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0-28 09:24: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尝试将幼儿关注的重点引导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上来。以中班科学活动《找数字》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并能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目标如下: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的重点难点是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活动准备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本次活动,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字",我和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体或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磅秤、药瓶、家用电器、温度计等),陈列在室内,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其次,我还准备了一些源于生活,但孩子们不常见的实物、图片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法、操作法、引导法、游戏法,让幼儿在学习中能愉快轻松,从中学到知识。

  第一个环节是幼儿介绍自带的有数字的实物,说说物体上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由于实物都是幼儿自带的`,他们有话可讲,在轻松愉快的讲解过程中成功的引发了幼儿对之前学到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下来的活动开了个好头。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见过数字,并猜想其表示的意思及功用(如门牌、车牌、交通灯、声音分贝等)。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猜想这种方式,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当幼儿猜想得到证实的时候,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我觉得这一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此处教师出示的是平时幼儿不太注意的物体,这将幼儿的观察引向深入,引导幼儿更主动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第四个环节通过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数字怎么办?"引导幼儿思考、大胆讲述,通过假想没有数字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重要性。

  这四个环节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和积极性。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打开自己的宝藏》。

  一、教材分析

  “打开自己的宝藏”是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三框内容。本单元紧承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的教育主题,直面青春期常见的尊严问题、挫折问题、如何全面看待自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勇对挫折,珍惜生命,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打开自己的宝藏”这一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学会如何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分为四个框题,分别是“潜能是金矿”、“我也有潜能”、“开发潜能”、“打开自己的钥匙”,帮助学生掌握挖掘自我潜能的几种途径和方法,学做一个优秀的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可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完美倾向,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希望自己能把这些不足统统去除。其实,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能力特长,每个人都没有必要盲目地和别人比。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对自己的容貌和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去评价自己,形成敢于挖掘自身潜能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应树立“我就是一道风景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如何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

  2、能力:掌握挖掘自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欣赏自己,培养自信心,尝试着做一个不断挖掘自我潜能的快乐人。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该是: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如何开发潜能,找到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

  五、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要服务于学法,基于上述设计理念,以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情境体验法和故事感悟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法。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感悟、情境体验,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激情,导入新课,然后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有效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灵活运用“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等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吸引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感受和关注什么潜能?帮如何开发潜能,找到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通过阅读、体验、感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化,将知识变成能力。

  六、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新课。我选取了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夺冠的画面。旨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理解什么是潜能。然后,因势利导,由学归纳出“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未发挥出来的能力”。

  2、潜能是金矿。“金矿”是啥样,谁也没见过,金子也许学生还知道。为了让学生懂得潜能的价值,我选取了霍金—物理学家;爱迪生—发明家;当牙买加人博尔特在纽约田径大奖赛以9秒69刷新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等几个典型的事例。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学生就会得出:“潜能是金矿!人都有潜能;人的潜能开发出来后,如果得到社会认可,他们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的潜能开发出来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理性认识。

  3、我也有潜能。

  我是不是有潜能?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惠思之甚少的。为了证明“我也有潜能”,我对过程与内容的安排是:由问题引入情境,由情境得出道理。先提问:“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潜能吗?开发潜能,那好像只是少数杰出的人物才可以做的'事情?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再观看赵本山的图片、成功经历,《千手观音》动画。最后是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智能的结构》表举例说说自己可以挖掘哪些方面的潜能?》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学习积累,能很好的掌握“我有也有潜能”这个知识。

  4、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归宿。这个环节我排的是阅读、体验、感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明理、升华和内化的目的。

  先观看红桧的图片,再由物及人。红桧有潜能,但必须要有“养分、水、阳光”,人有潜能必须要找到开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这钥匙又在哪呢?于是我选取了方仲永与爱迪生的事例,一正一反,非常典型的说明开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归纳出其它方法。

  5、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让学生书写自我激励名言警句,说出来大家分享作为本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内化、升华情感。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说学法与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说教法:读中思---学中引---堂上清

  先“整体感知读”--再“重点研读”--最后“堂上清”。 “整体感知读”环节,采用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通过“整体感知读”,使学生对整体文本知识有个原始理解,再通过“重点研读”(第二段至第五段),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经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后续理解,综合以上两步使学生最后达到对教材的基本理解。在教学中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最后通过“堂上清”对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说教法:

  在“读中思---学中引---堂上清”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小组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别人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我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十多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幻灯片,放映松鼠的录像,迁移训练中放映长颈鹿的录像,这样更有助于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样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首儿歌从兔子的外形、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语言生动、形象。你想学习这种抓住特征描述事的方法吗?(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活泼、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采用儿歌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面编写小松鼠的儿歌作铺垫。)

  (二)连线作者作品:

  作者介绍: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用40年时间著成36卷《自然史》。

  (三)整体感知读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

  驯良( )矫健( )帽缨( )榛子( )松鼠说课稿

  橡栗( )蛰伏( )苔藓( )榉实( )

  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驯良 矫健 蛰伏

  (有督促自学的效果)

  2、班里展示朗读(注意:符合朗读要求,学生听后评价)

  3、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的总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特征的?

