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9-03 17:50: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通过课件显示情境图: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了解图意,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创设了小兔请客情境。

  1. 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其中解决较难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

  (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算法,教师要特别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出新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自己去体会、理解、选择。这样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50—10=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再次举例说明。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2、 过课件演示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在快乐的做游戏,这时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通过找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 几个小动物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指导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这时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4、 课件显示小动物们参加完联欢会,都要回家,可是该怎样安排坐车呢?先让学生先思考过程,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说课稿】

  在解构——建构过程中认识百数表

  《百数表》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刚刚认识数时所认识的数是“独立的”,而对数之间关联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百数表正是这样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数表中的规律,引导孩子感受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按顺序出现数队伍的方式解构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数的排列也有规律。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二)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35”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深化了对数的认识。

  (三)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给数照相的环节,通过分类的方式解构百数表,“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既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学生概括得很简洁: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单数……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

  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2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2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这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师:百数表中来了几队数朋友,你知道每一队缺了哪些数?说说为什么?

  师:如果老师请你在百数表里找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儿去找?

  师:如果老师请你找个位是8的,你到哪儿找?

  师:这些数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

  二、研究与讨论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感受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1.根据提供的一行一列为数找家,渗透坐标思想。

  2.区分不同数位的意义。

  师:你看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觉得谁应该住?(学生讨论)

  3.根据百数表中无序排列的数,为数朋友找家,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原来的这些数朋友说我们也要出去玩了,这次你还能帮它们找家吗?

  (二)根据数所在的位置猜数

  1.根据位置来猜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些数朋友们也出去玩了,你还能为数朋友找家吗?

  这个时候有一个数悄悄地来了。

  师: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2.为照片上的数找家,教给学生方法。

  师: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一位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这次请一位神奇的摄影师来告诉你们,他正在给百数表照相,正好照到了这个数,它是谁?

  师:这张照片上还有哪些数朋友藏起来了?

  师: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说了,我们再照两张,想看看照片吗?

  生:想。

  师:这个照片可与众不同,缺不缺数朋友?快来把这些数朋友找出来。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学生的已有认知

  1.按单双数分类,深化学生对单双数的认识。

  师:这些数朋友说摄像师要给我们照相,我们都回来了。

  出示百数表:

  师:这个时候摄影师说,太多了,你们得变个队形我才能给你们照,你们能帮它们变队形吗?你们只要喊一二变,他们马上就变,准备好了吗?

  生:一二变。

  动画

  师:站成了两队,它们站得有道理吗?什么样的数是单数呢?

  2.按位数分类,明确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概念。

  师:这时候摄影师说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别给你们照一张。

  师:你们明白摄影师的心思吗?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3.从百数表变化成数轴,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无限。

  (1)通过整十数变队形,感受数的无限性以及等距性。

  师:现在有一列数朋友说它们要单独照一张,是谁呢?

  师:因为这条线没完没了,怎么办?用箭头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师:现在我们为这些数都找到家了。你们看,从10到20,从20到30,从30到40,它们之间的距离怎么样?

  生:都一样。

  师:为什么它们之间距离就一样长?

  生:因为他们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个比一个多10。

  师:都多10,所以它们距离就是一样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请问10前面的这个家是谁的?

  生:0。(课件补充0)

  (2)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进一步渗透两数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行数朋友,咱们读读。

  师:你们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小于60的数朋友住在哪儿?

  师:这些数朋友的家离60的家一样近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5页的《5、4、3、2加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5、4、3、2加几,本节课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例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以是凑十法,也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的多样性。试一试的三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9+4和8+5,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计算。想想做做第1、2题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课前先复习旧知,回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新科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法:

  自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动物家做客,让他看看小朋友们最近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他夸夸我们班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为了能让小朋友们表现得更好,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怎么样?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自主学例题。

  师:小兔子家门口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为了招待我们,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

  (2)小兔子出了个难题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集体交流算法。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5页中间的试一试。

  5+8= 4+8= 3+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样很快做出来的。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朋友都在书上的95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小动物,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准备的好吃的水果吗?那要先答对小白兔的难题才行。(出示第2题)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一下,他们的得数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校对,发现规律:加数不变,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的意义,体会前后顺序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观念;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表达的条理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有基础题,有提高题。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基础题:

  “新龟兔赛跑”。运用前后的语言描述乌龟和小兔在不同时段的位置。

  提高题:

  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前后。(对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三、与小专题的结合

  我们的小专题题目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在“前后”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观察情境图,并用数学的语言有序的、完整的表述。

  让学生解决“小动物在哪里,排在第几位,他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这需要学生数学的思考。让学生明白问题是什么,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同伴交流,和对方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补充和修改自己的。

  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供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机会。实际看来,学生的表现是比较好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练习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巩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习形式,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习。这一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二、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练习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习,让每一个练习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习练习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观察目的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情境引入:

  因为学生对分与合的知识已经接触很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习。这样有竞赛的情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交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提醒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玩猜一猜的游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游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出题。

  (五)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习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因为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七)写字练习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小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二、说教法

