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本课是人音版八年级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创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本节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歌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平易亲切,节奏严谨。虽然采用三拍子,但不拘泥于这种节拍通常的强弱韵律,而以切分、附点等手法使其变化无究。 歌 曲为F大调,3/4拍子,小行板速度 。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如果除去反复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为第一段,富有叙事性,乐句朴素无华。后两个乐句为第二段,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第一段(前两个乐句),用较平稳的旋律起句,第2、4小节的大跳音程,像是平静的海面上不断涌起的浪花。第二句的结尾,以稍加拉宽的节奏结束了这一段落。第二段(两个乐句),旋律向上五度以属音做第二段的句头,重复使用第一段的节奏。更加深了对大海的爱恋之情。第二段中出现的新节奏与歌词紧密相连,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使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思乡情感,对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长期和父母一起生活,没有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经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朗诵经典的以思乡主题的诗词或欣赏《梦驼铃》、《故乡的云》等歌曲,从多个侧面启发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情感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乡的情感。
五、说教法、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具备了分析乐曲各种音乐要素以及简单读谱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多声部音乐。 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思乡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点拨指导法:用于针对学生对歌曲演唱的音高、时值、力度、情感把握上。
情境启发引导法:创设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思乡情。 提问法: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二)、学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谁来朗诵一下?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思乡诗。
师: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这种情结不但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好多歌曲也以此为题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思乡的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初听音乐,设问:它的基本情绪和情感是什么? 简单介绍词、曲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
2、第二次听赏,设问:这首歌曲是什么节拍?演唱形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1)出示幻灯片:3/4拍,强弱规律为强弱弱,让学生用拍手等肢体动作体验3/4拍的强弱规律,并学习3拍子的指挥图示。
(2)出示幻灯片:二声部合唱歌曲。
3、歌曲学唱(请学生打开课本26页)
(1)高声部旋律学习:a、老师范奏(唱),学生划拍默唱,问学生音乐情绪的变化?前部分和后部分的区别?可重复演奏(唱),让学生体会发现。学生回答后可总结此曲的强弱规律,不同平常的四三拍强弱弱的规律,而是强强弱;b、学生跟琴学唱,注意音乐情绪的变化、力度的变化、四分浮点音符后接两个十六分音符,演唱时要体现出来;c、学生自学,老师巡视释疑解难;d、课堂反馈(随机抽测,考察学生完成情况);e、教师点评,再次巩固。
(2)低声部旋律学习:a、老师范奏(唱),学生划拍默唱; b、学生跟琴学唱,同样要注意力度的处理以及前后情绪的变化;c、学生自学,老师巡视释疑解难;d、课堂反馈(随机抽测,考察学生完成情况);e、教师点评,再次巩固。
(3)歌词学习:a、按节奏朗读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让学生展开讨论,歌词中“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如何去理解?为什么说“妈妈总在我的身旁”?引导学生去体验母爱,进而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b、配乐朗诵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带着刚才对母爱的体验,配乐朗诵。
(4)带词演唱:注意力度度变化以及情绪的处理,启发学生带着情感演唱。
(5)课堂反馈,抽一组上台演唱;
(6)完整演唱一次,请一学生担任指挥,老师点评;
(7)再次完整有感情地演唱全曲,抽一个学生担任指挥,几个学生打击乐伴奏,教师担任钢琴伴奏;
(三)、拓展欣赏:
欣赏《梦驼铃》和《故乡的云》再次加深对思乡情结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说课稿 篇2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 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9刘胡兰》是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人物对话刻画英雄形象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其中的对话部分,既有助于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文章分为两课时教学,第一教时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及有关字词,初读第3自然段有关句子,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训练,落实本课阅读训练的重点。第二教时学习1、4自然段,第3自然段再深入地研读一下,总结全文,完成有关作业。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和人物的特点。由于本文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刘胡兰的所作所为和她的心情是一个难点。好在这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个性鲜明,因此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去研读的。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书声朗朗,依据新课程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朗读则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以朗读为主线,注意渲染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品味感悟课文的.语言。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熟读中积累语言,在比较中理解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刘胡兰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在思想产生共鸣。特别是我在揭题后播放了电影《刘胡兰》的片段,通过画面再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3、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讨论、师生共同配合,分享合作,感受交流。
三、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围绕中心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进行初读、细读和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通过这样的读,就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学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片获取一些有关刘胡兰的信息,并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产生解疑的渴望。
第二步安排学生感受故事的情境,使远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故事形象起来,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情感铺垫,把握住本课的情感基调。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即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刘胡兰的英勇不屈。首先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在读的时候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与同桌进行交流探讨。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人物的感情,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并鼓励人人参与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本课的第二段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在这一段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对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读动情,以读育人,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发现刘胡兰与敌人作斗争的三个回合有什么异同点,这个环节的意图是让文本回归整体,因为开始的个性体验,自主发现使得文本有点支离破碎,有了这个环节保证了文本的连贯,也使学生的体验更趋完整。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使文章的条理一目了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六、思考的问题
