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0-20 19:00: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10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满怀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学法

  因为《土地的誓言》语言精美、可读性很强,所以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读懂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描写形象生动,所以让学生运用文图转换法理解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疑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多媒体应用

  这节课将运用四个教学视频,一是课前播放“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罪事实”视频,将学生带入“抗战”时期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文。

  二是动情诵读阶段视频,这是由泛舟朗诵,配上充满悲壮气氛的音乐,穿插体现东北特色景物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文情。

  三是激情创读阶段视频,这段视频是剪辑、组合电影《大刀进行曲》中的30多个镜头

  重新配上歌曲《大刀进行曲》制作而成,能激发学生斗志。

  四是课堂结束时视频,是MTV作品《和谐中国》,激发学生勇挑新时代重任的豪情。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演唱《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

  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学生挑选语句时,将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可一一破解。

  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

  2.学生找到第二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

  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四)激情创读

  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假如我有,我将”表达,当学生说到“有一把刀”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

  然后进一步设问: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

  最后,教师结束语: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播放《和谐中国》。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归类识字、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

  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根据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构建的三个纬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 ”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在第一课时,我将和学生一起在认识12个生字的基础上学写2个生字,并且完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

  《阳光》当作为课文出现时,它就成为了接受美学所说的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调动已有知识,丰富现有经验,充分感知、体验阳光,通过思考使文本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目的。要知道,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必定和思维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是同步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阳光下的万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课堂教学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将分以下几步进行: 用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以及教师抒情的描述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第二步,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

  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将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材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教学这三个字时,结合课后练习,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在字形的处理上,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交流识记方法。在字义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说词说句子、利用图片帮助理解、课文、儿歌等多种形式多次出现的方法,以达成会认的目标。

  第四步,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在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丰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朗读阶段进行之后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帮助,通过引导、体验、挑战、探究、互相评价互相帮助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本课强调学生在学练技术原理和锻炼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背越式跳高是我校田径教学模块中的必修内容。背越式跳高主要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技术组成。本次课是本单元8次课中的第4次课,主要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它也是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点部分。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3次课的学习,高一女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背弓和弧线助跑的粗略技术,但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背弓不足,助跑步点不准,起跳不充分,甚至个别女生还存在恐惧心理等情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的优良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通过主要教材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程度上分别能跳过相应水平的横竿高度

  3.通过主要教材和游戏部分的练习,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增强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及灵敏性。

  五.教学重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六.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

  通过曲线跑,圆圈跑等使学生身体慢慢进入练习状态。随后分成四组进行助跑摸高、原地倒肩挺髋练习、原地起跳倒肩挺髋等专项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作好铺垫。共10分钟。

  2.基本部分:

  A.教师完整示范助跑结合起跳过杆技术,提问学生教师顺利过杆有哪些因素?

  B.学生分组进行模仿练习,助跑5步以上过橡皮筋练习。每人练习5次。小组互相探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

  C.集体讨论顺利过杆技术的要领:弧线助跑以及身体重心的控制;恰当的起跳位置;倒数第二步摆动腿落地时积极的“滚动”和起跳腿的迈步放脚动作的顺利衔接;起跳时肌肉的离心-向心收缩的转换过程;

  D.根据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分组进行练习,每人练习5次。

  E.分组分层练习:

  在集体练习时结合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弱点和优点进行分组。

  A组主要以不能正确做出背弓动作的同学为主,主要练习原地倒肩挺髋动作和跳起、上步倒肩挺髋练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B组主要以起跳不充分、起跳时屈髋等现象采用助跑摸高和助跑跳上海绵垫的练习手段

  C组主要以助跑节奏、步点和其他相结合技术的小细节问题为主,以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技术跳过横竿为主要练习手段。

  D组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该项技术,要求用更长的助跑弧线和更合理的助跑节奏更高的高度来进行练习,不断挑战自我。

  每位同学在该层次练习后进行自我检阅,要求分别能跳过 90cm、1米、1。1米和1。2米的高度。教师要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该阶段的练习时间为20分钟

  3.游戏

  本次课选择的'游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运用单脚跳、助跑摸高等不断巩固学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游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懂得技术原理在生活中的意义。

  该阶段练习时间为10分钟。学生可练习一次,随后进行比赛。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4.结束部分

  运用简单的放松操和心理、语言暗示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评定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下课。

  七.场地器材:

  海绵包6个,跳高架4付,橡皮筋4根,红丝带4根。

  八.效果预测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本次课的平均心率为140~150次/分。全班约95%的同学能够完成各自层次的学习任务,7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通过合理把握课的重难点并运用分层教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身体素质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练习的乐趣,并通过自我分析和互相评价、互相帮助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gkh》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第5课声母教学的第二课时。第5课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每个声母配一幅有和他的发音和形有关的图。第二部分是声母gkh组成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音节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本节课主要完成的是第二个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教学时也应注意,学生拼读的音节都应该有实际意义,都应该与儿童口语有对应关系,避免机械操练,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在语境中学习,在语境中运用,体现从知识的取向到运用取舍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为:

  1、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三拼音节,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2、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画画、打鼓”2个词语,认识“画、打”2个生字。