  4、除了以上内容,作者还补充说明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词语,理清文章脉络,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四)重点研读(课文2-5端)

  1、找出各段的说明对象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一特征的?

  特征

  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说明顺序

  漂亮(2)

  面容和肢体、好看的尾巴、吃食的样子

  由外到内

  由主到次

  逻辑顺序

  驯良(3)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主要种类

  乖巧(4-5)

  动作、筑窝

  这一过程中先指导朗读,再观看四幅幻灯片,让学生在原文找到相对应的说明文字,然后选择其中一幅做简要描述。(于漪老师曾说“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漂亮:在分析松鼠“漂亮”的特点时,抓住“清秀”“矫健”“翘起”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学习抓住特征进行生动说明的方法。

  驯良:请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再观看幻灯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图片内容。然后听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让学生说说松鼠的“驯良”表现在那里,并改正故事中的错误,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显示本段要点。(“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理解更深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

  乖巧:速读课文,观看幻灯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幅图片拟题。说说松鼠的“乖巧”表现在哪里。重点学习描述松鼠搭窝的一段文字,圈点描写松鼠搭窝的动词,让学生用简单的道具模拟松鼠搭窝的动作,以小组为单位用“先”“再”“然后”等表示动作先后的词语做简要复述。(观看松鼠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模拟松鼠搭窝,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领会松鼠“乖巧”的特点。)

  (这样设计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阅读与观察相结合,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理解形象化描述对于揭示事物特征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提供范例。)

  2、文中“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三者是从外貌方面、生活习性(由外到内)进行讲解的。同时这三个词的顺序还决定了2-5段的说明顺序。

  (五)强化记忆读

  1、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让学生对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进行总结。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细致的观察是说明事物的基础,而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

  2、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比较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分析。(一些拟人句的理解及本文的文体:文艺性说明文)

  (本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文本回答,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读完本文,你愿意成为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吗?当你左边是闪亮的屠刀、右边是漆黑的'枪口、眼前蔓延着树桩,你还愿意吗?当“谁知盘中餐,最爱是松鼠”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呢?

  那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人类的朋友作点什么呢?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七)堂上清

  1、根据下列词义找出在课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机灵巧妙( )

  系在帽子上的穗状装饰品。( )和顺善良( )

  动作迅速而灵敏。( ) 对情况的变化察觉得快。( )

  2、填空

  《松鼠》一课的文体是 ,作者 是 国的学者、作家,著有 等。作者通过勾画这种小动物 的外貌, 的习性和 的性格,突出了它令人喜爱的特点。本文是以 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的。

  3、本文共6个自然段,下面()种分层方式是正确的。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词语中写松鼠生活习性的是( )

  1 玲珑的小面孔 2 不敢下水 3 四肢轻快 4 经常在高处活动 5 尾巴老是翘起来 6 在树上做窝 7 尾毛可以制成画笔 8 用爪子和牙齿梳里自己的毛 9 不冬眠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10 毛是灰褐色的 11 过了冬就换毛

  5、阅读理解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 又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 (弄、搬、找)些小木片,错杂着(堆、垒、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 (编扎、捆扎、缠绕)起来;然后把苔藓 (捏、挤、踩)紧, (压、踏、踩)平,使那建筑物既 又,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 又,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准确的说明来自细致的观察和词语的恰当运用, 、 、三个词,写出了搭窝的步骤。松鼠搭窝的复杂动作,是用一系列动词写出的,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2)在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填入下列词语:

  舒适 暖和 干净 坚实 宽广 安全

  (3) 这一段是介绍松鼠 的生活习性的,表明了它的 a 驯良 b 乖巧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分析课文,生动地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对于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采用学生出自测题、和他测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强化能力点,完善思想教育点。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适合学段:第四学段七年级,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课程是板报设计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常用美术字,为第二、三课时的练习铺垫。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14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17-18页介绍了两种版面编排方法。第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课程内容虽重点侧重知识与技能,但在教学中也注重直观性学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教学重点:

  选择一种字体形式,写美术字,掌握宋、黑、隶三体的特点。

  3.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把握写好美术字的要点,写出的美术字美观、大方、规范。

  4.教学目标: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根据此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本课程的目标为:

