自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闻一多的诗《色彩》引入。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建立美术和文学间的彼此联系,从诗歌中复习色彩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下自然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二)设疑激趣,引导探究、讲授新课。

  第一个环节:涂色小游戏。

  从冬天、秋天、热情、宁静四个选项中选一个主题,小组讨论后,派一位代表到讲台前来,大胆用颜色表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入下一环节。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色彩的对比。

  通过出示色相环、图片,让学生学习色彩的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通过分析名家作品感受色彩的冷暖、补色给人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把设问和图片展示进行有机组合。通过欣赏探讨,开阔视野,拓展想象,培养学生实际作品分析能力,在图片资料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色彩的无穷魅力,为下一步实践做好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色彩的和谐搭配。

  1.分析图片,了解色彩的三种搭配,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2.色彩搭配的应用。

  出示三张房间装修图并提问:如果让你装潢房间,你选用哪种色调?请说说你的主张。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色彩的和谐搭配,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了分析法、归纳法。

  (三)学生互助活动。

  1.让学生听音乐,说说哪张图片和音乐相对应,并说说理由?

  2.继续放音乐,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想想用什么色彩来表现这一乐曲?教师示范作画,边示范边讲解思路。

  3.再次认真聆听音乐,想想如何用色彩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画作,看看哪一组最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画作,然后互评。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体现美术和音乐间的联系,实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绘画时倡导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画完后进行互评,鼓励学生积极的自我展示。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了情景教育法法、合作探究法。

  (四)学生创作。

  1.学生尝试直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选择某种景象(如春、夏、秋、冬)或物体,把对它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

  2. 作品评价展示。第一步挑好的作品,指名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构成,猜测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或情感,然后作者评价猜测者是否分析正确,并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学生画完后进行互评、自评,鼓励学生积极的自我展示。

  (五)总结激志。

  大家充分应用了色彩知识来大胆表现情感,我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激情,希望同学们今后可以用所学到的色彩知识表现自己,美化生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六、教学反思。

  本课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加强了美术、音乐、文学间的彼此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有什么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2、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4、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还作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电子琴、蘑菇节奏图片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带孩子们去郊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首先,孩子们伴随着《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问孩子们喜欢郊游么?在野外大山郊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这一下,孩子们的思维马上活泼起来,采蘑菇、采野花、、、、自然而然就导入本课主题《采山》,教师出示课件,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2、感知节奏游戏:

  在上山的路上,同学们通过边聆听歌曲伴奏,边欣赏精美的动画,特别的兴奋。这时,我趁机先组织一场“采摘大赛”!将孩子的热情提到最高点,将节奏蘑菇作为比赛道具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感观、尝试、比赛,一步步熟练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十六分节奏的衔接运用,更提高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3、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同时课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采摘 、快乐游戏的动画,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

  然后,我紧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用刚才所熟悉的'节奏,尝试着读一读,说一说,跟着音乐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习歌曲,同时减轻了孩子们一遍遍跟琴练唱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

  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演采蘑菇、采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动作,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和玩耍,感受郊游采山当中的快乐。同时通过动作也很好得让学生记忆歌词,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课堂气氛更是相当的活跃。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和新奇,更给予我们快乐与享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爱护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这堂课充分运用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手段进行教学,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我提出宝贵意义和批评,多加指导,我将非常感谢。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