  学法教材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节课主要完成单一标准的分类。结合我校正在着手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我把教学安排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图改为老师家的房间图,因为宝宝没有养成好习惯,而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让学生首先产生亲切感,呀!老师家的房间被宝宝弄乱了,今天由我们来整理老师的家!真有意思!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创设时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师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老师先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找到整理房间的最佳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我给每个小组分了一套和老师一样的学具,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

  3、应用拓展、自主构建过去的教学一般定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多,思维方式单一。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实践为主的开放问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发展。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寻找恰当的解题策略,追求优化和方法迁移等,其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本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应用?把孩子们的思维再一次带到生活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通过课本中的两道题(从不同中找相同;从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号表示)的练习,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

  通过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为背景,老师带来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把孩子们积极性再次推到顶峰。学生闭眼等老师送一份惊喜,化动为静,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当学生睁开眼睛的时候,教室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类。通过引导,让孩子们把小动物们送回大自然,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4、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这样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不是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不仅关注知识技能,也关注其他目标。方式除了老师对学生评价外,还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分 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师小结: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在数学里叫做分类。(板书:分类)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 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6)同学们把小动物们送回来了大自然,真是爱护动物的好孩子!老师还听到这些动物们悄悄地对老师说:谢谢你送我回家,我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想对小动物说什么呢?

  5.整理学具盒

  (1)看来呀,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下面一轮把学具盒打开,看看你们的学具盒整齐吗?如果不整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把学具盒整理好吗?如果整齐,你能帮帮你身边的同学吗?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分 类》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分 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

  本节课,教师做了充分地准备,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教育价值作用。从整理房间开始,“你在家都帮家里做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们是否有劳动观念,教师及时用语言进行激励“你真能干!”“真厉害!”给学生树立了爱劳动的信心。整节课,教师教态自然,不急不躁,每进行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信号,停顿、等待,环视学生。从凌乱的房间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在实施设想之前,先统一意见再动手操作。

  可以这样调整:第一、学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样的房间图,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了,可以给学生一个房间平面图,图上标出衣柜、玩具柜、书桌的方位,贴上标签,学生就知道把分好类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组代表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三个人分好工,谁整理衣服,谁整理玩具,谁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台,避免迂回。

  第三、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语言说。因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来学习的。用途相同的东西可以看作是同类,比如我们是人类,还有肉类、鸟类等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这样一项工作,在数学中就叫分类。这里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第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在本节课出现太早,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分类的真正含义,可放在后面体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把练习提前,课本第40页的第一题,通过感知内化,要求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案用途来分的。第五、风景图出现后,让学生谈感受——“太空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美感”,“你感觉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下,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在拿到动物后,应该分批上去贴,并说出理由,不要一窝蜂上去贴,以免影响效果。注意提醒学生先想好放哪里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进行调整,浪费时间。学生迸发出的“狮子、老虎放远点!” 的呼喊,体现了学生善与美的判断,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的体现。此时的分类标准可按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分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其实,还可以在背景图中加上远处的山,让狮子、老虎远离这里。第七、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觉得分类是怎么回事?你会分类了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属于分类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他们所了解,所见过的分类了,这样就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那么,下一节课就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把10以内数的组成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 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

  而我们第一课时将要学习2—5的分与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分”与“合”的关系。教材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把分与合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识“分”的同时也体会“合”。

  首先,把若干物体分成两部分,往往有很多种结果,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的有序性,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所蕴含的规律,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但是,我们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教材没有提出有序分的要求,把4个桃、5个花片的各种分法都呈现出来,旨在让学生自由地分。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分实物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分”与“合”的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地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四、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1.谈话法: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2.讲授法

  说学法: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观察目的明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小朋友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放一张拍手的图片)

  (学生热烈鼓掌)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样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导入,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样拍手的呢?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3.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分与合)

  在数学的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数的分与合。

  让学生能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动作中体会到这就是分与合。

  二.展开

  1. 教学4的分与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谈话: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2)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能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师:4可以分成1和3。小朋友,现在跟老师一起念一遍:4可以分成1和3。)

  (3)提问:动一动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4的其它分法。

  (4)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可以根据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来说4的合成。

  请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动手摆一摆。

  请学生上台一边说自己的摆法,一边演示桃子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学生说的4的分的式子)

  教学4的分与合,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和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学的第二步是渐进的,从左边图示的一个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 教学5的分与合

  (1)(张开左手手掌)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 你能把自己竖着的5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那么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有多少种分法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对能按照一定顺序说的和使用联想方法的学生给予鼓励。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次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把5分成4和1和把5分成1和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教学5的分与合,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分”的结果直接说出“合”的答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三.巩固练习

  课本上的练习。(基础题)

  课外练习。(加深题)

  第1题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掌握2、3的分与合。

  第3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每节车厢上的数与车头上的数的关系,然后再填一填。最后再读一读,体会其中的规律。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结的意图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和印象

  六、说板书设计

  4 4 4

  / / /

  3 1 2 2 1 3

  列竖式的板书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识、直观形象。

  能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看到今天所学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07-03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9-21

数学活动说课稿08-13

数学说课稿07-22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7-24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7-2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5篇06-20

初中数学说课稿08-16

小学数学说课稿05-28

小学数学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