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说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轻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20和21页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教材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为此,我制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并认识测量物体轻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不够完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比较物体轻重的全过程,体验物体
的轻重关系并会用语言描述。而教学难点是体会轻重的相对性,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确定多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五)说教具学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若干、苹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个是我这节课所要准备的教具与学具。
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述讨论法三种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学生运用观察法、实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
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别爱玩,所以新课开始,我这样导入:今天,游乐园里来了许多小动物,你看!它们玩得多开心呀!顽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翘了起来,小熊这边却沉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呀?孩子们根据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肯定会说:因为
小猴轻所以翘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压得低。哦!也就是说跷跷板的哪边高哪边就轻,哪边低哪边就重。那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轻吗?谁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其他小动物之间的轻重关系?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掂一掂
此时孩子们判断轻重大都来自于自己的眼睛,他们眼中的轻重几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紧接着我就出示了这样两个盒子问他们: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重?孩子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样重,这时我特意追问:一样的盒子就一定一样重吗?此刻,孩子们的思维一定在飞速的旋转,可能就会有学生想到:如果哪个盒子是空的,哪个肯定就轻。在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请一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再揭开谜底。然后请全班同学都参与“掂一掂”活动当中来,比比数学书和文具盒谁重谁轻,与同桌进行交流。
(2)、称一称
学生们兴致勃勃,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学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苹果和雪梨比轻重的图片,学生们议论纷纷,说出三种不同的比较结果:有人觉得苹果重一点,有人觉得雪梨重一点,还有人认为一样重。由于这两种水果轻重差不多,所以学生猜测的结果也就不同,再次引发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借助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时,引入天平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物天平的出示让他们很惊喜,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操作,他们肯定很想自己试一试,于是我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组的天平验证一下。然后后,我又利用自己准备的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引导学生发现:一根香
蕉比一个桔子重,而一个苹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苹果最重,桔子最轻。最后请学生从教室找一找谁比自己重,谁比自己轻。从而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物体轻重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至此,充实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已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稳定性差,容易疲劳,所以我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表情歌》,适当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课本21页上的四个练习。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再仔细看图,做出判断,然后再说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说教学评价:
一年级的学生习惯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表现和收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整节课中,我都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们兴致盎然,在玩中学,学中玩,气氛非常热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介,整节课中,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线索清晰,布局合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它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在有效地实践活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5.教学准备:积木(教师用)、计数器(每个学生一个)
二、说学情
学生基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认识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
学法: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
(一)复习
1.利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看图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通过填空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70页“说一说”。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
2.反馈练习
课本第70页“试一试”和“说一说”。(学生在书上和草稿本上完成)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书上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准备积木,我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为了照顾几个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课堂进度稍慢,没能满足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所以,自我感觉课堂效过良好,但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充足。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习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1-72页“摘苹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本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提供了“摘苹果”这一情境,同时在计算一共有多少苹果的时候,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去自己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构建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情分析:
在习惯和意识方面,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班的孩子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学习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也是毕较大,发展不均匀。在知识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等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多样化。
2. 让学生经理探索,经历,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对多样化计算方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笑笑和淘气摘苹果为情境引入,在引入新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在解决数学问题“笑笑和淘气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时,在列出算式38加17之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而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不同的算法,感受利用多种方式解决相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思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会使学生掌握多种办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
在练习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列竖式独立完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教师巡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汇报时,请一位同学发言。第二题,我就地取材,以保洁阿姨两周工作的时间为背景,让孩子们算一算保洁阿姨两周一共工作了多长时间,一方面让孩子能利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引导孩子,要做要做一个不乱丢垃圾,爱护校园的好孩子,这样不仅保洁阿姨不是太辛苦,同时也可以使得校园更干净,美好!加强了思想教学!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 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与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同时在课堂中采用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赶,总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所以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相对有点粗糙,探究的不到位,其次,就是在练习巩固环节练习,拔高不够!
总之,这节课应该还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内容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说学情认识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性目标
1、在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师:同学们,铅笔能帮我们写字,我们要爱护它。
二、探究学习
1、建立表现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一试提数学问题。
图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把问题提准确。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问笑笑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几支铅笔”。(板书课题——有几支铅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她是怎么数的?
(教师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写算式计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几支铅笔呢?
师:表示“合起来”时应在算式中间用“+”表示,这个一横一竖的符号叫做“加号”,请大家边读边书写三遍。
师:请大家读一读式子“2加3等于5”。
师:同学们,如果只看“2+3”这个算式,你能计算吗?请说说。
2、探究体验
师:下面准备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手里的5支铅笔摆一摆、算一算。
要求两个同学边拿边说“我拿几支铅笔,他拿几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拿一次写一个算式并计算,看哪一组同学拿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
师:请一个同学说说1+3=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再请同学说说2+2=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体会到到“合起来用加法”,学会了掰手指头或口算等方法。以后,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或比较快的方法计算。
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认识了加法算式和加号,不仅会读、会写加法算式,还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了他们足够的独立尝试、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所会的知识,教师再用手势等方法帮助他们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他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充分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
(根据课本“试一试”两幅图的要求,安排学生戴小汽车、小鸟头饰分两次表演。)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小组)
师:请同学们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全班)
师:同学们,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中的“1、计算”“2、填空”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一练”中的第4题“说一说,算一算”,再进行两人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课间休息。(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 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 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教师出示有许多钟表的课件,让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钟表——电子表。接着出示钟表和电子表表示的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再提问:电子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你能试用这种方法表示3时吗?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实用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相关文章: