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推荐】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深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对全等、对顶角、对应边、对应角的定义,能够熟练掌握,并达到更深一层的理解。
②能够利用尺规画出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
③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够运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读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师生共同摸索判断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①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运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几何题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探究引出定理,两个运用定理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探究中主要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而得出定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学生在在讨论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讨论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4、教学程序:
(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让我们知道AB=A’B’Bc=B’c’Ac=A’c’∠A=∠A’∠B=∠B’∠c=∠c’,满足六个条件中这一部分,能确定△ABc≌△A’B’c’,先让学生画出△ABD,再让学生在画△A’B’c’过程中明白,确定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下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适当时间的引导探究得出得出,当AB=A’B’Bc=B’c’Ac=A’c’时,只能画出一个A’B’c’满足条件,于是得出定理:三个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sss。
(3)得出定理,我通过讲解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懂得定理sss定理的运用。
(4)探究2:
得出: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sAs
(5)通过解决生活实例,讲解三角形全等的运用。
(6)练习:在适当的时间过后给出参考答案,并进行简单的讲解。
(7)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8)我的板书:我会把复习内容和这节课的定理用红色粉笔标明在左边,中间板书探究和例题的内容,右边板书练习的参考答案。
(9)布置作业:P37,第1,3题。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金分割》 ,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第2节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七个方面阐述我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图形》本章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与发展。学习相似图形,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黄金分割》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比例线段和线段的比的认识,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因此基于本节课的地位,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黄金分割的定义及黄金分割点的作法;(2)会进行黄金分割的有关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黄金分割的引入及黄金分割点作法的探究过程,掌握数形结合法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对黄金分割价值的审美能力,培养同学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信心 。
3、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黄金分割的定义,并能运用。(理由:核心概念是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黄金比。围绕核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最大空间,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认知黄金分割的定义及黄金分割的运用)。
学习难点:探究线段黄金分割点的作法。(对于黄金分割的作图,可以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因为他们所学的尺规作图有限,不易想到,估计接受作图时有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黄金分割的作图)。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比,对比例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黄金分割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估计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的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三、关于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对黄金分割了解甚少,为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采用的
教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学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设计过程中注重了“探究”、“互动”等环节,总体流程为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概念---自读探知、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作图---应用与拓展—巩固练习等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问题(2分钟)
1、欣赏多媒体图片 ,引入课题——黄金分割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对美的感受,营造一个感受美、关注美、探究美的氛围,搭建一个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主构建的认知平台。
二)自读探知、合作探究(10分钟)
1、这堂课从放手让学生度量本课中的五角星点C到点A、点B的距离及AB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AC/AB=BC/AC,形成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线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然后小组合作,观察、测量、计算手中的正五角星(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等的共四类),教师引导作有关测量(测量时尽可能精确,减少误差)。测量结果并不相等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阅读课本形成概念。
同时说明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要做成千上万次实验,以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值。数学活动也是如此。可以借助计算器帮计算,发现:
〔设计意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自读探知的疑惑明了,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 黄金分割的定义: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0.618.
推导黄金比值。用配方法解得比值为≈0.618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合作过程得出定义就比较容易,但对于初二的学生尚未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黄金比只要接受事实即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为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也为提供理论依据。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黄金分割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对黄金分割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通过判断使学生了解由黄金分割可以得到什么。并能进行有关计算,及时发现和补救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特别提示1:一条线段有2个黄金分割点。C点靠近A端AC就是较短边。
特别提示2:黄金比并不为黄金分割所专有,只要任两条线段的比值满足这一常数,就称这两条线段的比为黄金比。黄金比没有单位。
特别提示3:必须满足位置和数量两个条件,才能判断一个点是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灵活变形公式计算 较长:全=较短:较长(根据=≈0.618进行计算)(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AB.分别能计算较长边、较短边、全长、比值)。
三)师生互动 探究作法 (9分钟)
问题探究:如何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本节难点,突破办法:如何作长度是的线段,是突破此题的关键
(1)引导学生作长度为、的线段;(2)假设AB=2,就需AC=-1;(3)理解为什么这样作。
如图,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图:
(1)经过点B作BD⊥AB,使BD=AB.
(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设计意图〕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难点突破是基于学生能够在数轴上作出有关的'无理数,构造直角三角形算斜边的方法可以得,引入作法是为了提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黄金分割的认识.
活动1: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作法画出上图.
活动2:探索作法的正确性.自己有困难时可以互相交流,试着证明一下以上结论.教师参与其中,共同证明,加以提示.
不失一般性(作法的正确性),设AB=2a,则 BD=DE=a
还有其他的画法吗?留作学生探讨
〔设计意图〕活动1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巩固黄金分割点的作法.估计学生操作不规范予以矫正。活动2 通过上面给出的找黄金分割点的方法,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在自己的实际证明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着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
四)应用拓展(6分钟)
1、阅读111页“想一想”巴台农神庙. 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得出结果:
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还有黄金三角形等(在幻灯片中简单提及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巴台农神庙介绍黄金矩形,让学生体会其文化价值,扩展学生的知识,简单介绍黄金三角形,同时也加深学生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2、再次展示另一组古今图片,介绍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本节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体会黄金分割的人文价值。
五)巩固知识,随堂练习(8分钟) (黄金分割点的另外作法)
练习1、任意作一条线段采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黄金分割点:如图,设AB是已知线线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点E,连接EB;延长DA至F,使EF=EB;以线段AF为边作正方形AFGH.点H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你能说说这种作法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1)让学生掌握更多黄金分割的作法,拓展其思路,(2)进一步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练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回顾小结(4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获取新知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小结,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各抒己见,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A类113页:习1、2 B类 113页习 3 C类*为妈妈策划她应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适?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五、关于板书设计
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设计板书如下:
六、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生活领域的美学价值。第二部分,知识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目的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实践,进一步探究美、创造美,提高课堂效率。
七、关于教学评价:
本节课既注重了对双基的评价,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1、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评价。如 设计的关于黄金分割定义的判断题;学生对比值的计算等。
2、注重对学生观察、动手及参与能力的评价。如欣赏各种美丽的图片并观察特点;动手测量并计算线段的比;探讨黄金分割点的作法等。
3、选择生活中的问题评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帮妈妈设计高跟鞋的高度问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2的内容,“菱形”是继“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四边形既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学好四边形的内容,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应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时通过探索和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可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进而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动手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
出示问题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以及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出示求证: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性质是( )。
A。对角相等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例2: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菱形衣架,它的边长为16cm,如果墙上钉子间的距离AB=BC=16cm,
则图中的∠1=________。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定理与性质。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积。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活动说课稿08-13
数学说课稿07-22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7-24
初中数学说课稿08-16
小学数学说课稿05-28
小学数学说课稿06-10
《数学广角——搭配》说课稿08-25
数学《买文具》说课稿10-26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3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