1、三年级识字教学是很重要的,可在本堂课中识字教学没有落实到位,这个问题我在试教时是发现的,可如果识字教学花多一点的时间的话,朗读训练就显得仓促了,如何恰当又有实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2、课文背景离学生遥远,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忘我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上对教材理解不深,对新课程理念学得不够扎实,在上课时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复习生字这个教学环节,为了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语文活动,我设计了“丑小鸭带着词语宝宝来了”的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直观中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学得兴趣十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又如丑小鸭的“丑”与变成白天鹅的“美”,是课文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开头丑小鸭那极度可怜孤单的境地以及后面变成白天鹅那惊喜的心情,是教学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借助图片,创设情境。在授课前,播放动画片,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丑小鸭来了,让孩子们观察丑小鸭与别的小鸭的不同,体会大家为什么叫他丑小鸭。在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教师借课件让学生观察丑小鸭的美,在看一看,说一说当中,体验丑小鸭由“丑”变“美”那惊喜的心情。
二、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课文描写了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的天鹅的非凡经历。我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丑小鸭身处逆境,却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用心在“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两方面下工夫。如在教学丑小鸭悲惨遭遇时,我先让孩子们第一步,自由读,边读边想:丑小鸭出世后它又遇到哪些事困难?接着让孩子们介绍丑小鸭的经历,想象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丑小鸭可能会怎样?养鸭的'小姑娘可能怎样对待丑小鸭?小鸟可能讥笑它什么?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可能是怎样东躲西藏的?晚上出来找吃的会遇到那些困难?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去感悟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以及丑小鸭的坚强勇敢。
三、认真而扎实地教学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理解重点句子“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时,我利用直观形象指导理解“惊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美丽的天鹅的画面。丑小鸭的表情瞪大了双眼,张大了嘴巴,呆呆地望着。让学生体会这就是“惊奇”。接着又问: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就是‘羡慕’。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对惊奇和羡慕有了正确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丑小鸭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学用结合,拓展延伸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节课,在设计时一直考虑这一点,如何既紧扣教材,围绕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不满足于“解说教材”,而是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丑小鸭悲惨遭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我让学生想象“小鸟怎样讥笑丑小鸭”等,对课文的环节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在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这只美丽的天鹅”。
最后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教学环节。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丑小鸭》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激情引趣,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课改精神。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执教本课时,我设计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总之,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使知识得到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质数与合数》是《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学习约分、通分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数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引导
学生按其所含因数的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学情分析:
通过因数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对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五、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哥德巴赫在1742年6月7日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与当时的数学家常有书信往来) ,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至今这个猜想还未被证明。大家想知道这个猜想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质数和合数的问题你们就会知道这个伟大的猜想了,好吗?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摆正方形
①教师示范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
师:黑板上有4个小正方形,教师用这4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有以下两种拼摆方式:
① 长方形
② 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给孩子的活动提供方向。
②宣布比赛规则
师:今天我们开展一次拼摆长方形的比赛,现在用你们小组所拥有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哪个小组所拼摆出的长方形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课前准备的学具: 1组:3个正方形 2组:5个正方形 3组:7个正方形4组:9个正方形 5组:11个正方形 6组:12个正方形 7组:18个正方形 8组:24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具袋中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在此故意设计了比赛拼摆长方形的不公平的比赛规则,让学生明白所拼摆的长方形的种类的多少是由正方形块数的因数个数决定的,为了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做了铺垫。
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摆长方形(教师巡视),并将信息记录在表格中。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高考新课标卷把小说作为了选考内容,本单元小说的鉴赏教学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个性化阅读。
情感目标:认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把握个性化阅读“多元有界”的原则。
二、说教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提炼小说情节,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教师示范阅读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那春天里。”流浪歌手旭日阳刚一曲《春天里》让我们在春天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凉,这对农民工兄弟用悲壮的呐喊撕裂了人生短暂的麻木。谁说春天只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谁说春天只是一个思绪逍遥的季节,其实,最深的绝望和春草一样不可遏制,其实,迟暮泛滥,正是殉着春光化去的时刻。是的,就是在那个绝望的季节里,她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她又死了儿子,彻底绝望,她寂然离开这个世界。她是不幸的,她的生命里没有春天,她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一起走进祥林嫂的悲惨世界。板书:祝福。
