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
选编这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六年级课文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对时光的流逝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在行文中流露出时光的可贵。同时,时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也在进而渗透出生命的可贵,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课前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将继续渗透三种学习方法: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温情导入,引出“匆匆”
老师用充满温情的语言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齐读课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散文。
(三)、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分别请几名同学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注意“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读音。
(四)、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这样引导和鼓励孩子: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有感情的读课文,每一个人对本文都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那文中那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使你为之感动呢呢? 然后,学生各抒己见,这里可以打乱段落的顺序,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但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可适当表扬,也可随机引导,教师课堂准确调控,为本节课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抓住以下重点段落进行品读,当学生提到这几个段落的时候,相机引导。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
1、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2、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
3、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 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五)、统观全文,读一读学生喜欢的优美句子。
(六)、树立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那么你猜一猜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会众说纷纭,然后多媒体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简介和一生成就简要。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一生成就仍在叹息时光的虚度,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在珍惜时间的问题上又该怎样去做呢?
在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心情后进行仿写:作者认为自己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你的呢?请你写一写。写后再次插入作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正是因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作者不是白白走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思考后自然引出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
(七)、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再次回到第一段,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随笔,老师也出示一篇自己的随笔,配乐《秋日私语》,指生读:“时间是无情的雨,时间是无声的风,时间无处不在,时间在何处遁形?浪费了时间,时间也会将他抛弃最远,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教师随配乐说道:“朱自清先生,反思时间反思生命,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随教师手势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朱自清先生一生硕果累累,给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那更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继续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全课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16、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 珍惜时间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然。)
文章内容无具体事件,板书很难找到立脚点。为充分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打破板书是“教师责任田”的专制行为,促进师生活动的默契及其合作精神的培养,我采用了合作型板书。时间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着“匆匆”二字,滴入时间的河水里,一艘艘载满时间的小船,一去不复返地流向远方。如诗如画的教师板书让学生进入了情境,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振,紧接着让学生板书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学生通过学课文,写名言,悟道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到,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
3.学习用具体事例有详有略地说明观点的写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把握重点,组织学生研究3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深入地理解课文,在比较中阅读,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从而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深刻道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问题,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3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引读、指读、齐读、对比读,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还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表达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其次,确立以文中的3个具体事例为研读重点,拨动学生探究的心弦。
再次,诵读感悟,分享阅读体验。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科学家发现、发明过程的艰辛,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也让学生两次感受到他们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事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训练表达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通过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文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以及文章有序地描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1.交流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注重交流评议。
2.好书推荐《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故事系列之科学家的故事》中学生理解到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思路
1.课前观察实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三个具体事例涉及到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再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切入课题,理解真理。
课的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真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阐明真实道理的,指导我们言行的,为我们人生导航的等这样的句子就是真理,就是道理或观点,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道理。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了。另外,这样的切入课题和课尾的练笔结合在一起,使整节课的首尾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任何一个道理都要经过不断发问探索,付出诸多努力才能实现的。
3.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4.找出和课文题目意思相近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作过多的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这类语言。
5.研究事例,说明真理。
文中的3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中的故事,他们的作用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简单概括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然后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白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议、思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发现、发明过程的艰辛,领悟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拨动心弦。
6.补充事例,拓展延伸。
学习了三个事例,让学生补充说明其他事例(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是课文中学过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使他们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7.读写结合,进行写作训练。(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七、存在的不足
1.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但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2.是教学中我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再引令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不够自如。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 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 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以上就是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8册第10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赢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赢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赢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
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叫得悲惨,因为(),”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掉了下来,因为()。”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乌”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附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学简析
《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受课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受到主人公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的熏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能力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标: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拉好窗帘,关上灯,让孩子们感受灯光突然亮起来那一刹那的喜悦。
2、幻灯片出示“天安门前灯火辉煌”的图片,让学生看后谈谈感受。
3、是的,许多人都和大家一样,觉得灯光“多好啊”。他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光》。
(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谈感受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朗读课文,正音。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金钥匙”自学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写批注和心得;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讨论的准备。)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给课文分段,了解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2、交流展示。
3、齐读课文。
(反复的朗读,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课时设想
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读读下列词语,并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温暖赞叹围歼战聚精会神憧憬震天动地千钧一发暴露璀璨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写往事?
二、精读课文:
(一)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填空:()的郝副营长。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写出批注。
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
(二)文中几次写到灯光?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体会作者的深意。
1、自由读文,思考。
2、交流汇报。
3、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4、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
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广场引起回忆
幸福生活
灯光往事献出生命(珍惜、创造)
(王愿坚)来之不易
广场思念战友
板书我主要抓住两点来设计:
1、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
2、紧扣文章主要内容,突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编排意图及学情分析
《回家》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安排的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怀,感受到美好的感情。
《回家》是一篇略读课文,它记述了一个叫海子的人,少年时代无论怎样也要回家,但中年当上警察后却因公务繁忙很少回家,最后在处理一起案件时光荣牺牲的事。文章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手法,以朴实的笔风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如同放电影般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得主人公海子爱岗敬业、爱国爱家、“为大家而舍小家”的高尚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在阅读此类叙事性作品时能把握住事件的梗概,但对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一定难度。他们刚进入青春期,情感丰富,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感同身受。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从海子回家到不回家以及牺牲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饱含的人物的情感,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高尚的理想。
4、 关注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海子回家和不回家的原因,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海子牺牲后海子爹娘说的那两句含义深刻的话。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要抵达心灵,其主要途径是凭借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意义,并在感悟中生成情感。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读感悟——圈点勾画——汇报交流——情感朗读——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圈划词句、批注体会、赏析品读的方法来落实重点。体会海子爱家以及海子爹娘内心复杂的感情,感悟海子爱家更爱国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及方法
我以“找准切口,品读词句,凸显真情”为指导思想,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大板块:
一、激情导入,渲染氛围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
2、情感渲染:家是什么?家是人生的驿站,家是生活的乐园,家是避风的港湾,家就是离你心灵最近的地方,是你心头萦绕的那分永远的牵挂。
(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情”。只有激起学生亲近文本的欲望,才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不容易读准、不理解的词语作上记号。
2、引导学生运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重点纠正“拎”、“凛”、“亲戚”、“呜咽”的读音和“风雨无阻”、“天寒地冻”的意思。
(意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文本的基础。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考:这篇课文围绕回家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意图:叶老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我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后面的深入研读作铺垫。)
三、自主学文,感悟品质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把课文分成“少年时代的海子回家难”和“中年时代的海子回家更难”这两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 理解少年时代的海子回家难,体会他对家的热爱
1、学生自主读文,勾画出直接描述海子回家难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重点句通过讨论、交流和反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少年时代的海子对家的热爱,不论多难都要回家。
⑴ 海子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⑵ 那一次,海子回家时,天寒地冻。娘老远就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了。
⑶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2、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爹娘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感受爹娘内心的无奈、愧疚和对儿子的心疼。
(意图:高段的阅读教学除了书声琅琅之外,还应有潜心会文、静心阅读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相机进行语基训练:
(1)结合本单元的《积累与运用》的练习,理解省略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把它作为一个亮点。
(2)设计选用关联词:“无论……都……”、“即使……也……”来描述少年时的海子回家的难和对家的渴求,对家的热爱,让浓浓的亲情来打动学生的心。
(意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深入感悟的基础上来进行语基训练,不但可以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二) 理解中年时代的海子回家更难,感悟他爱岗敬业,为大家舍小家的品质。
1、出示学法“自读感悟——圈点勾画——汇报交流——情感朗读”,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自主学习18——26自然段,找出海子回家很少的原因。
2、探究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两个重点句,采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感悟海子对家有很深的眷恋。
⑴ “倒是海子的媳妇常常领着女儿,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回来,说是海子让带回来的。”
⑵海子牺牲时的临终遗言“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月没回……”
(意图:阅读教学应重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学生交流自己身边或者了解到的警察的事迹,体会他爱岗敬业、爱国爱家、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品质。
四、突破难点,情感升华
1、以“海子是那么眷念他的家,他最终回家了吗?”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娘所说的话的含义,即:海子虽然牺牲了,但他崇高的品质却永远留在了亲人和祖国、人民的心中。从而突破难点。
2、创设多种情境,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
(意图:《新课标》在5——6年级阶段性目标中提到,要求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反复的引读中,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激发起他们对海子的敬佩之情,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这一目标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课堂在高潮中结束)
五、关注表达,学习写法
1、关注作者在文章中采用的对比写法表达人物的高尚品质。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和文中的标点符号,表达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课文的精髓。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清晰地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家难
少年时代 中年时代
(爱家) (更爱国)
总结设计
回顾整篇文章的设计理念,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略读课文的特点,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注重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又注重了情感的熏陶。这样做,不正是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三维一体”的观点吗?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