  3、正确朗读儿歌《说话》

  4、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快乐愉悦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g、k、h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的正确拼读。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是带声调三拼音的正确拼读。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新课标》、教材的本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摘苹果”、“涂色”、“过河”、“分果子”游戏等多种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体现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也注意了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注意运用和挖掘课程资源,比如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情境图内容,适时适度的关注生活中的资源,把学习拼音与学习生活相结合,力争使枯燥的内容生动浅显化。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猜声母、听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儿,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奠定扎实的基础,逐步养成好习惯。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已始,我采用“魔术表演”------用手型做出声母的形状,让学生猜一猜,并自己试着做一做,对声母进行复习巩固。变魔术的形式复习声母,形象生动,让孩子们眼前一亮,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用“摘苹果”、“涂色、“过河”、“装果子”等多种游戏,体现了课堂的趣味性,这样设计,既便于孩子们接受,也利于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热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出示情境图,我引导学生去观察图,在此我没有过多的语言去描述这幅图,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图,说出谁在干什么?从中引出本课要认读的词语,以及两个生字。将学习音节、字和词语与发展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三)知识由易到难逐渐递增阶梯性,体现了拼音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孩子已经掌握,在学习g、k、h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时,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做到了准确发音,就不必逐一教学他们的发音方法了。三拼音节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对孩子来说有难度。在学习g、k、h和韵母组成的三拼音节时,首先和两拼音节进行比较,让孩子明白,三拼音节有介母,介母也是单韵母,而两拼音节里面没有介母。接着告诉孩子三拼音节的发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让孩子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本节课从声母的.复习,到两拼音节学习,三拼音节拼读,音节组成的词语,句子,儿歌等难度逐步递增,此环节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和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学生通过说词语、说句子,加强拼音与口头语言、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文本嫁接于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生活之树上,对文本进行“活化”处理,就能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拼音。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知识由易到难逐渐递增的阶梯性,还体现了拼音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幼,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让孩子在课外书中圈出g、k、h和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并读一读,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布置作业时,让孩子在故事书中找出今天所学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五)评价方式多元化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肯定的评价语具有亲和力、吸引力、也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运用了口语评价、肢体语言评价、生生之间相互评价等方式具体到点,而不是泛泛之谈。口语评价如:“你坐得很直”“你听得很认真”“你发音很清楚”。对于课堂纪律好的孩子,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投去赞扬的目光等方式。孩子之间相互评价,强调他好在哪里,说具体。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今天我展示的课题是《轴对称变换》,这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轴对称》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在初中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崇尚并践行这样的教学理念:①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现实,把现实“数学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思考,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②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变换”是一种“翻折变换”,而“翻折变换”是“全等变换”的一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前面学习的“全等变换”的延续;再者,教材把这节内容安排在“轴对称”概念、性质及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等知识之后,进一步体现了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下阶段进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作铺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眼-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变换,了解它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2.能力目标:用轴对称变换的方式去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发展形象思维,并尝试用轴对称变换从事推理活动。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变换及轴对称作图;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变换构建几何图形;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如下的设计。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从四个环节来入手:(我总结了四个字)

  巧——学——妙——得

  首先:创设情境,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展示数学魅力;

  接着:学习生活中提炼的新知识,拓宽学习视野;

  然后:延伸知识的内涵,发散思维,提高能力档次;

  最后:总结提高,获取知识宝藏。

  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我把这节课进行了录像。时间关系,今天我只能把这节课的重点和亮点——“妙”“得”这两个环节用视频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探讨。前面的“巧”“学”两个环节我作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从生活中创设情境,通过欣赏一系列精美的轴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后,我提出问题“如何剪‘囍’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再来,我结合课本中的例子“如何在一张纸上画一对脚印”引入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变换”。

  接着,我介绍了“轴对称变换”的概念。在概念的教学当中,我注重讲得准确到位。

  我们知道,轴对称变换是图形的一种运动法则,是一个平面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按一定的运动方式得到另一个图形的过程。它运动的结果,就是前后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或者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轴对称变换”的特点——轴对称变换是一种翻折变换,而翻折变换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全等变换的一种,所以轴对称变换是全等变换,在变换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紧接着,我教授学生一项基本的作图技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我通过课本例题“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道题的讲解和配套完成这道练习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介绍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我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数学”上升到“用数学”,从而更好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亮点。这部分我通过视频给大家展示,请大家欣赏。

  <插话>停顿 !

  00:39~01:18 这环节我利用轴对称变换构建几何图形,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观察——猜想——实验——思考——总结”的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请欣赏。

  05:52~06:55 现在,学生们看到了轴对称变换的应用,他们兴趣盎然。我再通过变换“裁剪位置”和“折叠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学生们可以采用动手实验的方法,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空间想象得到答案,我们鼓励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他们都会得到提高。

  08:58 (视频停顿) 这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对轴对称变换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动手实践给他们带来直观的感受,空间想象、逆向思维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请继续欣赏。

  10:24~12:13 我们知道,数学当中,一点点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我对前面的思考题进行适当的变化,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动眼—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请欣赏。

  14:31~16:55 在教学当中,我注重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我采用分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的乐趣。

  18:47~(视频停顿)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发现,不同的变换顺序,裁剪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如何剪‘囍’字”,让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进一步体现了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看屏幕。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但相信他们在这节课当中都有收获。接下来,我布置了

  作业。作业布置既要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要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因此,我布置了一道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图形的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也符合本节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希望学生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数学,这样他们才会爱上数学,愿意学数学。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只要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为了这个目标,我“衣带渐宽终不悔,甘为数学消得人憔悴!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四篇写人的文章,有写生母的,有写养母的,有写老师的,有写著名科学家的。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颗爱心:爱子女,爱学生,爱祖国。这些课文很适合中学生学习,对引导他们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很有裨益。《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终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文章以十分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可以先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篇幅较长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初步了解了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了解了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如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懂得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例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的课文大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会在阅读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领略。教师要在小学记叙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讲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基能。

  三、说教学流程与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打算利用两课时讨论学习。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1、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3、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第二课时进行第三板块的学习和训练。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