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桂花图片:这是什么?
2、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3、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因为原因是什么呢?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2——6自然段
第一步:质疑问难,直奔重点。
1)课件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学生抓住“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写下有思考价值、牵一而动全身的问题。(怎样摇?摇桂花的心情如何?摇桂花的“乐”在哪里?是怎样的桂花雨?为什么叫桂花雨)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设计直奔课文的重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第二步: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2、3、4自然段。要眼到、心到、手到。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自己学习2、3、4自然段,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
2)勾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教学生是为了不教,注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3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1)、2自然段回答为什么摇桂花?采用指名读的方式。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理解“浸”,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桂花的芳香。
2)、4自然段回答桂花有什么用处,采用引读的方式学习。
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A提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急切的心情?接着指名读,评议,齐读。
B教师和学生分角色读读母亲的对话,互换角色读。
C体会摇桂花的快乐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评议,听出快乐吗?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D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3、4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第三步、突破难点,升华感情
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学习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好,还是()。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六、谈板书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11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说课稿 篇3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细腻而又生动的笔法向读者讲述了一位穷苦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促使学生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在读和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了解童话,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开课伊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幸福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却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着头赤着脚,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十九世纪的丹麦了解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随后,老师可播放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童话。感人的画面,充满激情的配音朗读,小女孩生活的可怜、命运的悲惨一定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课件的播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还能为本课的学习很好地奠定情感基调。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是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法刻画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呢?这集中体现在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象中,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能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创设情境,营造与文中语言文字相吻合的氛围,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擦火柴这一段时,首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由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小女孩的生活环境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时空相隔甚远,要想在情感上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教师可适时播放课件,我想,当学生们看到“大雪纷飞,小女孩一个人哆哆嗦嗦地坐在墙脚擦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美丽、温暖的大火炉”这一情景之后,学生一定会被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所感动。这时,教师可随即让学生放声大胆地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心情,课件的情境渲染,能给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共鸣。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这一部分之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几次擦火柴的部分。同样,在学生对每一次擦火柴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教师可播放课件,创设与文中语言文字相吻合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放声大胆地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看课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知识形成的过程可视化,无疑是给学生疲劳的心理注入了催化剂。
纵观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播放课件,了解童话;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播放课件,营造氛围等途径,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引导学生感知感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领域《生活中的数字》。"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不同物品上的不同用途。
2、尝试运用数字纸条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3、幼儿能对数字产生兴趣,能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活动重点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它们的不用用途,并知道人类与数字的密切关系。
活动过程:
1、数字找朋友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找数字 幼儿在食物上找数字,并激励幼儿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生活中的数字 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4、幸运号码 通过游戏发现数字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数字的位置就可以排成不同的数字组合。
5、设计电话号码 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为自己编电话号码。让没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预测效果:
根据《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活动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气氛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保证数学活动效果,本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的,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利用。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图形找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图形找家》,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说教法、活动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活动延伸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理念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会询问这是什么图形,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我的挂图,挂图中有不同颜色的不同图形,由不同图形拼成的一幅画,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了解各种图形分别由什么特点。活动中教师一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不清楚的或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纠正,耐心的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活动中。
二、教材分析
《图形找家》出自贵州人民出版社,新编学前班教材数学上册27页。这一活动属于操作型活动,关于图形认识及图形分类活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组织练习,图形教育多与实物相结合,促进幼儿具体技能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认识常见的图形,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和含义。
2、在认识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用不同的图形及不同的颜色拼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学会分类,分清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把图形送回家。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以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老师带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常见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物品若干件,家四个(家门分别为各种图形)
2、幼儿自带卡纸若干剪刀双面胶等。
五、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巩固数字
2、出示挂图,让幼儿交流挂图中有什么(房子树卡车花)
3、板书主题《图形找家》,教幼儿认识图形,说明图形的特点。
4、出示物品,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的物品。
5、指名幼儿来认识图形,或从众多的图片寻找老师需要的图形。
6、问幼儿挂图中的图画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7、分组让幼儿把图形送回家,再看看幼儿把图形送回家的结果。
六、说教法
运用准备好的图片及教具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理解再这一活动中,我们要认识新朋友,用引导的方式进入主题,突破把图形分类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是运用先让幼儿认识新的朋友和新的颜色,老师正确的指导,然后请幼儿自由的讨论,想一想再他门的家中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充分提高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出示挂图,板书主题《图形找家》,认识各种图形;
板书:各种图形的名字,贴图形卡片;
送图形回家。
八、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看看他们家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物品,再用自己喜欢的卡纸颜色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并向其他的幼儿介绍做的是什么,怎么做的,用到什么技巧等,从而使这一教学活动进一深化。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