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郊游》:
在《郊游》的整个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核心,重视个性发展,张扬相互间合作,推动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本课歌曲音乐风格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春天及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的设计理念,从教材、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说说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郊游》是二年级四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唱歌课,1课时完成。这是一首台湾儿歌,2/4拍,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一、三部分完全相同,显得朝气蓬勃;第二乐句因演唱景色变得柔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情绪上显得抒情一些,全曲表现了孩子们手牵着手去郊游,观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春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内容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为学生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歌曲《郊游》,指导学生用优美、真挚的声音歌唱。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增进学生对春天的了解与热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3、教学重点、难点:音乐教学的过程, 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和富有情感的动作去表现《郊游》这首歌曲,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鼓励、帮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快乐表现中学习音乐技能。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将精心组织开放而有力的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兴趣引入法、视觉图象法、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以充分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谈话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音乐表演法等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用听唱法与视听法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更好的演唱歌曲学习歌曲。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在看、唱、学、(跳)创作等教学活动中,领略歌曲之美,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滴哩滴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律动进教室。美丽的春天景色,营造了欢快、活泼、的学习气氛,把他们带入轻松跳跃,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同时,激发他们用语言表达的愿望,导出本课歌词,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背景音乐:歌曲《滴哩滴哩》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歌曲很欢快、很活泼。
生:我觉得很轻松、跳跃。
生:我听到了“春天在那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歌词都注意到了。歌曲用欢快、跳跃的旋律歌唱了美丽的春天和小朋友在春天里欢乐的情绪。
师:你们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绿绿的小草。
生:我看见红红的花。
生:我看见小鸟在唱歌。……
师:春天真是太美了,在这美丽的季节,你们想干什么?有什么打算?
生:我们想到郊外去郊游。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郊游》,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体会一下小朋友郊游的心情。
听完歌曲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总结出歌曲欢快、跳跃的特点。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用简单形象化的方法,一步步推进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2、发声练习
教师弹琴学唱歌谱,用歌曲中较为典型的一句旋律作为发声练习:
2/4 |
(可以用“la”或者“li”或者其他来练声),然后老师弹琴学生唱一遍谱子。
3、学唱歌词。
(1)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愉快的按节奏朗读一下歌词。
(2)采用教唱法逐句教唱歌词。
4、解决重点难点:
(1)首先对学生的演唱表示鼓励、赞扬,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然后,带领学生随琴学唱歌曲,找出难点即唱得不太好的地方。即 这一句,前八分后十六的节奏,和一个三度的音程这里比较难唱。
(2)难点学习: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将难点部分的歌词及节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且用打节奏和反复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对难点部分进行学习。教师弹琴伴奏,学生完整的演唱一遍。强调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 的声音演唱。
6、巩固检查并进行歌曲表演。
(1)可以采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检查:如男女生独唱、分小组演唱、领唱、齐唱等。
(2)歌曲表演《郊游》: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意。学生分小组展示,教师指导并评价鼓励。这也是学生进行表现协作的过程。
7、拓展活动:
春天是是令人陶醉的季节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人们除了用歌声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还用了其他的形式来歌颂春天。古今中外有很多诗人、文学家都对春天作过不同的描述,你能把知道的告诉大家吗?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我会背古诗《春晓》
师: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诗人对春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模仿古人念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作夸张表演古诗《春晓》。
师:诗人在室内听到了春天的那些声音?
生:诗人听到了鸟啼声;他听到了沙沙的春雨声;他听到了春风的脚步。
师小结:诗人把他听到的"春天的声音"写得太美了,那鸟声、那风声、那静静的春夜、那沙沙的雨声让人想起如烟似梦般的意境。
师: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学着音乐家、美术家、诗人也来表现一下美丽的春天。
提示:结合古诗词画一副美丽的春景画。
8、课堂总结: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总结: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老师被你们的精彩表演陶醉了。让我们一起拥抱春天,在温暖的春天里快乐成长吧!师生共同演唱《郊游》,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内容。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读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①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②学生先默读、自学,讨论。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a、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b、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c、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d、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2)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①“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②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体会。
③汇报交流。
a、“得意”。
b、急切、不理解。
c、委屈、难受。
d、乞求(换个词)
e、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④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⑤分角色读对话,
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相关句子:理解“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3、引出:“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
说课稿 篇3
摘 要: 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形象——别里科夫。
关键词: 契诃夫 别里科夫 人物形象 比较阅读
一、说教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
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介绍作者契诃夫。(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
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习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小说人物的塑造自然离不开典型环境的烘托,所以别里科夫的形象离不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显示幻灯片)
教材是节选部分,共4000多字,原文9000多字,可见教材删除了大量文字,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我决定让学生把教材和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发现教材集中删除了原文的开头、结尾、华连卡的出场等情节,使情节遭到了破坏,欣赏华连卡的出场情节。并且教材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以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作为开场白,这样显得生硬直白;原文在人物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两人对话中引出别里科夫的,可见原文使情节更流畅。同时,教材缺少很多人物,如马芙拉,马芙拉是村长的妻子,她是一个健康又不愚蠢的女人,她一辈子从没走出过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近十年来一直守着炉灶,只有夜间才到街上走一走。可见马芙拉是一个套中人,用布尔金的话说:“她是那种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外壳里的人。”很明显,马芙拉的套子只是生活的套子,而且套的只是自己,可是别里科夫不同,他的套子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思想上,不但套住了自己,还辖制了整个中学乃至小镇xx年。所以,没有了马芙拉病态的对比,我们说别里科夫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就显得没有说服力。两相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原文比教材的情节更完整,完整的情节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教材最直接破坏的就是文章的结构。我认为还原原文能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至此完成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