  (1)学习常用字体特点,美术字体变化及版面编排。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法分析:

  新课标中强调启发教学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推动学生用耳用脑又用手,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我在本课中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形成师生的互动,并通过演示法、练习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技能。

  (1)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演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并与其他教法有机结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讨论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下用言语、图片、作品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地探索。

  三、 学法分析:

  在新课标中对于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在主动地探索中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因此我在课程中更加强学生的活动内容,拟采取以下的学生学习方法:

  (1)预习法: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根据教师要求,收集课程相关的资料,是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最好方式。

  (2)练习法:本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学习的应用能力。课堂中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才能对作品提出更为深入地评价。

  四、教学程序:

  1.导入:(3分钟)

  (1)教师与学生活动

  提问式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板报设计,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使用板报设计的呢?

  学生的回答:报纸、海报、广告、班里的黑板报等。

  教师引入课题:板报设计最大的作用就很好地把图象、文字结合起来传递信息,这一单元我们来讲讲板报设计中的美术字。

  (2)达到的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学生表达体会。

  2.教学步骤:

  (1)第一环节:(7分钟)

  A.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师图片展示“钱江晚报”版面设计,标注刊头和标题。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字体的关注。

  如:“教师问刊头是什么字体呢?”(学生:宋体、楷体)

  学生通过图片展示观察宋、黑、隶三种字体的特点,教师归纳总结。

  B.达到的教学意图:引导欣赏,加强体验,掌握知识要点。

  (2)第二环节:(10分钟)

  A.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师从打字格、布局、定骨架、双勾字形、填色五个步骤具体演示黑体字的写法。学生摹写,体会字体如何具有美感。

  B.达到的'教学意图:学生学习美术字写法,掌握基本表达能力。

  (3)第三环节:(20分钟)

  A.教师活动:(1分钟)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从宋、黑、隶中选一种字体形式写“和谐大气”四个字。

  B.学生作业练习:(15分钟)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不断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C.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4分钟)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相评价。

  教师总结学生的评价,在鼓励的同时,提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如:没有打骨架造成的字体结构不美观

  没有把握不同字体的特点

  D.达到的教学意图: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

  五、课程特色:

  设计的魅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到了板报设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一课时强调了对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通过练习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六、 板书设计:

  标题《板报设计--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

  要点:

  板书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示范

  中文基本印刷体

  宋体:横轻直重

  黑体:横竖笔画相等,方头方尾

  隶书:“蚕头燕尾” 学生作品展示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水里的娃娃》,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上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16课《水里的娃娃》,是一首儿歌。它生动地描写了四个娃娃在水中游玩的情景。这首儿歌语言简洁,形象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儿歌中将四个娃娃比作一群小青蛙,使儿歌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课文的插图把儿歌的内容形象化了,更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本课分二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娃、心、青、蛙”4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心、青”的字音;正确书空“心、青”,初步认识笔画“卧钩”。

  2、复习由声母“Y、W”组成的音节,巩固整体认读音节“wu、yi、yu”及其四声。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4、了解儿歌的大致内容,初步感受四个娃娃游泳时的欢快之情。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说清自己读懂的内容。

  二、 说学情

  本首儿歌中皆为常用字,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授课前已能完整地朗读整首儿歌。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对于自己较熟悉的课文内容就不太有耐心听讲。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小朋友动一动,如做做韵律操,做做游戏等,寓教于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拼音,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认读声母学得快,忘得也快;拼读音节更是困难,知道两拼音的方法,但不会熟练运用。因此,教师不能超之过急,要求过高。

  三、 说教法:

  声母y、w和它们组成的整体认读音节wu、yi和yu是前一课的新授知识,也是本篇课文要巩固复习的内容之一。将此复习环节放在课文新授前,原因有两个:一运用游戏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二巩固声母,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拼读出课文中出现的由y、w组成的音节。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与生活中发音相符的汉字间的关系,使拼音的学习更生活化了!

  课文以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正确朗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语言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想、问、说。在 这一环节的教授时,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思考“水里的四个小娃娃和一群小青蛙”间的联系,使课文的学习更加生动、富有趣味!