(一)、检查预习,指名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提示学生从祥林嫂的角度陈述。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鲁斯老爷
开端:初来鲁镇
结局:既然死去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来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示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介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教师示范分析祥林的肖像描写。
鲁迅曾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本文多处描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找出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
1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由“顺”字,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个性。她在死了丈夫,成功逃脱了严厉的婆婆,来到鲁镇做工时,对眼前的一切非常珍惜,很乖顺的听从主人的一切安排,虽然内心痛苦,却对生活抱有希望。
2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内心痛苦
这是经历过苦难的眼睛,泪水已经以泪水的方式镌刻在祥林嫂的脸上,她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这个弱小又不幸的女人,只能用泪水来倾诉心中的悲苦。
3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
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入对阿毛的深深思念和痛苦之中,精神有些麻木。4鲁镇人们嘲笑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瞪着眼
一个“瞪”字,表明她微薄的愤怒。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苦难后,祥林嫂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引来人们无情的嘲讽,她只能用愤怒来表示自己无言的反抗。
5与柳妈对话——两眼上围了大黑圈。
当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两个男人分抢时,她一夜未睡,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6捐门槛——眼睛分外有神。
她用近一年的时间,倾其所有,捐了门槛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7再次祝福,四婶不让祝福——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四婶的一声断喝“放着吧,祥林嫂”彻底粉碎了祥林嫂的愿望,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8行乞时——眼睛间或一轮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陷入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对生活失去希望。
9问我灵魂的有无——突然发光
这“发光”是经历长期痛苦思索后,萌发的对灵魂的一丝希望。
找出这些眼睛描写之后,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些眼神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表演这些不同的眼神,以加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理解。
最后教师总结:透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就这样被不幸的生活一点点吞噬了。也许生活的挫折没有彻底击垮这个女人,但当她内心的痛苦被那些愚昧的人们一次次拿出来兜售时,她被一步步逼向生命的绝境。
(三)、学生独立阅读阶段
学生找出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与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与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与我对话灵魂——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行动描写:
祥林嫂反对自己再嫁时,逃、嚎、骂、撞
怕死后被两个男人分身,捐门槛
怀疑有无灵魂,提问
从这一系列的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丧夫失子让祥林嫂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的精神受到重压以致于陷入恐惧。
年轻的祥林嫂曾经愤怒过,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抗争过,但她微弱的力量又怎能抵抗一个偌大的社会呢?是的,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悲剧,不是她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即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她还是会被当时的那个社会中所淹没。
(其他人物形象也可用这种方法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探究阅读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比如:立春之时丈夫死去,孟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际丧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一般,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是打击和绝望,简析作者时间安排的巧妙。
2、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这两道题目属于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教师需要规范学生思路,提示:主要从情节线索、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入手。
3、小说开头,祥林嫂在阴暗的风雪天问我灵魂的有无,你认为祥林嫂的愿望是什么?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祥林嫂死了,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这道题针对小说主题设计的,属于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解读,答案会很多。有人可能会说是鲁四老爷,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的凶手是四婶,有人也许会说是柳妈,说道柳妈就有意思了,柳妈是个善女人,不杀生的,她的身份是个帮佣,她怎么会是凶手?实际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在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中包不包括祥林嫂她自己?这样可能学生讨论的更激烈了,到底祥林嫂有没有参与这场杀戮,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祥林嫂为什么去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最后剔除表层的凶手,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上冷漠的人们,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我们往深处挖掘,让学生理解,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祥林嫂既是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5、祥林嫂死于那一天?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虽然课文中有明确的说明,祥林嫂是死于祝福之夜,但我们往深里挖掘:阿毛的死对祥林嫂意味着什么?四婶那一声大呵“放着吧,祥林嫂”意味着什么?甚至祥林嫂被四婶赶出鲁家又意味着什么?
五、小结:
也许我们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是死在哪一天的,也许在祥林嫂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艰难的走着,这时死亡对她来说,也许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亡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祥林嫂死了,我想这也许是上天对她最好的安排。
六、作业:
祥林嫂被封建制度活活的残杀了,请关注现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有封建残余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列举现象,并做简要评析,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习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习:课本44页练习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习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习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