这本节选教材沿用了多年,我认为这是不是一种套子呢?我更倡议还原经典,还原文学原生态。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套子”呢?如果有,我们应该怎幺办呢?对于落后反动的套子应当摒弃,对于合理的约束应该保留。总之,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套子”。
四、作业
练一练:在你身边有没有个性鲜明的人呢?如果有,请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注意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 目是《绿色网络,伴我成长—— 一目了然看图表 》。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 初中 的信息技术 教材 七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第六课 内容 。 它 是 本单元中 的最后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将本单元学习推向了一个新层次。
我根据吉林省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我 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 、体验利用电子表格整理、分析信息的基本过程,掌握表格处理信息的方法。
2 、通过对学生上网程度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整理、教师演示、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完成任务中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科学上网,安全上网,远离网瘾,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重点: 表格数据的整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图表类型分析数据,解读信息背后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而图表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的,有了前面良好的基础,图表的操作将会相对容易些。
三、课前准备
课件 PowerPoint 、还需要 Excel 文件 3 个(调查问卷表、调查问卷汇总表、竞赛包含 4 个研究表,每个研究表四组各选其一) 及 学案,采用“速龙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文件传到每台学生机。
四、 教法阐述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法 ,操作演示法,巡回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五、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 “ 接受任务 —— 思考讨论 —— 合作 探究 —— 一展风采 ”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 说 教学过程
课前对学生分组,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四组, 每一组 选派一名学生为小组长
(一)“调查问卷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鼓舞学生敞开心扉认真填写问卷, 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贯穿于本课的始终, 把问题融入生活中,避免单一的教教材。
(二) 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设计意图是: 让学生自己摸索, 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 培养动手能力。 同 时对“结论”分析,掌握班级网瘾状况, 进行情感教育 。
(三)小组竞赛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 在师生、生生互动 中 , 进一步体现四种常见图表类型及功能,同时 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体验成功的喜悦 。
(四) 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知识巩固,再现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五)展示作品,拓展延伸
利用图表反应数据统计问题应用于各个领域,电子表格还有很多其它的高级制图功能, 展示作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本课的 教学设计理念 是: 采用 “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 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交往 、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操作为手段,以发现为宗旨,以感悟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使同学们 对枯燥的电子表格有一全新的认识 。 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请评委老师多加指导!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蹦床里的学问》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蹦床里的学问说课稿。它包括表达与交流,实验分析与总结,拓展活动五个部分。通过表达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作用引出弹力和弹性的概念。接着引领学生探究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通过师演示无限拉长橡皮筋,橡皮筋拉断了这一活动进一步检验结论的正确性。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弹力的应用,真正体验从科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弹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理解在一定的限度内,物体的现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橡皮筋、弹簧的体验,知道弹力,弹性的概念。
(2)探究橡皮筋被拉长的长度与弹力的关系。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1. 让学生准备弹簧、橡皮筋。
2. 通过观看奥运会的蹦床比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想解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弹力的方法,观察橡皮筋被拉的长度不同而产生的弹力不同,教案《蹦床里的学问说课稿》。
4. 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5.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检验并修正实验结论。
6.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三.说学法
1. 让学生表达交流关于蹦床的认识和疑问。
2. 通过玩橡皮筋、弹簧认识弹力,知道弹力、弹性的初步概念。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出弹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3. 通过拓展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弹力。
四.说教学步骤
1. 引入活动。
通过学生观看蹦床比赛,发现问题,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引入课题
板书:蹦床里的学问
2、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归纳弹力与弹性
让学生玩橡皮筋或弹簧,进一步感受弹力,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物体形状的变化,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弹力与弹性的初步概念。(课件展示)
板书:弹力 弹性
3、实验探究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 为什么在蹦床上有的蹦得高,有的蹦得不太高?怎样可以蹦得更高?
(2)让学生做实验,研究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
(3)分小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学生填写表格会有助于得出结论。弹力大小实验
第--------------小组
橡皮筋被拉长(厘米)-------------、----------------、---------------、
测力计读数(牛顿)-------------、--------------、-----------------
4、总结与交流
(1)从大家试验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2) 引导学生交流与总结实验结论,整理实验结果。
(3) 归纳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
5. 师演示,让学生认真听、看,修正结论。
如果我们把橡皮筋无限拉长会把纸团射到宇宙上去吗?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了,进而得出在前述结论前加一个“在一定限度内”。提醒学生下课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箭头对着人。(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对上面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拓展活动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弹力。(这一环节旨在体现从科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蹦床里的学问
弹力 弹性
(在一定的限度内)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这样设计看起来美观,内容虽简洁,但确能突出主题)
五、说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是:从引入部分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按照认识弹力,知道弹力、弹性的初步概念,到探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得出结论,再修正结论,并且在这个环节中提到安全,最后到知识拓展。我考虑到学生学科学的难度,就按照知识的层层递进来设计(也就是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科学。
六、活动亮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在于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也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
七、整体评价
整个教学活动都组织得比较有序,学生学习兴趣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