  用朗读的方式可以反馈学生在生字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的情况。课堂应让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的,饶有趣味的朗读课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听的学生做了两次“小评委”,但评价的要求各不相同:第一次评价的重点是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第二次评价的重点是“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了快乐吗?”,明确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朗读和评价指明了方向,是指有章可循。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阅读法(朗读)、实践法(游戏)、对话法(问答、讨论)、电教法(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1.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习儿歌时听录音,每次听的`要求各有侧重,让学生带着要求听,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2、大胆发言的习惯。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儿童的胆怯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态度大方。如交流识字好方法等。

  3、静心阅读的习惯。读书时要小朋友做到左手压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4、认真写字的习惯。书写指导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书写、保持纸面整洁等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作为第一课时,基本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温故如新,情境导入。本课以拼音y、w的复习巩固作为导入,从而引出课题中的生字“娃”,读准轻声、读好课题。再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练习说话,复习“四”的笔顺规则。

  第二部分:字字过目,练读儿歌。通过指读的方法听课文录音,听清课文大致内容,再通过同桌互读互评的方法练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做到字字过目,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读的机会,读准生字的字音。对于一些特殊的语句,如“哗啦啦”,教师在进行节奏指导后,引导学生跟着节奏进行身体的律动,用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部分:认读生字,学习拼音。通过课文的分段学习来认识生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识字的过程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适当进行扩词的练习。对于关键笔画进行位置和书写的分析指导,学生再通过进行各种形式的书空加以巩固。同时要把阅读和识字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生字、读课文的过程中,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以及一些简单音节的拼读,将识字、拼音、读儿歌有机整合。

  第四部分:了解内容,读出感受。在学习了生字以后,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要求,感受四个娃娃游泳时的高兴的心情与可爱的模样。

  第五部分:回顾总结,布置作业。对今天所学习的字词进行复习,采用抢读游戏、白云姐姐读词语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巩固学习内容,结束这一堂课的学习。最后,布置朗读的作业,把今天所学到的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 说板书

  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使在电化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板书也不可能被幻灯、投影等所完全取代,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现代电教手段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充分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为本课设计的板书:

  wáwɑ

  16 水里的娃娃

  绿背心

  绿裤衩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部分来编制的,本组是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几篇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币》更是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

  二、教学目的要求

  新大纲中规定,高年级学生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继续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

  三、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表达、朗读、默读等能力。并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用心用情朗读课文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运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自学自议的形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读、想、演、说、议”的方法学习本课。

  六、教学过程

  依据新大纲精神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一开始,我手拿一枚金币问:“同学们,这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想得到它,就要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这枚金币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这样的导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做好铺垫。

  新大纲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检查预习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本课我采取了“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当众朗读”的方法进行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后,我请四名同学分四部分来朗读课文,而其他同学则带着问题去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所目的。

  (四)逐层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第一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花钱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儿子”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需要学生展开来谈,只有启发学生理解这个“儿子”是个贪吃懒坐,只知花钱败家的“败家子”,才能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铺垫。这里放手给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即可。第二层内容,是安排学生带着:“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他的`父亲与母亲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自学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见”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实一下,然后当众表达。这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随便给谁”、“懒鬼”等词句,理解父亲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已经对这“败家子”失去了信心,也伤心到了极点,再来有感情朗读体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又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础。对于第三层内容,我是通过学生谈母亲的态度:主要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在她的恳求下,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才勉强让儿子去挣钱,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币就会把家产给他。这样就引起了下文,此时,安排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学习:儿子几次拿回金币?每次的表现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简单地画一画、写一写。这是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既要眼睛看得快,还要脑子想得快,并尽可能多地启用学生的多种学习器官。

  组织学生小组里交流完后,鼓励学生当众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也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完儿子前两次的表现后,激励学生到台上表演一下“儿子笑着走开了”,紧接着让学生看着“儿子”表情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然后组织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里如此处理,主要是与“第三次”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话锋一转“那第三次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这样主导的:学生已经自学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登台表演课本剧,完后马上定格,让学生来分析儿子的几个动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过理解怎样“跑”、“抓”、“大叫”,使学生感悟到儿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着让学生评议如何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第二步是来分析儿子的大叫,理解“当牛做马”“一个星期”等语句,再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这次儿子真得是付出了艰辛,他也明白了只有亲手创造,才会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学生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读这两层意思,然后学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部分,相信本课已经达到高潮。

  最后,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谈谈学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出来,本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教学小结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是宋词、元曲及宋至清代的古诗。在语文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安排有宋词的单元。作者李清照,和本单元选取的词人柳永同属于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2.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②.“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③.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

  ②.朗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声声慢》歌曲

  听完歌曲大家有什么感觉呢?这首歌曲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接下来大家来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 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 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同的信息:

  A 雁 “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B 古x写愁的诗句同学还记得哪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的“愁” 有什么特殊意味呢?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23:作业

  8. 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亡 孀

  国 愁 居

  之 之

  痛 沦 落 之 苦 悲

  (五) 教学小结与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整节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通过比较学习《一剪梅》《声声慢》,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第三板块,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

  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偏弱,这节诗歌鉴赏课有不少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但我想,经过长期的品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